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金融市場參與者)

對沖基金(金融市場參與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採用對沖交易手段的基金稱為對沖基金(hedge fund),也稱避險基金套期保值基金。

是指金融期貨和金融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與金融工具結合後以營利為目的的金融基金。

它是投資基金的一種形式,意為“風險對衝過的基金”。對沖基金採用各種交易手段進行對沖、換位、套頭套期來賺取巨額利潤。這些概念已經超出了傳統的防止風險、保障收益操作範疇。加之發起和設立對沖基金的法律門檻遠低於互惠基金,使之風險進一步加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沖基金
  • 外文名:Hedge Fund
  • 別稱:避險基金或套利基金
  • 交易手段:對沖、換位、套頭、套期
  • 起源地:美國康乃狄克州
  • 特點:承擔風險高 追求收益高
簡要介紹,歷史概述,起源發展,交易模式,股指期貨,商品期貨,統計對沖,期權對沖,管理特點,概述,複雜性,高槓桿性,私募性,隱蔽性,套利介紹,對沖大鱷,中國特色,對沖策略,投資策略,長短倉,市場中性,換股套戥,環球巨觀,管理期貨,短置,貸槓,運作,風險,區別,投資者,操作,監管,籌資方式,離岸設立,國內體系,策略分類,

簡要介紹

為了保護投資者,北美的證券管理機構將其列入高風險投資品種行列,嚴格限制普通投資者介入。如規定每個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應少於100人,最低投資額為100萬美元等。
人們把金融期貨和金融期權稱為金融衍生工具,它們通常被利用在金融市場中作為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手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金融市場上,部分基金組織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採取多種以盈利為目的投資策略,這些基金組織便被稱為對沖基金。對沖基金早已失去風險對沖的內涵,相反的,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對沖基金實際是基於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複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槓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

歷史概述

最早的對沖基金是哪一隻,這還不確定。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大牛市時期,這種專門面向富人的投資工具數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是Benjamin Graham和Jerry Newman創立的Graham-Newman Partnership基金。
1923年的小說《股市做手回憶錄》在記載Jesse Livermore的輝煌成就時,描寫了一種被稱為“資產池”的投機工具,和日後所謂的“對沖基金”在形式和功能上極其相似。在Livermore之前, Bernard M. Baruch也經營過“資產池”,他後來另立門戶,大發其財,被稱為“華爾街孤狼”,還成了政治家。
2006年,Warren Buffett在一封致美國金融博物館(Museum of American Finance)雜誌的信中宣稱,上世紀20年代的Graham-Newman partnership基金是其所知最早的對沖基金,但其他基金也有可能更早出現。
社會學家、作家、財經記者Alfred W. Jones創造了“對沖基金”一詞,1949年,他還第一次確立了對沖基金的結構,為此廣受讚譽。為了中和市場總體的波動,Jones採用買入看漲資產,賣空看跌資產的手法來避險,他把這種管理市場總體波動的風險敞口的操作稱為“對沖”。
而這種資產組合就是對沖基金。Jones也是第一位採用資金槓桿和風險分散的對沖投資策略並收取業績報酬的基金經理。1966年,《財富》雜誌報導稱,儘管Jones收取的管理費高達20%,但是其麾下的基金比最好的共同基金業績還要好。
到了1968年,總共有近200隻對沖基金;1969年,第一隻對沖基金領域的基金(FOHF)在日內瓦誕生。
在1969-70年的經濟衰退期和1973-1974年股市崩盤時期,很多早期的基金都損失慘重,紛紛倒閉。上世紀70年代,對沖基金一般專攻一種策略,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採用做多/做空股票模型。70年代的衰退時期,對沖基金一度乏人問津,直到80年代末期,媒體報導了幾隻大獲成功的基金,它們才重回人們的視野。
90年代的大牛市造就了一批新富階層,對沖基金遍地開花。交易員和投資者之所以更加關注對沖基金,是因為其強調利益一致的收益分配模式和“跑贏大盤”的投資方法。接下來的十年中,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更加層出不窮,包括信用套利、垃圾債券、固定收益證券、量化投資、多策略投資等等。
21世紀的前十年,對沖匯基金再次風靡全球,2008年,全球對沖基金持有的資產總額已達1.93萬億美元。然而,2008年的信貸危機使對沖基金受到重創,價值縮水,加上某些市場流動性受阻,不少對沖基金開始限制投資者贖回。
2011年4月,對沖基金管理的總資產規模觸底反彈,估計有望達2萬億美元。2011年1月,美國最大的225家對沖基金公司旗下就有1.3萬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是Bridgewater Associates,其資產為589億美元。2011年的五大對沖基金公司為Bridgewater Associates(589億美元)、Man Group(392億美元)、Paulson & Co.(351億美元)、Brevan Howard(310億美元)和Och-Ziff(294億美元)。2011年2月,全球對沖基金61%的投資額來自於機構。
2015年5月16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洪磊表示,截至2015年4月底,我國正在運作的對沖基金品種共6714支,資產規模達到8731.5億元。

