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

《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精華版)》著眼小事情,探討大問題——正是這些不易被人察覺的小事,蘊涵著教育的契機;深挖這些極易被人忽視的小事,就會發現這些小事背後反映的卻是人的觀念。《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精華版)》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大而空的道理,只是敞開自己的心扉,把習慣於指向別人的手指收回來,五指併攏,放在自己的胸口,問一問:我該怎么辦?一篇文章一個感悟,每一個發自內心的感悟都是對我們的啟示。

基本介紹

  • 書名: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頁數:221頁
  • 開本:16
  • 品牌:經濟管理出版社
  • 作者:閆玉雙 陳穎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62669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精華版)》編輯推薦:我們全部的教育活動都應當把培養好習慣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倡導尊重教育的主要追求。這樣,素質教育和尊重教育也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評價、可以檢驗的教育了。

作者簡介

閆玉雙,中學高級教師,現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小德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基礎道德教育學術委員會秘書長。自1994年起在北京市東城區教科研中心致力於研究“尊重”這一價值理念在相互關係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形成相互尊重的環境。所從事的“尊重教育研究”先後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中國教育學會“十五”、“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重點課題。先後發表論文、散文、小說50餘篇。主持、編寫《當代中學生的思考系列叢書》(3卷)(常務副主編)、《我和學生共成長》(常務副主編)、《反思教育習慣》(主編)、《改變教育行為》(主編)、《走進學生心靈的活動設計》(主編);合著《學會尊重,成功做人》、《讓孩子有尊嚴》、《懂得尊重才有朋友》;獨著《尊重,小習慣改變大世界》。
陳穎,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現任北京市第五中學德育主任。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小德育研究分會基礎道德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從1997年至今,參加全國教育規劃課題、中國教育學會重點課題“尊重”教育研究,主編《好習慣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參編《當代中學生的思考系列叢書》、《我和學生共成長》、《反思教育習慣》、《改變教育行為》、《走進學生心靈的活動設計》;撰寫《讓孩子有尊嚴》第一章。被評為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東城區優秀教師、東城區優秀班主任、東城區青年骨幹教師、東城區青年崗位能手、東城區教育新秀。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許多教師和同學對養成良好習慣的感悟和踐行,生動感人,他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尊重理念應當轉化為什麼樣的行動和如何轉化為行動,勾畫出一幅構建尊重教育習慣養成體系的草圖。
——陶西平

名人推薦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許多教師和同學對養成良好習慣的感悟和踐行,生動感人,他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尊重理念應當轉化為什麼樣的行動和如何轉化為行動,勾畫出一幅構建尊重教育習慣養成體系的草圖。
——陶西平

圖書目錄

尊重自己
1接納自己的長相、性格
2接納自己的媽媽
3不勉強自己
4把自己的狀況及時告訴父母
5避開弱點,發揮長處
6人的能力各有不同,只要盡力就可以了
7控制情緒,贏得機會
8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9對不能做的事,勇敢地說“不”
10綻放最美的自己
11緊張的生活需要調劑
12做事不為給別人看
13不因他人議論改變自己的喜好
14人不可得意忘形
15守住自己的秘密
16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17直接說出你的想法
18不要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19認真對待別人託付的事情
20說話算數,信守承諾
21坦露實情,求得諒解
22尊重事實,不想當然
2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4不推卸責任
25在別人的意見中檢查自己的言行
26承擔選擇的後果
27多一份承擔就多一分機會
28凡事不能只圖自己合適
29不獨占友情
30選擇離你最近的目標,走好每一小步
31別人不守規矩,自己也要守規矩
32守規矩才能獲得最大的方便
33成功就在堅持中
34做事情要徹底
35坦然面對不公平
36隻要自己不倒下,沒人能擊敗你
37重在參與,不在乎名次
38約束自
尊重他人
39他心中虛幻的世界,應該被尊重
40接納集體中的每一個人
41不輕視乞討者
42服務不分貴賤
43配角也重要
44不把自己的喜好強加於人
45好心取代不了他人的需要
46不利用他人的善心
47孩子的權利不能侵犯
48先了解清楚,再發表意見
49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
50從不同的意見中發現合理性
51講話結束前,別忙著收拾東西
52不在背後議論人
53不談論別人不想說的事情
54保守朋友的秘密
55不該我說的不能說
56說話要實事求是
57顧及他人的感受
58謾罵發泄不是愛國
59別讓妒火燒傷自己
60向超過自己的同學表示祝賀
61間接委婉地指出別人的錯誤
62得理也讓人
63表揚要有針對性
64讚美要面對面
65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66在幫助別人中感受快樂
67體諒他人
68包容、接納不同的風格
69給愛表現的同學一個空間
70接受服務要表示感謝
71自己的習慣不能影響他人
72影響別人要表達歉意
73合作需要共同參與
74後退一步,求得合作
75把得到的幫助傳遞下去
76聽老人講自己的故事
77認真回答父母的詢問
78和老人在一起,放慢節拍
79愛,不分貴賤
80詆毀抹殺不了別人的成績
81不斤斤計較
82用寬容之心待人
83向與你目光相遇的人微笑
84不乘人之危
85給別人留有餘地
86在意別人的勞動
87愛惜他人的東西
88開玩笑要有尺度
尊重環境
89對動物負責
90不以自己的喜惡決定動物的命運
91保護動物——如果遇到,一定要施救
92不隨便剝奪動物生命——人要有憐憫之心
93收拾好自己的廢棄物
94不把油污倒進下水道
95夠用就行了,不必囤積
96夠用就行了,不必最新最好
97不為炫耀而花錢
98物盡其用
99循環使用物品——把不需要的東西擦拭乾淨送給別人
100節約糧食——吃多少拿多少
後記一
後記二

