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豪華汽車品牌)

奧迪(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豪華汽車品牌)

奧迪Audi)是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子公司奧迪汽車公司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作為高技術水平、質量標準、創新能力、以及經典車型款式的代表,奧迪是汽車品牌之一。公司總部設在德國的英戈爾施塔特,並在中國等許多國家有分公司。

2018年12月20日,2018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發布,奧迪位列51位。

基本介紹

品牌介紹,發展歷程,品牌前身,公司成立,發展階段,品牌文化,旗下產品,汽車聯盟,聯盟組建,車型開發,管理研發,聯盟發展,聯盟解散,品牌榮譽,歷史事件,新汽車,大事件,大變動,新工廠,第二變動,好景不長,新規模70-80,90年代,新千年,相關事件,壟斷被查,車輛召回,捲入"排放門",安全隱患,

品牌介紹

奧迪是著名的汽車開發商和製造商,其標誌為四個圓環相扣。現為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子公司,總部設在德國的英戈爾施塔特,主要車型有A1A3A4A5A6、A7、A8、Q1Q2Q3Q5Q7、Q8、TTR8以及SRS性能系列等。
奧迪集團包括母公司及其子公司奧迪匈牙利公司、quattro有限公司以及蘭博基尼汽車公司和Cosworth技術公司,奧迪巴西及奧迪塞那利塔。此外,奧迪還在中國、馬來西亞和南非等地設有生產廠。
奧迪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從1932年起,奧迪開始採用四環徽標,它象徵著奧迪與小奇蹟(DKW)、霍希(Horch)和漫遊者(Wanderer)合併成的汽車聯盟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汽車聯盟公司涵蓋了德國汽車工業能夠提供的所有乘用車領域,從機車到豪華轎車
奧迪在2008 年入選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編制的《中國購買者滿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七。
奧迪轎車的標誌為四個圓環,代表著合併前的四家公司。這些公司曾經是腳踏車機車小客車的生產廠家。由於該公司原是由4家公司合併而成,因此每一環都是其中一個公司的象徵。
德國奧迪公司製造汽車與機車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最初設在薩克森州的四家汽車公司——茨維考市(zwickau)的奧迪(audi)和霍希(horch)汽車公司、開姆尼--西格瑪市(chemnitz-siegmar)的漫遊者汽車公司(wanderer)以及zschopau市的dkw汽車公司,對當時德國汽車工業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這四家汽車公司於1933年合併為汽車聯盟股份公司(auto union ag,以下簡稱汽車聯盟)。從汽車產量來說,汽車聯盟是當時德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公司,商品標誌為四個連線的圓環,代表參與合併的四家汽車公司。世界上也就首次出現了四環標誌。
二戰以後,汽車聯盟位於薩克森的汽車製造廠被前蘇聯占領軍沒收並拆除。此後,該公司的很多高層人員前往巴伐利亞,並於1949年在英戈爾斯塔特(ingolstadt)建立了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 union gmbh),它繼承了老汽車聯盟的傳統,仍以四個連環作為標誌。
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和nsu股份有限公司(nsu gmbh)於1969年合併,組成奧迪—nsu汽車聯盟股份公司(audi nsu auto union ag);1985年,該公司改名為奧迪股份公司(audi ag),總部遷至英戈爾斯塔特,四環標誌沿用至今。
由此可見,奧迪的歷史被二戰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二戰前的汽車聯盟,第二部分為二戰後的奧迪發展。

