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江

孟秋江

孟秋江(1910.04~1967.03),原名孟可權,江蘇常州人,中國新聞記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秋江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常州
  • 出生日期:1910年4月
  • 逝世日期:1967年3月16日
  • 職業:新聞記者
  • 主要成就:編輯出版《中國的西北角》
    參與發起“青記”和“國新社”
  • 原名:孟可權
個人履歷,人物故事,編輯出版《中國的西北角》,參與發起“青記”和“國新社”,在《文萃》和香港《文匯報》工作,

個人履歷

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新聞工作。
1935年冬,和范長江西北地區採訪,發表大量旅行通訊。
1936年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百靈廟戰役爆發,曾以上海《新聞報》(中國)記者名義,奔赴綏遠前線採訪。
左起三:孟秋江左起三:孟秋江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大公報》記者,參加南口平型關徐州中條山等戰役的報導,所寫《在南口迂迴線上》《大戰平型關》等戰地通訊,提供了不少有關抗日將士浴血奮戰的第一手材料,給讀者以很大激勵。
1937年冬,訪問延安,受到毛澤東的接見。
1938年,改任《新華日報》記者。同年10月,與范長江等在長沙發起成立國際新聞社,並負責該社桂林總社、香港分社的日常工作。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勝利後回上海, 任《文匯報》採訪主任,深入工廠、學校,進行反內戰反迫害的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天津進步日報》經理、《大公報》副社長、中國新聞社理事、中共天津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等職。
1967年3月16日不幸逝世。

人物故事

孟秋江是中國老一輩進步的新聞記者。從西北到香港,從天津《大公報》到上海《文匯報》到香港《文匯報》,孟秋江的一生和中國的新聞事業緊密相連。

編輯出版《中國的西北角》

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孟秋江離開上海訓練自治所欲投奔十九路軍抗日,因《淞滬停戰協定》的簽訂,未成此行。之後到甘肅尋找生計,謀得張掖縣城一個公務員的職位。
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長江,兩人志同道合,相約做旅行記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訊,和范長江合作出版《中國的西北角》,在全國引起很大的震動。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斯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走向民眾調查訪問。隨著越來越多的進步人士進入西北,宣傳紅軍,宣傳延安,形成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局面。
七七事變後,孟秋江作為《大公報》記者,參加了南口、平型關、潼關、徐州、中條山等戰役以及江西東戰場的採訪報導,發表了《南口迂迴線上》《烽火潼關》《大戰平型關》《晉東鏖戰記》等許多戰地通訊,如實地反映了當時戰局的發展。孟秋江在《大戰平型關》的通訊中提出的“記者的道德,即尊重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也就是根據事實說實話的一個原則”,贏得了廣大抗日將士和讀者的讚賞。孟秋江在家書中說自己“在中國社會第二個變動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影響孟秋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與毛澤東、周恩來同志的直接接觸。孟秋江在西北考察和在華北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延安的重視。在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在文水,孟秋江聆聽了周恩來同志的抗日形勢報告。1937年冬天,孟秋江在周恩來的安排下訪問毛澤東,把與毛澤東的談話發了專電,向國內外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到底的決心,對喚起民眾的抗戰熱情和樹立持久戰的信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離開延安時,毛主席贈送孟秋江馬列主義書籍。11月11日,太原棄守,孟秋江跟隨周恩來、彭雪楓,和國民黨軍官衛立煌孫連仲傅作義等同坐一輛軍車向汾河撤退。在渡過汾河的驚險場景中,孟秋江感受了周恩來、彭雪楓對他無微不至的照料。領袖的教導和人格魅力對孟秋江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較大影響。

參與發起“青記”和“國新社”

