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暨2020年遠景目標

深圳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暨2020年遠景目標

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的重大戰略行動。為此,依據深圳市第四次黨代會、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關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圳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暨2020年遠景目標
  • 時間:2020年
  • 地區:深圳市
  • 目的:教育發展
主要成就,面臨新形勢,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發展總目標,重點工作,

主要成就

“十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完成良好,國民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日漸成型,教育綜合水平邁上新台階,為深圳人才培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建設成為全省第一個教育強市
2004年深圳成為廣東省第一個“教育強市”,創造了全省教育強市建設的“五個第一”:第一個教育強鎮、第一個教育強區、第一個鎮鎮為教育強鎮的教育強區、第一個區區為教育強區的教育強市、第一個教育強市。
(二)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
學校數和在校生數增長很快。2001-2005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數從1117所增加到1380所、在校生數從64.4萬人增加到104.7萬人。
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2001-2005年,全日制高等教育機構從3個增加到9個;全日制高校在校生數從1.87萬人增加到4.5萬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從187人增加到6055人;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每年都在97%以上。
高中教育優質學位增長迅速。2001-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從3.2萬人增加到6.5萬人,中職學校在校生規模保持在2萬人左右。普通高中和中職類學生升學率每年均在92%以上,高考重點和本科上線率均居省內前列。公辦普通高中全部建成省一級學校,中職學校有4所國家級重點學校。
義務教育普及水平較高。2001-2005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從45.8萬人增加到74.2萬人,國小、國中入學率達到100%,全市公辦中國小優質學位接近90%。
學前教育穩步發展。2001-2005年,在園兒童從10.4萬人增加到14.8萬人,兒童入園率超過98%。省一級幼稚園從12所增加到29所。
成人和社區教育網路基本形成。2004年,全市經審批的成人教育機構425家,成人教育培訓量達220萬人次,勞動人口繼續教育率達到45%,25-64歲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0年,技能型人才占勞動力比重接近30%。全市已初步構建起“二級(區街道辦)管理,三級(區街道辦居委會)推進”的社區教育網路。
(三)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長
2001-2005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從57.71億元增加到103.79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投入從41.09億元增加到70.69億元。教育投入較好地落實了國家規定的“三個”增長。
(四)教師隊伍學歷和職稱優勢明顯
2001-2005年,高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從55%提高到67%,正高職稱教師比例從8%提高到14%;2000-2004年普通中學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從86%提高到97%,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國中保持在16%、高中從41%提高到45%;國小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從72%提高到88%,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保持在42%。中國小教師學歷、職稱水平位居國內前列。
(五)各項教育改革積極推進
辦學體制改革多元化發展。2005年,民辦幼稚園占全市幼稚園90%以上;民辦中國小251所,民辦中國小在校生32萬人,占全市中國小在校生總數的43%;民辦高校2所。深圳已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公辦、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辦學的基本格局。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適應城市化發展。2004年,寶安、龍崗兩區將原有96所村辦學校移交政府辦學,教育管理體制由“分級辦學,以區鎮為主”轉為“一級管理,以區為主;多方投入,以政府為主;多元辦學,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新體制。
中國小課程改革全面深化。南山區是國家首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區,福田、羅湖、鹽田、寶安、龍崗各區是省級課程改革試驗區。全市99%的中國小參與了課程改革實驗。2004年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展開。深圳課程改革的地方特色鮮明,為全省乃至全國課程改革創造了寶貴經驗。
學校人事制度改革持續推進。2000年,鹽田區教育系統列為全市第一批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單位,2002年進行第二輪試點改革,2004年在全面總結鹽田區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市推進。

面臨新形勢

今後幾年,是深圳教育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又是重要的矛盾凸顯期。建設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既提出了教育發展新要求,又創造了新機遇。但深圳發展面臨著人口壓力大、土地空間有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等緊約束條件的現實困擾。深圳教育發展面臨全新形勢:
建設效益深圳,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要求教育優先發展、加快發展,把人力資源建設成為第一優勢資源,把深圳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市;
----建設和諧深圳,營造美好家園,要求教育均衡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把深圳建設成為高水平學習型城市;
----建設國家創新城市,要求全面提升教育創新能力,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把深圳建設成為特別能改革、特別能創新、特別能開放的新特區;