起源發展

對沖(Hedging)是一種旨在降低風險的行為或策略。套期保值常見的形式是在一個市場或資產上做交易,以對沖在另一個市場或資產上的風險,例如,某公司購買一份外匯期權以對沖即期匯率的波動對其經營帶來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人被稱為套期者或對沖者(Hedger)。
對沖基金起源於50年代初的美國。當時的操作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空買空賣、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有限合作制的瓊斯對沖基金。
雖然對沖基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但是,它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並未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對沖基金才有了更廣闊的投資機會,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世界通貨膨脹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金融工具日趨成熟和多樣化,對沖基金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交易模式

在《量化投資—策略與技術》一書中(丁鵬著,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1),將對沖基金的交易模式總結為4大類型,分別為:股指期貨對沖、商品期貨對沖、統計對沖和期權對沖。

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對沖是指利用股指期貨市場存在的不合理價格,同時參與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市場交易,或者同時進行不同期限、不同(但相近)類別股票指數契約交易,以賺取差價的行為。股指期貨套利分為期現對沖、跨期對沖、跨市對沖和跨品種對沖。

商品期貨

股指期貨對沖類似,商品期貨同樣存在對沖策略,在買入或賣出某種期貨契約的同時,賣出或買入相關的另一種契約,並在某個時間同時將兩種契約平倉。在交易形式上它與套期保值有些相似,但套期保值是在現貨市場買入(或賣出)實貨、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入)期貨契約;而套利卻只在期貨市場上買賣契約,並不涉及現貨交易。 商品期貨套利主要有期現對沖、跨期對沖、跨市場套利和跨品種套利4種。

統計對沖

有別於無風險對沖,統計對沖是利用證券價格的歷史統計規律進行套利的,是一種風險套利,其風險在於這種歷史統計規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是否繼續存在。
統計對沖的主要思路是先找出相關性最好的若干對投資品種(股票或者期貨等),再找出每一對投資品種的長期均衡關係(協整關係),當某一對品種的價差(協整方程的殘差)偏離到一定程度時開始建倉——買進被相對低估的品種、賣空被相對高估的品種,等到價差回歸均衡時獲利了結即可。 統計對沖的主要內容包括股票配對交易、股指對沖、融券對沖和外匯對沖交易。

期權對沖

期權(Option)又稱選擇權,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金融工具。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在期權的交易時,購買期權的一方稱為買方,而出售期權的一方則稱為賣方;買方即權利的受讓人,而賣方則是必須履行買方行使權利的義務人。
期權的優點在於收益無限的同時風險損失有限,因此在很多時候,利用期權來取代期貨進行做空、對沖利交易,會比單純利用期貨套利具有更小的風險和更高的收益率。

管理特點

概述

投資效應的高槓桿性,投資活動的複雜性,籌資方式的私募性,操作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對沖基金己成為一種新的投資模式的代名詞。即基於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複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槓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對沖基金有以下幾個特點。

複雜性

隨著結構日趨複雜、花樣不斷翻新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掉期等逐漸成為對沖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這些衍生產品本為對衝風險而設計,但因其低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成為許多現代對沖基金進行投機行為的得力工具。
對沖基金將這些金融工具配以複雜的組合設計,根據市場預測進行投資,在預測準確時獲取超額利潤,或是利用短期內中場波動而產生的非均衡性設計投資策略,在市場恢復正常狀態時獲取差價。

高槓桿性

典型的對沖基金往往利用銀行信用,以極高的槓桿借貸(Levera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礎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擴大投資資金,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回報的目的。對沖基金的證券資產的高流動性,使得對沖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資產方便地進行抵押貸款。
一個資本金只有1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可以通過反覆抵押其證券資產,貸出高達幾十億美元的資金。這種槓桿效應的存在,使得在一筆交易後扣除貸款利息,淨利潤遠遠大於僅使用1億美元的資本金運作可能帶來的收益。同樣,也恰恰因為槓桿效應,對沖基金在操作不當時往往亦面臨超額損失的巨大風險。

