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肢蹄病

奶牛肢蹄病

奶牛肢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總稱。四肢每段的皮膚、皮下組織、骨、關節、韌帶肌腱均可發生病變。在奶牛飼養中,常見的肢蹄病以跗關節磨損及炎症腫脹、趾間皮炎(俗稱蹄叉炎)、蹄底潰瘍為主。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趾間皮炎及蹄底潰瘍,兩後肢以跗關節磨損及炎性腫脹、趾間皮炎、蹄底潰瘍居多。該病發生後,蹄的真皮和角質層發生化膿性病理變化,病牛真皮壞死與化膿、角質溶解,患牛疼痛,生產性能降低。飼養環境潮濕或陰雨連綿的夏秋季節易發本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奶牛肢蹄病
  • 定義: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總稱
  • 可病變部位:四肢每段的皮膚、皮下組織等
  • 主要:跗關節磨損及炎症腫脹、趾間皮炎
  • 發病時間:環境潮濕或陰雨連綿的夏秋季
  • 主要症狀:急性蜂窩織炎
疾病病因,病原菌,季節,環境,營養,管理,其它,主要症狀,疾病診斷,站立檢查,運動檢查,修蹄檢查,治療方法,局部治療,全身治療,預防措施,

疾病病因

病原菌

該病多由節瘤擬桿菌和壞死厭氣絲桿菌引起。節瘤擬桿菌能產生蛋白酶,消化角質,使蹄的表面及基層易受侵害,其在壞死厭氣絲桿菌、壞死梭桿菌等病菌的協同作用下,可引起明顯的腐蹄病損害。此外化膿性棒狀桿菌和其他化膿性細菌、結節狀擬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脆弱類桿菌壞死桿菌螺旋體、糞彎桿菌、梭桿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條件性致病菌也是引起腐蹄病的病原。

季節

夏秋季因飼餵青綠多汁飼料,牛糞稀、尿多,潮濕環境適合病原菌生長,易使蹄部皮膚疏鬆、角質變軟而發病。另外,奶牛經過6、7、8月的高溫高濕氣候後,體質下降,蹄部易發生病變,故該病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

環境

奶牛一般都採用圈養且牛舍地面多用水泥硬化。長時間站立或臥在硬度大的地面上,造成蹄部機械性摩擦、壓迫跗關節而引起挫傷、炎症

營養

過量補餵蛋白質或已霉變的粗、精飼料易造成蹄葉炎發生。飼料礦物質缺乏,鈣、磷、鋅含量不足、比例不當易引發蹄質疏鬆而誘發蹄病。不平衡的營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蹄病發生。

管理

養殖過程中,缺乏牛蹄保健觀念,沒有定期修蹄與護蹄也是造成蹄病多發的一個原因。

其它

奶牛產犢後,若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產后綜合症等疾病時可繼發蹄病,此時奶牛身體虛弱,蹄病也較難治療。管理不善,防疫不嚴,傳染病、寄生蟲病流行也可引發蹄病。

主要症狀

病變部位有明顯的急性蜂窩織炎,蹄間和蹄冠皮膚充血、紅腫,有時可見壞死或表面性潰瘍,且有惡臭分泌物,有的蹄間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質部呈黑色,叩擊牛有痛感,修蹄時有烏灰色或烏黑色的惡臭膿汁流出。病變若向上擴展可變為膿性屈趾腱鞘炎化膿性關節炎,有時角質溶解,蹄真皮過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球節感染髮炎、膿腫,疼痛。病情加重,個別臥病不起,並表現出全身症狀,如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產奶量下降等。局部檢查見指(趾)間皮膚和蹄冠呈紅色、暗紫色,腫脹,敏感。患肢負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負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及劇烈疼痛為特徵。
叩診觸診蹄部,牛有明顯痛感,指(趾)間皮膚常發生壞死和纖維化並散發特殊臭味,但只有少量滲出。當深部組織腱、指(趾)間韌帶、冠關節、蹄關節受感染時,形成壞死組織的膿腫或瘺管,並流出微黃或灰白色的具有臭味的膿汁。此時患牛全身症狀明顯,跛行加重,食慾廢絕,消瘦明顯,產奶量驟降,生產能力喪失,蹄殼脫落、腐爛變形。

