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縣

宜黃縣

宜黃縣地處江西省中部偏東、撫州市南部,建縣於三國吳太平2年(公元257年),迄今已有1759年歷史,因縣治設於宜水、黃水匯合處而得名。宜黃有“戲鄉”之稱,是二黃腔(宜黃戲)的發源地。宜黃曹山寺則是禪宗曹洞宗的祖庭。縣域總面積1944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2個墾殖場和1個省級工業園區,139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總人口24萬(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地形地貌特徵以山地、丘陵為主,概況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宜黃縣先後獲得了中國百佳最具投資潛力縣、江西省生態縣、江西省森林城市、江西省和諧平安縣、江西省最佳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縣等多項榮譽稱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鳳岡鎮入選全國重點鄉鎮。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黃縣
  • 外文名稱:Yihu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鳳岡鎮棠陰鎮、黃陂鎮等
  • 政府駐地:鳳岡鎮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4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中部偏東,撫州市南部
  • 面積:1944.20平方千米
  • 人口:24萬(2006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魚牙嶂、軍峰山、太極岩、仙洞、棠陰古鎮
  • 車牌代碼:贛F
  • 行政代碼:361026
  • 美食:漂丸、薯粉餃、芋餃、蛋菇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旅遊,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吳國,戰國初屬越,楚滅越後屬楚,秦統一後屬九江郡,西漢為南城縣域,東漢分屬臨汝、南城縣地。
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分豫章郡之臨汝、南城立臨川郡。同年,析臨汝地立縣,是為建縣之始。因縣治在宜、黃二水匯合側,故名宜黃,屬臨川郡。
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析荊、揚十郡置江州,轄臨川郡,宜黃隸之。
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析江州立高州,宜黃仍屬臨川郡為侯國。
隋初,改高州為江州。開皇九年(公元589),廢臨川郡設臨川縣,廢巴山郡設崇仁縣。宜黃併入崇仁縣。宜黃自建縣起至此332年。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又析崇仁地置宜黃,隸撫州。3年後,即武德八年,復併入崇仁。從武德八年至宋乾德五年(公元625~967)宜黃未置縣。其時州郡建置時有變化,但宜黃地屬崇仁,隸撫州不變。
北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南唐後主李煜割崇仁縣之崇賢、仙桂、待賢三鄉置宜黃場,場署設仙桂鄉長春里,仍屬崇仁。縣民胥仕隆等以“去崇仁甚遠,民苦之”為由,請於南唐後主升場為縣。開寶三年(公元970),後主準其請,遂升場為縣,隸撫州,設縣治於黃填鎮(今鳳岡鎮)。八年(公元975),南唐土地盡入於宋,改撫州為軍州,撫州軍歸宋。自此宜黃設縣及縣名均未變動。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改撫州為撫州府,宜黃屬之。
元至元十三年(1276),撫州軍改撫州路,宜黃隸之。
明洪武元年(1368),撫州路改撫州府,宜黃屬之。九年,廢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下分道、府,宜黃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撫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各縣直轄於省。3年,江西省分4道,宜黃屬豫章道。15年廢道,各縣直轄於省。21年,江西省83縣劃為13個行政區,宜黃屬第八行政區。24年後,江西省五次變動行政區,而宜黃至解放前夕均屬第七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宜黃一度建立縣蘇維埃政權。民國18年(1929),宜黃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20年4月正式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同年11月於吳村(現寧都縣轄地)成立縣蘇維埃政府,之後遷東陂(21年3月)、黃陂(21年7月)、羅家灣(22年11月)、白竹(23年1月)、金竹(23年5月,現樂安縣轄地)。23年6月,中共樂安中心縣委決定將樂安、宜黃、崇仁三縣蘇維埃政府合併,成立樂宜崇三縣聯合政府。23年冬至24年,蘇區先後被國民黨軍占領。
1949年5月10日,宜黃縣城解放。解放後,宜黃隸屬撫州地區(分區、區、專區)
2000年7月10日撫州地區改為市,宜黃隸屬撫州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6年,宜黃縣設3個鎮(鳳岡、黃陂、棠陰)13鄉(城南、二都、蘭水、中港、白竹、東陂、新豐、神崗、圳口、南源、潭坊、梨溪、桃陂)2場(黃柏嶺墾殖場、青年墾殖場),151個行政村和5個居民委員會,1079個村民小組和14個居民小組,有自然村1273個。
1997年改東陂、梨溪2個鄉為鎮。
2001年10月改二都鄉為鎮。
2001年11月撤消城南鄉、潭坊鄉,併入鳳岡鎮;中港鄉、蘭水鄉合併為中港鄉;撤消白竹鄉,併入黃陂鎮;宜黃縣設6個鎮(鳳岡鎮、二都鎮、黃陂鎮、東陂鎮、棠陰鎮梨溪鎮)、6個鄉(中港鄉、新豐鄉、神崗鄉、圳口鄉、南源鄉、桃陂鄉)、2個場(黃柏嶺墾殖場、青年墾殖場),138個行政村,1077個村民小組, 1281個自然村。11個居民委員會,19個居民小組。
設7個鎮(鳳岡鎮、二都鎮、中港鎮、黃陂鎮、東陂鎮、棠陰鎮、梨溪鎮)、5個鄉(新豐鄉、神崗鄉、圳口鄉、南源鄉、桃陂鄉)、2個場(黃柏嶺墾殖場、青年墾殖場)、一個工業園區(江西宜黃工業園區),139個行政村、1077個村民小組、1281個自然村,11個居民委員會、19個居民小組。