私募性

對沖基金的組織結構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資者以資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資金但不參與投資活動;基金管理者以資金和技能入伙,負責基金的投資決策。
由於對沖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因而在美國對沖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個合伙人的出資額在100萬美元以上(不同的國家,對於對沖基金的規定也有所差異,比如日本對沖基金的合伙人是控制在50人以下等)。
由於對沖基金多為私募性質,從而規避了美國法律對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嚴格要求。由於對沖基金的高風險性和複雜的投資機理,許多西方國家都禁止其向公眾公開招募資金,以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
為了避開美國的高稅收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在美國市場上進行操作的對沖基金一般在巴哈馬和百慕達等一些稅收低,管制鬆散的地區進行離岸註冊,並僅限於向美國境外的投資者募集資金。

隱蔽性

對沖基金與面向普通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資者、資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監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別。在投資活動的公平性和靈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別。
證券投資基金一般都有較明確的資產組合定義。即在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比例上有確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組合中股票和債券大體各半,增長型基金指側重於高增長性股票的投資;同時,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貸資金進行投資,而對沖基金則完全沒有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貸資金,以牟取高於市場平均利潤的超額回報。
由於操作上的高度隱蔽性和靈活性以及槓桿融資效應,對沖基金在現代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套利介紹

在對沖基金投資過程中“套利”指同時買入並賣出兩類相互關聯的資產標的,以獲取不同於正常水平的關聯差異樣而獲利的行為。在“套利”交易過程中一些風險因素被對衝掉,留下的風險因素則是基金超額收益的來源。如果看錯了這些風險因素的走向,就可能給基金帶來損失。以下簡要介紹可轉債套利:
對沖基金對沖基金
可轉債,即在一定條件下可轉換為普通股的債券,其內含價值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其債券價值,一部分是其可轉換為普通股的買入期權價值。
當一張可轉債發行時,其票面值票面利率、債券到期期限、轉換率都已確定,影響可轉債價值的不確定因素只有其可轉換股票的股價、股價波動率及無風險利率這三個因素,而其中對可轉債價值影響最大的是其可轉換股票的股價。
當可轉債價格被市場低估時,由於影響其價值最大的因素是其可轉換股票的股價,對沖基金採用“買多可轉債/賣空其對應股票”的策略可獲得風險很低的與股價變動無關的穩定回報。
可轉債套利策略的關鍵是找出可轉債與股票二者價格的相關係數,該係數Delta可表示為“可轉債價格變動/(股價變動*轉換率)”,即股價每變動1元,可轉債價格相應變動。例如,如果Delta為0.8,轉換率為10,則股價每增加或減少1元,則每張可轉債的價格將隨之增加或減少8元。此時,一個 “買多1張可轉債/賣空8股股票”的對沖組合的價值將保持一個恆定數,不因股價變化而變化。

