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岡(明代玉器大家陸子岡的簡稱及其作坊名)

子岡(明代玉器大家陸子岡的簡稱及其作坊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岡,明代玉器大家陸子岡的簡稱及其作坊名。

陸子岡,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太倉州是陸氏的原籍,蘇州則是其後遷居開辦琢玉作坊的所在地。

琢玉技藝高超絕倫,可謂巧奪天工。聞名於世的“子岡牌”,便是因他所制的玉牌而得名,其內容通常是一面琢文人山水畫,另一面琢詩文印章,高雅脫俗。

蘇州《木瀆鎮志》記載:“陸子岡,年未六十,出家為僧,十餘年不入城市。”因陸氏晚年為僧十餘年,且無子嗣,其技藝被專諸巷的姚、郭、顧等姓氏弟子傳承下來。

後世子岡款作品層出不窮,與其成為店肆品牌,並多代相傳有很大關係。目前能夠見到的子岡款玉器,可分為明代清代、近現代、當代等不同時代的作品。明、清兩代的子岡款玉器在博物館及收藏者手中多有所見,以故宮博物院存清宮遺玉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岡
  • 外文名:ZIGANG
  • 別名陸子剛
  • 國籍:中國 明代
  • 出生日期: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
  • 逝世日期:明萬曆二十年(1592)
  • 職業:玉雕家
  • 主要成就:創辦子岡作坊
  • 創辦時間:明嘉靖十八年(1539)
  • 原籍:江蘇太倉(太倉州)
  • 定居地:江蘇蘇州(吳中)
“子岡”其人,“子岡”工坊,“子岡”制玉,用“刀”刻玉的誤傳,

“子岡”其人

子岡,陸子岡的簡稱。陸子岡(亦稱:陸子剛),原籍江蘇太倉縣,蘇州是其後遷居、開辦琢玉作坊的所在地。是明代聞名朝野的碾玉妙手,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位藝術家,他的作品遍及國內外的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
《吳縣誌》《吳縣誌》
子岡制玉器,很多有銘文詩句,既有作者本人的以景寫物,也有摘錄名人詩詞,見者有無言、也有四字一句,未見七言詩,大多是描述自然景物和吉祥如意的言詞。詩詞書法見者有草書行書,字型清秀有力。陸子岡琢玉,其名氣之大,在中國琢玉史上是少有的。其所制玉器,與同時代玉器比,確有許多獨到之處,其精妙典雅均在前矛之列,見者無不稱讚決口,是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物證,也是發展工藝美術可資借鑑而又不可缺少的實物依據。
關於陸子岡的生卒年月記載不慎清晰,但來自陸氏家鄉太倉的文史資料顯示,陸子岡大約生於明世宗嘉靖元年,即1522年。在康熙版的《吳縣誌》及民國十七年版的《木瀆小志》記載中,明確透露出陸氏的卒年歲數:“陸子岡,年未六十,忽有方外之意,為僧治平寺(蘇州西南郊)十餘年,不入城市,亦奇人也。”,據此記載,陸子岡未到60歲時,出家10多年,以此判斷,約卒於70歲時。結合故宮專家楊伯達根據《太倉州志·物產》相關記載,推算出陸子岡治玉的下限(時間)為萬曆二十年。也就是說陸氏約卒於1592年(萬曆二十年)。綜合太倉對陸氏出生時間的記載可知,陸子岡生卒年約為1522-1592年,即嘉靖元年至萬曆二十年。
明代後期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時玩熱”,許多文人雅士注重搜藏近時甚至當時名家的工藝作品,這也推動了當時工藝製作的精益求精,在工藝美術各領域湧現了許多名家工匠,帶有這些名匠落款的作品人們趨之若鶩,有的往往可價埒古董珠寶。許多工匠成名後,士大夫們也樂於與之交往,為之引援吹噓,從而躋身為社會名流。陸子剛正是隨著這股“時玩熱”應運而生的佼佼者。他所琢治的玉器都有自己的銘款,大都是字型嚴謹的篆體陰文款“子岡”,以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明清兩代琢玉工匠有姓名傳世的名家不下二三十人,幾乎沒有敢效顰者。
“子岡”款 茶晶梅花紋花插“子岡”款 茶晶梅花紋花插

