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生(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

陳同生(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同生(1906—1968) 原名陳農非、張翰君。四川營山人。1906年,陳同生生於湖南省零陵縣,原名張翰君。周歲那年舉家遷移至四川省營山縣。1924年,陳同生18歲那年參加了張瀾先生領導的抗捐運動,險些被軍閥殺害。脫險後流亡成都,在那兒,得到了中國共產黨四川省早期革命領導人劉願安、黃映湖、何肇禹等同志的指引,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陳同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同生
  • 出生地:四川營山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68
生涯,擔任職務,取得成就,

生涯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勾結四川軍閥劉湘等,在重慶製造了“三·三一”慘案,陳同生在這次慘案中負傷。傷愈後,轉入川軍部隊搞地下工作。“八一”南昌起義後,陳同生到廣東,參加了廣州暴動,繼而進軍東江。
1928年,黨組織為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決定派東江紅軍幹部,經香港前往各地,陳同生被調去從事地下工作。他去香港後,因未能與組織接上聯繫,漂泊一年多,終於在漢口找到了黨組織。隨後,他被派往成都,先後在《日郵新聞》、《成都快報》和《新蜀報》任記者、編輯和總編,在公開職業的掩護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32年,陳同生到達上海,先後在“社聯”、“文總”和“濟總”等團體工作,後又到“特科”工作。抗戰初期,作為人民喉舌的《新華日報》,經常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刁難和破壞。中國共產黨急需爭取一家報紙,宣傳黨的主張。陳同生同志被派往由國民黨元老派林森出錢辦的《金陵日報》任社長兼總編。不久,何雲、朱穆之、周維等同志也來到該報工作。在革命黨人的共同努力下,《金陵日報》成為廣大人民愛看的報紙,因而也受到了敵人的監視。
1938年,陳同生在武漢參加《全民抗戰》編輯工作和“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的工作。後來,隨軍撤到桂林,任“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南方辦事處主任。同時,為華僑報紙當戰地記者。
1939年,陳同生赴湖南衡陽為“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印製會刊而遭遇特務秘密逮捕。押送途中,乘敵機轟炸之機得以脫逃,輾轉至上海找到黨組織,任《導報》主編。

擔任職務

後參加新四軍工作,任江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秘書長,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政治部副主任。皖南事變後,任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副主任,新四軍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兼海啟地區黨政軍委員會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敵工部部長,華中軍區政治部聯絡部部長,華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第3野戰軍政治部聯絡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南京市政府秘書長,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副部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部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第一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取得成就

“文革”初期,陳同生就靠邊站,被扣上“三反分子”、“特務”、“叛徒”、“走資派”等帽子而隔離審查。在生命的最後幾天,在隔離室極端困苦的條件下,還在為國擔憂,為黨呼救,留下了一段彌足珍貴的遺言:“毛主席:你知道許多跟你苦戰幾十年的幹部被污衊為‘走資派’、‘叛徒’,過著比罪大惡極的戰犯還難受一千萬倍的日子,比囚徒還苦,請你救救這些幹部”。並以顫抖的筆觸寫下了一副字字千鈞、千古不朽的革命對聯:“個人生命固可毀 革命氣節不能侮”。
1978年,中共上海市委為陳同生同志在龍華殯儀館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