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牡丹產業發展規劃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牡丹產品的系列研發和深加工水平大幅提升,牡丹產業由過去單一觀賞拓展至食用、藥用、保健等多個領域,特別是油用牡丹以其兼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獨特優勢,顯現出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我省擁有豐富的牡丹資源及悠久的生產栽培歷史,是全國重要的牡丹生產、消費及出口省份。牡丹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和重要產業。為加快推進牡丹特別是油用牡丹產業發展,提升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助推全省農業轉型升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牡丹產業發展規劃
  • 外文名:Shandong peony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 地點:山東省
  • 性質:發展規劃
  • 目的:提升特色農業發展水平
發展現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

發展現狀

我國牡丹種植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湖北、甘肅、重慶、安徽等省市。在全國牡丹產業布局中,我省牡丹種植面積已達58萬畝,占全國的58%,其中油用牡丹52萬畝,占全國的70.3%。全省牡丹種植區域相對集中,其中菏澤市種植42.7萬畝,主要集中在牡丹區、定陶縣、單縣等地;聊城市種植8萬畝,主要集中在東阿縣、東昌府區等地。牡丹種植從原生地、主產區向全省適應生產地發展,日照、濟南、臨沂、濟寧市種植面積分別達到4000畝、2600畝、1600畝、1400畝。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牡丹研發、加工、產品推廣等呈現積極態勢,逐步成為主產區的特色農業發展亮點和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一)優勢條件。
一是適宜的種植條件。我省地處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適合牡丹生長。最適宜牡丹種植的壤質潮土是全省面積最大的土類,接近7000萬畝,其中76.5%集中分布在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此外,全省有各類宜林地503.3萬畝,稀疏林地396.7萬畝,沙化低產田700萬畝也適合種植牡丹。
二是悠久的種植傳統。我省菏澤等市牡丹種植歷史悠久,始於隋,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種植歷史。我省牡丹產業發展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菏澤作為全國油用牡丹生產基地試點區,已通過“菏澤牡丹原產地標記註冊”,是目前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觀賞基地,被譽為“中國牡丹城”、“中國牡丹之都”。
三是良好的產業基礎。目前,全省牡丹特別是油用牡丹種植已初具規模,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加快提升,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全省現擁有堯舜牡丹產業園、盛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聊城唯真國色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產業化龍頭企業,投產運營了國內首條年產1萬噸牡丹籽油加工生產線。牡丹產品的系列開發延伸了產業鏈條,覆蓋從初級產品到醫藥製品、牡丹籽油提取、化妝品、食品加工、養生酒、牡丹茶、牡丹食用菌等諸多領域。
四是雄厚的科研實力。通過政府投入和企業參與,加強牡丹科研開發及推廣套用能力建設,目前,全省相繼成立了中國牡丹套用研究所、牡丹科研專家顧問委員會、菏澤牡丹研究所、菏澤林科所等科研機構。品種繁育加快,建設了國家牡丹種質資源庫(菏澤)和中國牡丹新品種測試基地,進行了牡丹太空育種試驗,全省已培育牡丹新品種700多個,每年都有20-30個新品種通過國家認定,牡丹籽油國家行業標準正式發布。牡丹栽培經驗豐富,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露天大田牡丹生產栽培技術,編寫了牡丹栽培技術規程。
五是巨大的發展潛力。牡丹全身都是寶,除了觀賞價值,蕊、花、莖、葉、根等都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現已研製成功一系列深加工產品,綜合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據估算,1噸牡丹籽可衍生出牡丹籽油、膠粉、營養粉、多糖等9個產品門類,可實現經濟價值50萬元。牡丹籽油對比花生油、大豆油,無論是營養價值還是產出效益都具有明顯優勢。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者認知程度的提高,牡丹衍生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二)存在問題。
