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縣

青銅峽縣

青銅峽縣,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牛首、峽口兩山對峙,黃河穿峽而過,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青銅峽歷史悠久,秦代起就有行政建置,屬北地郡富平縣地;清雍正二年設寧朔縣。現全市轄6鎮8鄉3個農林場,共有104個行政村,24個居委會,有漢、回、滿、蒙等16個民族,總人口24萬人,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銅峽縣
  • 行政區類別:行政縣
  • 所屬地區: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
  • 電話區號:0953
  • 郵政區碼:751600
  • 地理位置: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
  • 面積:2445平方公里
  • 人口:276805人(2012年)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青銅峽大峽谷、中華黃河壇等
  • 火車站:青銅峽火車站
  • 車牌代碼:寧C
  • 海拔高度:1100-1700米
建制沿革,地理特色,農業狀況,氣候條件,資源狀況,水利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電力能源,

建制沿革

秦統一中國後,市境屬北地郡富平縣。西漢、東漢時仍屬富平縣。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鎮。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鎮為靈州,青銅峽市屬其管轄。北周屬回樂縣。隋屬靈武郡。唐為回樂、靈武兩縣屬地。宋初屬靈州,鹹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項,西夏置為順州。元屬寧夏府路靈州,隸甘肅行中書省。明屬寧夏衛,隸陝西都指揮使。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寧夏府今市境分屬寧朔縣和靈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設定寧靈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靈廳為金積縣,轄黃河東及中灘。中華民國改寧夏府為朔方道(亦稱寧夏道),仍屬甘肅省。1929年寧夏道改建為寧夏省,青銅峽市屬其管轄。1945年寧夏省建行政督察專員區,現市境屬第一督察專員區,不久,此區撤銷,仍屬寧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夏省於1954年建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市轄金積縣部分屬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秋,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甘肅省銀川專區建立,市轄寧朔縣部分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市轄地均直屬寧夏回族自治區。1960年,寧朔、金積兩縣撤銷,設定青銅峽市,駐青銅峽。1963年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駐小壩。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成立,青銅峽歸屬其管轄。1984年,撤銷青銅峽縣,恢復青銅峽市。
駐地遷移情況 寧朔置縣時,駐滿城(今銀川市滿春鄉)。清乾隆三年,移駐寧夏府城西大街。民國初年,遷至寧夏府城西新滿城。1932年遷於王洪堡。1941年置永寧縣,王洪堡劃歸永寧縣,寧朔縣駐地遷至瞿靖堡。1943年,新縣府在小壩建成,駐地遷至小壩。1960年設定青銅峽市時,駐青銅峽鎮;1963年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駐小壩。1984年設定青銅峽市,駐地仍在小壩。1987年青銅峽市人民政府駐地由小壩鎮遷至立新鄉。
解放前,寧朔、金積兩縣實行區、鄉、保、甲制。後實行鄉、保、甲制,寧朔縣轄10鄉,金積縣轄30鄉。
1949年解放後,實行區、鄉、村制,寧朔縣組建為35個鄉。1952年調整為5個區39個鄉。第一區駐小壩,轄8鄉;第二區駐葉升堡,轄8鄉;第三區駐李俊堡,轄8鄉;第四區駐瞿靖堡,轄8鄉;第五區駐邵剛堡,轄7鄉。1955年10月撤銷區,39個鄉合併組建為小壩、林皋、陳俊、大壩、中溝、葉升、正閘、仁存、李俊、王團、古正、宋澄、馬站、瞿靖、馬林、瞿西、蔣鼎、邵剛、下橋、寧化、王泉等21個鄉。1956年重新合併組建為1鎮9鄉(小壩鎮,大壩、葉升、仁存、李俊、宋澄、寧化、邵剛、瞿靖、蔣鼎等9鄉)。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紅旗(駐小壩)、星火(駐李俊)、躍進(駐瞿靖)3個公社;12月,3個公社分別以駐地更名為小壩、李俊、瞿靖公社。
金積縣在剛解放時組建為8個區30個鄉。1950年5月調整為5區28鄉。第一區駐縣城,轄6個鄉;第二區駐高閘,轄6個鄉;第三區駐巴家閘,轄6個鄉;第四區駐董府,轄7個鄉;第五區駐經堂廟,轄3個鄉。1955年撤銷區,28個鄉合併組建為縣城、板橋、馬蓮渠、漢渠、高閘、漢渠稍、郝渠、閆渠、峽口、馬家灘等10個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東風(駐馬蓮渠)、上游(駐雙閘)、躍進(駐中灘)3個公社;同年3個公社分別以駐地更名為馬蓮渠、雙閘、中灘公社。
1960年,寧朔、金積兩縣撤銷,設定青銅峽市,駐青銅峽。同時原寧朔縣的李俊公社大部分及小壩公社的五坊、東風兩個大隊劃歸永寧縣;原金積縣的馬蓮渠公社及雙閘公社13個大隊中的9個大隊劃歸吳忠市;中寧縣廣武農場劃歸青銅峽市。此時,青銅峽市轄小壩、瞿靖、峽口(由原金積縣雙閘公社的4個大隊組建)、中灘4個公社和廣武農場。
1961年,原4個公社1農場調整為小壩、大壩、葉升、瞿靖、蔣鼎、邵剛、峽口、城市(駐青銅峽)、中灘等9個公社和1個農場(廣武農場轄區未變)。1963年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駐小壩。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成立,青銅峽縣歸屬其管轄。1964年5月,撤銷城市公社,改置為青銅峽鎮。1966年4月,吳忠縣陳袁灘公社劃歸青銅峽縣。1966年10月,各公社、大隊一律以革命的名稱命名,不久又恢復原名。12月,劃出廣武農場一部分新成立了大壩農場。1968年12月,陳袁灘公社劃歸吳忠縣。1971年,廣武、大壩兩農場分別更名為廣武公社和立新公社。1979年11月,將小壩公社小壩大隊劃出,與縣城組建為小壩鎮。 1984年改青銅峽縣為青銅峽市。公社體制改革,各公社均改稱鄉。1985年7月,撤銷瞿靖鄉,改置為瞿靖鎮。9月,撤銷葉升鄉,改置為葉升鎮。1991年10月,將青銅峽鎮河西部分劃出,置為大壩鎮。
1994年6月,峽口鄉改為峽口鎮。至此,青銅峽市轄小壩、瞿靖、葉升、峽口、青銅峽、大壩等6鎮和邵剛、蔣鼎、小壩、大壩、立新、廣武、中灘等7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青銅峽市轄6個鎮、8個鄉。總人口248640人,各鄉鎮人口: 小壩鎮 38910 大壩鎮 28040 青銅峽鎮 17405 葉升鎮 18281 瞿靖鎮 17226 峽口鎮 23851 小壩鄉 19351 大壩鄉 14937 蔣頂鄉 17518 邵剛鄉 16643 中灘鄉 16130 廣武鄉 5202 立新鄉 7308 甘城子鄉 2961 連湖農場虛擬鄉 487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5年,青銅峽市轄7個鎮:小壩鎮、青銅峽鎮、瞿靖鎮、葉盛鎮、大壩鎮、峽口鎮、邵崗鎮。
青銅峽縣青銅峽縣
2006年10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將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區延伸至中寧縣境內的部分及中寧縣白馬鄉新田、躍進兩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劃給青銅峽市,撤銷原自治區環保局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工作由青銅峽市人民政府擔負。12月30日,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劃調整交接儀式在青銅峽舉行。
2006年,青銅峽市面積2424平方千米,人口25萬。