發展歷程

品牌前身

霍希公司
參見百科詞條:奧古斯特·霍希
奧迪汽車以4個圓環作為標誌。是因為在1932年奧迪公司與霍希漫遊者以及DKW三家公司合併,成立了“聯合汽車公司”。其中每一個圓環代表公司。4個圓環同樣大小,並列相扣,代表四家公司地位平等,團結緊密整個聯盟牢不可破。從1932年開始,無論奧迪公司的組織結構如何變動,四環車標都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在19世紀末的德國汽車工業是標準的朝陽產業,汽車設計師的風光更是不亞於今天微軟的技術主管。無數的青年才俊們滿懷雄心地投入到發動機的創造之中,希望自己能成為新紀元的開拓者,其中就包括奧古斯特·霍希這個出生於薩克森州的鄉間小子。這位車壇大佬出生於薩克森州的鐵匠之子,中學畢業後考入了當地的技術學院,28歲進入了鼎鼎大名的賓士之家,當上了製造部門的總經理。順風順水的職場經歷沒讓霍希滿足,他在1899年離開了賓士公司,孤身一人來呆科隆,在這座萊茵河畔的城市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奧古斯特霍希公司。按照霍希本人的話說,他的公司在任何情況下都只生產大型豪華汽車,這一年也成為奧迪汽車的誕生之年。
1902年。霍希將公司遷移到家鄉薩克森州。也許真的“人挪活,樹挪死”,搬家之後霍希公司的連續推出裝備3.5馬力發動機的三輪汽車和裝備了4缸10馬力發動機的4輪汽車。就在公司業績穩中有升的時候,霍希和他的投資商們卻翻臉了。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霍希這位工程師出身的經理人桀驁不馴,對技術本身有著狂熱的個人追求,非常煩感投資商們干涉具體工作,雙方自然不相上下。最終霍希負氣出走,離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一個月之後,霍希在老公司的對面開了一家新公司,準備和昔日的夥伴打擂台。可沒等他的公司正式開業,就被一紙訴狀告上法庭,法院最終判決霍希不得使用自己的名字作為新公司的名稱。一想到自己丟了公司,連名字都成了別人的戰利品,霍希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不過也正是這段曲折的經歷讓奧迪正式出世。據說一天晚上。霍希來到老朋友家中商量新公司的名字,朋友的兒子脫口而出;為什麼不叫奧迪?原來霍希在德語中是聽的意思,而拉丁語的奧迪也是聽得意思,二者意義形同,還避開了侵權的麻煩。從此,霍希將自己的新公司定名為奧迪汽車製造公司。
1910年,由霍希創辦的新公司——奧迪公司生產了第一輛奧迪牌汽車。在1912年至1914年之間,在世界上公認的最艱難的長距離汽車拉力賽——國際奧地利阿爾卑斯汽車拉力賽中,奧迪汽車連連奪冠,贏得特別讚譽。一戰以後,奧迪首創汽車方向盤左置技術,並將排檔桿移至汽車中部,使得駕駛更為方便。從此,奧迪在眾多汽車品牌中脫穎而出。
1923年,第一輛六缸奧迪汽車問世。該車有一個空氣過濾器,這在當時是開先河之舉。幾年後,空氣過濾器成為汽車的必備設施。同時,奧迪在德國汽車製造廠家中率先套用了奧迪獨家設計製造的液壓四輪制動系統。1927年,奧迪首席設計師heinrich schuh將第一輛被稱為“imperator”的奧迪八缸汽車推向市場。不巧的是,這款豪華車推出時正遭遇豪華車市場迅速下滑。
2002年,奧迪家族史上又喜添“舊丁”:奧迪 type p型車重新面世。這款車首次於1931年投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奧迪是大功率豪華轎車的代表。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公司也開始嘗試生產小型轎車,奧迪 type p型車由此誕生。該款轎車結合了dkw 4=8發動機(意為'具有八缸效力的四缸機')與標緻peugeot30馬力4缸發動機。但是,經濟蕭條阻止了這款轎車取得市場成功。該款奧迪type p型車共生產了327輛。後來在德國路德維希堡(ludwigsburg)人們發現了這款久被遺忘的汽車。
dkw公司