後記

起步終將迎來進步
又一個辛苦的溽暑,《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一書終於付梓。已經記不清這是在尊重課題組裡編書的的第幾個暑假,似乎寒暑假已經成了我們課題組老師們集中工作的絕佳時間,沒有人請假,沒有其他瑣事煩擾,心裡裝的只有這100多篇稿件。吃飯時討論的是書籍體例,發獃時牽掛的是個別篇目的修改,我們盡力保持學生作者們的本意,努力讓他們的意圖得到更好地表達,因為這是一本透過學生眼睛看社會的書,是一本學生反思自我的書。
回首這些年來所編輯的尊重系列叢書,如果說1998年的《尋找自己》看到的是問題,1999年《兩代人的溝通》感受到的是情感,那么今天這本書讓我們得到的是思考。他們通過一篇篇案例在思考自己,思考社會,思考自然。習慣是培養人的開始,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每個人待人處世的人格修養體現。
人最初和最終都要面對的是自己。從自己的外形到情緒,從守規矩到面對不公平競爭,每個人在鏡子裡,在其他人的目光中,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著定位和評價,以各種方式時時刻刻和自己對話。
比如,現在是個小姑娘就嫌自己胖,減肥話題從小持續到老,似乎“胖”成了阻礙女孩們進步的最大障礙。而我們的小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自信來自實力”,外形不是問題。這個胖胖的姑娘(小作者)用自己的努力和優異成績贏得了同學們的認可和信賴,也為自己找回了自信!
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真實事例,用第一人稱告訴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對不願意做的事情說“不”;要多承擔才能贏得機會。還告訴我們做事不是為別人,更不是為了檢查;不能因為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的喜好;當別人不守規矩的時候自己也要堅持守規矩,因為只有守規矩才能贏得最大的便捷等。這些道理似乎我們誰都懂得,孩子們估計耳朵也聽出了腰子,但是今天他們自己通過案例自己認識到了,這比成年人說多少遍都有用。我們看到,學生們能夠充分地肯定自己、客觀地認識自己,理性地約束自己,他們用生動的實例給這些平日裡的大道理做了最恰當的註腳,我們要感謝他們,是他們讓空洞的說教有了鮮活的內涵。
人是群體性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構成了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學會與他人相處也就成了一門學問,市面上這種書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編完這本書後,我倒覺得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一句話:只要心裡想著別人,別總惦記著“拔尖兒”,所有的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朋友一塊吃飯,照顧對方口腔潰瘍咱就別吃辣的了;爸爸給自己講題,耐心聽完,別急著說“我知道了”;同學聊天,咱不能背地裡發表對他人的純主觀看法;別人不願提的往事咱就不能總掛嘴邊上;即使是自己得著理了,也不能不饒人;不能讓自己的習慣妨礙他人;別人比自己強也不妒忌;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就連一扇活動門也要向里拉而不是向外推……所有這些只要咱們能顧忌對方的感受,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就會讓他們心裡感到舒服。這關係自然就緩和許多。今天看起來是咱照顧了他人,可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那么有一天,咱也一定是那被照顧的人,咱也一定會享受到被惦記著的溫暖。
對人如此,對世間萬物也皆如此。人是地球上的智慧型生物,高高占據了金字塔的碩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可以恃強凌弱,可以隨意剝奪小動物的生命,可以隨意揮霍、浪費資源。恰恰相反,人是脆弱的,只要一滴水或一口氣就能夠讓人喪失生命,所以人只“是一根能夠思想的蘆葦”。應該說,人戰天鬥地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本書案例中這部分內容遠沒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兩部分來的豐富,說明我們還沒有自覺關注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我們對人的關注依然超過對自然的關注。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有關注,就會有改變,到那時,我們就不單單是愛護小動物了,而是主動自覺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不僅僅是向環境索取。
在學生們的稿件中,我們看到他們在不斷地問自己:“我”能做什麼?他們沒有等待、沒有指責、沒有抱怨、沒有冷眼旁觀,有的只是自我反省。我們中有很多人能夠看到別人的問題,那是敏銳;還有很多人能看到社會的癥結,那是責任;如果能清醒地看到並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那就是人生的智慧!
108篇稿件,雖然這僅僅是部分學生的視角,反映的僅僅是部分社會現象,但是它卻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是當代學生對自我的反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決定了他人生起點的高度,那么待人的寬厚與否決定了他是否善於溝通和合作,這將決定他的人生寬度,而能否不斷反省,則決定了他是否具有持久的動力,這將決定他的人生長度。
尊重的影響是緩慢的,是浸入式的,它的效果只能通過個體的自主改變體現。而糾正不好的習慣則比培養好的習慣更困難,正如這本書的書名,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若干年後,當我們再回頭看,發現從這裡起步,迎來了將尊重融合在我們血液中的進步。
陳穎
2013年8月28日