區劃詳情

宜黃縣下轄鳳岡鎮二都鎮黃陂鎮中港鎮東陂鎮棠陰鎮梨溪鎮、桃陂鎮7鎮;新豐鄉神崗鄉圳口鄉南源鄉等5鄉;黃柏嶺墾殖場、青年墾殖場2個墾殖場場。139個行政村、11個居民委會,1077個村民小組、19個居民小組,自然村1281個。

地理環境

宜黃縣
地質:縣境內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疊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
地貌:縣域地處武夷山西翼,北臨贛撫平原,為山區與平原過渡地形。
土壤 宜黃縣土壤面積2885121.4畝,其中自然土壤2477946.9畝,耕作土壤407174.5畝。自然土壤主要有紅壤、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耕作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耕作紅壤等。
山脈:縣境地勢南高北低,東倚武夷山脈,西倚雩山山脈,東南西三面環山,東西兩邊的邊緣及中南的部分為中心。宜黃縣以軍峰山、魚牙嶂、大王山三大主峰組成三條走向東北、南北、西北方向的主山脈,並在南端相連線,形成一個南部封閉而高起,北部傾伏而開口的“山”字型地形。
河流:縣境內水系發育,溪流眾多,分布均勻。宜黃河主要支流有宜水、黃水曹水、梨水。
氣候:地處華南氣候區與華中氣候區的過渡地帶。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水文:在桃陂村上游1公里處建有桃陂水文站,在桃陂水文站上游20公里處的曹水支流設立新斜水文站。桃陂水文站控制面積1611平方公里,1986~2005年,年平均徑流量689.36億立方米。新斜水文控制面積96.4平方公里,1986~2005年,年平均徑流量41.63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宜黃縣總土地面積2885121.4畝,可耕地面積407174.5畝,林地面積2078461畝。
礦藏資源。境內有礦產資源18餘種,其中金屬礦產10種,有金、銀、鉛、鋅、鎢(伴生銅、鉍鉬)鈮、鉭等;非金屬礦有水泥用灰岩、高嶺土、磷礦、石英、石墨、建築用石材、建築用砂石、磚瓦粘土等;液體礦產有礦泉水。

水資源

宜黃縣多年平均徑流量20.6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約7.21億立方米。縣境內有溫泉兩處:嶺下溫泉和淡水溫泉。