對沖大鱷

公開和透明,是對沖基金最討厭的事情。這與它所建立的結構有直接的關係。以在位於維京群島註冊的對沖基金為例,他們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金融投資組合,在全世界範圍內的任意地點進行套利,而無需向任何國家或部門申報投資技巧和融資結構。
金融危機使對沖基金經歷了一場急速變革。十幾年前,對沖基金圈是一個相對封閉狹窄的圈子,大家做的幾乎都是熟人之間的業務,信任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簽契約就把生意做了。有時,僅僅是上午握個手,下午就把數百萬美元打到了對方的賬戶之上。
但恰恰這種荒誕般的神秘,成為對沖基金最本質的贏利特點。
而隨著中國金融及資本市場的不斷多元化及國際化,讓越來越多的境外對沖基金注目中國。在這個國內對沖基金大力發展完善的重要階段,國際資本經驗豐富的海外對沖基金也盯上了中國這塊蛋糕。不少海外對沖基金或在海外有過對沖基金管理和投資經歷的人準備嘗試或已進駐中國,尋求發展和合作機會。
海外對沖基金看重中國區的發展。其實無非是三大原因:
一是漸漸國際化的人民幣,逐步開放人民幣資產的跨境流動,讓中國部分的資產管理人或投資人提供大量走出去的機會的同時,也會給海外大量機構投資人和高淨值客戶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二是監管層和中國基金業對對沖基金的態度越來越開放,基金法正在不斷修改和完善,這使得對沖基金所參與的二級市場會有更多的流動性,讓對沖基金能真正發展起來。三是中國財富的增值。銀行高淨值客戶管理著17萬億元的資金,而公募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才2萬億元,陽光私募也只有2500億元,未來中國人的財富將會流向更有效和積極管理型的投資領域。
儘管如此,隨著中國投資市場的逐漸向國際放開懷抱,以下幾家對沖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搶灘內陸: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達里奧(Ray Dalio)的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連續兩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這家基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約有1300億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資產龐大以外,橋水的獨特之處是它的300家客戶都是機構投資者。它們的平均投資額為2.5億美元。
在戴利奧和羅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領導下,橋水善於創造不同的利潤流,鑑別貝塔源,市場驅動型回報,阿爾法,基於技能回報,然後把它們打包成與客戶需求的兼容的戰略。該公司通過債券和貨幣管理外包提供源阿爾法。但是當機構開始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和關注額外利潤源時,橋水也在調整戰略。
達里奧在2012年初被業內評為對沖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公司旗下純阿爾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為投資人淨賺了358億美元,超過了索羅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創立以來的總回報。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曾評價說,達里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對經濟的統計分析甚至比美聯儲的更靠譜。
這家掌管著1300多億美元資產的頂級對沖基金隱匿在康州Westport的樹林裡,與紐約華爾街的喧囂保持遠離。橋水聯合基金已於2012年底在上海低調的成立了代表處。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對沖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達680億美元,其業務框架主要由三大類別組成:AHL(管理期貨基金CTA)、GLG(由30多個策略的基金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剛收購的FRM(對沖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擁有一支有卓越投資專家組成的龐大團隊,就投資管理以至客戶服務的每個範疇,給予強勁的支持。
英仕曼中國區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團希望在中國首先推進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貨基金。據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過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發展先進入中國,同時也想藉助QFIIQDII等各種跨境方式,在中國尋找投資和合作的機會。
3、Paulson Co
保爾森公司管理著約為36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95%為機構投資者)。據《阿爾法》雜誌統計,僅約翰·保爾森個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力壓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震,“對沖基金第一人”、“華爾街最靈的獵豹”等稱號紛紛被冠在了他頭上。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約翰·保爾森與保爾森基金持續的穩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爾森所持有3740萬股的嘉漢林業(Sino-forest)瞬間爆出一系列的財務醜聞,同時渾水調查公司給予嘉漢林業“強烈賣出”的評級,同時給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當時股價為18加幣)。導致嘉漢林業公司市值在兩個交易日內蒸發了近33億美元,而保爾森基金面臨了4.68億美元的虧損。
距離該事件發生已經近兩年,約翰·保爾森這位曾經的“沽神”似乎逐漸淡出了華爾街。是歸於平淡,還 是在醞釀又一場巨額交易,我們不得而知。據悉保爾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陸家嘴分別設立了代表處。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資本始建於1997年,由史蒂芬·曼德爾(Steve Mandel)創建,總部設在康乃狄克州的格林威治,在倫敦,香港,北京,紐約均設有辦事處。隆派恩資本是一家私人擁有的對沖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權市場進行投資。從最初的800萬美元開始,直到該基金成為了打理自有資金的“超級基金”,為約56億美元的投資者和自有資金估計為150億美元的曼德爾先生服務。
大多數人相信,曼德爾先生的成功可以歸咎於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資。他的重點放在企業的基本面問題上。曼德爾先生認為,破譯業務進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運營和未來的增長。這是重點,這影響到最後的選股和決定是否或長或短。不像大多數的對沖基金管理人,曼德爾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強烈的判斷和快速決策的位置和移動。孤松資本在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斯倫貝謝公司的增持是證明曼德爾先生靈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數學家大衛·肖成立於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資基於複雜的數學模型,旨在找出隱藏的市場趨勢或定價異常。不過該基金也進入到私人股本領域和自下而上的價值驅動型投資領域。
DE Shaw進軍中國內地的舉措,會讓人將之與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擴張進行比較。該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資機遇。
就員工數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靈活的競爭對手相形見絀。該公司大約有1700名員工——其中估計有100名擁有博士學位。只有英國曼集團(Man Group)的員工數量超過了DE Shaw
過去兩年,不願拋頭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戰略方面表現穩健。該公司的旗艦基金Oculus回報率為8.7%。Oculus按照該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戰略進行投資。一位投資者表示,該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實現了21.1%的回報率。
位為處於上海陸家嘴的辦事處擁有一支私募股權投資分析師團隊。拓展該集團在亞洲地區的業務,並標誌著首次進入中國內地。該辦事處將重點關注中國的收購機會。
6Hoyder Asia
匯德亞洲(Hoyder Asia)是匯德投資集團於2001年成立的面向亞太地區的全資附屬公司。匯德亞洲投資於全球外匯,商品期貨以及股票方面, 乃亞太地區最優秀的資產管理服務商之一. 其憑藉對新興市場的專業認識及豐富經驗, 於十年內迅速增長.匯德亞洲透過旗下的匯德品牌基金與信託為客戶提供不同層面的投資服務及產品,憑藉其專業及奉行多年的環球對沖與價值投資等方法,於國際資產管理巿場已建立優良的聲譽。
據悉, 位於中國上海的匯德亞洲辦事處, 在2013年初早已悄悄布局內陸,公司高層也放言會從運營決策上更重視大中華市場。
7、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藝復興科技成立於1988年,其創始人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他是世界級的數學家,擔任著美國數學協會的主席(Math for America);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在全球投資業內,他的名氣並不亞於索羅斯,更是被認為是保爾森、達里奧這些業內領軍者的前輩。“量化基金之王”是這位國際投資行業領袖最顯貴的稱呼,雖然,他本人並不在意。
作風低調的西蒙斯很少接受採訪。在僅有的幾次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他透露稱:“我們隨時都在賣出和買入,依靠活躍賺錢。”他只尋找那些可以複製的微小獲利瞬間,而絕不以“市場終將恢復正常”作為賭注投入資金。事實上,西蒙斯幾乎從不雇用華爾街的分析師,他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僱傭了由數學博士,物理博士及自然科學博士組成的超過150人的投資團隊。用數學模型捕捉市場機會,由電腦做出交易決策。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及旗下多家關聯子公司於2013年1月分別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代表處。
8、Chilton Investment
奇爾頓公司由理察·L·奇爾頓(Richard L. Chilton)先生於1992年成立。管理著超過65億美元的資產。其核心的運作手法是通過價值導向的基礎研究和紀律嚴明的投資組合來進行管理。 奇爾頓先鞏固了長期投資的理念,其紀律嚴格的文化是一個標誌。而奇爾頓公司正計畫採取一項不同尋常的舉措,奇爾頓公司在中國北京及成都分別成立了代表處,這是該公司在中國擴張戰略的一部分。
對沖基金對沖基金
其實,以上這些筆者了解到進入國內的海外對沖基金,只是全球對沖基金大軍的冰山一角;中國這隻美味十足的大蛋糕,相信吸引到更多的大鱷只是時間問題。
9.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城堡投資管理著130億美元,是目前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它的日交易量相當於倫敦、紐約和東京交易所當日交易量的3%左右。