----建設國際化城市,要求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深圳建設成為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城市。
深圳教育進一步發展面臨著多方面的矛盾、問題與困難:
(一)人口快速增長帶來巨大學位壓力
根據對深圳教育發展規模的合理預測,至2010年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將達到140萬人,與2005年相比新增36萬人,其中高校新增5.5萬人、高中5萬人、國中6.5萬人、國小11.4萬人、幼稚園8萬人。學位供給壓力大。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務艱巨
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比例偏高;公辦、民辦學校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差距較大,民辦學校亟需規範、調整、提高;公辦學校仍存在明顯的區際、校際差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狀況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亟需超常規支持
高等教育近幾年雖然發展很快,但深圳高校數量少,在校生規模小,研究生比例低,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仍然不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碩士博士學位點明顯不夠,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亟待全面提高;按常住人口口徑計算,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到10%。深圳高等教育仍然不適應建設國際化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需求,不適應高新技術等支柱產業發展需求,不適應廣大市民強烈的高等教育需求。今後幾年,深圳繼續推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亟需突破各種各樣的體制性限制,亟需超常規的經費支持,亟需創新高教政策。
(四)民辦教育規範發展刻不容緩
民辦教育為深圳教育發展,為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義務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民辦中國小比例偏高,結構重心偏低;管理法規、制度還不健全,執行還不到位,仍存在各種辦學風險,政府支持還有待加強;民辦學校辦學行為亟需規範,辦學條件亟需改善,辦學質量亟需提高,公辦與民辦中國小的差距亟需縮小。
(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仍需極大努力
學校、家庭、社區還沒有形成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合力;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威還不夠;教育評價等制度還不能有效引領素質教育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社會環境仍需最佳化。
高層次一流專家、校長、教師數量偏少,還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教育創新團隊;教師繼續教育還不適應專業化發展需要;教師隊伍思想觀念、知識能力與素質教育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指導思想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為建設和諧深圳效益深圳服務,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服務,為建設國際化城市服務,為廣大市民服務。

總體思路

----突出“一個主題”。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提升教育質量、最佳化教育結構、轉換教育發展模式,建設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現代教育。
----構建“二個體系”。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突破高中教育瓶頸,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學前教育,促進深圳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終身化、個性化和國際化,完善類型多樣、功能健全的國民教育體系,構建多元開放、縱橫貫通的終身教育體系。
----做到“三個適應”。以城市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以教育創新為動力,以高等教育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重點,努力使教育規模適應人口發展需要、教育質量適應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發展需要、教育體系適應廣大市民終身學習需要。

發展總目標

到201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當時平均水平。具體包括:
----國民教育體系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0-3歲嬰兒教育參與率50%以上,3-6歲幼兒入園率100%,國小、國中入學率100%,高中毛入學率90%以上,高質量、高水平普及12年教育,戶籍人口新增勞動力預期受教育年限達到14-15年,戶籍人口全日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以上,勞動人口繼續教育率80%以上,退休人員教育參與率70%以上。
----教育質量持續大幅提升:義務教育綜合評價優良率90%以上,中職學校畢業生中級職業資格證書持有率40%以上,普通高中優質學位供給率80%以上,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90%以上。
----教育公平程度較高: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位占總學位比例80%以上,常住殘障兒童入學率100%,經濟困難學生受助率100%,80%以上社區建有標準化文化教育中心。
----教育國際水平較高:全市全日制高校在讀外國留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3%以上,具有境外教育和培訓經歷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0%左右,職業院校推行國際職業資格證書。
----教育持續發展能力較強: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本市生產總值的4%以上,每萬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達到1500人以上。
(四)2006-2010年教育發展具體目標1學前教育
全面推進幼稚園標準化建設,形成以示範園為龍頭,布局合理、管理規範、質量先進、特色鮮明的學前教育體系,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優質教育。
◆保障幼兒學位供給。至2010年,全市在園兒童達到22.5萬人,增設幼稚園216所。建設條件和質量良好的特殊兒童學前教育機構,保障殘障兒童學前教育權利。
◆構建0-3歲學前教育網路。至2010年,全市60%以上社區建立0-3歲各類幼兒社區教育(指導)機構,基本形成社區學前教育網路。
