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漢英翻譯

實用漢英翻譯

隨著中國加入WTO,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確立,社會對新型外語人才,特別是複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同時也對高效的翻譯教學特別是漢英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用漢英翻譯》針對這一問題,加強了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教學,是高等師範院校英語類的專業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實用漢英翻譯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1頁
  • ISBN:7561424078
  • 作者:孔令翠 蒙興燦
  • 出版日期:2002年9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四川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隨著中國加入WTO,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確立,社會對新型外語人才,特別是複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同時也對高效的翻譯教學特別是漢英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用漢英翻譯》針對這一問題,加強了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教學,是高等師範院校英語類的專業用書

媒體推薦

前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活動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人們打破傳統譯論的束縛,紛紛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和研究翻譯中出現的新情況,以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各種翻譯理論與流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極大地促進了譯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國際上,翻譯理論的研究已經開始向文化的角度轉向;國內進入了第四次翻譯高潮,翻譯界正在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而努力。
理論的發展促進了翻譯實踐的升華和提高。按照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辨證關係,以及按照美國翻譯培訓派的觀點,理論對指導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本著這一精神,各地編寫了大量的指導翻譯實踐與教學的專著和教材。促進了翻譯教學的大發展。
隨著中國加入WTO,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確立,教育部關於提高本科教育質量、鼓勵編寫具有創新特色的地方教材的精神的貫徹落實,社會對新型外語人才特別是複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同時也對高校的翻譯教學特別是漢英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於西部地區的高校必須正視同發達地區外語教學的差距,並採取措施迎頭趕上。加強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教學(尤其是漢譯英教學)正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體現漢英翻譯教學的地方特色,我們在有關方面和有關專家的大力支持下,編寫了本書。
本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翻譯理論在全書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眾所周知,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在長期的翻譯教學和在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由於缺乏必要的系統翻譯理論知識,對翻譯問題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語言分析的層次上,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廣度。鑒於這些情況,我們試圖在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對古今中外的翻譯理論進行扼要但是又比較全面的介紹,以便學生能對翻譯的歷史與現狀、翻譯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概況、當今主要的翻譯理論與流派以及翻譯的發展方向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比較清楚的認識,並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具體運用到翻譯實踐中去;同時我們也希望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指引方向和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這種做法與書名似乎有矛盾,但我們認為,雖然漢英翻譯和英漢翻譯有各自的特點和規律,但是不能否認它們具有不少共同的特點和規律,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翻譯的特殊性不能否定翻譯的普遍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打算將翻譯理論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內討論的原因。這種做法是否妥當,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和完善。在每一種文體翻譯部分,我們專門對該類文體的翻譯特點以及技巧進行了介紹,以便學生能對問題的翻譯有理論的認識並在理論的指導下從事文體翻譯實踐。