中國特色

今朝,國內成本市場上的陽光私募基金與海外對沖基金有著追求絕對收益的共性,而且具備相似的費率結構,是以其被視為真正意義上對沖基金的“雛形”。
但中國本土的第一隻對沖基金並沒有降生在陽光私募基金業內。2010年9月,國投瑞銀在“一對多”專戶產物中加進股指期貨投資,拉開了基金產物介入股指期貨市場的序幕,基金中的對沖基金由此亮相。
國內排名前五的公司也先後與發賣渠道進行了溝通,擬經由過程專戶理財平台刊行採用中性策略的對沖基金。其中,易方達基金治理公司已經獲批刊行國內基金業的首隻“一對多”對沖產物。
券商方面,第一創業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也已經分袂推出了經由過程股指期貨對沖系統性風險的理財富品。國泰君安的“君享量化”集合理財富品甚至被業內冠以“中國本土首隻對沖基金”的稱號。
反觀私募行業,當然自股指期貨開通之日起,一些有志於對沖基金的私募機構就已經在操縱自己的賬戶試驗對沖獨霸。但因為信任機構投資股指期貨的政策一向沒有推出,所以至今信任陽光私募仍然無法推出自己的“陽光化”對沖基金。
在此情況下,深圳和上海已經有不少私募機構起頭繞道“合資制”做對沖基金。
上海一位不願簽字的私募基金公司經理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早在2005年前後,他的團隊已經設計出了操縱期現貨套利的投資模子。股指期貨推出後,他們就一向在用小我賬戶和自有資金“練手”,今朝收益已經接近30%。
感受試驗成功後,他們已經在籌備募集自己的第一隻對沖基金。但因為信任投資股指期貨還沒有鋪開,所以他們只能先操縱合資制模式做這隻基金。合資制基金可以開設一般法人賬戶,需預備的材料和流程也較為簡單,且可以從事套保、套利、投契多種生意。
比擬陽光私募基金“信任份額”讓渡時無需繳付回響稅收,合資制基金出資人將面臨約20%小我所得稅的繳付義務。
對此,上述私募基金公司經理暗示,有限合資必定要考慮稅負題目問題,他們在盡最大可能合理避稅。
他說:“其實當前有良多可以避稅的做法,而且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財富鏈。投資我們公司的客戶根基上都投資過PE(私募股權投資)。所以他們都清晰這些避稅手法。因為合理避稅是可以做到的,當然手法有點打擦邊球,但經得起檢查。所以稅負題目問題並沒有影響我們募資。”
他同時暗示,合資制私募基金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司,只是操縱公司的形式來做二級市場獨霸。在當前新《基金法》的談判稿中,已經提到了用有限合資做純粹二級市場獨霸應該享受免稅的題目問題。
“我們這隻對沖基金的封鎖期是一年,比擬避稅,我們當然更希看在真正發生稅賦題目問題之前,這個題目問題在法令上已經陽光化了。”該人士暗示。
更多的私募基金則選擇借用“信任產物份額讓渡無需繳納小我所得稅”的特點,操縱“信任+合資制”模式來合理規避出資人20%的小我所得稅。
這種模式即是經由過程信任公司刊行信任產物打算,向出資人募集資金,並以信任產物投資合資制陽光私募,陽光私募基金投資治理團隊則作為通俗合資人。
據用益信託工作室的分析,“信任+合資制”模式事實上是基於信任和合資制各自無法克服的不足,以及闡揚各自的優勢而發生的。這一模式還有助於解決有限合資制陽光私募投資人數量與規模的限制題目問題。經由過程信任公司募資模式,合資制陽光私募投資基金規模擴張將等閒完成。