喬爾根·斯卡夫特·拉斯姆森(jrgen skafte rasmussen)出生於丹麥,曾在米特韋達(mittweida)學習工程,畢業後在薩克森設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1904年,他在開姆尼斯建立了一家設備工程公司。三年後,他來到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地區的zschopau,並從1916年開始進行蒸汽驅動的汽車實驗。儘管沒有通過這些實驗製造出一些特別的車型,公司卻由此確定其名稱為dkw-蒸汽驅動汽車的德文名稱(dampf kraft wagen)的縮寫。1919年,拉斯姆森從hugo ruppe手中獲得了兩衝程發動機的設計,這是一個名為“des knaben wunsch”(意為“男孩的夢想”)的玩具發動機的微型版本。這種微型發動機迎合了高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並作為輔助衝程發動機,於1922年被改進成“das kleine wunder”(小奇蹟)機車發動機。在拉斯姆森、經理carl和首席設計師hermann weber的努力下,dkw成為20世紀2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機車製造商,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的發動機製造商。
1927年,拉斯姆森從detroit汽車公司獲得6缸和8缸發動機設計方案和生產設備,隨後推出了分別配有這兩款發動機的新型奧迪車。但是豪華車市場迅速下滑,拉斯姆森意識到了這一發展趨勢,開始轉向小型汽車的製造。dkw最早生產的汽車是後輪驅動,在berlin-spandau製造。1930年末,拉斯姆森委託茨維考工廠開發具有下列設計特點的汽車:兩個氣缸,容積為600cc的兩衝程機車發動機,皮革裝飾的整體木製底盤,前後擺動軸,以及前輪驅動。由奧迪設計師walter haustein 和oskar arlt設計出符合以上要求的汽車,被命名為dkw front,並在1931年柏林汽車展上的首次亮相中引起轟動。dkw front在奧迪工廠生產,是當時德國產量最高、最受歡迎的小型汽車。
(auto union 1000 s coupé 經濟奇蹟的魅力:戰後dkw憑藉前輪驅動、三缸雙衝程發動機等顯著技術優勢,取得了極大的市場成功。這些車型的設計造型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行的流線型理念相吻合,並由此誕生了dkw所有三缸發動機汽車的原型——type f 9車型。1957年法蘭克福汽車展上,公司宣布將“auto union”作為汽車商標,推出了容量增大1000 立方厘米的三缸發動機。同時,仍舊將“dkw”作為低價位車型的品牌,而“auto union”則專屬於那些技術含量更高,檔次更高的車型。1959年秋季, auto union 1000 s coupé(如圖)問世了,這款轎車的設計上有驚人之舉——其全景擋風玻璃令人心動不已。從1959年到1963年,位於英戈爾斯塔特的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生產該款轎車。)
下線前的最後檢查 圖為R8 V8下線前的最後檢查 圖為R8 V8
漫遊者
漫遊者這一名稱的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與1885年建立於開姆尼斯的winklhofer & jaenicke工廠製造的腳踏車有關。1902年漫遊者開始生產機車,1904年第一次試生產汽車。1913年,漫遊者開始批量生產一款名為“puppchen”的小型汽車,而且深受大眾喜歡。但是直到配有30馬力1.5升發動機的漫遊者w10汽車在1926年首次亮相時,該款小型車的第二代才推出市場。該車型綜合了當時世界汽車工業的所有最新開發成果,如方向盤左置、中央排檔桿、多用途乾板離合器、整體鑄缸發動機和變速箱,以及四輪制動系統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供不應求。為了應付供不應求的局面,公司在siegmar市的開姆尼斯郊區成立了一個新的汽車製造廠。汽車部件繼續在原有工廠內生產,然後鐵路運輸到新工廠。零配件直接從車箱卸到組裝線上。這種準時制生產方法在20世紀20年代末正好適應了生產的需要:位於siegmar的周轉倉庫最多只能容納一天的汽車生產量——25輛汽車。
因為漫遊者牌汽車性能可靠、質量很高,所以造價也很高。20世紀20年代末,漫遊者試圖用更現代的車型設計和更高性能的發動機來擺脫開始出現的經營危機,但汽車產量仍然下滑,經營也出現了赤字,這導致整個公司的機車部門被nsu和jane?ek公司收購。此後,漫遊者最大的股東——德勒斯登銀行——又賣掉了汽車部門,轉向生產可盈利的機械工具和辦公設備。

