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鴇

小鴇

小鴇(學名:Tetrax tetrax)是鶴形目鴇科的大型鳥類,但體形比大鴇小,全長約450 mm,雄鳥在夏季上體為灰黃褐色,具黑色的細斑。頰部和喉部為石板灰色,頸部為黑色,但具有一條白色的橫帶和“V”字形的斜帶,斜帶在上,橫帶在下,是它與其他鴇類區別的主要特徵之一。棲息於平原草地、牧場、開闊的麥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區,有時也出現在有稀疏樹木、灌叢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區。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在冬季。主要以昆蟲和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各種植物的嫩葉、幼芽、種子、草籽和果實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鴇
  • 拉丁學名:Tetrax tetrax
  • 別稱地鵏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鶴形目
  • 鴇科
  • :小鴇屬
  • :小鴇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Little Bustard
外形特徵,鑑別,成鳥,幼鳥,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鑑別

小鴇身長40-45cm,翼展105-115cm,雄鳥體重750-1000g,雌鳥體重650-900g。是中型地棲鳥類,外形似,但僅具3趾。體健壯,頸長而直,頭小。雄鳥的頭和頸為醒目的灰、黑和白色,上體有沙褐色蟲蠹狀花紋,下體白;雌鳥的頭和頸無醒目的花紋。兩性的翅白色,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端部為黑色。雄鳥的第7枚初級飛羽頂端凹陷,使它在飛行時發出奇特的口哨聲。飛行姿勢像野鴨,兩翅在背的下方煽動。
小鴇(圖2)小鴇(圖2)

成鳥

繁殖期的雄鳥上體為淡沙色或紅褐色,有蟲蠹狀花紋和灰、黑色花紋。頰和喉石板灰色,頸和上胸黑色具V字形白色項圈和白領,下體的其餘部分為白色。飛羽純白色,初級飛羽的端部為黑色。尾羽和背部羽色相同,但尾羽張開時可見到3條明顯的黑色橫斑和白色羽端。非繁殖期的雄鳥面部和頸部無醒目的花紋,從冠到胸部的體羽和上體部顏色更相似,但頸具更粗的斑點和條紋,胸部的條紋更密,兩脅具斑紋但較雌鳥色淡。雌鳥體色與非繁殖期雄鳥相似,但上體具更粗的黑色斑點和條紋,兩脅的黑色條紋更密,尾羽的條紋較細也不明顯。
小鴇(圖3)小鴇(圖3)
虹膜淡黃或橘黃色,幼鳥的褐色較重。嘴黑色,染有灰色、褐綠色或藍灰色,基部綠色或黃色;腳和趾黃色或綠黃色到黃褐色。

幼鳥

與雌鳥相似,但初級飛羽和覆羽為皮黃色並具條紋,雄性到第2年夏季長出繁殖羽。在繁殖期的雄鳥雖易辨認,但在越冬期的雌鳥、雄鳥和幼鳥不易區分。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中國、克羅地亞、法國、喬治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其頓共和國、摩洛哥、巴基斯坦、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
小鴇(分布圖)小鴇(分布圖)
地區滅絕:阿爾及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摩爾多瓦、黑山、波蘭、塞爾維亞、斯洛伐克。
旅鳥:比利時、賽普勒斯、丹麥、芬蘭、愛爾蘭、日本、拉脫維亞、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挪威、阿曼、巴勒斯坦、瑞典、瑞士、英國。
不確定分布:約旦、利比亞、羅馬尼亞、阿聯、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分布

中國僅分布於新疆並在此繁殖,見於天山博格達峰北麓琵琶柴荒漠,準噶爾盆地南緣莫索彎梭梭荒漠及六運湖邊梭梭荒漠,爾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葉城、塔什庫乾等地有繁殖及遷徙記錄。四川南充(迷鳥)。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僅有東方亞種,分布於新疆天山、帕米爾高原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地區,為夏候鳥。

