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

新生兒泌尿系統感染是指因某種細菌感染引起的菌尿或尿中白細胞或膿細胞增多,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由於感染病變難以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臨床上無法定位,統稱為泌尿系統感染。新生兒易血行感染,以男嬰發病較多,與嬰幼兒期以女嬰發病較多不同。尿路感染的存在常提示是否有潛在的尿路畸形(輸尿管疝、輸尿管腎盂交界處梗阻)、膀胱輸尿管反流或功能性膀胱異常。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
  • 常見病因:某種細菌感染引起
  • 常見症狀:發熱或低溫、嗜睡、皮膚灰暗、吃奶差、嘔吐或腹瀉、腹脹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病因

1.病原菌
可由多種致病菌引起,以大腸埃希桿菌感染最多見,其次為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產氣桿菌、鏈球菌、克雷白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葡萄球菌、鼠傷寒沙門菌等,偶可由支原體、病毒或真菌引起。
2.感染途徑
(1)血行感染 為新生兒期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見途徑,常見於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肺炎、膿皰病等過程中,與新生兒免疫功能較低有關。
(2)上行感染 新生兒尿路的特點是腎盂和輸尿管較寬,輸尿管管壁肌肉和彈力纖維發育不良,彎曲度大,易被壓和扭轉,易有尿瀦留引流不暢而致感染;新生兒膀胱-輸尿管連線處的瓣膜功能較弱,當膀胱充盈壓力增高時,尿液易向上逆流而感染。新生兒女嬰尿道僅長1cm(性成熟期為3~5cm),外口暴露且距肛門甚近,故上行感染機會多。新生兒男嬰雖尿道較長,但每次排尿時膀胱內尿液不易排空,尤其有包莖的小兒,污垢積聚也易發生上行感染,以上特點均為上行性感染易發生的因素。
(3)淋巴感染 腸道與腎臟、泌尿道之間有淋巴通路,新生兒腸道感染,尤其患大腸埃希桿菌性腸炎和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時,易致泌尿系感染。
(4)直接感染 較少見,但鄰近器官或組織有化膿性感染,如化膿性腹膜炎、腎周圍膿腫等,可直接波及泌尿道而感染。

臨床表現

新生兒期的泌尿系感染多為血行感染,同時有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狀極不一致,以全身症狀為主,且缺乏特異性。主要表現為發熱或低溫、嗜睡、皮膚灰暗、吃奶差、嘔吐或腹瀉、腹脹、面色蒼白、萎靡或不安及體重不增。可有黃疸或驚厥,如因尿道梗阻引起者,可於腹部觸到脹大的膀胱,或腎盂積水的腫塊或輸尿管積水的包塊。

檢查

1.尿液常規檢查
(1)尿液採集 新生兒尿培養尿標本採集的常用方法有集尿袋和導尿法。
(2)尿液常規檢查 尿液沉澱後沉渣鏡檢,如白細胞>10個/高倍視野;或不離心尿標本的鏡檢,白細胞>5個/高倍視野,即應考慮為泌尿系感染。如尿中有管型尤其顆粒管型,提示腎實質已受損。
2.尿液直接塗片找菌
混勻的新鮮尿,亞甲藍或革蘭染色,若在油鏡下每個視野均能找到1個以上細菌,則表明尿內細菌在105/ml以上,有診斷意義。
3.尿培養及菌落計數
是確診的重要依據。採集此標本尿液的最佳方法是用恥骨上膀胱穿刺術採取尿標本,尿液採取後立即做細菌培養,若有細菌生長即可診斷。
4.尿液其他輔助檢查
尿溶菌酶、亞硝酸鹽還原試驗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試驗可作為輔助診斷。
5.其他檢查
如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時,應做進一步檢查,包括腹部平片、靜脈腎盂造影、膀胱尿路造影、超音波、腎掃描、腎圖等,以了解有無畸形或功能異常。

診斷

新生兒泌尿系感染臨床症狀缺少特異性,易發生漏診、誤診,其診斷主要依靠尿液的實驗室檢查。對新生兒原因不明的發熱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或不安,以及有嘔吐、腹瀉等症狀者,應及時做尿液檢查,以及早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顱內感染等相鑑別,須注意上述疾病可發生血行播散,造成泌尿系感染。依賴對本症的高度警惕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確診。

併發症

可並發黃疸、驚厥、嘔吐、腹脹,尿道梗阻可並發腎盂積水,也可並發腎瘢痕和反流性腎病、高血壓等。

治療

1.一般治療
細心護理,保證足夠的入量及營養,注意外陰部和龜頭清潔,女嬰換尿布時應從前向後擦拭糞便,以免污染尿道口,保持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2.抗生素治療
新生兒泌尿系感染以大腸桿菌或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占大多數,在做完尿液相關檢查後應即刻靜脈給予抗革蘭陰性菌的抗生素如哌拉西林鈉、阿莫西林和頭孢三代,之後應根據尿液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來調整抗生素。
3.療程
用藥療程一般為2-4周,或根據尿液檢查及培養結果決定療程。

預後

新生兒急性泌尿系統感染後,經合理抗感染治療,大多能迅速恢復。定期隨訪也十分重要。反覆發作者可損害腎功能,特別對伴有先天性尿路畸形或尿路梗阻者,如未及時矯治,預後不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