公司成立

1885年 開姆尼斯(Chemnitz) 漫遊者公司成立
1899年11月14日 科隆(Cologne) 霍希公司成立
1902年 開姆尼斯(Chemnitz) DKW公司成立
1909年6月16日 茨維考(Zwickau)創立奧迪公司
1932年6月29日 開姆尼斯的汽車聯盟 (Auto Union AG,全稱:汽車聯盟股份公司)
1945~1965年 英戈爾斯塔特的新汽車聯盟(Auto Union GmbH,全稱: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
1954年是公司盈利的第一年(大約40萬德國馬克
1959年,新汽車聯盟所有的股份出售給了戴姆勒-賓士公司
1966年,大眾公司擁有了新汽車聯盟的全部股份
1969年3月10日 奧迪-NSU汽車聯盟有限公司
1977年3月,最後一輛NSU R80汽車離開生產線,這標誌著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NSU品牌完成了使命。從那以後,所有在內卡蘇姆生產的汽車都是“奧迪”品牌。

發展階段

1980年,隨著奧迪獨家技術——quattro 全時四驅系統的套用,第一批量產全時四驅車引起了轟動。
1982年,奧迪贏得極具挑戰性的世界汽車製造商錦標賽德國品牌第一名;
1983年,Hannu Mikkola駕駛一輛奧迪四驅汽車成為世界汽車拉力賽的冠軍;
1984年,奧迪囊括了世界汽車製造商和駕駛員錦標賽冠軍。
1985年,奧迪股份公司( AUDI AG)
1986年秋天,全電鍍車身的新奧迪80型汽車投放市場,這種技術能保證汽車10年不生鏽,在同級別汽車中樹立了新標準。
1988年,奧迪第一輛3.5 LV8發動機和四氣門豪華型轎車——V8型轎車首次亮相,標誌著奧迪開始重返頂級豪華轎車市場。
1992年,一輛標準的奧迪80 TDI轎車環遊世界,行駛了40 273 km,平均百公里油耗只有3.78 L,平均時速為85.8 km/h。
1993年秋天,在東京汽車展上,奧迪展示了世界第一輛採用全鋁車身框架結構(ASF)的汽車,宣布了一個全新汽車時代的開始。
1994年3月,作為奧迪V8型轎車的改進車型,全鋁車身的奧迪A8首次公開亮相。
1995年秋天,奧迪亮出了另一張王牌——TT跑車,該車型成功地將獨特設計與現代時尚特徵和成熟的技術結合在了一起。
1997年,奧迪展示了一款新奧迪A6和Al2,後者是根據第二代ASF技術製造的一款全鋁車身車型。
2000年6月,奧迪A2投放市場,該款車型再次鞏固了奧迪在輕型鋁車身方面的競爭力。同年10月,公司又一個主打車型——奧迪A8 W12在巴黎汽車展上亮相。
2004年,奧迪兩款換代車型陸續亮相併投放市場,2月份,全新奧迪A6在歐洲各大城市率先上市,9月份,新一代奧迪A4、A4 Avant以及S4正式發布。
奧迪RSQ Concept奧迪RSQ Concept
2005年,奧迪迎來了quattro誕生25周年的歷史時刻,配備新一代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系統的全新RS4和高性能SUV奧迪Q7在法蘭克福車展上的全球首發,再一次完美詮釋了“突破科技 啟迪未來”的品牌理念。同期上市的另一亮點車型是奧迪A6 Avant,它被認為是奧迪有史以來最富吸引力的車型之一。
2006年1月9日, 奧迪quattro銷量逾200萬。
1980年3月3日,奧迪在日內瓦車展上揭開了首款奧迪quattro的神秘面紗,從此翻開了汽車工業革命性的一頁。牽引力更強、操控性更佳、動力性持久穩定、安全性更為出眾——這正是一直以來不斷完善的quattro; 技術帶來的優勢。而截至2005年底,共有超過200萬名用戶選購了裝備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技術的奧迪轎車,這一數字還在繼續攀升。
2006年2月7日,奧迪A3、A6、A8在德榮膺“最佳汽車大獎”
2006年1月,奧迪連續第三年力摘德國《汽車與運動》(auto, motor und sport)的多項“最佳汽車大獎”,從而在這一歐洲最權威的汽車專業雜誌年度評選中上演了“帽子戲法”。在年度評選中,奧迪A3、 奧迪A6與奧迪A8分別獲得了各自組別的“最佳汽車大獎”。
2006年4月6日晚,德國柏林著名的布蘭登堡門前,奧迪公司的又一驚世力作——全新奧迪TT跑車首次向公眾亮相。
2006年6月18日,奧迪R10賽車問鼎勒芒。
2010年3月20日,國產奧迪Q5在北京正式上市,國產Q5率先搭載2.0TFSI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7速S-tronic雙離合變速器,共4款車型,售價37.98萬-53.98萬元。
2011年,奧迪全球銷量超越賓士,成為銷量僅次於寶馬的世界第二大豪華車廠。
2012年,奧迪正式收購了義大利頂級機車品牌杜卡迪Ducati
2012年一汽-大眾奧迪銷量突破40萬輛再奪冠
2013年4月8日,奧迪Q3作為繼Q5之後的第二款中國國產奧迪SUV,以28.5-42.88萬元的售價上市。國產Q3搭載高低功率不同的2.0TFSI發動機。
2013年7月25日,在一汽奧迪聯手25周年暨銷售200萬輛慶典上,第五款國產奧迪車型——和第七代高爾夫共線生產的全新A3 Sportback亮相。

品牌文化

學習是人員素質提高的源動力,超強的學習能力可以適應各種環境變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創新能使管理不斷的向深層次發展。
合作貫穿於各個工作環節之中,中德文化的交融,良好的團隊建設是工作目標得以完成的保證。
奉獻是一種責任的體現,主動工作,聰明地工作是現代人必備素質。