序言

非常高興地看到《尊重從養成習慣起步》的書稿,這是尊重教育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小結,也是尊重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成果。
尊重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工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培養什麼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但是在實踐中,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並未取得令人滿意的進展。與此同時,素質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升入學術的殿堂,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解讀越來越深奧、晦澀,漸漸地,素質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去培養,變得越來越說不清、道不明了。於是,學校有的觀望、等待,無所作為;有的把素質教育當作一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有的提出課內打好基礎,課外提高素質……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麼呢?除了體質,就是習慣。所有的“素質”,最終要歸結為養成一種習慣,否則就會“忘掉”而不會“剩下”,也就不會真正成為教育的成果。這就深刻地印證了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習慣。”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尊重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的好習慣。
習慣是指長期養成的相對定型的反應傾向、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反應傾向是指人們對事物價值取向的相對定型的反應,個人對事物的反應傾向體現個人的價值取向,社會對事物的反應傾向體現社會的價值取向。思維習慣是人們思考問題時的相對定型的方式,大多數時候,人們受制於強大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快捷地認知和適應周圍的世界,也有助於遵守社會的行為規則。但是,如果成為一種刻板思維,就難以突破常規,進行新的創造。行為習慣是一種定型行為,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進行的某種動作。因此,也可以說,習慣是基礎素質的重要體現。
烏申斯基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因此,學生時期培養良好的反應傾向、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效益遠遠高於後來的改變習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我們倡導尊重教育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學習、共處的好習慣。個人有了好的反應傾向、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個人的素質就得到了提高,就為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數人有了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國民的素質就得到了提高,就為建設和諧社會與人力資源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養成好習慣是實實在在的尊重教育。習慣受潛意識支配,而意識的積累就會成為潛意識,根深蒂固地埋進大腦深處,內化為人的素質。良好道德的培育,需要通過認知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養、意志的形成、行動的落實等德育過程來實現,而知、情、意、行最終要歸結為養成一種習慣。尊重教育就是要通過培養好習慣,對學生一生的行為產生影響,成為他們一生持續發展的力量。
中國小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在推進尊重教育的過程中,重視養成教育的地位與作用,無疑是關鍵。這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確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內涵和途徑,並將其貫穿於學校全體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動之中。當然,前提是教師自身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自身良好的反應傾向、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關鍵。因此,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教育創新應當突出的課題,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特色形成的重要標誌。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許多教師和同學對養成良好習慣的感悟和踐行,生動感人,他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尊重理念應當轉化為什麼樣的行動和如何轉化為行動,勾畫出了一幅構建尊重教育習慣養成體系的草圖。我相信,這會給理論工作者和一線的同志們提供許多啟示和借鑑。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以說,性格決定命運,而習慣決定性格。因此,我們全部的教育活動都應當把培養好習慣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倡導尊重教育的主要追求。這樣,素質教育和尊重教育也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評價、可以檢驗的教育了。
陶西平
2013年9月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