◆全面推進幼稚園標準化建設。制定標準化幼稚園建設標準,至2010年標準化幼稚園達到80%以上;創建一批辦園條件好,課程、教學、管理有特色,教育質量高的示範園。
◆增創課程改革新優勢。形成符合嬰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具有時代特色和深圳特點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
2九年義務教育
以公辦學校為主保障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提升民辦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深圳下一代提供公平、優質義務教育,培養知識技能紮實、情感豐富、價值觀正確、個性發展、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新時代青少年,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保障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最佳化布局結構,確保學生就近入學。至2010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達到92萬人,其中國小68萬人、國中24萬人。新建國小55所、國中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4所。發展各類特殊教育,推行隨班就讀和特教班就讀等形式,提高殘障兒童就學率。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促使中國小內涵發展、標準化發展。全市全部公辦國中、國小和60%以上的民辦國中、國小建成標準化學校。
◆促使義務教育多樣發展。以政府辦學為主,規範發展民辦教育,形成多樣的辦學體制;引導中國小在保證基本教育質量基礎上發展辦學特色,形成多樣的辦學類型和風格;推進九年一貫制試驗,深化雙語教學,倡導多樣性的教學模式與辦學模式;建立多元的教育評估評價標準,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
◆民辦學校辦學水平躍上新台階。民辦學校辦學條件有明顯改善,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有大幅度提高,不斷縮小與公辦學校差距,造就一批品牌民辦學校。
◆合理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要求,依據《深圳市關於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及其配套檔案的政策要求,把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多渠道多形式保障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權益。
◆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自主、自尊、自強的現代個性品質;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理解他人、遵守公德、保護環境的良好道德品質;制定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動計畫”,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全面提高學生體育與藝術素養。全面推行國小、國中《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小學生體質合格率達到93%,優秀率達到28%。全面實施《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80%以上中國小成立3種以上藝術活動小組或團,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2項體育和1項藝術活動,爭取3-5所中國小成為全國第一批中國小藝術教育示範校。
3高中階段教育
深化高中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高中布局結構,推進高中課程改革,創新高中教育模式,普及優質高中教育,合理擴大中職教育規模,為國內外高校輸送優質生源,為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公民奠定堅實基礎。
◆普及優質高中教育。至2010年,全市高中在校生達到14萬人,規劃新建高中10所(不含“十五”已規劃尚未完成的寄宿制高中6所)。至2010年,建設20所全國示範性普通高中、6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0個省級以上中等職業教育重點示範專業,其中6個達到國家級示範專業水平。高考重點上線率和本科上線率繼續保持省內領先地位。
◆全面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建設一批國內省內優勢學科,構建起特色鮮明的選修學科,形成結構均衡、知識先進、選擇靈活,適應時代發展,有利於學生個性健康發展、有利於增強高考競爭力的現代普通高中課程體系。
◆創新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導向設定中職專業;全面實施學分制管理,建設和完善學分制銀行;學校、企業、社會多方聯合建設實訓基地,把學生培養成為文化基礎好、職業品德高、專業知識技能紮實、就業創業能力強的中等專門人才。4高等教育
堅持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並重、內涵發展與外延發展並舉;調整學科結構,提高辦學層次,加強國內外合作,健全高等教育體系;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穩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至2010年,全日制高校在校生達到10萬人左右,非全日制在校生和自學考試在冊學生有較大幅度增長。
◆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現有高校,高標準規劃新建高校;鼓勵舉辦獨立學院,規範發展電大遠程開放教育、函授教育、網路教育、自考教育。至2010年,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比例達到15∶50∶35;全日制理工、文史類學生比例達到70∶30。
◆高等教育質量有明顯提高。至2010年,市屬高校力爭實現國家重點學科的突破;高職教育建成20-25個國家示範專業或特色專業;全市建成8-1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或分室,建成10個以上省級重點實驗室;博士點達到6-8個;建設全市精品課;全日制高校教師人均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和申請的專利數進入國內計畫單列市前列。
◆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城市。以項目合作為紐帶,不斷拓寬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的層次、範圍、質量,形成政府間、高校間的長效合作機制,匯聚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貢獻一流合作成果。
5成人教育
整合公共成人教育資源;規範成人教育管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形成“協作有方、競爭有序、服務有效、支撐有力”,能夠滿足市民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的成人教育體系。
◆規範成人教育管理。明確政府各部門對成人教育的管理職責,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形成市場基礎設施配套、中介服務完善、信息化水平高、管理規範的成人教育市場。