2.反映四川的材料占有很大比例。為了體現本書的地方特色,我們在選材時非常注意,在翻譯舉例和翻譯練習的選擇上儘量突出西部特色,特別是四川特色,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既能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與技巧,又能加深對四川的認識。
3.力求反映翻譯理論和實踐的最新成果。無論是翻譯理論的介紹、翻譯技巧的講解,還是翻譯技能的訓練,從內容上看都力求一個“新”字,從文體種類看都力求一個“融”字。
4.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緊密結合,翻譯理論研究與翻譯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本書在編寫時既考慮了翻譯愛好者的學習要求,又充分考慮了四川普通高等師範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構成和就業方向,比如常用的七大類的文體翻譯訓練將為他們從事口筆譯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書也可用作高等師範院校英語專業的漢英翻譯教材。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翻譯理論概述
第一節 佛經翻譯
第二節 明朝以科技為主的翻譯
第三節 清朝末期以後的翻譯理論
第四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翻譯理論概況
第二章 西方翻譯理論概述
第一節 古代西方的翻譯理論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至19世紀末期的翻譯理論
第三節 20世紀以來的翻譯理論
第四節 當代西方主要翻譯流派及主要翻譯理論家介紹
一、美國翻譯培訓派
二、翻譯科學派
三、翻譯研究派
四、女權主義翻譯理論
五、多元體系派翻譯理論
六、解構主義翻譯派
七、釋意理論
八、文化學派
九、資訊理論與翻譯
十、“後殖民主義”學派或政治學派
十一、“綜合”或“多元互補”學派
第三章 漢英翻譯技巧與訓練
第一節 漢英翻譯基本技巧
第二節 漢英翻譯實例評介
第三節 漢英翻譯技巧訓練
第四章 漢英文體翻譯
第一節 漢英文體翻譯概述
一、語域的概念
二、語域與文體
三、漢英文體翻譯
第二節 漢譯英的語篇處理
一、散文翻譯
二、外交文體翻譯
三、法律文書的翻譯
四、財貿類文體翻譯
五、旅遊文體的翻譯
六、科技文體翻譯
七、傳媒文體的翻譯
第五章 文體翻譯綜合練習
附錄 參考答案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書摘
他認為,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闡釋性翻譯在所難免,任何翻譯都有釋譯的成分。釋譯可以被看成翻譯的過程。在釋譯的過程中,譯者憑藉自己的語言修養和知識經驗,決定原文中所描述的內在意義或情景的哪些成分應該在譯文中表現出來,應該使用哪些方法來表現。釋譯的目的是要告訴譯語的接受者:譯者傳達的不是原語的語言內容本身,而是在原語的基礎上另行組織的一種闡釋。翻譯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版本”的原因不在於語言結構或辭彙選擇,而在於譯者的理解,即譯者對原文的闡釋。從一定程度上講,闡釋的種類有多少,釋譯的種類就有多少,釋譯出來的“版本”也就有多少。
他對翻譯的標準或規範進行了討論。他強調翻譯的語言學研究重在描述語際交流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從中歸納出來的原則完全能夠用於指導譯者的翻譯活動,給翻譯的質量評判提供依據。他認為,翻譯的標準很可能不止一條,但必須能夠充分地表述出來,而且能夠充分說明適用條件和針對何種翻譯類型。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依據充分的規則讓譯者去遵守以便達到預期的翻譯效果。他認為翻譯的標準起碼應考慮五個方面的內容:對等性、文體風格、語言的地道使用、實用功能和慣例。對等一詞是從純粹的語言意義上來使用的,指的是對應語言單位的含義一致。從語言單位這一層面最大程度的對等,意味著原語和譯語內容之間所有信息的完整交流,包括情感、美感、風格和語言單位的其他所有功能最大可能的傳遞,以使譯文在形式和內容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但對等性也必須有一定的限制。文體風格因素的重要性在於正確選擇譯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對於不同文體的原作的不同評價方式。語言的地道使用指的是譯語語言,同時要注意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 自然語體與翻譯語體的區別。翻譯的實用功能指翻譯活動的最終結果是服務於某一特殊目的。翻譯慣例指的是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讀者對象對翻譯手法特別的偏好或興趣,比如直譯、意譯、創譯和釋譯等。譯作在大多數情況下必須滿足特定的偏好即慣例才會被接受。所以,要使譯作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譯者需要去迎合讀者。