儘管牡丹特別是油用牡丹產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但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認識還不到位,思想觀念有待轉變。由於牡丹產業尚屬全新產業,不少人對發展牡丹產業持懷疑態度,對牡丹的價值、作用等還不甚了解,對消費牡丹產品的認同度不高,即使在主產區,仍有農民民眾在是否選擇牡丹產業問題上等待觀望。
二是種植基數偏小,牡丹籽等原料供應不足。雖然近年來優勢產區下大力氣推廣油用牡丹種植,一批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興起,但由於生產周期較長,產籽量與加工能力相比,仍處於極度供不應求的狀態。以菏澤市堯舜牡丹產業園1萬噸牡丹籽油年加工能力計算,收購全國約90%的牡丹籽,開足馬力1個月即可完成加工,由此帶來的廠房及設備閒置浪費現象嚴重。
三是產業發展“脖子長”,財政支持不足。油用牡丹栽植後第3年才開始結籽,5年後達到盛產期,前3年基本沒有效益,且前期的種苗、栽植、管理等投入較大,目前主要靠生產者承擔,農民和企業從事牡丹種植存在顧慮。儘管個別地方財政採取多種方式予以扶持,但力度不夠,亟需建立長效的多元投入機制。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種苗繁育滯後。近年來牡丹生產發展仍然是低水平的外延擴張,科研創新特別是推廣套用作用發揮不足,以致栽植種類比較單一,傳統觀賞牡丹品種多,藥用、油用牡丹占比不高。牡丹品種選育主要靠農戶自發培育和採集,尚未建立區域性的種質資源中心和牡丹良種繁育基地,易造成近親繁殖,一定程度影響牡丹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五是生產經營方式粗放,標準不統一。由於缺乏有效引導,牡丹生產經營方式較為粗放,產業發展層次低位徘徊,存在生產者之間無序競爭甚至惡性競爭現象。已有的商品牡丹生產、銷售缺乏統一的等級標準規範,造成規格、質量、包裝、概念不一致,不能滿足牡丹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國際化競爭的現實需要。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為核心,堅持市場帶動、科技驅動、政策推動,突出抓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良種選育與推廣、質量檢驗與監督三大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牡丹種植基地,注重開發和拉長產業鏈條,推進牡丹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加快打造我省牡丹產業發展新優勢。
(二)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堅持統一規劃,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推廣牡丹種植模式,調整最佳化全省牡丹產業發展布局。加強種苗基地和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引導牡丹產業規模化發展,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形成科學發展模式。
2.市場帶動,統籌發展。以發展油用牡丹為主,兼顧觀賞牡丹和藥用牡丹發展。根據市場消費需求,突出特色品牌,強化科技創新,建立較為完善的生產、加工利用和銷售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全面提升牡丹產業化水平。
3.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通過政府引導,調動企業、經濟合作組織、個人等經營主體積極性,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牡丹產業開發,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三)發展目標。
2015年,全省牡丹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20萬畝,其中油用牡丹不少於100萬畝,建設種苗基地1萬畝,牡丹示範基地60萬畝。在試驗示範基礎上,重點完善科技支撐體系,有序擴大發展規模,完善加工利用體系,提升牡丹產業化經營水平。
到2020年,全省牡丹種植面積達到400萬畝,其中油用牡丹370萬畝,年產牡丹籽110萬噸,產值200多億元,年生產牡丹籽油20多萬噸,綜合效益1000億元左右。基本形成油用、藥用、觀賞牡丹布局合理,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利用,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創新、技術推廣、質量監管體系趨於完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牡丹產業發展格局。