◆高效整合公共成人教育資源。規範公共培訓機構產權管理;形成公共培訓機構在課程、師資、場地等方面的共享機制。統籌建設6個多功能、綜合性、大規模、布局合理的實訓中心。
◆外來務工人員教育網路化發展。積極做好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培訓工作,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政府牽頭並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設立公益性的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構,創新學習制度,形成開放、靈活的外來務工人員教育網路。
6社會教育
形成政府統籌規劃、社會齊抓共建的社會教育管理體系;健全開放多元、覆蓋全市的社會教育網路;全面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最佳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培育高尚和諧的城市文明。
◆健全社會教育設施。全市新建1-2個占地500畝以上的綜合大型青少年校外基地,每個社區建1所多功能文化教育中心,合理規劃建設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美術館、科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形成覆蓋全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設施相對齊全的社會教育網路。
◆系統開展全民教育。推進學習型家庭、企業、機關、社區等創建活動,普及科學、醫療、衛生、消防、安全、國防等常識,形成全民讀書、人人學習的社會風尚,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2011-2020年教育發展遠景目標
到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整體水平達到當時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
----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高水平發展。0-3歲嬰兒教育參與率80%以上,3-6歲幼兒入園率100%,國小、國中入學率100%,高中毛入學率95%以上,高質量、高水平普及14年教育,戶籍人口新增勞動力預期受教育年限達到16-18年,戶籍人口全日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以上,勞動人口繼續教育率80%以上,退休人員教育參與率85%以上。
----教育綜合競爭力達到國內大中城市前列。深圳由追趕型教育發展成為引領型教育;由供給型教育發展成為需求型教育;由模仿型教育發展成為自主創新型教育。高等教育強力支持深圳知識社會轉型;義務教育成為公平教育、優質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特色鮮明;教育產業成為深圳重要的知識產業。

重點工作

(一)調整最佳化全市教育布局1調整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整體搬遷,在龍崗區按全日制在校生2萬人規模規劃學校新址。
特區外預留2-3所大學建設用地,每所大學設計辦學規模不少於2萬人。
2調整最佳化中國小布局
根據全市高中教育整體規劃,各區要預留新建高中用地。新建高中,原則上每所60班/3000學位,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
嚴格按照《深圳市關於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及其配套檔案的政策要求,與市教育發展規劃相銜接,各區要科學預測本區教育發展規模和新建學校數,切實保障非戶籍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權益。原則上新建國小每所36班/1620學位,占地面積2.75萬平方米;新建國中每所36班/1800學位,占地面積3.24萬平方米。各區可根據實際規劃建設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
(二)繼續推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1深圳大學城
發展定位:建設成為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套用研究型大學群;成為深圳高層次人才集聚和培養基地;成為城市思想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陣地;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和國際合作的試驗場。
發展規模:穩步擴大辦學規模,至2010年各辦學實體全日制在校生共達到1.4萬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達到0.98萬人。
發展要點:制定深圳大學城管理條例,最佳化大學城產權結構和運營機制,創新大學城管理體制;各辦學實體堅持正確定位、發揮優勢、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至2010年建成6-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分室),建設若干個國內外知名的、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促使教學科研進入國際一流行列;形成大學城與深圳工商企業界聯盟,促使產、學、研良性互動;繼續實行多渠道籌措經費辦法,保障辦學經費,加強經費管理,爭取一流效益。
2深圳大學
定位與規模:實現辦學規模與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至2010年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教學科研並重型大學,爭取在全國高校綜合排名中進入前100名;至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到3萬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達到2.4萬人,研究生0.6萬人。
發展要點:制定大學章程,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學科隊伍建設,拓展辦學空間,提高教學科研設備設施水平;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至2010年力爭實現國家重點學科零的突破、建設20-25個省級重點學科、6-8個博士點、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或分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定位與規模:保持國內同類院校領先地位,躋身世界一流職業技術大學行列;至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約3萬人。
發展要點:制定大學章程,切實推進依法自主辦學;全面推進北校區建設;創造條件面向港澳台招生及到海外辦學;深化教學科研改革,增創學科專業新優勢。至2010年,90%以上專業達到國家優秀標準,50%以上專業達到省級高職高專示範性專業建設標準;建成5-6個國際同類院校中的知名專業;20個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的國家示範型專業或特色專業;建設10個國家級高職高專實訓室,10個市級公共技術平台。
4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定位與規模:建設成為國家級示範性軟體技術學院,主要為深圳培養套用型IT人才,成為創新型軟體人才匯聚高地,成為學習型軟體技術教育中心。至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達到1.3萬人以上。
