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節

少女節

少女節是非洲西部奈及利亞艾莉莉族的別致而古老的民間傳統節日,迄今仍然非常盛行。這個節日,標誌著少女已經進入青春妙齡時期,小伙子們可以前來摘取這個成熟的新鮮果實,因而,這個節日又叫新節。少女節於每年的8月份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女節
  • 節日時間:每年的8月份
  • 節日類型:民間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非洲西部
  • 節日意義:少女已經進入青春妙齡時期
  • 設定地點非洲西部
  • 民族奈及利亞艾莉莉
節日簡介,節日慶典,節日概述,各地節日,日本的“少女節”,中國的“少女節”,節日研究,歷史文化,

節日簡介

在西方的曆法還未傳入非洲之前,艾莉莉族人是以椰子成熟的時間來確定少女節的具體日期。少女節是艾莉莉族最隆重的節日,要持續數天之久。節日期間,人們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家家戶戶都要清掃房屋,收拾庭院,準備豐盛的可口食物。

節日慶典

節日的第一天清晨,艾莉莉族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村中的廣場上。鄰近民族的人們也都紛紛前來看熱鬧。年輕的小伙子們身穿款式新穎、色澤艷麗的民族服裝,站在人群的最前列,等待姑娘們的到來。不過,心情最激動的,還是那些處於青春期的妙齡少女們。因為她們即將打開愛情的門扉,接觸不同的異性,選擇終身伴侶。按照傳統習慣,艾莉莉族還沒有達到青春期的少女必須深居閨房,禁止同異性接觸。只有到了成熟年齡,經過酋長批准才能參加少女節的活動,選擇配偶,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伺候丈夫,操持家務,盡一個女人的責任。因此,在這個民族中少女節是姑娘們的頭等大事,要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有的姑娘甚至幾年之前就已經開始精心準備。節日的第一天,慶祝活動最熱烈的活動是姑娘們列隊遊行,藉此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姑娘們為了能夠讓自己引起小伙們的注意和愛慕,一個個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們穿著自己縫製的漂亮衣裳,腰間繫上色彩艷麗的花布,脖子和胳膊上都戴著一串串用金屬和貝殼製成的項鍊和裝飾物,腳腕上還戴著鋼鐲和銅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走起路來還發出叮噹的悅耳聲音!姑娘們將捲曲的頭髮梳成無數根小辮,每條辮子上都扎著彩帶,輕鬆活潑而又富有朝氣。姑娘們為了顯示自己的體型美,都袒胸露背,肩頭胸口等處紋上具有某種特殊含義的彩色花紋。她們含羞地微笑著,顯示出抑制不住的喜悅。
當姑娘們列隊來到廣場上,廣場上的人們頓時歡騰起來。小伙子們痴情地看著姑娘們,用心地挑選自己心愛的人。人們將姑娘們團團圍在廣場中央,姑娘們在眾人的歡呼聲中翩翩起舞。有的姑娘邊跳舞邊向自己鐘情的小伙子暗送秋波。姑娘們跳完舞后,大規模的遊行開始了。遊行隊伍從廣場出發,沿著村子轉一圈,每家每戶的門前都要游到。姑娘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行進,隊伍兩旁站著手執長矛、身著古代武士服裝的護衛。隊伍的最前面,有一名男童領隊。他頭頂一隻竹籃,籃中放著一隻活雞、幾個雞蛋和一些鮮嫩的棕桐樹葉。籃子外還履蓋著一塊帶血的白布,防止妖魔鬼怪傷害少女。

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織女星
女兒節女兒節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各地節日

日本的“少女節”

3月3日是日本的“少女節”,又稱“姑娘節”,是全國性的節日。日本人認為,這時正值紅桃報春,是女性美的象徵,所以也叫“桃花節”。

中國的“少女節”

在中國,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愛情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女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女兒節(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節日研究

女兒節源於牛郎織女傳說,這是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歷史文化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昉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準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淒淒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乾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云:‘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悽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傳說雖是如此,但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在農曆七月七日呢?其實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了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在《夏小正》的古農事歷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會衍生出這樣的愛情傳說,也不是無法理解的。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
因此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