巡撫衙門舊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巡撫衙門舊址
  • 地理位置:蘇州市滄浪區書院巷20號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現狀,衙門來歷,相關官員,地圖信息,

舊址現狀

巡撫衙門舊址原為鶴山書院所在地,明代永樂年間改為衙署。自明宣德設巡撫到清末,480餘年間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諸如周忱、海瑞、梁章鉅、張伯行、林則徐等。林則徐在任前後達五年之久,政績卓著,深受人民愛戴。末任巡撫程德全受革命力量推動,在此宣布江蘇獨立,脫離清廷,對促使清政府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
巡撫衙門原來規模甚大,現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門、儀門、後堂、後樓等建築,原主體建築大堂已於1980年被拆毀。大門為硬山頂,面闊五間23米,進深10米。

衙門來歷

巡撫衙門又名巡撫都御史台,別稱撫台衙門。明代開始,專設巡撫為地方最高長官,清代正式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一省民政、軍事、吏治、刑獄等,和總督一樣直接向朝廷匯報。
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之下江南諸府及江北安慶府(即南京、江蘇(含今上海)和安徽全境但是隸屬於南京南直隸總管)。
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由於江南省規模和實力過大,分設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前者之名取自當時全省最大的兩個府城“江寧府”的“江”和“蘇州府”的“蘇”,是為江蘇命名之始。後逐漸簡稱江蘇省和安徽省(名自“安慶府”和“徽州府”)。
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下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通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隸屬於南京的兩江總督府總管,辛亥革命後廢巡撫。

相關官員

康熙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後,江蘇巡撫駐紮在蘇州,安徽巡撫駐紮在安慶,在南京則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兩省的鄉試,則始終共用江南貢院(在南京)。1780年以前,管理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長期寄駐在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遷往安慶以後,在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管理江寧(南京)、揚州、淮安、徐州4府和通、海2直隸州;駐紮蘇州的江蘇布政使則管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州江蘇學政駐紮在江陰;在淮安府城駐紮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區)則駐紮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紮在揚州。
清代江蘇省在沿海地區增設了3個直隸州太倉州、通州和海州,並將徐州由直隸州升為府。由於人口大量增加,江蘇南部許多縣都一分為二,造成許多2個縣共用1個縣城的情況(民國以後消失),蘇州城內甚至同時有3個縣的縣衙:吳縣長洲縣元和縣,創全國最高紀錄。
1840年代,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松江原來一個不知名的小城,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於1927年脫離江蘇省成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晚清時期,江蘇南部還曾發生過太平天國起義(1851年 – 1864年,發源於廣西,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影響達十餘年之久。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書院巷20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