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礎理論名詞。①六腑之一。②推拿部位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腸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1、六腑——小腸
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要功能是主化物而泌別清濁。它承接胃腐熟的飲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稱。食糜在小腸再經消化並分別清濁,精華部分營養全身,糟粕歸大腸,水液歸於膀胱。《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醫學入門》:“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泌別其清濁宣通。”此外,小腸經與心經相表里,心經有熱可以移到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等證候。
2、推拿部位——小腸
其說法不一:一是位於小指尺側邊緣一線(《幼科推拿秘書》)。一是位於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兒推拿廣意》)。一是位於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幼科鐵鏡》)。主要用於小兒推拿。

中醫套用

一、六腑——小腸
1、生理功能: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1)主受盛化物: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指小腸接受由胃腑下傳的食糜而盛納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脾氣與小腸的共同作用對其進一步消化,化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腸受盛化物功能失調,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泌別清濁,是指小腸中的食糜在作進一步消化的過程中,隨之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腸吸收,經脾氣的轉輸作用輸布全身,即所謂“中央土以灌四傍”;濁者,即食物殘渣和部分水液,經胃和小腸之氣的作用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還吸收了大量的水液,與水谷精微融合為液態物質,由脾氣轉輸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即所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其中較清稀者上輸於肺,經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布散於全身皮毛肌腠和內在臟腑,並將臟腑代謝後產生的濁液下輸腎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
2、病理反應
(1)小腸受盛化物功能失調,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若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就會導致水谷混雜而出現便溏泄瀉等症。
二、推拿部位——小腸
1、操作(以小指尺側邊緣為例)
(1)補小腸:自患兒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2)清小腸:自小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2、作用:清利下焦濕熱。
3、套用: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治療下焦虛寒的多尿、遺尿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