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地跨青銅峽市中寧縣,屬青銅峽市南部與中寧縣北部的交界地帶,轄區屬吳忠市,北起青銅峽的廣武鄉、寧夏農墾集團的渠口農場、中寧縣的棗園鄉,南與中寧縣的長灘鄉、鳴沙鎮、白馬鄉接壤。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5°47′44″~105°59′19″,北緯37°32′47″~37°53′5″之間,總面積為195.72公頃。其中,核心區為51.5公頃,緩衝區為60.23公頃,實驗區為83.99公頃。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目標為庫區內典型的自然濕地類型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瀕危、珍貴、稀有動植物物種,以及低山山脈和濕地組成的自然生態綜合體,是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吳忠市
  • 氣候: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自治區級 
  • 區域面積:195.72公頃
  • 類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自然濕地類型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瀕危、珍貴、稀有動植物物種,低山山脈和濕地組成的自然生態綜合體
  • 管理單位:黃河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02年07月01日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地形地貌,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動物,植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方法,開發利用,調研考察,旅遊景點,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58年8月,寧夏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使工程上游黃河水位上漲,黃河泥沙淤積,形成了該片濕地。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12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水庫庫區管理委員會。
2001年8月,由自治區環境保護局組建成立青銅峽水庫自然保護區。
2002年6月14日,青銅峽庫區濕地被確定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距自治區首府銀川市100公里。

氣候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屬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乾旱,少雨,多風沙,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冬寒長,秋來早,春夏短。年平均氣溫10.5℃,極端最低氣溫-17.3℃,極端最高氣溫37.4℃,常伴有沙塵天氣。無霜期158天,日照時數2967.8小時,日溫差13~15℃。年平均降水量200~250毫米,80%集中在5~9月。年平均蒸發量1925.0毫米,為降水量的9倍,以6~7月為最大,占全年總量的80%,以冬季為最小。庫區12月底冰封,3月初開河,最大冰厚度為72厘米。冬季降雪少,平均12厘米,積雪日數15日。

地形地貌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地貌可分為沖積平原、低中山、丘陵及波狀平原等四種形態,這些地貌特徵反映了該區基底構造輪廓,即現今地勢受到區域地質構造格局的制約。
低中山:分布於牛首山一帶,具侵蝕構造類型地貌特徵。主要由寒武系、奧陶系長石石英砂岩夾板岩、灰岩等組成,山勢巍峨陡峻,海拔約1750米,相對高差200~500米間,最高點海拔1774米。分水嶺窄而陡,多為魚脊狀,呈北西或北西西向分布,與岩層走向基本一致。山中溝谷發育,切割強烈,多呈“V”形谷,切深多大於100m。東牛首山陰坡和西牛首山陽坡為濕地自然保護區範圍。
丘陵:分布於牛首山西麓及鳴沙、白馬一線以東,具構造剝蝕類型地貌特徵,由第三系組成。丘陵頂部多分布有薄層中、上更新統沖、洪積物。海拔1200~1500米,相對高差50~200米,切深30~80米,多呈“V”形谷。
波狀平原:分布於渠口以北、黃河以西的山前區,具剝蝕類型地貌特徵。海拔1200~1350米,一般相對高差30米以下,個別殘丘、殘梁可達50~100米。地勢總特徵是以寬淺坳谷為主,間殘丘和殘梁等組成,遠視呈波狀起伏。坳谷和殘梁的延伸方向與黃河近於垂直。
沖積平原:分布於黃河兩側,具堆積類型地貌特徵。沖積平原寬度約4~10千米,河床標高1172~1136米,坡降約千分之一左右,本區峽門灘附近系河床最低點,標高1136米。沖積平原表部覆有0.5~7米 厚的粘砂土,下伏則為河床相卵石層。平原區地面平坦,兩側向河床微傾斜,是構成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地貌形態。

土壤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除了水面外,其土壤面積為180.37公頃,共有8個土類,13個亞類。就面積大小而言,潮土類面積最大,粗骨土類第二,沼澤土第三,灰鈣土第四,灌淤土類第五,新積土類第六,鹽土類第七,風沙土面積最小。

區域範圍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地跨青銅峽市中寧縣,屬青銅峽市南部與中寧縣北部的交界地帶,轄區屬吳忠市,保護區基本上以原黃河青銅峽水庫1958年設計庫容的征地線為界,另在被峽門口分開的東西牛首山擴大到分水界為界。北起青銅峽的廣武鄉、寧夏農墾集團的渠口農場、中寧縣的棗園鄉,南與中寧縣的長灘鄉、鳴沙鎮、白馬鄉接壤。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5°47′44″~105°59′19″,北緯37°32′47″~37°53′5″之間。保護區總面積為195.72公頃。濕地面積113公頃,占總面積的57.8%。其中永久性濕地35.3公頃,占濕地的31.24%,占總面積的18.04%;季節性濕地77.7公頃,占濕地的68.76%,占總面積的39.69%。其中,核心區為51.5公頃,占總面積的26.3%;緩衝區為60.23公頃,占總面積的30.8%;實驗區為83.99公頃,占總面積的42.9%。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目標

