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
  • 發布文號:皖政辦〔2007〕12號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時間:二○○七年三月三十日
規劃目標的通知下發
皖政辦〔2007〕1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七年三月三十日
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
根據國家《人口發展“十一五”和2020年規劃》和《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以下簡稱《規劃》)。
一、“十五”時期人口發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人口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認真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7左右,出生率由13.45‰下降到12.43‰,下降了1.0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由7.64‰下降至6.20‰,下降了1.44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0%左右;實際出生人口比計畫少84萬人,“十五”期末,全省總人口6516萬人。
(二)人口總體素質有所提高。2005年嬰兒死亡率由“九五”期末的28.98‰下降到26.25‰,孕產婦死亡率由48.39/10萬下降到45.17/10萬。兒童“四苗”接種率達90%以上,法定傳染病發病率繼續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期望壽命由2000年的72.62歲提高到73歲。2000-2005年,平均每10萬人受大專教育的人數由2297增加到3582人,受高中教育的人數由7624增加到8587人,受國中教育的人數由32780增加到34135人。
(三)就業、扶貧與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末,全省就業人口為3669.6萬,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55%提高到2005年的56.3%.就業結構顯著變化,勞動力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快速轉移,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58.5%、16.9%、24.6%調整為2005年的48.6%、21.4%、30.0%,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扶貧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省減少絕對貧困人口37萬、低收入人口119萬。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基本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全面實行了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四)人口流動和遷移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省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和發達地區轉移異常活躍,人口流動頻繁、流動量大、分布廣,且以經濟性流動為主。據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主要流向經濟發達地區。2005年全省城鎮人口為2170萬,城鎮化率為35.5%.2000-200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上升了7.7個百分點,城鎮化速度年均遞增1.5%.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加速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勞務經濟的發展,並對縮小城鄉差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安徽跨越式發展面臨的人口形勢
“十一五”時期到2020年,受人口增長慣性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綜合影響,我省面臨的人口形勢依然嚴峻,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人口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將對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並直接關係到安徽跨越式發展、奮力崛起目標的實現。
(一)人口總量大且持續增長。2005年末,我省戶籍人口已達6516萬,占全國人口的4.95%,居全國第8位。“十一五”期間,我省將進入第四次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人口將比“十五”期間多近10萬人。據預測,2010和2020年,我省總人口將分別達到6750萬人和7150萬人。皖北地區計畫生育工作基礎較為薄弱,政策外生育占全省政策外生育比重較大,對全省低生育水平的穩定造成很大衝擊。
(二)人口結構性矛盾日趨突出。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省出生人口性別比達129.4,遠高於103-107之間的正常值,是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省份之一。據預測,到2020年,我省20-45歲婚齡人群中,男性將比女性多出近200萬左右。出生人口性別比過高、持續時間過長,將嚴重影響全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全省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呈上升趨勢。2010年我省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5070萬,占總人口的68.4%,2020年將增加至5456萬。擴大就業和減少失業成為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區域、城鄉間人口發展差異明顯。皖北滯後於全省,農村滯後於城市。歷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區域人口承載量、人口密度、生育水平由南向北均呈階梯狀遞增。截至2005年末,皖北地區、江淮地區和皖南地區戶籍人口分別占全省總人口的44.2%、40.4%、15.4%.出生性別比皖南地區基本正常,江淮和皖北農村地區異常偏高。2005年,皖北地區出生性別比高達132.7.此外,城鄉、地區間經濟發展速度、社會保障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2005年末,全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為73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比重為11.3%;以15-59歲人口為勞動力人口,2005年老年撫養比為16.8%,並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將上升到18.6%,2020年上升到22.9%.人口快速老齡化對未來社會的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三)流動遷移人口持續增多。我省農村現有富餘勞動力1000多萬。據預測,“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村年均新增勞動力將達到60萬左右。由於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滯後,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我省的城鎮化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的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及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難度加大,流動人口基本權益保障亟待加強。
(四)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人均耕地量將逐漸減少。2005年,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為466人/平方公里,據預測,到2010年,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為481人/平方公里,2020年將達510人/平方公里。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積1.32畝,低於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4畝的水平。目前,我省耕地資源的後備不足,全省未利用土地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6.9%,其中可供開墾耕地不足10%.人口的不斷增長加劇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的壓力。
(五)人口文化素質總體不高。截至2005年,全省每10萬人口中擁有高中和國中文化程度的人數比全國少4790人,居全國第22位;15歲及以上文盲、半文盲占全國的比例為7.9%,其中,女性文盲、半文盲占全省文盲的71%,15歲及以上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2.4倍。全省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只有219萬人,占各種受教育人口的比重為4.6%,低於全國6.2%的平均水平。
三、“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安徽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推進制度機制創新,統籌解決全省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問題。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改善人口結構,積極引導人口合理分布,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促進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轉變,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加快安徽崛起、建設和諧安徽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二)人口發展目標。“十一五”目標:到2010年全省總人口控制在6750萬以內;人口素質明顯提高;民眾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出生缺陷發生率逐步降低,嬰兒死亡率下降9%以上,孕產婦死亡率下降16%以上;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重點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15歲以上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9年以上;勞動力人口素質不斷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力爭“十一五”末降至120;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老年人口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40%-43%,城鄉、區域間差距逐漸縮小。
