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俚

山俚,即俚人,是中國古代生存在粵西桂東、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的一個民族。古稱百越夷蠻,其先民是先秦時的西甌、駱越人及漢代的烏滸、南越人。 宋代之後俚人逐漸融入其他民族,俚人的後裔有僮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俚
  • 語言:百越語系的壯語黎語等 
  • 分布:今廣西,粵西一帶
  • 別稱俚人
元嘉初,為始興太守。三年,遣大使巡行四方,並使郡縣各言損益,豁因此表陳三事,其一曰:「郡大田,武吏年滿十六,便課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課米三十斛,一戶內隨丁多少,悉皆輸米。且十三歲兒,未堪田作,或是單迥,無相兼通,年及應輸,便自逃逸,既遏接蠻、俚,去就益易。或乃斷截支體,產子不養,戶口歲減,實此之由。謂宜更量課限,使得存立。今若減其米課,雖有交損,考之將來,理有深益。」其二曰:「郡領銀民三百餘戶,鑿坑采砂,皆二三丈,功役既苦,不顧崩壓,一歲之中,每有死者。官司檢切,猶致逋違,老少相隨,永絕農業,千有餘口,皆資他食,豈唯一夫不耕,或受其飢而已。所以歲有不稔,便致甚困。尋台邸用米,不異於銀,謂宜準銀課米,即事為便。」其三曰:「中宿縣俚民課銀,一子丁輸南稱半兩。尋此縣自不出銀,又俚民皆巢居鳥語,不閒貨易之宜,每至買銀,為損已甚。又稱兩受入,易生奸巧,山俚愚怯,不辨自申,官所課甚輕,民以所輸為劇。今若聽計丁課米,公私兼利。
俚人藝術
唱歌跳舞是俚人極為普遍的藝術活動。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傳統節日,他們就聚集在廟宇前或空曠地,擂擊銅鼓,吹奏樂器,載歌載舞。《廣東通志》卷九十三記載,竇州(信宜縣唐代為竇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頭人共同議定,稻穀收成後的第一個“戌”日為歌舞慶祝之期。屆時,男男女女,盛裝椎髻,光著腳板,聚於打穀場上,且歌且舞,夜以繼日,盡歡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經過化裝的,椎髻上插羽翎,手執斧頭和葫蘆笙,雙臂舒張,昂首闊步,有比較規範而又誇張的舞蹈動作。
剪髮、文身、赤足與拔牙
《史記·趙世家》說:“夫剪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剪髮在古代被認為是奇風異俗的。有的地方俚人則行椎髻之俗,白居易《騾國樂》詩云:“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弱。”
文身是在身體上刺花紋圖案,並塗上顏色,使留下永久的標誌。《漢書·地理志》稱:越人“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桂海虞衡志》說:“黎,海南四郡島上蠻也。蠻皆椎髻跣足,插銀銅錫儕,婦人加銅環,耳墜垂肩,女及殯,即黠頰為細花紋,謂之繡面。”
俚人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說,(南蠻)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粵西一直延續到本世紀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稱“鑿齒”、“缺齒”。《太平寰宇記》載:“(貴州)有俚人,皆為烏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齒”,(宜州)悉是雕題鑿齒,畫面人身,“(欽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歲一移,椎髻鑿齒。”
原始婚嫁風俗
《後漢書·循吏列傳》載:“建武初,駱越之民無嫁取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區,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可見當時還保留著原始群婚的習俗。
《桂海虞衡志》記:“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強暴,竊人妻女以逃,轉移他所,安居自若,謂之卷伴,言卷以為伴侶也。”這是原始搶婚俗的殘存。
俚人還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獻通考》記壯族婚俗:“婿來就親,女家於五里外結草屋百餘間與居,謂之入僚。半年而後歸夫家。”不落夫家習俗至今在粵西仍有殘存,其形式為婚後新娘除節日外絕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娘家,直到懷孕臨產時才定居夫家。
產翁
太平廣記》云:“南方有僚婦,生子便起。”其夫臥床褥,飯食皆如乳婦......又雲,越俗,其妻或誕子,經三日,便澡身於溪河,返,具糜以餉婿。擁應抱雛,坐於寐榻,移為產翁。其顛倒有如此。”
住乾欄
俚人先民開始時在樹上搭巢而居。《博物志》說:“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後來發展成為離地構築的房子,即乾欄。《北史·段傳》云:“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欄。”今桂南偏僻地區的壯族居民仍為人居其上而畜處其下的乾欄建築形式。
喜食檳榔與鼻飲
俚人喜食檳榔。唐《嶺表錄異》說“嶺表之俗,多食檳榔,日至數十。”粵西漢人後來也承襲了此俗,道志《電白縣誌》載:“俗尚檳榔連殼咀嚼,以扶留青葉和石灰掇之。”
俚人喜鼻飲。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南邊人習鼻飲,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漿。暑月以飲水,雲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周去非《嶺外代答》:“邕州溪峒及欽州村落,俗多鼻飲。鼻飲之法,以瓢盛少水,置鹽及山薑汁數滴於水中,瓢則有竅,施小管如瓶嘴,插諸鼻中,導水升腦,循腦而下入喉。富者以銀為之,次以錫,次陶器,次瓢。飲時,必口噍魚?一片,然後水安流入鼻,不與氣相激。既飲必噫氣,以為涼腦快膈,莫若此也。”
今越南康族尚存此俗。
食人俗
《墨子·魯問》載:“楚國之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美則以譴其君,君喜則賞其父。”《南州異物志》載:“交廣之界,民曰烏滸,東界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恆出道間伺候二州行旅,有單回輩者,輒出擊之,利得人食之,不貪其財貨也......出得人歸家,合聚鄉里,懸死人中當,四面向坐,擊銅鼓,歌舞飲酒,稍就割食之。”
雞卜,是俚人一種殺雞占卜以問吉凶的迷信風俗。舉凡戰爭、狩獵、生產、婚嫁、疾病、建築等等,莫不搞雞卜以決吉凶,以定行業。俚人的這種雞卜風俗,在粵西沿習很久,直到宋朝還有。宋朝國史院編修官秦少游被貶雷州時,曾寫過“呻吟殊未央,更把雞骨灼”的詩句來描述當地習俗。
俚人崇拜雷神
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青蛙是俚人的圖騰。俚人認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則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風喚雨,格殺妖物,保衛人間和平、安寧與五穀豐登。從雷州半島至高州信宜鄉間至今許多廟宇還設有雷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