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福建泉州崇福寺)

崇福寺(福建泉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崇福路。古名松灣,為泉州三大叢林之一,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崇福寺始建於北宋建隆元年至建隆四年(960~963年)。原名千佛寺,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寺。寺區面積10000平方米,與開元寺承天寺並稱為泉州佛教三大叢林。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進和鐘鼓樓。近代住持妙月和尚赴菲律賓募資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庫房、齋堂全部恢復,並增建鐘樓、鼓樓、祖堂、報恩堂、客堂、涼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福寺
  • 外文名:Chongfu Temple
  • 地點: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崇福路
  • 始建時間北宋建隆元年
  • 著名景點:應庚塔
簡介,三寶,應庚塔,千人鼎,大洪鐘,交通,

簡介

崇福寺為泉州佛教三大叢林之一。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進和鐘鼓樓。近代住持妙月和尚赴菲律賓募資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庫房、齋堂全部恢復,並增建鐘樓、鼓樓、祖堂、報恩堂、客堂、涼亭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雄寶殿被工廠占為車間而倖存,其餘大部受到破壞。大雄寶殿面寬五開間22.30米,六進深23.00米,占地513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樑柱穿斗式磚木結構,檐前有四根八角形明刻龍柱,部分保存北宋木結構形式。大雄寶殿楹聯,左幅:“未有此府,先有此寺,寺與府相為終始。而殿建觀音,合郡邑士民,無遄不濟。”右幅:“既有此寺,即有此府,府與寺共垂悠久。而剎名崇福,極崗陵山阜,以奠不增。”
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寺中有大鐘,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泉州八景之一。

三寶

應庚塔

應庚塔建於北宋·乾德初,位於藏經閣北側。傳說此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該方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故名“應庚”。
應庚塔應庚塔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中古蹟·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傳是塔關城廢興。歷宋、元、明變遷之時,輒欹側若墮,平治則正。
國初(清初)·戊子(順治五年,1648年)、己丑(順治六年,1649年),閩海波傾,洞塔頗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異僧因談及居里所在。僧問:‘崇福寺塔猶存否?’士人以頗傾斜對。僧曰:‘寺塔未圮,泉不應兵燹也,當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後,塔乃周正,復生朴樹於基座。
今根柢盤繞,再無傾側之患。”
應庚塔高四丈,廣二丈,八角七層,花崗岩石質實心樓閣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傾斜,但歷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開元寺東西塔還早。
其七級細長外形比例,除與近期開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閩南遺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風格迥異,屬於福州、閩東一帶做法。
歷千年滄桑,越來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

千人鼎

據記載,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徑五尺,厚八分,傳說能供千人飯食。惜已損壞許久。

大洪鐘

“崇福晚鐘”為古泉州八景之一。崇福寺歷史上曾以“大洪鐘”聞名遐邇,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間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鐘寺”。清·道光《晉江縣誌·金石志》載:“巨鐘,在郡北崇福寺,以鐵為之,晨夕所敲,聲聞二十餘里。相傳宋時物也。”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9·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寺有巨鐘,明時寺廢,為南安僧所得,康熙間復歸。”
現存的大洪鐘懸於鐘樓,鑄於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復後,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資金鑄造。鐘面中部鑄有《心經》全文、楞嚴神咒;鐘上部鑄“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溫州(平陽)黃寶起、陳顯六造。”
鐘鼓樓上的銅鐘,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純銅鑄造,高2米,鐘口直徑1.27米,用純銅1600餘斤鑄成。銅質清純,鐘聲洪亮,相傳可傳十里至洛陽橋,泉郡諸寺巨鐘,無出其右者。

交通

可乘15路公車前往。
門 票: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