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

常州府

常州府是明、清兩代常州的行政建制。常州曾先後有延陵、毗陵、晉陵、蘭陵等舊稱,自毗陵起為郡,隋代廢郡,改以州統縣,古毗陵郡遂為常州。唐代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代常州屬兩浙西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初朱元璋將常州地區劃出兩浙,直屬南直隸,且改常州路為長春府,轄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4縣。至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改長春府復為常州府,沿用至清末。

常州府歷史上被稱為“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三吳重鎮”等。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燦爛的經濟,文化和歷史底蘊。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僅武進一縣就取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常州府全境可見一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常州府
  • 別名中吳
  • 行政區類別:明清兩代行政區域
  • 所屬地區:北吳蘇南地區
  • 下轄地區:武進 無錫 江陰 宜興 靖江
  • 政府駐地:武進
  • 地理位置:江南太湖地域
  • 面積:大約七至八千平方千米
  • 人口:不詳
  • 方言吳語毗陵小片,蘇滬嘉小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 著名景點:常州中華恐龍園,淹城,黿頭渚,江陰華西村,無錫影視城等
  • 機場:常州奔牛機場
  • 火車站:常州站,無錫站
  • 車牌代碼:蘇D,蘇B,蘇M
  • 知名學府:常州府中學堂
府城,歷史沿革,

府城

常州府的城府(今常州市天寧區、鐘樓區)範圍北起關河,南至京杭運河,西抵大觀樓,東達艤舟亭,由以城廓、城垣為標誌的內子城、外子城、羅城、新城歷經各朝代不斷演變而來,內有造型嚴謹的城門、箭樓、瓮城、鼓樓、鐘樓;有不同形制的石拱橋、條石橋、石板橋、三孔橋、木板橋;有各種民居天井、進式;有常州府署、常州府第、寺廟、庵堂;有舟船、碼頭、水關、園林;還有半山亭、龍城書院、常州府學、大成殿、三吳第一大觀樓、崇法寺、落心亭、忠義祠。常州是國內少有的“城河相依,河抱古城”格局的城市,而常州府城“城城相疊,環環相套”的城池格局則是全世界唯一。

歷史沿革

在明代,常州府屬於南直隸,下轄武進縣(今常州市市轄區)、無錫縣(今無錫市)、江陰縣(今江陰市、靖江市、及張家港市一部分)、宜興縣(今宜興市及溧陽市上黃鎮)4縣,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日常州市市轄五區、無錫市全境、隸屬泰州市之靖江市以及隸屬蘇州市之張家港市大部分。注意,金壇、溧陽兩縣雖然現在隸屬常州市,也說吳語毗陵小片方言,但唐宋元明清上千年來分屬鎮江府(今鎮江)和江寧府(今南京)。
1726年(清雍正四年),常州府的大部分縣份都因人口、賦稅繁多,而一分為二:從武進縣分出陽湖縣(今常州市武進區東部),從無錫縣分出金匱縣(今無錫市東部),從宜興縣分出荊溪縣(今宜興市西南部),從江陰縣分出靖江縣,因此常州府的轄縣增加到8個,稱為“常郡八邑”。從這個時代開始,常州便有了“八邑名都,中吳要輔”的美稱。
1913年廢常州府。
新中國成立後的常州,繼承了古常州的部分。就是從古常州城擴展而來的。武進縣城設常州市,縣治轉移湖塘鎮。改革開放後,武進縣升為縣級武進市,後為武進區。短暫的分離後,常武再度一體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