發展要點:制定大學章程,切實推進依法自主辦學;在特區外規劃學院新址,保障學院用地並預留一定發展空間;加大校園校舍建設及教學科研設備設施投入,達到國家級軟體學院建設要求;加大專業建設力度,至2010年,2-3個專業辦成國家級軟體職業教育類重點專業,10個專業辦成省級軟體職業教育類重點專業;1-3門課程成為國家高職高專類重點課程,3-6門課程成為省級高職高專教育類重點、精品課程。
5新建深圳科技大學等1-2所高水平大學
根據深圳發展需要,採用多渠道投入辦法,借鑑品牌高校跨越式發展的先進經驗,採用全新的辦學體制和靈活的運行機制,設立深圳發展需要的前沿學科和專業,引進先進學術規範與管理模式,拓展國際視野,高標準規劃、高規格建設,新建深圳科技大學等1-2所高水平大學,最佳化深圳高等教育體系。
6大力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
實施“科研強校”戰略,大力培養、集聚一批能夠引領深圳高校部分學科走向國際前沿的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依託高校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高水平研究創新平台;重視基礎研究,大力發展套用研究,全面提升技術和產品開發能力和原創能力,提高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項目競爭能力。完善研究生研究資助制度,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1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支持
每年集中教育費附加30%用於發展全市各級各類職業教育,主要用於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加強實訓中心建設、提高師資培訓和各類獎勵等方面。
2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建設
加快市高級技工學校新校區建設,設計辦學規模為8000人,一期辦學規模4000人,2007年投入使用,二期2010年投入使用。規劃建設寶安職業技術學校、南山區博倫職業技術學校、龍崗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各區要通過合併、擴建或新建等方式至少建設1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或技工學校。
支持企業面向社會舉辦以職業培訓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學院。
3加強實訓中心建設
加強教育、勞動社保等部門的合作,統籌規劃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的實訓中心建設,形成與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布局相適應,市、區兩級相配套的實訓中心布局。
實訓中心面向社會開放,努力建設成為開放式、共享性、多功能的職業教育實踐基地、職業技能訓練基地、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職業教育產學研基地。(四)加快發展普通高中1深化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按照現有市直屬、區屬學校管理體制不變;市統一規劃和投資興建的高中歸口市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保護各區舉辦高中積極性;新建國中、國小、幼稚園歸口所在區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的原則,深化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投入體制和招生制度等配套改革。2006年形成改革方案,2008年基本完成改革。
2積極發展民辦高中
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及個人舉辦優質高中,至2010年,力爭民辦高中在校生達到5萬人,占高中在校生比例30%以上。
民辦高中建設用地納入政府公益用地規劃予以安排。民辦高中教師培訓、課程改革、學校評級、招生等與公辦高中同等對待。
3大力推進示範性高中建設
全市統籌規劃、分期分批建設,至2010年建設20所國家示範性高中,力爭6-8所高中進入國家第一批示範性高中。充分發揮示範性高中在辦學理念、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學校管理等方面的示範、輻射作用。
(五)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1制定國中、國小均衡發展標準
制定適應課程改革需要,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的國小、國中建設標準、設備設施配置標準和生均撥款標準。新建公辦國中、國小全部按標準建設、按標準配置,現有未達到標準的公辦國小、國中力爭3年內全部達標。公辦國中、國小力爭3年內實現按生均撥款標準投入經費。
2大力提高寶安、龍崗兩區國中、國小辦學條件
加大市本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2006年開始,寶安、龍崗兩區國中、國小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力爭達到全市平均水平。兩區原村辦中國小校3年內全部建成標準化學校。
至2010年,寶安、龍崗兩區國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90%以上,全市新進國中教師原則上要求具有本科學歷。
3全面改造全市各區老學校
從2006年開始,力爭用3年時間把全市各區老學校建設成為標準化學校。羅湖區公辦國中、小學生均占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力爭有較大水平的提高。
4建立優秀校長和教師交流機制
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構建全市優秀校長和教師交流機制,促進優秀校長和教師的均衡配置。國中、國小市級以上名校長、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及市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逐步由各區教育行政部門統一配置和管理,重點推進各區優秀校長和教師的區內交流和均衡配置。
5嚴格執行城市人口管理政策
根據《深圳市關於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制定《深圳市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規範暫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管理。
6大力推進中國小內涵發展
大力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加大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研究、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加強中國小與國內外高校、教育研究機構合作,鼓勵中國小立足本校長期開展教育教學試驗與改革,及時總結和推廣深圳原創性教育教學經驗,切實深化中國小內涵發展。
(六)規範發展民辦教育1穩步擴大民辦教育規模
嚴格執行《深圳市關於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穩步擴大民辦教育規模。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民辦學校在校生比例力求達到6∶4;至2010年,民辦中國小在校生總規模穩定在45萬人左右,其中民辦國小32萬人、民辦國中8萬人、民辦高中5萬人。大力發展民辦普通高中教育、民辦職業教育及民辦高等教育。
2規範民辦教育管理
