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人口

就業人口

就業人口是指16周歲及以上,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或經營活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就業人口
  • 外文名:employment
  • 釋義: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
  •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指等
  • 性質:研究我國其本國情國力的重要指標
  • 年齡:16周歲及以上
介紹,總體狀況,產業與行業,就業人口年齡,

介紹

就業人口是指一定年齡範圍內、具備勞動能力、從事一定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在我國,特指1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上述特徵者。在勞動年齡人口中,能夠直接創造財富的是就業人口。因此,就業人口的規模、構成及分布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方式密切相關:人口的就業結構不僅受到經濟結構和經濟成長模式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其合理與否也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總體狀況

就業人口總量緩慢遞增
六普”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就業人口規模有大約7.155億人,同2000年“五普”時相比,就業人口總量10年間增加了將近4700萬人,增幅約7.0%;比前一個10年3.3%的增幅有所擴大。
從性別對比關係看,2010年中國的就業人口中,男性與女性分別占到55.34%和44.66%,兩性占比的差距超過10%;與2000年相比,兩性就業人口所占比例的差距在10年間從9.31%擴大到10.68%。男多女少仍是中國就業人口的基本特徵之一,並且近些年男女就業人口的數量差距還在擴大。
進一步從就業人口的城鄉分布看,2010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總數的比重為44.98%,鄉村就業人口比重為55.02%,表明中國仍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就業人口分布在農村地區;與同年49.68%上的人口城鎮化水平相比,農村就業人口的轉移相對滯後。
按照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不在勞動年齡範圍,但是他們中間仍有不少人在繼續就業。在中國,根據“六普”數據,雖然65歲及以上的老年就業人口2010年只占就業人口總數的3.46%,但是他們的人數規模不容小覷,全國達到2476萬人。
人口就業比例下降
在就業人口總量增加的同時,人口的就業比例卻在逐年下降。2000年,中國的人口就業比例為75.26%Ⅲ,到2010年降低至68.92%,降幅超過6個百分點:其中,男性與女性人口的就業比例在同步降低。2010年男性與女性人口的就業比例分別為76.11%和61.69%,與10年前“五普”時81.46%和68.93%的水平相比,男女兩性的就業人口比例均在下降,但女性的降幅要大於男性。
分城鄉來看,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的就業比例為63.03%,鄉村人口的就業比例為83.02%;至2010年時,城鎮人口的就業比例降到61.18%,鄉村人口的就業比例降至76.87%。2000年至2010年期間,相比城鎮人口就業比例的微小變化,鄉村人口就業比例的降幅較大。
性別比不斷升高
圖中給出了2010年全國就業人口的分年齡(組)性別比,從中可以看到:所有年齡組就業人口的性別比都超過100,並且除20-24歲年齡組外,其餘絕大部分年齡組的就業人口性別比都高於110;最高的甚至超過180。隨著年齡組的升高,就業人口性別比也在不斷上升,說明隨著年齡增長,中國女性就業人口對比男性人口數量相對越來越少,她們比男性要更早、也更快地退出就業。
就業人口
中老年就業者上升
2010年,就全國而言,就業人口的內部年齡構成以30—44歲的中青年就業人口所占比重最大,達到近四成(39.52%);其次是30歲以下的年輕就業人口和45—59歲的中壯年就業人口,兩者所占比重大體相當,均占到四分之一上下(分別為25.43%和27.58%):60歲及以上的老年就業者所占比例為7.47%。
與2000年相比,2010年全國就業人口年齡構成表現出的共同點是:30-44歲年齡段就業人口所占比重最高且10年間幾乎沒有變化:60歲及以上的老年就業者占比雖有變化但非常有限,同期只從6.35%上升到7.47%。相比較而言,30歲以下的年輕就業人口和45—59歲的中壯年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總數的比重10年間變化較大但兩者方向相反,16—29歲就業人口比重從30.02%降低為25,43%,降低了4.59個百分點:而45-59歲中壯年就業人口比重則從22.85%上升到27.58%,提高了4.73個百分點;兩者的一增一減共同反映著中國就業人口的快速“老化”趨勢。
如果分性別來看,女性就業人口的年齡構成整體比男性相對“年輕”,最主要的原因是男性65歲及以上的老年就業人口數量遠多於女性。