“子岡”工坊

陸子岡出身名門,因家道衰落,自幼來到蘇州橫塘(古稱:橫山,為當年的琢玉中心)學習琢玉,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師滿後,自立門戶,後將作坊遷至閶門內的專諸巷。據《木瀆鎮志》和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陸子岡所創辦的子岡作坊涉及工藝豐富,《木瀆鎮志》記載:“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鑲嵌無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宮博物院出版物《紫禁城》記載:“陸子岡,擅長圓雕、鏤雕、陰雕、鑲金銀絲、嵌寶石”。綜上所述,陸氏的子岡作坊在當年,已是一家品種豐富的珠寶工坊
嘉靖辛酉陸子剛制 白玉盒嘉靖辛酉陸子剛制 白玉盒
子岡作坊創始人陸子岡,憑藉自身對書畫藝術的修為,首創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新型玉佩“子岡牌”,一改明代玉器的陳腐俗氣,發展了蘇州風格的玉器,得到當時縉紳的欣賞,在“官匠戶”制度下,贏得可以“自創品牌”在產品上落款留名的權利,和可與文人平起平坐的特權。16世紀蘇州地區陸子岡玉雕的成名,尤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當時江南地區文人對藝術品的愛好風尚,發展出對藝匠的尊重心態,也鼓勵了藝匠“自創品牌”的風氣。
子岡作坊出品的器物,均琢其名號“子岡”或“子剛制”、陸子剛制,就算是進貢給皇帝的貢品“茶晶梅花花插”(據民國二十三年,《故宮周刊》第364期記載,該作品為“明陸子岡制茶晶花插”印款“子岡” ;1960年,經故宮博物院專家顧鐵符、喬友聲鑑定,鑑定意見為:“陸子岡作品傳世及少,定為‘一級乙’文物)、青玉合卺杯、子岡牌等,均琢有“子岡”二字。
蘇州《木瀆鎮志》記載:“陸子岡,年未六十,出家為僧,十餘年不入城市。”據崇禎版《太倉州志》記載推算,萬曆二十年(1592),陸子岡離世,因陸氏晚年為僧十餘年,且無子嗣,其技藝被專諸巷的姚、郭、顧等姓氏弟子傳承下來。
清代蘇州專諸巷玉器繼承陸子岡明玉工藝,做工有了較大發展,尤其乾隆中期,蘇州玉工最為出名,清宮造辦處玉作名匠郭志通姚宗仁等均出身於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
明代工 子岡牌 故宮博物院藏品明代工 子岡牌 故宮博物院藏品
後世子岡玉層出不斷,因其成為店肆品牌,並多代相傳。目前能看到的子岡牌,可分為明代、清代、近現代、當代等四個時代的作品,明、清兩代的子岡牌在博物館及收藏者手上多有所見,以故宮博物院最多,為明代遺存或清代宮廷收集,有明顯的明、清時代特徵,近現代、當代子岡玉,多見於交易市場與個人收藏

“子岡”制玉

陸子岡琢玉技藝高超絕倫,可謂巧奪天工。聞名於世的“子岡牌”,便是因他所制的玉牌而得名,其內容通常是一面雕刻文人山水畫,另一面鐫刻詩文印章,高雅脫俗。
“子岡”款 青玉山水人物紋方盒拓片“子岡”款 青玉山水人物紋方盒拓片
因子岡玉器工藝精良,在當年就市價不菲,與陸氏同時代的文人王世貞(1526-1590)所著的《瓢不瓢錄》中記錄了:“今吾吳中陸子岡治玉,皆比常價再倍” 。
陸子岡所制玉雕作品,選料精嚴,多數是青玉,部分是白玉。其玉雕技藝享稱“吳中絕技”,起凸陽紋、鏤空透雕、陰線刻劃皆盡其妙,尤其擅長平面減地之技法,能表現出類似淺浮雕的藝術效果。作品多形制仿漢,取法於宋,頗具古意,並形成空、飄、細的藝術特點。均用圖章式印款,有陽文或陰文。所制玉器人稱“子岡玉”,時人與唐伯虎仕女畫相提並論。代表作玉水仙簪、青玉嬰戲紋壺、青玉山水人物紋方盒等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時蘇州玉器業將其供奉為本業祖師

用“刀”刻玉的誤傳

有此一說,陸子岡用刀刻玉,秘不傳人,等陸氏死後,這個技術就失傳了,此說,令很多人信以為真的原因是,它源自明崇禎十五年出版的《太倉州志》,原文為:陸子岡者,用刀刻玉,子岡死,技亦不傳。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先生,在其《中國古玉辨偽》一書講到:關於陸氏碾玉,有刀刻之說,如《太倉州志》指陸子岡用刀刻玉。而時間略早的徐渭卻有“昆吾(昆吾刀,傳說中削鐵如泥)鋒盡終難似”詩句,上述記載頗令人費解,莫非《太倉州志》記載(用刀刻玉)是受到了徐渭(詩句中“昆吾刀”)的影響?
另一位台北故宮博物院玉器專家鄧淑萍女士,於《考古研究》2011年第九期發文,揭示了這一訛傳的起源: “16世紀,因文彭何震等文人所帶領的篆刻之風,在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興起,許多文人雅士熱衷於欣賞雕刀在印章上錯落有致、神採風骨俱佳的書法。在這樣的風氣下,激發了陸子岡的靈感,利用陀具(碾玉工具)在高硬度的玉料上創造雕刀的效果,因而那些不懂礦物學、工藝學的文人,誤以為陸子岡會直接用刀刻玉,陸子岡也未說穿底細,直接用刀刻玉這個謠言流傳了50年後,就被修地方志的官史正式記載在《太倉州志》中,自此,就繼續愚弄了愛玉族4個世紀。”
“子岡”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品“子岡”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