地理特色

青銅峽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具有豐富的土地、水利、電力、礦產、旅遊等資源。自然景觀、工程景觀和人文景觀等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遠近聞名。主要景點有:元代一百零八喇嘛塔,是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董府和廣武口子門溝岩畫,為寧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牛首山寺廟群、古渠首、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等諸多景點,吸引著萬千遊人爭相觀賞、流連忘返。
青銅峽縣地圖青銅峽縣地圖

農業狀況

青銅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氣候適宜,具有發展農業的巨大優勢,農業歷來是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糧食總產量連續12年排在全區第一位,產量約占全區的十分之一,提供的商品糧約占全區的六分之一,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市縣之一和自治區科技興農試點市,獲“全國林業百強縣”殊榮。盛產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類農副產品。

氣候條件

氣候資源獨特青銅峽地處東部季風區與西部乾旱區域的交匯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年平均氣溫攝氏8.3-8.6度,無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資源狀況

水利資源

黃河流經青銅峽58公里,年過境水量400億立方米,自秦漢先後開掘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九大幹渠均從青銅峽境內引出,引黃灌溉條件得天獨厚。地下水補給總量3.5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2億立方米,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水資源。

土地資源

擁有耕地3.266萬公頃,農村人口人均3畝,宜林面積2.2萬公頃,宜牧草地11.066萬公頃,宜漁水面3933.3公頃,國有未主。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灰石、水泥灰岩、石膏、煙煤重晶石砂礫、膠泥等,其中水泥灰岩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達1.3億噸。

電力能源

電力能源是寧夏的電力工業基地,有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大壩火力發電廠、裝機容量30.2萬千瓦的青銅峽水電廠和8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廠,年發電量100.8億度,為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