旗下產品

奧迪專注於中高端汽車市場,其中以小轎車和SUV車為主。

汽車聯盟

聯盟組建

20世紀20年代,奧迪、霍希、dkw和漫遊者四家汽車公司各自應對不同的細分市場,相安無事。但流水線組裝和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使用使生產能力迅速上升,進而要求企業不斷拓展市場,而提高銷量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另一方面,國外汽車廠家引發的價格戰又使各汽車公司蒙受很大損失。德國汽車工業發現很難依靠自身解決這些財務問題,需要銀行貸款的支持。於是,薩克森州銀行滿足了拉斯姆森的貸款需求,為拉斯姆森集團的擴大奠定了基礎。此後,薩克森州銀行為了保持其在汽車行業的利益,以四家公司為基礎,建立了汽車聯盟,其總資產為1,450萬德國馬克。
汽車聯盟擁有audi、dkw、horch 和wanderer四個品牌及其產品。但要開發統一的集團理念並使其在這些非常傳統的公司中得以運作,卻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車型開發

在1933年德國汽車展(german automobile exhibition)上,汽車聯盟第一次以公司的形象出現,它展出的四環標誌奧迪前輪驅動中型汽車引起了轟動。但是,由於市場對avant-garde技術的認知有限,其創新特徵並沒有帶來很大的銷量。於是,汽車聯盟對設計作了修改。1938年,內飾十分現代、發動機性能優越的奧迪920汽車投放市場。其裝配的最新開發的ohc發動機功率達75馬力,車速最高達140公里/小時。這種動力大、體積小的汽車深受那些充滿動感活力的人士鐘愛。後來,這種前輪驅動的汽車被改為後輪驅動,側置底盤代替了中央方型底盤,並有6窗型和雙門4窗型兩種。市場對奧迪920的需求非常大,投放不久就銷售了計畫中的一年銷量。
當時,dkw主要生產機車。1933年其生產的機車車型有8種,發動機容量從175cc到600cc不等。一年以後,rt100齣上市。其簡單的機體以及經濟性與動力性的完美結合,使其在隨後幾十年里成為機車生產的標準。rt機車性能卓越,售價為345德國馬克,成為生產最多的機車車型之一。
200 class 型機車繼續鞏固了zschopau 工廠的成功。dkw在機車市場上獨領風騷,且一直保持著這一領先地位,直到1938年nz系列機車的出現。這些款式新穎的機車——帶四速變速箱、腳踏變速排檔裝置和後置懸掛——是dkw在兩衝程機車的開發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最佳寫照。
dkw的小型汽車分別在德國柏林史潘道berlin-spandau(生產裝配後輪驅動和充電泵v4兩衝程發動機的車型)和茨維考(生產裝配前輪驅動、兩氣缸、兩衝程式內嵌式發動機的車型)生產。所有的發動機在zschopau生產,而在茨維考組裝的前輪驅動車型裝配的木製車體在berlin-spandau生產。德國鐵路運營商reichsbahn每天以每件8馬克的價格往zwichau運送這些車身。
dkw前輪驅動的汽車(設計規格為f2,4,5,7和8)有兩個等級:“reichsklasse”(600cc發動機,18馬力)和“meisterklasse” (700cc發動機,20馬力)。漂亮的鋼體敞篷汽車名叫“front luxus”。dkw front車型一直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最暢銷的汽車。在20世紀30年代,這種車型的汽車售出25萬輛。前輪驅動使其占據領先地位。f9是在這種車型的基礎上改進後的車型,三汽缸發動機、28馬力和鋼板車體,在berlin-spandau 和茨維考生產。此款車原計畫在1940年投入生產,但由於二戰的爆發,計畫未能實現。
霍希公司在茨維考生產高檔汽車的歷史當時已有幾十年。其發動機被作為行業基準,由於其性能優越、外形精巧,許多汽車製造廠家紛紛效仿。horch 8逐漸被人們認為是質量最高的車型。由fritz fiedler開發的v8發動機於1933年投放市場,最初是3.0升,後來提高到3.5升和3.8升,其功率從70馬力提高到92馬力。但與8氣缸內嵌式120馬力發動機的horch相比,前者無疑仍然是“小”horch車型。由於兩種汽車最初用的都是鋼軸模型,當車速太快時,容易出現問題。1935年,horch汽車被加上了一個獨立的前置懸掛,並在汽車後部加了一個de dion軸(帶一個鋼軸的雙通用接頭,框架安裝)。而於同年首次亮相的、配置8缸內嵌式發動機的853型運動敞篷車,被很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漂亮的horch汽車。在豪華車領域,horch就這樣輕易地占據了領導地位。1937年,在4升以上級別的豪華汽車市場上,horch汽車占有50%的市場份額。
(porsche)教授設計。後來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新型現代的懸掛系統和車型。1933年,後擺動軸與一鋼製前軸相連套用於w21和w22車型上,獨立前懸掛於1936年被用於w40、45和50車型。而由三位數字命名的車型(如w240,250等)代表了在1935年內這兩種車型的過渡。
自1937年起,性能可靠、價格昂貴的ohv發動機被同樣馬力的旁閥發動機所取代。帶這種發動機的w24(兩汽缸)和w24(六汽缸)車型於1937年第一次在市場上亮相。發動機是標準化的,但對車體作了較大的調整(鋼後軸和被提升的橫向彈簧)。1936年漫遊者 w51首次亮相。從那以後,汽車聯盟所生產的所有汽車或多或少都體現了這種受美國車型的啟發而設計的新車型的特徵。