疾病診斷

站立檢查

牛站立於平坦地面,注意觀察前、後、左、右肢的負重姿勢,牛吃料時觀察有無頻頻提腳,前肢交叉,拱背,腳尖著地,蹄冠紅腫等現象。可根據負重情況判斷患肢,再依照患肢負重姿勢判斷患病部位,如患肢前伸則病變位於蹄前部或蹄尖部,患肢後踏則病變位於蹄的後部,患肢外展則可能蹄外側壁發生炎症

運動檢查

蹄病牛隻步樣跛行證明已進入病後期,因此平常巡視時就應留意牛隻步樣,以及早發現患牛。一側前肢負重瞬間,牛低頭說明該側為健肢,若抬頭則為患肢。一側後肢負重瞬間,該側臀部下沉說明為健肢,否則為患肢。另外,牛隻運步緩慢、步履蹣跚、喜臥、口沫分泌增加等情況也應引起注意。

修蹄檢查

已患肢蹄病的牛,應進行修蹄治療。牛固定於修蹄架上後,先查蹄溫,可用手背感觸蹄前壁、蹄側壁、蹄踵和蹄冠的溫度,溫度高證明局部有炎症。對蹄底採用痛覺檢查法:先用檢蹄鉗對蹄壁各處施行短而斷續的敲打,有痛覺的說明趾(指)有病變。

治療方法

局部治療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藥物療法、蹄浴療法、手術療法和局部注射用藥療法。蹄部外用藥物治療時,首先要對患病蹄部進行清洗和消毒,切除趾間壞死組織,然後使用抗菌藥物。如用硫酸銅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黴素2.5%的甘油水溶液塗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繃帶,並將病牛轉至乾燥圈舍飼養,每天兩次,連用5天,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處於急性期的病牛採用普魯卡因封閉療法,或採用鎮痛及抗炎藥物治療,如用阿司匹林乙醯丙嗪等鎮靜止痛藥物消腫止痛。為了減少炎性滲出,緩解疼痛,消除腫脹,還可採用冷浴法。緩解期病牛可採取蹄部放血,並採用熱蹄浴療法,以改善組織微循環,促進有毒代謝產物的排除。
採用人字形注射藥物方法,即用氫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黴素240至400萬單位,再抽取2%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6毫升,作為一次注射量。避開血管,在腕關節前上方或跗關節外側上方,最好在皮膚鬆軟處注射藥物。先用酒精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左手提起皮膚呈皺褶狀,用8或9號針頭刺入皮下,回抽僅見氣泡無血液時,進行人字形皮下注射,注射後用碘酊棉球按壓針孔,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般連續注射2至3次即可。對有外傷或蹄底、蹄叉糜爛的病灶,要用5%至10%碘酊進行處理。

全身治療

急性或嚴重性蹄病可採用全身療法進行治療,使用藥物多為抗炎及鎮痛藥。如奶牛注射青黴素1萬單位/公斤體重、雙氫鏈黴素20毫克、紅黴素10毫克,混合肌注能有效治療蹄病。此外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如口服苯海拉明0.5至1.0克,每天1至2次。

預防措施

1、定期對奶牛的蹄部進行藥浴。每1至兩個月應對奶牛的蹄部進行一次藥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處設一消毒池,池內放入配製好的消毒液,藥液的深度以淹沒奶牛的蹄部為宜,讓奶牛在出入牛舍時自行消毒。
2、每年應對奶牛進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對奶牛的叉蹄、裂蹄等進行修整,以防造成蹄傷。
3、定期添加硫酸鋅藥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糧中添加0.01%至0.02%的硫酸鋅,每次持續1個月以上,每年進行5次,可使奶牛的肢蹄病發病率降低40%。同時,應保證鈣、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應。
4、定期做好奶牛場的環境消毒工作。及時清理奶牛糞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場地的乾燥清潔,每月對環境消毒兩次,殺滅致病菌。
5、奶牛舍的地面最好用機制紅磚鋪制而成,水泥地面不能過於光滑,以防奶牛摔倒,但也不能過於粗糙。
6、奶牛的運動場地面要排水良好。運動場的地面最好用三七灰土軋制而成,呈現中間高、四周略低的“凸”型,以利滲水和排水。其次,運動場的地面不要鋪撒爐渣、生石灰等墊料,以防損傷蹄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