對沖策略

1、套利策略:最傳統的對沖策略
2、指數增強組合+指數期貨空頭滾動年Alpha分布,基於90隻融資融券標的組合統計套利表現
3、Alpha策略:變相對收益為絕對收益
4、中性策略:從消除Beta的維度出發

投資策略

對沖基金常用的投資策略多達20多種,其手法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長短倉

即同時買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淨長倉或淨短倉

市場中性

即同時買入股價偏低及沽出股價偏高的股票

換股套戥

即買入價格偏低的可換股債券,同時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環球巨觀

全球巨觀策略的經典定義是為了從巨觀經濟趨勢中獲利,對任何資產類別(股票、債券、貨幣、商品等)、任何投資工具(現金、衍生品等),以及世界上任何資本市場,進行做多與做空的槓桿交易
全球巨觀策略擁有以下四個特點:
投資範圍非常廣闊:全球巨觀策略可能是對沖基金中投資範圍最廣的一類基金,幾乎在所有的主要市場中(股票、債券、貨幣、商品市場等)都會出現該類對沖基金的身影,且其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掃描投資機會。
這會使對沖基金有機會在任何時間內都能尋找獲利機會,因為當一個金融市場缺乏機會或流動性時,全球巨觀對沖基金並不需要堅守在這個市場,它完全可以到另外的市場中尋覓機會。例如,著名的巨觀對沖基金大佬索羅斯,既可以在1992年選擇英鎊作為狙擊對象,也可以在1997年通過做空泰銖獲利。
自上而下的巨觀研究:全球巨觀中的“巨觀”一詞就代表該類對沖基金投資獲利的依據主要來自巨觀分析,其試圖利用巨觀經濟的基本原理來識別各類金融資產價格的未來趨勢或錯誤定價。同時,由於全球巨觀策略涉及市場眾多,且投資策略靈活多變,難以通過量化模型進行程式化交易,因此全球巨觀策略通常以主觀的決策判斷為主。
多為方向性投資:全球巨觀通常不是市場中性的,其會利用做多/做空對資產價格變動方向進行下注,例如做多美國股市或做空日本債券,因此,對全球巨觀來說,擇時意味著一切,這對基金經理在全球巨觀經濟的理解上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槓桿的使用:全球巨觀在對某一個投資方向下注時,通常會利用槓桿,因此其收益和風險都被放大。方向性投資與槓桿的使用使全球巨觀策略天生就具有較大的波動性,一旦判斷正確,投資者可獲得巨額利潤,反之,虧損同樣巨大。

管理期貨

即持有各種衍生工具長短倉。

短置

即買進股票作為短期投資,就是把短期內購進的股票先拋售,然後在其股價下跌的時候再將其買回來賺取差價(arbitrage)。短置者幾乎總是借別人的股票來短置(“長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買進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在熊市中採取短置策略最為有效。
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賭錯了股市方向,則必須花大錢將升值的股票買回,吃進損失。短置此投資策略由於風險高企,一般的投資者都不採用。