2020年目標:全省人口總量控制在7150萬以內;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民眾普遍享有較好的醫療保健服務,出生缺陷發生率明顯降低,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持續下降;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出生性別比趨於正常;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50%-55%,城鄉、區域間差距進一步縮小。
四、“十一五”時期人口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
(一)綜合運用人口與經濟社會政策,確保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
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保持生育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加強計畫生育管理與服務,努力把全省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控制在1.7左右,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0%左右。建立健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導向機制。整合和完善計畫生育獎勵優惠政策,進一步規範計畫生育技術服務基本項目免費制度,全面實施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探索建立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等計畫生育困難家庭救助制度。健全完善人口和計畫生育管理服務體系。加強行政管理、技術服務和民眾組織三支隊伍建設,完善人口和計畫生育管理服務網路。嚴格依法行政,規範執法行為。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不斷深化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建立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統一管理、優質服務新體制,實行以流入地為主的目標管理雙向考核,切實加強流出人口計畫生育管理與服務。做好婚姻登記管理工作。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加快推進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轉變。
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以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為重點,鞏固提高九年制義務教育。隨著全省總人口低速增長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各學齡人口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國小和國中學齡人口持續下降。據預測,2010年我省6-11歲國小適齡人口將由2004年的615萬減少到509萬,12-14歲國中學齡人口將由2004年的391萬減少到296萬。據此,我省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國小校要適時調整布局,最佳化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速提升勞動力人口就業技能。深化高等院校體制改革,發揮在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優勢,提高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在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中,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人才共享途徑。加速重點行業、領域的人力資源開發,構建高端人才培養系統和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社區計畫生育和衛生服務納入城市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大力發展社區服務;積極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逐步建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大力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行為,提高健康素養;對重點人群實施“100%安全套”工程;積極推行優生優育,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大力提倡婚前健康檢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積極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提高農村人口特別是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開放公共體育資源,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規範教育體系建設,依託社區、公共教育設施,全面推開公民道德教育;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
(三)積極應對人口結構性矛盾,保障人口安全。
加大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力度。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建立健全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公共政策體系,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強孕情監測,搞好孕產期隨訪服務。加大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實施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行為。加強對醫療服務機構的監管,特別是執業資格認證以及B超、終止妊娠手術和終止妊娠藥物的管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偏高地區進行重點監控。
加快建立和完善老年經濟供養、醫療保障和社會服務體系。健全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和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建設,辦好各類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培植老齡產業。改進和強化社區老齡服務功能,提倡社會養老、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相結合,滿足老齡人口的特殊需要。充分挖掘利用“銀色人力”資源,發揮老年人才優勢,實現老齡效益化。倡導和諧代際關係,讓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健康老齡化。
大力促進就業。建立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政策支持體系、就業服務體系和勞動力市場體系,加強政府對就業的巨觀調控。著力解決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問題,重點在規劃、組織、信息、培訓、維權等方面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搞好服務。
(四)區域、城鄉統籌,促進人口協調發展。
繼續實施“主攻皖北、提升皖南、帶動江淮”的戰略。皖南地區適應東向發展戰略的需要,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全面提升計畫生育工作質量,力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皖北地區堅持發展經濟和控制人口兩手抓,加強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工作,嚴格控制人口無序增長,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優先扶持皖北地區發展人口計生、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事業。
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遷移。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建立完善有利於人口流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深化戶籍、就業、社會保險、土地管理等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以現居住地為主、現居住地與流出地相結合的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體系,使流動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務、發展機會和公正待遇。
(五)堅持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人口發展調控與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機制。堅持人口和發展綜合決策。全面推進綜合改革,建立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新機制。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持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一票否決”制度。不斷改革、完善人口和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與區域人口發展相適應的考核評估機制。注重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建立完善人口巨觀管理與科學決策信息系統。建立人口基礎信息庫,實現人口計生、公安、統計、教育、衛生、勞動保障等部門的人口信息互聯互通、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加快人口信息監測網點建設,創新人口信息採集的手段和方法。加強人口信息整合、開發和利用,加快建立人口巨觀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建立和完善面向公眾的信息服務系統。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探索建立全省人口安全預警機制。
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渠道的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投入機制。人口和計畫生育事業費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省級以上財政投入2007年達到人均2元。“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計畫生育事業費投入年人均達到中部地區平均水平,確保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獎勵優惠政策、各項免費技術服務項目、計畫生育工作經費以及基層計生幹部報酬得到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