“青記”和“國新社”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新聞工作者革命的搖籃。孟秋江作為“青記”的發起人之一和“國新社”的創始人之一,參與和領導“青記”和“國新社”的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新聞人才。
孟秋江擔任“國新社”經理、負責桂林總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當時物質十分匱乏的情況下,孟秋江苦心籌集經費,置辦辦公設備,安排社員們的衣食住行,拿出自己的稿費等錢物和大家同甘共苦。“國新社”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爭取民主力量的支持,堅持黨的抗日民主的政治主張,一面組織吸收培養大批的青年通訊員,一麵團結吸引進步的、在全國享有盛名的新聞工作者參加到隊伍中來。為了儘快提高整個隊伍的新聞業務水平,孟秋江和范長江、陳同生等組織舉辦“戰時新聞工作講習班”、桂林“暑期新聞研究班”,和陸詒夏衍馮乃超、張鐵生、楊冬蓴等分別擔任戰時新聞學概論、新聞採訪與編輯、國際形勢講話和對敵宣傳等課程的講師。孟秋江還和范長江、邵忠漢、陸詒、黃藥眠等合寫了一本《怎樣做好新聞採訪工作》的小冊子,作為“國新社”記者和通訊員的學習讀本。
1939年5月,范長江離開桂林重慶,孟秋江作為代社長主持桂林“國新社”的工作。1940年,孟秋江領導社員們宣傳抗日、宣傳團結、宣傳民主。重點培養了以陳子濤吳承德、唐海、任重、林珊等人為骨幹的記者隊伍,專門組織力量宣傳中國人民解放軍擊退日軍、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率軍收復南寧,宣傳愛國人士陳嘉庚抗日救國的先進事跡,注意和國民黨中央軍杜聿明建立統戰關係。在抗日戰爭進入新的階段時,及時把大批經過專門培養的優秀青年記者輸送到前線去,到敵後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去開展新聞工作。
皖南事變後,孟秋江在特務的窺伺下,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李濟深的幫助,堅守陣地,一面堅持對外發稿,一面暗中分批把“國新社”社員和文化界、新聞界愛國人士安全送達重慶和香港,並幫助他們找到工作,做好身份掩護,自己最後一個離開桂林到達香港。

在《文萃》和香港《文匯報》工作

抗戰勝利後,孟秋江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到上海辦報辦刊,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孟秋江組織恢復了“國新社”上海辦事處,任重等4人為骨幹。孟秋江擔任上海《文匯報》採訪部主任,引薦、安排了以“青記”、“國新社”成員為骨幹的20多個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到《文匯報》開展工作,壯大了《文匯報》的力量。孟秋江擔任《文萃》總經理,和黎澍、王坪、黃立文、計惜英等五人組成理事會,聯繫了一批“國新社”的成員。《文萃》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形成了強有力的作者隊伍,經常撰稿的人有郭沫若茅盾馬敘倫吳晗田漢宦鄉許廣平姚溱胡繩、李南山等。
國共和談破裂後,隨著進步刊物《民主》《周刊》《文匯報》《聯合晚報》和《新民晚報》以及黨的刊物《民眾》等被國民黨政府一一停辦和查封,孟秋江也上了“黑名單”。在受到國民黨特務監視、搜捕的情況下,孟秋江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繼續承辦《文萃》。7月19日,《文萃》遭國民黨破壞,主編陳子濤、印刷經理駱何民、發行經理吳承德被捕。孟秋江被通緝追捕,流浪街頭,無處藏身。9月,經上海地下黨組織營救,與溫崇實同船到達香港,繼續負責“國新社”的工作(陳子濤、駱何民、吳承德在解放前夕被蔣介石簽令殺害於南京雨花台和寧波薛家山,史稱“文萃三烈士”)。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周總理指示孟秋江和楊剛隨部隊進入天津,接管《大公報》,改組為《進步日報》,孟秋江任《進步日報》經理。1962年,孟秋江擔任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同時接過原來由廖承志領導的香港《循環日報》。在香港,孟秋江按黨中央的指示,宣傳黨的政治主張,開展國際新聞、統戰工作,主動積極地團結香港各階層的力量,爭取各國和各地區認同和支持中國對香港的政策。
孟秋江不僅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民進”、“民盟”的籌備、創立和發展,對北平和平解放,對祖國的統一大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