植物資源

縣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山地面積大,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木本植物有73科,171屬,277種,其中列入國家和省級保護的植物有:銀杏、羅漢松、長柄雙花木、三類杉、南方紅豆杉、青錢柳、厚朴、白玉蘭、紫玉蘭、紫楠、紅楠、香果樹、方竹、實竹等。草本及藤本植物353種,其中珍貴藥用植物8種。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松木、雜木等,針葉用材林(馬尾松、濕地松、火櫃松等)、闊葉用材林(楓樹苦楮樹擬赤楊木荷、檫樹、甜楮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茶、果木(柑桔、梨、桃、柿、板栗、李、枇杷、葡萄、棗等)、藥材(厚朴、杜仲等)、蠶桑、茶葉、黃梔子等。竹林以毛竹為主,有小山竹、叢生竹等。珍稀樹種主要有銀杏、南方紅豆杉、柳杉、草珊瑚、杜仲、長柄雙花木、連杏、青錢柳、閩楠、銀鐘花、浙江南、紅豆樹、花櫚木、凹葉厚朴、櫸樹、長序榆、傘花木、伯樂木、杏果樹等19種。

動物資源

縣境森林植被繁茂,生態環境優越,物種資源豐富。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黑鹿、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水鹿蘇門羚大靈貓小靈貓水獺、獐、黃猴貂、黑熊、豺、穿山甲、藏酉猴、斑頭休鶹、領角鴞草鴞燕隼游隼、黑鳶、蒼鷹、勺雞白鷳、鴛鴦、大鯢、棘腦蛙、虎紋蛙等25種,野生動物種類達698種。

經濟發展

2005年的10.1億元上升到27.1億元,財政總收入由0.6億元上升到3.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 0.4億元上升到2.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5.5億元增加到34.85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25億元上升到 9.7億元,2005年,宜黃縣沒有一個鄉鎮財政收入過500萬元。到2010年底,宜黃縣所有鄉鎮財政收入全部都過500萬元,其中6個鄉鎮突破1000萬元。三產比例由31:38:31調整為22:55:23。
200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8.1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後增長14.8%;財政總收入1.8656億元,同比增長42.8%,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較上年提高7.38個百分點,達到87.38%;三大產業比最佳化為23.9:50.6:25.5,二產比重較上年提高了4.9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同比增長62.9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6億元,同比增長24.2%;工業用電量6960萬度,位居全市第三;工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65.4%,比重全市排名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4685元,同比增長15.1%。
2009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51億元,增長14%;三次產業比由上年23.9:50.6:25.5調整為21:54:2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億元,增長19.8%。財政總收入突破2億元大關,達2.53億元,增長35.6%,總量在全省排名前移6位,增幅位居全省第11位;鄉(鎮)財政收入全面上台階,均突破500萬元,其中鳳岡鎮、棠陰鎮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增長5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億元,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5155元,增長10%。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32.19億元,增長1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31.2億元,增長25.5%;實現財政總收入4.87億元,增長35.3%;地方財政收入3.96億元,增長44.6%;縣鄉兩級財政實現了同步高幅增長,各鄉鎮財政收入均超千萬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35億元,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97元,增長18.9%。三產比例由2010年的22:55:23調整為19:58:23,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2012年,宜黃縣實現生產總值40.83億元。財政總收入5.7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1.2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135萬美元;出口創匯5892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42元。
2013年,完成生產總值49億元,增長10.4%;財政總收入6.87億元,增長19.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8億元,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44.86億元,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7億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8686元,增長12.2%。
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54.39億元,增長10%;財政總收入8億元,增長16.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5億元,增長19.9%;固定資產投資54.45億元,增長2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1億元,增長11.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9658元,增長9.7%;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969元,增長10.9%。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全市前列。
2015年,完成生產總值58.03億元,增長9.1%;財政總收入8.88億元,增長1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36億元,增長1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9億元,增長10.5%;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290元、10956元,分別增長8.3%、9.9%。在全市目標管理考評中,我縣榮獲縣域經濟發展大會戰三等獎、工業強攻升級戰三等獎。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3.18億元,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31億元,增長13.9%;財政總收入完成9.12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52億元,增長11.7%;出口總額完成9500萬美元,增長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056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865元,增長8.3%。在全市目標管理考評中,榮獲綜合優秀縣三等獎、生態文明建設優秀縣二等獎和脫貧攻堅優秀縣三等獎。
2017年,生產總值完成69億元,同比增長9%;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達10.0006億元,同比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同比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83億元,同比增長14%;出口總額完成1億美元,同比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0元,同比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同比增長9.3%。