制定和實施《深圳市民辦教育管理條例》。教育、勞動保障部門分別在職責範圍內,規範民辦教育管理,促進民辦教育發展;財政、衛生、消防、公安、物價、民政等部門依法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管理;成立民辦學校行業協會,在政府相關部門指導下,不斷加強行業自律自主管理,形成政府各部門職責明確、行業自主管理有力、社會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民辦教育管理局面。
3加強民辦學校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
制定《民辦學校教師和校長聘用基本標準及管理辦法》,建立民辦學校教師和校長準入制度,制定民辦學校教師最低工資標準;加強民辦學校教師契約管理,保障民辦學校教師的合法權益;加大對民辦學校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的經費資助力度。
4大力扶持民辦學校健康發展
依法落實民辦學校用地、用水、用電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探索對民辦學校稅收優惠和舉辦者取得合理回報的途徑和辦法;鼓勵金融機構對淨資產狀況良好、辦學質量水平高、自建校舍的民辦學校給予信貸支持;規範民辦學校產權管理,保護舉辦者合法權益,保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市、區財政撥款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補助義務教育階段在民辦學校就讀的符合深圳就讀條件的學生的生均經費、資助民辦學校教師和校長培訓、為民辦學校購買校方責任險等方面。
民辦學校教師培訓、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教育督導、教學質量檢查、學校考核、學校評級等,納入教育行政部門日常管理範圍。
大力提高民辦學校辦學條件。至2010年,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民辦國小教師比例達到60%以上,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民辦國中、高中教師比例分別達到60%、80%以上,民辦學校100%實現寬頻接入,75%建成校園網,師機比達到10∶1。
(七)全面深化中國小課程改革1深化中國小課堂教學改革
加強教師的新課程培訓,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主體作用。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構建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有利於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方式。
2加強課程改革研究工作
依託本市教研科研力量,形成研究專家與一線教師合力,開展課程改革的前瞻性理論研究和應對性操作研究。
構築課程改革多學科諮詢專家網路系統。集聚國內外課程專家、教學專家、心理專家及社會學專家等,對深圳基礎教育課改提供理論諮詢與政策諮詢,強化課程改革理論指導。
建立深圳教育科研“e研究院”,匯聚國內外研究信息,形成便捷的教育研究互動平台。
3開發特色鮮明的地方課程
制定深圳地方課程建設專項規劃,統籌考慮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地方課程開發目標、重點、進程與策略,實行多渠道投入辦法,開發與國家課程相配套、特色鮮明的地方課程。建立健全地方課程評審制度,規範開發地方課程。依託教育城域網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
4深化中招中考改革
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建立綜合、動態的學生成長記錄手冊,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2006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學生綜合表現評價。
改革中考辦法。合理確定中考科目和考查科目,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全面考核國中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內容和應具備的能力;改革中考成績評價辦法,實行等級評價辦法。
改革高中錄取辦法。改變長期以來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高中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以國中畢業生中考成績等級、標準總分和綜合表現評價等級作為主要依據,綜合評價,擇優錄取。除常規招生錄取外,逐步深化高中學校自主招生等改革。
以評價改革、中考改革和高中錄取改革為主要抓手,銜接與溝通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形成互動態勢。
(八)穩步發展學前教育1加強學前教育管理
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設立專門的學前教育管理機構,配備專門管理人員;制定學前教育機構建設標準和配置標準;加強學前教育機構規範管理;建立健全幼稚園行業自律機制,形成適應社會力量辦園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制度。
2全面推進“示範園”建設
設立示範園建設專項資金,面向全市幼稚園申報;對示範園給予專項獎勵和資助,同時明確示範園責任,切實發揮示範園在教研、科研、課程建設及幼稚園管理等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以示範園帶動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2006年形成示範園建設方案,2007年全面開展示範園建設工作。
3形成0-3歲早期教育機構網路
把0-3歲早期教育指導中心建設納入社區教育規劃及文明社區評比指標之中。早期教育機構主要負責0-3歲學前兒童親職教育、健康教育和早期智力開發的指導、諮詢和宣傳工作。
(九)積極推進終身教育1加強終身教育工作的統籌和領導
設立深圳市終身教育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終身教育工作。制定《深圳市終身教育條例》,促進終身教育法制化發展。
2建立人才培養和成長的“立交橋”
國中畢業生免試註冊升入中職中技學校及成人中專學校就讀;全日制中職中技學校與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課程相互銜接。
制定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學分互認標準與辦法,促使同層次、同類型全日制高校學分互認,同層次、同專業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互認。制定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學生相互轉學的條件與程式,以市屬院校為試點,為兩類院校學生相互轉學、銜接就讀創造條件,形成有利於大學生自由選擇的學習制度。
建立和完善“學分制銀行”,實現各類教育的互聯互通,為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創造條件。
建立終身教育網路體系。建立以先進網路技術為支撐,資源覆蓋各級各類教育,實現學校、家庭、企業、社會共享的終身教育網路體系,方便市民在合適時間、合適地點、以合適方式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
3大力推進社區學院和學習型社區建設
