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尿路感染

泌尿系感染又稱尿路感染,簡稱“尿感”,是由於細菌侵入尿路而引起的。嚴重危害小孩泌尿系統健康。

基本介紹

  • 多發群體:嬰兒
  • 常見發病部位:尿道
泌尿系感染又稱尿路感染,簡稱“尿感”,是由於細菌侵入尿路而引起的。事實上,尿感是小兒常見病,孩子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不低。據調查,本病占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8.5%,居第四位。本病可發生於小兒任何年齡,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尤高。女孩發病為男孩的3-4倍,唯有嬰兒期男孩發病較女孩多。
嬰兒為啥易“尿感”
這主要是嬰兒的生理解剖因素和環境因素所決定的。嬰幼兒的尿路容易發生逆行感染,由於經常使用尿布或穿開襠褲,尿道口常受糞便和其它不潔物的污染,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副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糞鏈球菌及金葡萄菌等多種病菌就堆積在尿道口周圍,尋找可乘之機;嬰兒,特別是女孩尿道短,括約肌功能差,細菌容易沿著尿道上行至膀胱;另外嬰幼兒輸尿管末段在膀胱肌層走行的較短,膀胱膨脹時不能將其壓緊關閉,膀胱憋尿時易經輸尿管逆行而上造成腎盂感染;再加上嬰幼兒自身免疫力不健全,防禦能力差,不僅易引起上行感染,還可能由於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菌血症等而導致下行感染尿道。所以越小的嬰兒,發病率越高。
尿路症狀有苦難言
其實嬰幼兒尿路感染也有尿頻、尿急、尿痛的症狀,只不過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其實哭鬧、拒哺、煩躁不安就是尿道內不適、疼痛的表現;
尿布需要不斷更換,而每次排尿量卻不多,可能正是尿頻尿急的表現;
會陰常見有尿布疹,尿布有臭味等,都可能是尿路有感染的特徵。
而尿路感染的這些症狀,容易被忽略。相反,最多見的感染外在表現為發燒,常與易觀察到的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聯繫在一起,轉移了家長和醫生的注意力,掩蓋了泌尿道感染的實質。因此,嬰兒尿路感染常易誤診。
捕捉線索及早發現
只要人們的頭腦中有了這一常見病的概念,早期發現嬰兒尿路感染並不難。如果嬰兒出現下述狀況:常有不明原因的發燒伴生長遲滯或體重減輕、拒哺、難以餵養、找不到原因的哭鬧、嘔吐、腹瀉、黃疸等,就應該想到泌尿道感染。
通常說的“不明熱”可能正是該症的標誌。這時再注意觀察更換尿布的次數是否增多?每次排尿量是否減少?尿是否異味增重或有臭味?尿液是否變混濁或尿布顏色加深等;並應反覆化驗尿常規,驗尿時宜清洗外陰,並留接中段尿,排除污染後的尿仍有紅、白細胞或膿細胞,即可判定尿路感染。
醫生更詳細的檢查是為了確定感染的性質、範圍、嚴重程度以及排除是否有泌尿系畸形或尿路結構異常。嬰兒泌尿道感染,常會沿尿液逆行腎臟造成感染;即使較大的孩子泌尿道感染遲遲未能對症治療,有時也會上行演變成腎盂炎、腎盂腎炎、腎膿瘍等。病到此時孩子的全身狀況會急速惡化,甚至不可收拾。兒童得尿道炎不難治
一旦明確診斷就應住院徹底治療,不留後遺症。
急性感染時應臥床休息,多飲水,勤排尿,縮短細菌在膀胱內的停留時間。女孩應注意外陰部清潔。
抗菌治療:急性尿路感染選擇的藥物應為在尿中濃度高,對細菌敏感,對腎臟無害的藥物。家長不宜給嬰兒胡亂用藥,如磺胺藥易在尿中析出結晶,引起血尿和腎損害;新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先鋒毒素等有致聾和腎損害副作用,嬰兒不宜;青毒素類藥物小心過敏;總之,用藥應由正規醫院小兒科醫生嚴格掌握,決不可聽信江湖醫生隨便指揮,濫用抗生素。急性尿路感染經合理抗菌治療,多能迅速恢復,但半數病人可有復發或再感染,慢性病例僅1/4可完全治癒。
做好預防:要認真做好嬰幼兒外陰部護理,每次大便後應清潔臀部,尿布要常清洗,最好不穿開襠褲,勤換內褲。多飲水,少喝糖水,多喝含鹼性的飲料,可鹼化小便,以減輕尿路刺激症狀。男孩包皮過長者應注意清洗,儘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時應嚴格無菌操作。
矯治畸形:如發現尿路結構異常,醫生會給予適當的矯治,如男孩包莖應做手術,家長不應拒絕。因為畸形不除,有時感染難以控制和根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