第一產業

2011年宜黃縣農民人均現金支出4704.11元,其中用於生產費用支出達1474.74元,同比增長17.11%,占總支出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29.57%上升到2011年的31.35%,提升了1.78個百分點。在縣財政較緊的情況下,用於宜黃縣農村支出的資金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11年,宜黃縣財政用於支援農村支出達12998萬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35.11%,其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13.35%。

第二產業

2011年,宜黃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717萬元,同比增長21.8%,位居全市第一位。其主要特點是:一是招商引資見成效。2011年,宜黃縣實際引進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資金160354萬元,列全市第一位;二是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2011年,宜黃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53,3532萬元
2011年累計引進工業項目12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3億。宜黃縣規模以上企業79戶,比2005年增加56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億元,是2005年的7.7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5.5%。工業園區累計投入建設資金5.8億元,使用面積7500畝。塑膠製品、新型紙業、汽摩配件、輕紡、木竹製品等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工業企業總數發展到133家;主營業務收入、上繳稅金分別是2005年的11.2倍和23.3倍。

第三產業

固定投資
2011年,宜黃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2134萬元,按同口徑比2010年同期增長25.45%,列全市第七位。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03952萬元,按同口徑比2010年同期增長31.13%。
服務業
2011年,宜黃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518萬元,位居全市第七。其中,城鎮市場68517萬元,同比增長20.1%;鄉村市場45001萬元。
2011年,宜黃縣財政總收入48716萬元,同比增長35.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3.29%上升到2011年的15.13%;2011年,宜黃縣地方財政收入39570萬元。宜黃縣工商稅收37990萬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35.59%。2011年,宜黃縣財政支出97359萬元。
2011年12月末,宜黃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達353263萬元,比11月末增加3250萬元,比年初增加51622萬元。其中,單位存款97691萬元,比11月末增加186萬元,比年初增加12383萬元,同比增長14.5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243680萬元,比11月末增加8938萬元,比年初增加43223萬元,比2010年同期多增加13161萬元,增幅比11月末上升1.19個百分點。截止2011年12月末,宜黃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77414萬元,較年初增加18824萬元,增幅比11月末回落3.61個百分點。其中,短期貸款71146萬元,比年初增加7334萬元;中長期貸款105268萬元,比年初增加10490萬元,比2010年同期少增加了23408萬元。銀行存貸比緩慢回落。12月末,宜黃縣銀行存貸比為50.22%,比11月末回落2.29個百分點,比2010年同期回落2.56個百分點。
2011年12月末,宜黃縣個體私營企業戶數累計達7200戶,比11月末增加59戶,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11.8%。其中,私營企業戶數658戶,比11月末增加12戶。宜黃縣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數達26912人,比11月末增加293人,其中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3341人,比11月末增加180人。12月末,宜黃縣個體私營企業註冊資金累計達161816萬元,比11月末增加2120萬元,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5.04%,其中私營企業註冊資金139939萬元,比11月末增加1510萬元。

社會事業

2012年累計完成各類重點城建項目118個,城區建成面積由原來的4.5平方公里擴大到7.62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3.5萬人增加到6.5萬人,城鎮化率達40%,提高了12.5個百分點。
2012年累計投入民生資金7.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264 元上升到 5717元。城鎮勞動力實現就業再就業1.2萬人。2010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04億元。新建經濟適用房212套18789平方米、廉租房632套32743.6平方米,發放租賃補貼352萬元,解決了2133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2012年,投入民生資金7.64億元,占財政支出69.5%。建成投用廉租住房296套,新建廉租住房150套、公租房680套;發放租房補貼230萬元,解決1567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城鎮就業率保持在94.5%。

旅遊

旅遊景點有:軍峰山曹山寺卓望塔、二黃閣、華南虎廣場、親水灣公園、太極岩石鞏風景區、棠陰明清古建築群、魚牙嶂野生華南虎自然保護區等;宜黃是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主戰場,著名的黃陂戰役、東陂戰役就發生在宜黃。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有:北宋歷史地理學家樂史,北宋水利學家侯叔獻,明朝兵部尚書譚綸,清代禮、刑二部侍郎黃爵滋等;現代名人有:余瑞璜、吳式樞、程孝剛三位中科院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