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寺

曹山寺

曹山寶積寺簡稱曹山寺,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是中國三大古書—《辭海》、《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宗教辭典》都有全面記載的名剎古寺。它坐落在宜黃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蓮花瓣的曹山之中,占地52畝,山林400多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曹山寶積寺
  • 地理位置:江西省宜黃縣
  • 著名景點:千年銀杏
  • 景點類型:古寺
基本概述,歷史沿革,寺廟修復,千年銀杏,

基本概述

曹山寺始建於唐鹹通(公元870—873)年間,由佛教禪宗、南嶽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禪師所創,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宜黃曹山寺佛學院宜黃曹山寺佛學院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的山就像一朵朵的蓮花瓣,曹山寺便坐落在蓮花瓣當中,猶如一顆蓮心。正對著寺廟的山叫供養山,它的形狀就像一碗盛滿的齋飯,供奉著菩薩,與供養山相對的是虎山,虎山的右邊是龍山,它與虎山形成了龍虎之勢,與四周的蓮花瓣圍抱著曹山寺,讓曹山寺院端正坐落在正中廣闊的空間,面對供養山,形成一個天然的大佛法壇。
《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中載:祖師本寂俗姓黃,名元證,法號本寂,系福建莆田人,19歲在福建靈山出家,25歲受戒,得到江西宜豐洞山高僧良介禪師真傳,來到宜黃弘揚宗法,他在曹山“法席大興,學者雲萃,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名揚四海,被稱為“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派系之一,故曹山寶積寺被稱為“曹洞宗”’祖庭。
宋明清歷代《宜黃縣誌》和《宗教詞典》多版記載:在我國、日本東南亞朝鮮多國,至今有千餘座曹洞宗派系寺廟和上千萬信徒。史載:南宋嘉定16年(公元1223年),日本學僧道元(承陽大師)來華參禪,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如淨禪師為師3年,受禪宗和法衣而歸,回日本建永平寺作為傳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場,法系繁衍,至今信徒有800多萬,寺廟15000多座。
本寂禪師在曹山傳法31年,弟子過百,信徒數千。公元901年圓寂後就葬在曹山寺西側的鳳形坑,享年62歲。1743年,清雍正皇帝加封為“定藏元證禪師”,祖師塔於1983年修復。