綜述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目標為庫區內典型的自然濕地類型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瀕危、珍貴、稀有動植物物種,以及低山山脈和濕地組成的自然生態綜合體。
中華秋沙鴨中華秋沙鴨

動物

截至2016年,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316種和亞種,隸屬29目59科。其中有魚類31種,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總數的9.81%;兩棲類4種,占1.26%;爬行類2種,占0.63%;鳥類231種,占73.1%;哺乳類48種,占15.2%,鳥類占絕對優勢。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38種,其中,屬於國家一類保護鳥類有:黑鸛中華秋沙鴨、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大鴇小鴇等7種;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有:大鯢白琵鷺鴛鴦大天鵝小天鵝荒漠貓兔猻等31種。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還有38種。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政府《關於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規定,該保護區受到保護的鳥類有78種和亞種,屬於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規定保護的有21種。保護區內共有植物49科125屬210種,其中水生植被占52.3%,完全反映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特徵。水庫濕地在候鳥遷徙時期最多時可達數十萬隻。
黑鸛黑鸛

植物

截至2016年,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共有植物49科125屬210種。以菊科、禾本科、藜科、莎草科為主,占43.8%。植被類型由草甸、草原、沼澤、水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構成,其中又以水生植被和栽培植被為主導。蘆葦、宮蒲等水生植物遍布於庫區自然保護區內部各濕地,完全反映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特徵。保護區還有人工種植的楊樹林,少量枸杞及其它果樹,庫區自然保護區及周邊主要鄉土樹種有:旱柳沙柳灌木柳銀柳箭桿楊小葉楊、合作楊、新疆楊刺槐、榭白等,經濟林有:核桃、蘋果、中寧大棗等,這些樹種大多具有抗鹽鹼特性。其中,浮游植物6門19科33屬,其中硅藻18屬、綠藻8屬、藍藻3屬、甲藻門1屬、裸藻門1屬、黃藻門2屬。硅藻占種屬的53%。平均浮游植物數量16.66萬個/L和生物量0.45mg/L,均很低。
蘆葦蘆葦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黃河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局,行政級別為正處級,內設辦公室、保護管理科、科研監測科、公安派出所四個職能科室,下設鳴沙湖和胡麻湖兩個管理站。總體編制20人,其中處級領導3人,辦公室3人,保護管理科6人,科研監測科4人,公安派出所4人。

管理方法

組建強有力的保護隊伍:組建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配備局長1名,副局長2名,建2個保護區管理站,主要保護管理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
發揮民眾保護的積極性:在建立健全專業保護管理隊伍的同時,在保護區周邊地區組建民眾義務保護組織和聯防組織,以鄉規民約、保護公約、保護條例等形式,組織民眾群防群護,形成共同保護、互相監督,齊抓共管的局面。
對專業保護管理人員實行承包責任制:按不同的保護管理地段定任務、定獎罰、與收入掛鈎,使保護管理的各項任務分解落實,責任到人。
加強通訊聯繫:健全完善保護區管理局與管理站、周邊民眾保護組織,以及其他保護管理機構、組織之間的通訊聯絡。
建立和完善保護區管理條例和管理制度:按不同功能區和不同的保護對象,制定不同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具體辦法,落實以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管理制度。

開發利用

調研考察

2016年3月4日-6日,國家林業局領導及有關專家一行8人來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濕地產權確權試點工作調研。

旅遊景點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遊區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遊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旅遊區先後榮獲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省級旅遊度假區、自治區文明風景旅遊區和寧夏“新十景”等榮譽。旅遊區位於寧夏吳忠市青銅峽鎮,總面積126平方公里,旅遊區由賀蘭山余脈、牛首山相夾而成,全長十餘里,峽谷山高水深,兩岸山石“土色如金”,山壁聳立對峙,是黃河上游最後一道峽谷,素有“黃河小三峽”之譽。景區內自然風光與人文奇景交相輝映,寧夏引黃古灌區、青銅峽水利樞紐、水利博覽館、一百零八塔、中華黃河壇、大禹文化園、青銅峽鳥島、牛首山寺廟群、秦王古渡、青銅峽石刻、睡佛山等,全方位展現了黃河文明的博大精深,鑄就了黃河金岸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聖地。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遊區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遊區
牛首山古寺廟群
牛首山古寺廟群,初建於唐代以前,分“西寺”和“東寺”兩部分。“可與四方九華、普陀、峨眉、五台名山勝地,同其高深,靈感利濟群生於無窮也”,為朔方名剎,共45座廟宇,是寧夏境內建築規模最大的古寺廟群。
牛首山古寺廟群牛首山古寺廟群

生態價值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大的一片生態濕地,不僅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淨化空氣、調節氣候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改善環境、控制污染、消除毒物、淨化水質、保護物種基因多樣性、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寧夏青銅峽庫區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為水生生物以及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庫區動植物分布類型多樣,水生生物及鳥類資源豐富,寬闊的水域,肥沃的河灘,濃密的芳草,茂盛的叢林,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濕地生態景觀。不僅為各種魚類提供了生存的家園,而且為各種鳥類創造了一個十分理想的棲息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