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有效匯率指數

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是經本國與所選擇國家間的相對價格水平或成本指標調整的名義有效匯率。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代表本國貨幣相對價值的上升,下降表示本幣貶值。由於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一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

基本介紹

簡介,價值,

簡介

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是經本國與所選擇國家間的相對價格水平或成本指標調整的名義有效匯率,它是本國價格水平或成本指標與所選擇國家價格水平或成本指標加權幾何平均的比率與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的乘積。

價值

當採用間接標價法時,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代表本國貨幣相對價值的上升,下降表示本幣貶值。由於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一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
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畫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鈎,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l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同期英鎊匯率從 1英鎊兌換5.9l元調至3.44元,英鎊對人民幣貶值41.6%。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1985至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匯率繼續向下調整,從 1984年7月的2.30下調到1985年1月的2.80,之後又多次下調。這階段雖然恢復了單一的匯率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可見,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人民幣在1994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鈎,匯率只能在1美元兌8.27至8.28元人民幣這非常窄的範圍內浮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