棲息環境

小鴇(圖4)小鴇(圖4)
小鴇生活在地勢平坦或雖有起伏但視野廣闊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不棲息在光裸地區或濕地,典型的棲息地是長有針茅屬植物、蒿屬植物或其他灌木的未經開墾的粗放草原。新疆北部小鴇的棲息環境為長有羽茅屬和艾屬等耐寒植物的荒漠,並常見於棄耕地和農田邊緣。飛行快捷有力,能夠飛到任何所需要的高度。
小鴇的東部種群,即在遠東和土耳其繁殖的小鴇,在繁殖區南部為留鳥或局部擴散;在繁殖區北部繁殖的小鴇大部分為夏候鳥,其越冬地為外高加索,前蘇聯的中亞部分(特別是塔吉克斯坦),伊朗和巴基斯坦,9月中旬開始南遷,高峰在10月的前半個月,3月初開始向北返遷,3月下旬到5月上旬回到繁殖地。在中國新疆的小鴇應屬夏候鳥和旅鳥,在甘肅為夏候鳥,在寧夏似亦應為夏候鳥。

生活習性

在非繁殖季節常聚集成大群,有時可達幾千隻,白天活動。在越冬群內的雄鳥有集體炫耀行為和與其他雄鳥對抗、格鬥行為。性情膽小而機警,發覺有危險時立刻跑開或隱藏起來。
小鴇(圖5)小鴇(圖5)
雜食性,主要吃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但以植物為主,包括嫩莖、葉、花、穀粒和嫩草,也吃菜籽和蕪菁的葉和花;無脊椎動物主要有螺、環節動物以及各種昆蟲,如甲蟲、蚱蜢、蟋蟀、螻蛄、蝗蟲等,脊椎動物食物有小青蛙和田鼠,雛鳥主要吃蚱蜢。
求偶叫聲為乾澀、持久的prrrt聲。飛行時第四枚初級飛羽能出哨音。

繁殖方式

營巢於偏僻而開闊的原野草地上。巢多築於草叢中的地上。通常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由親鳥自己刨一個坑,裡面在鋪墊一些枯草。
小鴇(圖6)小鴇(圖6)
雌鳥1-2歲開始繁殖,雄鳥要到2歲才能繁殖。小鴇在新疆的繁殖期為4-5月。當雄鳥占據領域幾周后,開始配對。有單配和多配(2-3隻雌鳥)兩種配對關係。領域面積達4-6 k㎡,但不小於1 k㎡,巢間距為200 m。雄鳥求偶時,豎立頸羽並展開尾羽,圍著平臥在地的雌鳥轉圈,也見到雄鳥求偶時有拖翅行為。通常是利用地面的淺坑或將周圍植物踩進坑中為巢,由雌鳥建巢和孵卵。每窩產卵3-4枚(範圍2-6枚),能補產第2窩卵。卵為短卵形,光滑並有光澤,橄欖褐色或橄欖綠色,有較密的暗褐色長斑和條紋。孵化期20-22天。雛鳥同時出殼,早成鳥,出殼不久即可離巢,由雌鳥照顧和餵食。5日齡能自行覓食,20-30日齡長出飛羽,50-55日齡已與成年鳥相似,幼鳥與雌鳥一起度過第1個冬天。

種群現狀

小鴇在全球範圍內不僅分布區域明顯縮小,種群數量也急劇下降,主要是由於開墾草原和過度放牧導致小鴇的棲息地破壞和分布區縮小。作為繁殖鳥,已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希臘,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絕跡了。還有分布的一些國家如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土耳其、伊朗和俄羅斯等,種群數量也日趨下降。中國新疆的種群數量亦很稀少。
小鴇(圖7)小鴇(圖7)
瀕危因素是棲息地被破壞,草原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使小鴇喪失適宜的棲息地。環境污染,農業機械和農藥的使用,直接威脅繁殖期的小鴇、幼鴇及鴇卵。種內生物學特點,由於小鴇營巢於地面,卵極易受到人和其它動物的破壞,增加了卵的巢內損失,引起了數量減少。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公約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圖片:概述圖-圖7、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