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體部切開子宮切除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宮體部切開子宮切除術
  • 外文名:Incision of uterine body uterus
手術名稱,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2.切斷縫扎圓韌帶,3.子宮前壁底部及體部切開,4.剝離腫瘤,5.切除子宮,6.空腔處理,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子宮體部切開子宮切除術

分類

婦產科/婦科手術/腹部手術/良性疾病手術/子宮肌瘤手術治療/子宮切除術

ICD編碼

68.4 04

概述

子宮體部切開子宮切除術用於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較大,或宮頸多發肌瘤,或子宮頸肌瘤伴有子宮體部肌瘤時,往往使鄰近器官異位,行子宮切除術時,常造成手術困難,用常規方式難以進行,常常需要改變手術操作步驟。

適應症

子宮體部切開子宮切除術適用於子宮下段或子宮頸肌瘤較大,伸入陰道,且粘連嚴重,無法常規式子宮切除者。

禁忌症

子宮體部亦粘連嚴重,肌瘤較多者不易進行。

術前準備

1.同一般婦科腹部手術前準備。
2.宮頸刮片查癌細胞。
3.月經紊亂及年齡在50歲以下的病人,術前應做診斷性刮宮,全面了解子宮情況,除外內膜病變,以確定卵巢的去留。
4.術前3d,每日用消毒液(1∶1000新潔爾滅或1∶5000呋喃西林液)灌洗陰道。必要時做陰道拭子培養。
5.腸道準備。

麻醉和體位

一般採用硬膜外阻滯麻醉,全身麻醉或蛛網膜下腔麻醉。手術體位取仰臥位。

手術步驟

2.切斷縫扎圓韌帶

同全子宮切除,肌瘤位於子宮下段,較大,圓韌帶可能已展平,應仔細辨清後處理。

3.子宮前壁底部及體部切開

腫瘤較大時,僅見有部分宮體,以帶齒血管鉗夾持提拉子宮,於體部前壁無粘連處縱行切開,達肌瘤。

4.剝離腫瘤

子宮切開後,可見到肌壁間肌瘤的界限,組織鉗夾持子宮肌壁切緣,以刀柄或手指伸入進行分離,直達子宮肌瘤的最低部位,有時肌瘤伸至直腸陰道隔,如此在肌壁間分離,不易損傷臟器。

5.切除子宮

腫瘤剝出後,子宮縮小,但其伸入直腸陰道隔的部分可以擴張得很長且寬,可將子宮向上牽拉輕輕剝出,或另手進入宮腔支撐進行剝離,直至全部宮壁剝出後,以粗絲線簡單縫合子宮切口,按常規切除子宮。

6.空腔處理

子宮切除後直腸陰道隔處留有較深較大的空腔,剝離面上的出血應進行電凝或縫扎,然後以2-0號腸線或細絲線稀疏間斷縫合以關閉空腔。注意縫合線勿穿透陰道、直腸或膀胱壁,以免感染。

術中注意要點

1.上述幾種特殊形式的子宮切除方法,多為子宮頸或下段肌瘤較大,粘連嚴重的病人,因此分離過程應格外注意,防止臟器損傷及出血。
2.切開子宮時應保護手術野和傷口,以防子宮內膜異位發生或感染,手進宮腔操作完畢應更換手套。
3.腫瘤較大,特別伸入至直腸陰道隔時,常分離困難,有時需將腫瘤碎解剝出。操作中不宜硬性撕拉,以免血管斷裂造成出血。必要時用血管鉗鉗夾後切斷。

術後處理

子宮體部切開子宮切除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同一般婦科腹部手術後處理。
2.套用抗生素防感染。
3.腸道準備。

併發症

陰道斷端出血:全子宮切除術後2d,可能有少量陰道流血,多為術中殘留的陰道積血,不需處理。術後7d左右,由於縫線吸收和脫落,可發生局部少量滲血,多為淡紅或漿液性滲出,持續2~3周逐漸減少而消失。若出血持續時間較長,應注意有無感染,進行檢查,根據情況處理。如術後短時間內發生陰道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進行檢查,找出原因,如系斷端出血,可用紗布壓迫,如為活動出血,應立即局部結紮或鉗夾止血或電凝止血,量多者應重新打開腹腔止血。術後2周后突然大量出血,多因線結脫落或感染,斷端感染裂開者,可用碘仿紗布壓迫,如為盆腔血腫,必要時開腹止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