喬治·穆南(George Mounin)是法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他提出翻譯應該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藝術。他拓展了翻譯理論研究的領域,套用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對翻譯的重大基本問題進行了探討,澄清了人們在可譯性問題上“翻譯可能”和“不可譯”的簡單化觀念,並用發展、辨證的觀點看待翻譯。他高度重視當代語言學理論的研究成果,並積極將其套用到翻譯理論分析中,提出了人類語言與思維辨證的互動關係。他在翻譯上的主要論述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語言與意義。穆南對翻譯的研究首先借鑑了當代語言學特別是索緒爾等人的語言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索緒爾的語言系統論對翻譯的影響非常深刻:翻譯活動面對的不是詞的意義的簡單轉換,而是涉及整個語言系統的活動,從而使字當句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失去理論基礎。
布龍菲爾德的行為主義語言學理論的意義觀對穆南的語言學翻譯理論影響也非常大。行為主義的意義觀認為,一個語言陳述的意義涉及到講話者發出這一陳述的環境,涉及到聽話者產生的行為和反映。布龍菲爾德的語言學理論對穆南翻譯理論的影響是:一方面,絕對等值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譯文又能傳達原文“恆定”的意義,存在可行性。
2.語言交流與翻譯。穆南認為,了解人類交流的困難與障礙、交流的可行性與限度對翻譯研究至關重要。當代語言學劃分了語言的功能:基礎的交流功能、邏輯思維的工具功能、情感因素的流露、表現甚或交流功能和美學功能。當代語言學還認為,交流總是可能的,重要的是研究交流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特定話語中哪些部分能夠成功地進行交流。他認為,這些分析奠定了翻譯理論的基礎。
他接著對語言“區別性語義特徵”和交流現象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同一語言中語音和書寫符號都具有某些共同的語音特徵和形狀特徵。這些模式雖有種種變化,但可能會保留某些共同的性質即不變成分。正是這些不變成分使交流成為可能。
他認為,由於語言交流行為有不同的層次。與此相應的是,翻譯也有不同的層次,因此翻譯的效果是相對的或近似的。
3.可譯性與限度。穆南認為,翻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早已為人類的翻譯實踐所證明。而且隨著理論的發展,人類的翻譯實踐在不斷提高,許多過去似乎不能翻譯的東西不但現在能夠翻譯,而且還翻譯得很好。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現在感覺翻譯有困難的,將來也一定能夠翻譯而且會翻譯得很好。因此,只要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和科學的探索,理論上斷言無法翻譯的辭彙實際上是可以翻譯的。
他認為,形成翻譯障礙的原因是不同文化之間由於文化焦點的差異造成辭彙空缺現象。為了探索翻譯在實際操作中的可行性,他對宇宙共相和語言共相進行了分析歸納。宇宙共相、生態共相、生理共相和心理共相等的存在必然導致語言共相或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從而為不同語言之間進行交流以及進行理論研究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基礎。所以,穆南認為,有效的翻譯和交流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為人類語言共相的存在、文化相似性的存在和人類具有足夠的感知和領悟能力。不同語言或不同文化所特有的個性構成了翻譯的必要性,同時也構成了翻譯的障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翻譯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翻譯研究派
翻譯研究派始於比利時、荷蘭等國。翻譯研究派的基本觀點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發展於70年代,於80年代才廣為人知,90年代為鞏固、擴展與更新期。
該學派主要採用譯人文化文學研究手段,側重直觀法和文學翻譯。翻譯研究派分為早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早期翻譯研究派是在批判傳統翻譯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以文學作品為對象,以“文學性”的轉移為中心,重點描繪特定時期的翻譯活動模式,同時又在研究中融人歷史因素。翻譯研究派的重要理論觀點都與俄國形式主義密切相關。俄國形式主義是一種文學評論形式。它迴避深層結構理論,看重實際作品,認為文學作品具有自主性,主張把實際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在翻譯方法上,俄國形式主義主張譯者套用不同語言、時間、地點和傳統的相應變化代替原文的變化,使不熟悉原文變化的譯文讀者也能把握原文主題,特彆強調譯者必須用相應的變化代替原文中所有的變化。翻譯研究派一反傳統翻譯理論中採用的喬姆斯基和奈達的深層結構理論,轉而強調作品的表層結構特徵,主張從共時性和歷時性兩個方面分析作品,了解作品同文學標準的關係,從而分析原文和譯文的內外部因素,找出譯文對原文文化和譯文文化標準的歷時性影響。
這一學派的奠基者是霍姆斯(J.S.Holmes),其代表作《翻譯研究的名與實》的發表標誌著該學派的成立。在翻譯理論上,霍姆斯可說是第一個關注到過程的理論家。他認為翻譯過程是個做決定的過程,一個決定接著一個決定,到了某個點以後,翻譯就開始產生一套規則,有的決定已不需考慮就可做出,而且往往可以看出原來看不到的問題。翻譯的結果怎么樣,換一個人照樣還可以翻譯,不一定更好或更差,但肯定不同。其不同取決於翻譯者本身的素養、最初的選擇等因素。它既不在源語,也不在目的語,而在中間的那片灰色地帶。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