發展重點

(一)最佳化牡丹產業發展布局。全省牡丹種植區域重點劃分為魯西北黃泛平原產業區、環渤海平原產業區和低山丘陵產業區三大區域。魯西北黃泛平原產業區包括菏澤、聊城、德州市轄區及惠民縣、高青縣等,約30個縣(市、區),為全省牡丹重點發展區域,以油用牡丹為主,兼顧觀賞和藥用,規劃面積220萬畝,占全省的55%。環渤海平原產業區包括濱州市的濱城區、霑化區、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東營市的東營區、河口區、墾利縣、利津縣、廣饒縣,濰坊市的濰城區、寒亭區、坊子區、奎文區、壽光市、昌邑市等16個縣(市、區)。根據該區域地理條件適當採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發展油用牡丹和藥用牡丹,規劃面積44萬畝,占全省的11%。低山丘陵產業區包括臨沂、日照、萊蕪、濟寧、棗莊、濟南、淄博(高青縣除外)、青島、煙臺、威海市及濰坊市的青州、臨朐、安丘、昌樂、諸城等共89個縣(市、區)。以藥用、油用牡丹為主,結合山前平原、水系生態綠化、林下經濟發展牡丹產業。規劃面積136萬畝,占全省的34%。
(二)加快油用牡丹種質資源建設。實行外引與自繁自育相結合,運用現代育種技術,篩選油用、觀賞、藥用等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育種材料,培育有重大套用價值的新品種1-3個,儲備新優品種10-15個。突出抓好國家牡丹種質資源菏澤庫、牡丹新品種測試基地項目建設。依託規模化種植區建設一批油用牡丹良種繁育基地,進一步提高牡丹種苗產量和質量,推動良種化進程。
(三)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基地。按照“產業鏈、產業帶、產業群”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設片、點、線結合,油用、觀賞、藥用不同類型的示範基地。以菏澤市牡丹區、聊城市東阿縣等為中心,鼓勵企業和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開展牡丹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國家油用牡丹種植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周邊縣區發展。鼓勵支持油料和食品加工較為發達的縣區大力發展油用牡丹深加工,帶動牡丹規模化種植。加強牡丹種植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推行先進生產栽培技術和規範化管理,建立健全牡丹良種繁育體系,擴大牡丹原料生產基地種植規模。除菏澤、聊城等主產區外,力爭每個縣區建立1個500畝以上的樣板田。
(四)著力提升牡丹產業化水平。加快發展油用牡丹種植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原料與產品供銷的穩定性。西部在菏澤、聊城等地依託菏澤堯舜牡丹產業園、盛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聊城唯真國色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加強牡丹籽油加工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東部在淄博、濰坊、日照、臨沂等地培育4-5個龍頭企業,逐步形成年產20萬噸牡丹籽油生產加工能力。探索牡丹籽油生產、貯存、銷售方式及利用新途徑,不斷研發深加工技術,進一步推動牡丹產業向醫藥製品、日用化工、營養保健、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工藝美術、食用菌、畜牧養殖、旅遊觀光等全產業鏈延伸,提升牡丹產業附加值。
(五)加強牡丹品牌和市場建設。通過改進生產加工技術,進一步提升牡丹產品品質,牡丹油重點改良口感、延長保質期、降低價格,其他牡丹深加工產品重點加強市場宣傳和推廣,加強產品的包裝、運輸和售後服務,提高消費者的產品認知度。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通過網上交易平台、信息平台、技術平台展銷,積極拓寬牡丹產品市場銷售渠道。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爭創知名品牌,重點打造5個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知名品牌,10個省內知名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健全市場法規,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提高行業自律水平,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形成合理的牡丹產品供求關係和價格水平。

政策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牡丹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牡丹特別是油用牡丹產業發展,將其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發展規劃,確保取得實效。創新工作方法,合理引導牡丹產業發展,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嚴禁強制推廣和硬性攤派,避免出現“一窩蜂”現象。強化工作落實,省林業主管部門要抓好牽頭推進,搞好產業發展的技術指導和組織實施,各主產市縣也應明確相應機構和人員協調推進產業規劃實施。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做好項目實施和資金監督管理工作。農業、水利、科技、商務、供銷、質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旅遊等部門要結合職能,支持牡丹產業發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分級負責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要積極加大對牡丹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牡丹苗木繁育、基地建設、科研教育、技術推廣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的支持。探索整合扶貧開發、農業產業發展、農田水利建設、林業、旅遊開發等涉農資金,重點投向牡丹成方連片規模種植區,改造提升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積極爭取國家將油用牡丹納入中央造林補貼、防護林建設扶持範圍,以及木本油料產業項目扶持。強化牡丹產業發展金融信貸支持,積極採取貸款擔保、融資增信、產業基金等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農戶通過轉包、轉讓、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規模種植,提高牡丹產業發展融資能力。
(三)強化科技創新推廣。圍繞生產、加工中的關鍵技術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科學研究,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科技含量。加強牡丹科研機構和推廣服務機構建設,強化牡丹快速繁育、無土栽培、花期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研究,建立健全牡丹產品技術體系,為牡丹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積極推廣株型緊湊、易於密植、成林周期短、牡丹籽產量高的品種,推行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提高機械化種植和管理水平。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推廣牡丹和藥材、蔬菜、糧食等作物間作套種模式,著力提高牡丹生產綜合效益。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培訓推廣體系,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對基層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套用。
(四)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省級牡丹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支持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參加國家牡丹產品標準制定。建立健全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的標準體系,為全省牡丹標準化發展提供保證。強化第三方質量認證,鼓勵支持地方、企業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等認證,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安全水平。加強牡丹質量檢驗監測機構建設,依託現有條件,逐步擴大食用林產品監測範圍,在菏澤、聊城等牡丹主產區逐步建立起牡丹產品質量檢驗監測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及檢測設施設備,提升牡丹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五)注重加強宣傳引導。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牡丹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深度挖掘油用牡丹產業發展功能,搞好與文化旅遊、藥用等方面的融合開發。持續辦好中國林產品交易會等大型節會活動。充分利用網路、電視、報紙等媒介,廣泛宣傳油用牡丹科技示範項目及產業政策,重點推介牡丹籽油等保健養生、醫療藥用等綜合價值,激發各級政府、企業和農戶發展油用牡丹的積極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