至2010年各區至少建設1所社區學院。社區學院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教育相結合、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重、文化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為社區居民提供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及各種休閒教育。
加強學習型社區建設。整合社區現有學校、企業、醫療機構,以及社團組織的教育培訓資源,每年創建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示範性學習型小區、學習型家庭和學習型企業,在社區範圍內開展多樣化、開放性、分散式的教育與學習活動,以提高居民的生存、生活質量與發展能力。
4、大力加強外來務工人員教育
根據外來務工人員要求和特點,開展技術技能教育、城市適應教育、學歷補償教育,以及普通文化教育,提升外來務工人員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業能力和轉崗能力。
(十)著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套用水平1加快教育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與套用
整合全市教育電子政務資源,建設教育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庫和基礎資料庫,建立教育電子政務培訓體系、管理體系、安全體系和支援應急系統,大力推進教育電子政務資源共享,至2010年建成一個以信息安全為基礎、以數據獲取和資源共享為核心、面向決策支持、公眾服務的教育電子政務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和公共服務電子化水平。
2整合和開發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突出套用性、經濟性原則,建設市級教育資源超市與數字圖書館,建設基於網際網路的學校-社區-家庭互聯互動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完善教學資源搜尋引擎建設,在IPV6網路環境中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大力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至2010年建成50所數位化校園,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網路化、信息資源數位化、教學活動多媒體化,搶占教育信息化制高點。
3強化終身教育和學習型城市的網路服務
充分利用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通過中間件以及3G、數字移動電視、移動通訊等新技術,以廣播電視大學、網路城市學院、數字圖書館、數位化學校為依託,逐步推進5A(Any??where,Anytime,Anybody,Anysystem,Anyapplica??tion)移動學習環境建設,為全體市民提供靈活、多樣、開放的網路終身教育服務。
4創建全國性教育軟體園
創建全國性教育軟體開發園區,入住軟體學院、軟體開發的龍頭企業和教育研發機構,形成集人才培養、產品開發、成果交易、國內外專業(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全國知名教育軟體園。
創辦教育軟體課件研發中心。開發終身學習所需要的各類軟體課件;優先開發以國家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配套的教學資源。
開辦全國教育軟體課件博覽會和交易中心。開設高水平、國際性的“教育軟體研發與套用高級學術論壇”,聚集教育專家和軟體開發人才。
(十一)建設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和校長隊伍
1保障教師和校長數量,最佳化選拔機制
至2010年,全市專任教師達到7.6萬人,其中,幼稚園專任教師1.5萬人,與2004年相比需新增幼兒教師0.5萬人;國小專任教師2.8萬人,需新增教師近1萬人;中學專任教師2.4萬人,需新增教師1.2萬人;高校專任教師0.7萬人,需新增教師0.4萬人;其他類教育專任教師0.12萬人。
繼續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大力接收應屆優秀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充實高校和中國小教師隊伍,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到各類學校任教。建立健全校長專業資格證書制度和校長選拔制度,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充實校長隊伍。
2建設專業素養一流的教師和校長隊伍
加強專業精神建設。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專業責任心,發展專業能力,培養專業信仰,激發專業創新能力,促進教師和校長專業素養的持續發展,拓寬教師和校長專業自主發展空間,引導教師和校長享受專業工作、享受專業生活。
至2010年,全市幼稚園教師50%達到大專學歷,國小教師50%以上達到本科學歷,高中教師40%以上達到研究生或相當於研究生學歷,高校教師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學歷。
至2010年,專任教師具有高級職務的教師比例,深圳大學城各辦學實體達到70%以上,深圳大學達到55%以上,高職院校達到40%左右。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達到35%左右,“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70%。
3組建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暨教師繼續教育學院
創新辦院模式,盤活資源存量,實現最優綜合效益。教科院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建立合作關係,聯合開展教育研究和教師繼續教育,提升辦院層次和質量;推行項目首席專家制,集聚國內外一流人才,培養深圳教育名家;推行訪問學者制,加強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推行職位管理制,引進競爭機制,實行職稱評聘分開,建立以職位為主的分配製度;實現教育科研和教師繼續教育一體化,努力成為教育決策的思想庫和教育創新的動力源。
4最佳化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體系
擴大校本培訓學時,開發校本培訓資源,建立校本培訓評估考核制度。根據藝術、體育、心理教育、殘障康復與教育等學科及保健校醫工作特點,創新特殊學科教師繼續教育方式。
加強繼續教育基地建設。全市統一規劃,至2010年在國內外著名高校、中國小校和教育研究機構中建設20個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和5個校長培訓基地。
加強校長專業培訓。明確市、區校長培訓的職責和範圍,創新適應校長專業發展需要的培訓模式,培養一支能夠引領深圳素質教育發展的專業化校長隊伍。
5實施教育系統精英人才計畫
基礎教育系統加大力度實施“名師工程”,高等教育制定實施“鵬城學者”計畫,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特聘教授職位;加大力度培養、造就深圳本土知名專家,形成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品格高、業務精、創新能力強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6創新師範生培養模式
為適應深圳中國小高水平師資要求,充分利用深圳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高學術性和多學科等方面優勢,借鑑已開發國家綜合大學開展師範教育的經驗和辦法,創新深大師範學院師範生培養模式。2006年開始試驗,2009年全面推進。