貸槓

“貸槓”(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義,其英文單詞的最基本意思是“槓桿作用”,通常情況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貸手段使自己的資本基礎擴大。信貸是金融的命脈和燃料,通過“貸槓”這種方式進入華爾街(融資市場)和對沖基金產生“共生”(symbiosis)的關係。
在高賭注的金融活動中,“貸槓”成了華爾街給大玩家提供籌碼的機會。對沖基金從大銀行那裡借來資本,華爾街則提供買賣債券和後勤辦公室等服務。換言之,武裝了銀行貸款的對沖基金反過來把大量的金錢用佣金的形式扔回給華爾街。

運作

最初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隻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幾隻劣質股。
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么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才被用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漸深入,對沖基金倍受青睞是由於對沖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賺錢。從1999年到 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損失11.7%,而對沖基金在同一期間每年贏利11.2%。對沖基金實現如此驕人的成績是有原因的,而且它們所獲得的收益並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么容易,幾乎所有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經紀
被對沖基金所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權為例)有三大特點:
第一,它可以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人們把其稱為對沖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為20至100倍;當這筆交易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見圖1);
第二,根據洛倫茲·格利茨的觀點,由於期權契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 price)不利於期權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這種安排降低了期權購買者的風險,同時又誘使人們進行更為冒險的投資(即投機);
第三,根據約翰·赫爾的觀點,期權的執行價格越是偏離期權的標的資產(特定標的物)的現貨價格,其本身的價格越低,這給對沖基金後來的投機活動帶來便利。對沖基金管理者發現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點後,他們所掌握的對沖基金便開始改變了投資策略,他們把套期交易的投資策略變為通過大量交易操縱相關的幾個金融市場,從它們的價格變動中獲利。

風險

投資對沖基金可以增加投資組合的多樣性,投資者可以以此降低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敞口。對沖基金經理使用特定的交易策略和工具,為的就是降低市場風險,獲取風險調整收益,這與投資者期望的風險水平是一致的。理想的對沖基金獲得的收益與市場指數相對無關。
雖然“對沖”是降低投資風險的一種手段,但是,和所有其他的投資一樣,對沖基金無法完全避免風險。根據Hennessee Group發布的報告,在1993年至2000年之間,對沖基金的波動程度只有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2/3左右。
風險管理
大多數國家規定,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必須是老練的合格投資者,應當對投資的風險有所了解,並願意承擔這些風險,因為可能的回報與風險相關。為了保護資金和投資者,基金經理可採取各種風險管理策略。《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稱,“大型對沖基金擁有資產管理行業最成熟、最精確的風險管理措施。”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可能持有大量短期頭寸,也可能擁有一套特別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
基金可能會設定“風險官”來負責風險評估和管理,但不插手交易,也可能採取諸如正式投資組合風險模型之類的策略。可以採用各種度量技巧和模型來計算對沖基金活動的風險;根據基金規模和投資策略的不同,基金經理會使用不同的模型。傳統的風險度量方法不一定考慮回報的常態性等因素。為了全面考慮各種風險,通過加入減值和“虧損時間”等模型,可以彌補採用風險價值(VaR)來衡量風險的缺陷,
除了評估投資的市場相關風險,投資者還可根據審慎經營原則來評估對沖基金的失誤或欺詐可能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應當考慮的事項包括,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對業務的組織和管理,投資策略的可持續性和基金髮展成公司的能力。
透明度及監管事項
由於對沖基金是私募基金,幾乎沒有公開披露的要求,有人認為其不夠透明。還有很多人認為,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投資管理公司相比,受到的監管少,註冊要求也低,而且對沖基金更容易受到由經理人導致的特殊風險,比如偏離投資目標、操作失誤和欺詐。
2010年,美國和歐盟新提出的監管規定要求對沖基金管理公司披露更多信息,提高透明度。另外,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也通過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管,促使對沖基金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隨著機構投資者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沖基金也日益透明,公布的信息越來越多,包括估值方法、頭寸和槓桿等。
和其他投資相同的風險
對沖基金的風險和其他的投資有很多相同之處,包括流動性風險和管理風險。流動性指的是一種資產買賣或變現的容易程度;與私募股權基金相似,對沖基金也有封閉期,在此期間投資者不可贖回。管理風險指的是基金管理引起的風險。管理風險包括:偏離投資目標這樣的對沖基金特有風險、估值風險、容量風險、集中風險和槓桿風險。估值風險指投資的資產淨值可能計算錯誤。
在某一策略中投入過多,這就會產生容量風險。如果基金對某一投資產品、板塊、策略或者其他相關基金敞口過多,就會引起集中風險。這些風險可以通過對控制利益衝突、限制資金分配和設定策略敞口範圍來管理。
許多投資基金都使用槓桿,即在投資者出資之外借錢交易或者利用保證金交易的做法。儘管槓桿操作可增加潛在回報,同樣也能擴大損失。採用槓桿的對沖基金可能會使用各種風險管理手段。和投資銀行相比,對沖基金的槓桿率較低;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工作論文,投資銀行的平均槓桿率為14.2倍,而對沖基金的槓桿率為1.5至2.5倍。
有人認為,某些基金,比如對沖基金,為了在投資者和經理能夠容忍的風險範圍內最大化回報,會更偏好風險。如果經理自己也投資基金,就更有激勵提高風險監管程度。