產業與行業

產業分布的轉換
就業人口在三大產業的分布,既反映著勞動力資源的部門配置,也折射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與發展水平。與改革開放後的前20年相比,2000—2010年期間,中國就業人口在三大產業的分布發生了顯著變化。根據對“五普”和“六普”數據的計算,10年來全國在第一產業就業的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而在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的人口比例均穩步上升。如果按照國際上對產業結構的類型劃分,目前中國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類型已基本進入發展型;但仍處於發展型的低限,離現代型還有較大差距。
如果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最近10年是產業結構轉換升級最快的時期。根據1982年“三普”數據,其時就業人口在三大產業的占比分別為73.7%、15.8%和10.5%;到1990年“四普”時,也不過變動為72.2%、15.2%和12.6%U;都是典型的傳統型。直到2000年,就業人口在第一產業所占比例20年來只降低了不到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也升高了不到10個百分點;而在最近的這10年中,就業人口在第一產業占比的降幅超過16個百分點,第二和第三產業各分享上升了約8個百分點,反映了這10年間就業人口產業分布的跨越式轉換、升級。
就業人口最多行業
儘管2000-2010年間,中國就業人口產業結構的轉換升級特點十分突出,但是“六普”數據顯示:在各大行業中,“農、林、牧、漁業”仍是容納就業人口最多的行業;其次是“製造業”,就業人口中也有16.86%的人在此行業就業:排第三位的是“批發和零售業”,9.30%的就業者為此行業的從業者;在這三大行業就業的人口占到全部就業人口總數的近四分之三,也就是說,每4位就業者中差不多有2位是在“農、林、牧、漁業”從業,另l位或是在“製造業”或是在“批發和零售業”工作。就業者在其他行業就業的占比均不很大,其中人數相對較多的有“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以及“教育”業。
男性就業者和女性就業者的行業構成同中有異。首先,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就業人數最多的前三位行業相同,均是“農、林、牧、漁業”、“製造業”及“批發和零售業”,它們的比例合計都占據著優勢。但是男女兩性的內部行業構成也有一定不同,主要表現在:
(1)女性的行業集聚特點更為突出。如:全部就業女性中,在前三位行業中就業的比例高達80.80%,而男性只是69.41%。
(2)女性在“建築業”、“採礦業”等重體力勞動特點比較突出行業中的就業者人數很少,而在“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服務行業的就業者較多:在“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以及“教育”等行業中的就業者也相對不少。
(3)與女性相比,“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和“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是吸納更多男性就業者的行業。
務農者人數大幅度減少
2010年中國就業人口的職業構成中,人數最多的依舊是“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有34565萬人,占到全部就業人口總數的近一半(48.31%);但是在2000—2010年間,全國“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人數減少了約8500萬人,使其占全部就業者的比例下降了16.15%:這種絕對數量與占比的同步減少(降低)反映出10年中人口就業的“非農化”過程與水平。
在全國各職業大類中,人數次多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2010年數量達到16087萬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22.39%;同2000年同類職業就業人口的數量相比,增加了約5500萬人:2010年就業人數第三多的是“商業、服務業人員”,其數量有11572萬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比例為16.17%,10年中遞增了5400餘萬人,增幅達5個百分點:上述三大職業是中國占據主導地位的職業大類,從業人數均過億。

就業人口年齡

(1)“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的眾數年齡組是35-44歲,超過三分之一的各類負責人處於這一年齡段;其次是45-54歲和25-34歲年齡段:55歲及以上的各類負責人2010年只占8.00%:各級領導者整體比較年輕的特點十分突出。
(2)與各類負責人相比,“專業技術人員”的年齡重心前移,其人數最多的是25-34歲和3544歲兩個年齡段,而這是他們精力最充沛、思維非常活躍的時期。
(3)“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白領”階層,他們也多是高學歷者,因此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年齡構成類似,只是工作性質不同。
(4)“商業、服務業人員”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的年齡構成基本一致,其突出特點是16-24歲的低齡就業者比例最高,兩類職業都屬於就業層次不高的群體。
(5)在所有職業類別中,“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年齡構成最為特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55歲及以上的從業者比例高達四分之一,其他職業類別都不到10%甚至更低;其次,這一職業類別中45-54歲的就業者也超過20%;表明“大農業”範圍內務農者的老齡化程度遠高於其他職業類別。
(6)整體看,2000-2010年的10年間,老齡化是各類職業從業者的共同趨勢,唯有“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出現了年輕化的走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