歷史沿革

本寂福建莆田黃氏子,名崇精,十九歲出家於福州雲名山,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不久即到江西宜豐洞山普利寺參謁良價禪師,受良價器重。《五燈會元》載∶山(洞山)問∶“黎名甚麽?”師(本寂)曰∶“本寂。”山問∶“哪個聻?”師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從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欲辭去。洞山問∶“甚麽處去?”曰∶“不變異處去。”洞山曰∶“不變異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山遂密授洞山宗旨。
曹山寺曹山寺
鹹通十一年(八七O年),本寂辭師洞山,拜別良價,前往廣東曲江曹溪禮禪宗六祖墓塔,決心尋找新的曹溪以廣佛法。相傳他返贛後一路風餐露宿,磨破了多雙僧鞋,腳上也打起了血泡,找了好些地方也未找到新的曹溪。有一夜夢見六祖在他手心寫了“心堅石穿”四字,遙指東北方向。本寂會意而行,終於在宜黃找到這個聖地。居士王若一見本寂志誠心堅,遂舍觀相予。本寂志慕六祖,改何王山為曹山,何王觀為荷玉觀,潛心修行,並廣開山門,課徒說法,闡釋良價禪師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門禪風,學者雲集。時南平王锺傳多次請他去洪州(南昌)弘法,本寂不為心動,僅以大梅和尚山居頌“推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動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謝絕锺傳之請。本寂住山三十年,教法上承希遷“即是而真”,並與良價共唱“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由是禪法大成,四方參者頗眾。“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變、就語接人”的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
唐天復元年(九O一年),六十二歲的本寂禪師圓寂,葬全身於寺西北部風行坑,塔曰“福園”。由於他對曹洞宗形成和發展貢獻甚大,因而被敕謚為「元證禪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還被加封為「寶藏元證大師」。南嶽玄泰撰銘。本寂“文辭遒麗、富有法才”,著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注寒山子詩》,後人又輯得《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存世。法嗣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光慧、智炬、鹿門處真、草庵法義、育王弘通、華光范、布水岩、小溪行傳、四川西禪、蔚州華嚴以及匡仁、慧敏、智隆、行因、智淨、慧忠、知儼、法顯等名僧,遍布祖國各大名山。而良價、本寂同被尊為創宗祖師,洞山、曹山均為曹洞祖庭。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承陽大師(道元)來華參禪,師事曹洞宗十三代祖、寧波天童寺如淨法師三年,受曹洞宗禪法和法衣而歸,建永平寺作為日本傳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場,至今教徒以百萬計,朝鮮東南亞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本寂當年的荷玉觀規模已不可知,但有記載說本寂來後“法席大興,學者雲萃”,其貌當可想見。本寂後,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及法眼宗慧濟法安禪師相繼主持。宋祥符二年(一OO九年)改觀為寺,稱號「寶積」,因地處曹山,善信俱稱曹山寺。黃龍宗雅禪師、道震禪師相繼主持。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寺之方丈遇隕石震壞,主持了如禪師和邑人鄧經出力修葺一新,新成廟宇“雄麗靚深,為一時偉觀”。時有詩人鄧芭贊道∶“寶積重來異昔年,修廊千步闊山邊。南分靈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日照青林猶帶潤,雲水翠崦尚藏煙。龐眉老子升倪坐,不惜家風示從賢。”當時,因金兵南侵,眾多廟宇變為廢墟,僧尼“周走道途”,悵悵然不知所往,倖存的偏僻之寺,擔心人多難以維持,“懼而不納”,可了如禪師卻大開山門,接納四方落難僧人,寶積寺僧徒倍增,曹山之名更為遠播。
元末,寺遭兵毀。明洪武僧顯化(俗姓廖)“任勤勞、剪嵩萊”、“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於前面,鐘鼓樓列於東西”。“長廊環繞,住居鱗次”,把曹山寺修整的更為壯觀,據傳僧尼多達二百餘人。洪武六年(1373年),顯化將寺內積蓄的一千多擔稻穀,用來賑濟災荒,明太祖知道後,特敕封顯化為“斯道禪師”,並賜寺額為“寶積禪林”。後臨濟宗三十一世王如禪師、三十二世行秀禪師相繼主持。崇禎後期(1640年左右),觀心禪師應張知府、蔡縣令之請,從崇仁龍濟寺遷之曹山寺(兼主黃山寺、自號“曹黃耦叟”),“師著力經營,將三間大殿修葺一新”。
清初,本寂墓塔被毀。順治三十年(1656年)時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覺浪道盛禪師,偕徒墨歷大智(方以智)禪師與諸山長老、地方縞紳和護法多人,主持重葬本寂靈骨並建塔立碑,大智並撰塔銘。康熙、乾隆年間(1662年至1795年),仙源、智勝、明敏等禪師相繼主持。道觀時(1821年後),曹山寶積寺逐漸衰落,“殿宇荒涼,香銷燭滅”。民國以來,僅保存部分殿堂及少量佛像。一九五八年佛像被毀,“文化大革命”中廟宇全部拆除。
1982年9月,以日本駒澤大學(屬曹洞宗)教授宋田文雄先生為團長的第四次佛教史跡考察團一行十九人,來到曹山寶積寺遺址,虔誠參拜祖師墓塔,流連忘返,感慨萬千。表示還將有更多的佛教團體來曹山謁祖庭,結法緣,從而增進中日民間了解和友誼。同時希望海內外眾善信,戳力同心,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曹洞祖庭再現莊嚴。
當時,曹山依舊,寺址猶存。正殿基石,依稀可辨。祖師當年手植之銀杏樹,雖疤痕累累,但仍枝葉茂盛;寺左芭蕉叢,猶青翠欲滴。為加強對曹山寺遺址和文物的保護,宜黃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本寂墓塔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由政府撥款修復。
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本寂墓塔及其四周的祖師當年面壁參禪的雨花崖,清甜甘冽、千年不枯的卓錫泉,以及顯聖崖、回龍洞諸靈跡,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地之一。茲後,一1992年10月16日日本攝影家凡山勇夫婦、1996年4月17日韓國《中央日報》社編輯局專門委員李殷允一行三人、1986年11月以日本花園大學柳田聖山教授為團長的佛教史跡考察團一行十四人、1993年4月19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一誠法師等國內大德、居士、善信,先後到曹山禮祖、考察、採訪、攝像。國內外有關雜誌、報刊發表了文章、照片。

寺廟修復

1993年春,為落實宗教政策、弘揚佛教歷史文化、滿足信眾過正常宗教生活的願望,宜黃縣委、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批准修復曹山寶積寺,並成立曹山寺修復委員會,規劃曹山寶積寺工程三十三項,占地五十二畝,建築總面積達1.45萬平方米;此舉得到中國佛協的大力支持,趙朴初會長還親筆題寫了“曹山寶積禪寺”和“大雄寶殿”匾額。江西省佛協常務理事、副會長懷善法師任寺廟住持。
1994年6月,進山公路、高壓電線、施工工棚先期完成,到1995年6月,一座占地24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30平方米的三層仿古式客堂竣工。一樓為佛殿,由萍鄉寶積寺轉送的緬甸玉佛等佛像有序安放於殿內,趙朴初會長“曹山寶積禪寺”匾額題書複製於門楣。二、三樓為客廳及僧房。此後不久,齋堂、廚房、觀音堂相繼落成,實現了修復曹山寺第一期工程計畫,奠定了全面修復的良好基礎。自此,曹山寺法輪啟動,香菸繚繞,千年古剎重放異彩、曹洞祖庭再現莊嚴的願望正在逐步實現。

千年銀杏

在曹山寺的後院有棵千年銀杏,需五人合抱,它與曹山寺的歷史同樣悠久,是本寂禪師親手栽種的,它見證了曹山寺的風風雨雨,這棵銀杏曾被雷劈燒焦過,自1982年,曹寺迎來了它的復甦契機,開始了祖庭的中興新時期,銀杏樹下很神奇的發出了許多新的枝葉,且已長成10多米高,連老樹皮上也發出了新枝葉。
曹山寺曹山寺
清初以後,寺廟一直衰落,民國時只有部分殿堂和少數佛像,到1969年殿宇全毀,直到1982年,曹山寺迎來復甦契機,開始了祖庭的中興新時期。1999年開始陸續從國內外請進20多座漢白玉佛像,成為江西玉佛最多、最全的寺院。
早在1985年,省政府把曹山寶積寺和本寂禪師墓塔列為全省第一批風景名勝點,1994年8月,縣人民政府批准曹山寺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