區別

投資者

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有嚴格的資格限制,美國證券法規定:以個人名義參加,兩年內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義參加,夫婦倆最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如以機構名義參加,淨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規定:參與者由100人擴大到了500人。參與者的條件是個人必須擁有價值5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證券。而一般的共同基金無此限制。

操作

對沖基金的操作不受限制,投資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靈活運用各種投資技術,包括賣空。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槓桿。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在操作上受限制較多。

監管

對沖基金不受監管。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曾規定:不足100個投資者的機構在成立時不需要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等金融主管部門登記,並可免於管制。因為投資者主要是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強。
相比之下,對共同基金的監管比較嚴格,這主要因為投資者是普通大眾,許多人缺乏對市場的必要了解,出於避免大眾風險、保護弱小者以及保證社會安全的考慮,實行嚴格監管。

籌資方式

對沖基金一般通過私募發起,證券法規定它在吸引顧客時不得利用任何傳媒做廣告。投資者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參與:根據在上流社會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訊息”;直接認識某個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通過別的基金轉入;由投資銀行。證券中介公司或投資諮詢公司的特別介紹。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多是通過公募,公開大做廣告以招待客戶。

離岸設立

對沖基金通常設立離岸基金,其好處是可以避開美國法律的投資人數限制和避稅。通常設在稅收避難所如英屬維珍群島(BritishVirgin Islands)、巴哈馬(Bahamas)、百慕達(Bermuda)、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都柏林(Dublin)和盧森堡(Luxembourg),這些地方的稅收微乎其微。
1996年11月統計的680億美元對沖基金中,有317億美元投資於離岸對沖基金。據統計,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計算在內,離岸基金管理的資產幾乎是在岸基金的兩倍。而一般的共同基金不能離岸設立。
因此普通基金也可以對沖,不過很多限制。
在中國由於沒有公募基金不能買賣期貨外匯,所以沒有可以賣空的金融產品,因此無法對沖操作。

國內體系

為了更準確地對國內對沖基金進行分類,深圳市中金阿爾法投資研究有限公司參照國際知名對沖基金分類標準,結合國內行業運行現狀及趨勢,按照基金策略分類、發行渠道分類、投資品種分類以及實現方式分類四個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形成“對沖網基於策略分類的對沖基金指數與評級體系”。
“對沖網基於策略分類的對沖基金指數與評級體系”主要分為四大分類,包括:策略分類、發行渠道分類、投資品種分類和實現方式分類;其中策略分類為體系中最為核心的研究靈魂,策略分類依據基金的投資策略,借鑑國際對沖基金分類體系、結合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劃分,分為方向性策略、相對價值策略和事件驅動策略三大策略;其中三大策略分類可分為主策略分類和子策略分類兩個級別。
對沖基金狂人對沖基金狂人

策略分類

主策略:方向性策略(包括股票多空倉、巨觀、管理期貨、固定收益); 相對價值策略(包括可轉債套利、固定收益套利、期貨套利、指數套利、股票市場中性、結構化產品套利、資產證券化產品套利、統計套利); 事件驅動策略(包括兼併重組、困境證券、定向增發、大宗交易); 基金的基金策略
發行渠道分類
對沖基金對沖基金
有限合夥信託(結構化、非結構化)專戶理財 銀行理財 海外基金
投資品種分類
債券與固定收益 期貨、期權與大宗商品 股票與融資融券 信用衍生品 資產證券化產品 結構化產品
實現方式分類
程式化交易 主觀交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