師範生培養主要採用“3+1”模式,即3年的學科專業教育加1年的教育專業教育。前3年師範生與非師範生可以不明確師範身份,在深圳大學各系共同學習學科專業課程,有志成為教師的學生第4年進入到教育專業學習,主要學習教育理論課程、進行教育實習、撰寫教育論文。深大師院主要提供教育專業課程。
(十二)主動擴大教育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
1促進合作辦學
吸引境外著名高校來深獨立或合作舉辦全日制高校或研究生院;與境外名牌專業合作開發、創辦深圳高校的名牌專業;與境外著名高校合作在深開展大學預科教育,面向全國招生。
2擴大國際交流建立公派留學生制度;擴大留學生規模;建立深圳與境外教師合作交流培養制度;吸引社會資金設立各類留學獎學金和國際合作研究基金;制定鼓勵政策,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深圳人才參與國際性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繼續完善和實施中國小教師“海外培訓計畫”。
3合作開發課程教材
引進國內急需、國際先進的課程教材;合作開發各級各類學校課程教材;擴大引進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及其課程體系,合作開發職業培訓課程教材。
4積極發展國際學校和港人子弟學校
支持現有國際學校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育質量;根據“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要求,規劃新建1-2所國際學校,基本滿足在深外國人子女教育需求。
加強與香港特區政府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在深建設學制、課程、教學等與香港學校銜接、收費適中、質量保障的港人子弟學校,基本滿足在深港人子女教育需求。保障措施
(一)組織與領導保障1建立各級領導責任制
建立市、區政府主要領導任期內教育責任制,明確任期內教育發展目標,並作為任期業績考核的主要指標,從而把推進教育現代化的責任落實到單位、部門和領導,促使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從政策、經費、人員等各個方面為教育辦實事。
2加強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建設
完善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教育理論學習制度,以先進教育理論武裝各級黨組織;建立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建設,以優良黨風帶動優良教風、學風和校風;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3全面提升教育行政能力
加強教育行政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行政隊伍學歷水平;堅持公開選拔制度,最佳化教育行政隊伍專業結構、年齡結構;改革教育行政部門崗位設定辦法,設立專業崗位,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隊伍的決策能力及政策執行能力。
建立教育行政人員業務培訓制度。教育行政人員在參加現行公務員常規培訓外,規定教育專業素養培訓時數和考核管理辦法。把教育專業培訓結果作為教育行政人員年度考核和職務晉升的重要指標。
提高教育政策執行能力。明確教育政策執行職責,最佳化教育政策執行的協調機制、信息傳遞與反饋機制,加強教育政策評估,形成教育政策執行的良好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政策執行實效。
(二)教育用地與經費保障1切實保障教育用地
做好教育用地規劃。市教育、發展改革、規劃、國土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教育用地中長期規劃,以片區為單位,根據片區功能定位和人口規模規劃教育用地。今後住宅開發、城中村改造、舊住宅區改造、老城區改造等教育用地規劃,應充分徵求教育行政部門意見並得到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切實做到優先保障各類教育用地。
切實保障“十一五”教育用地供給。至2010年,我市需預留教育用地986.38萬平方米,其中:高校250萬平方米、高中220萬平方米、國中168.48萬平方米、國小258.5萬平方米、幼稚園89.4萬平方米。另外要採取有力措施,合理保障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及社區教育學院等教育用地。
2確保教育經費投入
教育經費投入做到“三個確保”:一是確保實現教育經費“三個增長”;二是確保預算內生均基本公用經費每年增長15%以上;三是確保教育事業發展所需經費,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每年有所提高,至2010年力爭達到4%。
繼續完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促使成人教育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助教,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教育。保障重點工作所需經費。
(三)法規政策與制度保障1大力推進地方教育立法工作
做好教育立法規劃。根據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和創建高水平學習型城市的需要,制定地方教育立法規劃。
開展創製性立法。對尚無上位法、或雖有上位法,但法中未作具體規定、深圳發展急需規範的地方教育事務,抓緊立法。主要有:《深圳市學校條例》、《深圳市教育投入條例》、《深圳市學前教育管理條例》、《深圳大學城管理條例》等。
加強實施性立法。對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根據深圳實際作出具體規定的教育事項,儘快制定實施辦法。研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的實施辦法。
2大力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高校以大學章程建設為重點,做到“一校一章程”,切實推進高校依法自主辦學;深化大學內部管理改革,強化學術權力,構建適應知識發展和人才發展的教學科研範式,全面提升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交流功能。
中國小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重點,理順政、校關係,切實保障中國小法人權益;大力推進民主管理,加強中國小與社區聯繫,促進中國小內涵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四)教育督導和評估保障
修訂、調整、創新各類教育督導評估標準,形成與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城市要求相適應的評估督導新標準、新體系。加大督導隊伍建設力度,形成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高水平的專業化評估督導隊伍。
加強督政力度,建設優質、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加強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和標準化學校建設的督導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主導作用,大力提高政府對教育發展的服務能力。
深化督學,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質量監測制度,建立民辦學校督導評估制度,加強示範性高中督導驗收工作,全面推進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