管理研發

從某種角度來說,最初汽車聯盟只是一些歷史悠久產品的新名詞,其管理還沿用原有的結構。最初,汽車聯盟組建於zschopau(dkw的本部)。1936年,汽車聯盟新的辦公大樓在開姆尼斯建成,這標誌著在各地獨立開發汽車的時代結束。在開姆尼斯成立了中心設計室和中心試驗部,新的車型都在此進行開發和試驗,然後將汽車的原型和圖紙交給各生產工廠。
中央機構——開發和設計辦公室從一開始就貫徹流線型的思想,將瑞士空氣動力學專家paul jaray的專利作為其基礎。第一次用理論方法計算出最適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然後在風洞內進行試驗。已生產的dkw f9汽車的迎面阻力係數低得驚人,達到cd = 0.42(該車型的前身f8,迎面阻力係數為0.58),成為此後幾十年德國汽車製造的標準。
由於軍備競賽造成的鋼材和橡膠短缺,再加上用皮革裝飾的木製車體造價太高(從大量的勞動力需求來看),汽車聯盟開始在德國中西部的特羅斯多夫(troisdorf) 與dynamit汽車聯盟共同開發塑膠材質車體,並在德國汽車史上第一次通過進行碰撞試驗來評估木材、鋼材和塑膠的強度。在開姆尼斯的中心實驗室進行了模擬擦邊撞擊、側向和前翻試驗。實驗室的技術部門研究了與材料有關的所有因素,開發了合金和特殊的生產工藝,並研究了所有新設計的技術套用性。技術部門把重點放在未來的發動機形式、傳動開發、震動和噪音的研究以及多項複雜試驗的準備工作上,如在碰撞試驗中安裝彈射器。道路試驗部門負責可行性試驗計畫、系列測試和監測,以及和競爭對手的對比測試。
奧迪(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豪華汽車品牌)

聯盟發展

從1933年到1939年間奧迪汽車聯盟迅速發展:其銷售額從6千5百萬德國馬克穩步上升至2億7千6百萬德國馬克;員工從8,000人增長至23,000多人;機車的年產量從12,000輛增長至59,000輛;汽車年產量從17,000輛增長至67,000輛。
汽車聯盟的汽車專家在德國和其他國家獲得了3,000個以上的專利權,由此可以看出其汽車專家的創新才能。1938年,客車定單的四分之一車輛是由汽車聯盟生產的,機車定單的三分之一由dkw生產。正是憑藉其無數的技術開發成果、研究成果和創新觀念,汽車聯盟為現代汽車的創新起到了領導作用。

聯盟解散

正當汽車聯盟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的時候,二戰的爆發終止了汽車聯盟自身的發展,最後一輛民用汽車是在1940年製造的。從那以後,汽車聯盟被迫按官方指示進行生產,其生產的車輛只用於軍事。
汽車聯盟維持了16年,其最後的三年幾乎只是等待被清算,在那之前的六年中,戰爭幾乎使其汽車經營處於癱瘓狀態。汽車聯盟的所有創新和迅速發展都是在頭七年完成的。
戰爭結束以後,汽車聯盟的生產設施被前蘇聯占領軍沒收並拆除。1948年,該公司從開姆尼斯市的登記名冊上被刪除。其間,汽車聯盟的許多高層人員來到西德的巴伐利亞,奧迪汽車聯盟在這裡的英戈爾斯塔特重新建立起來。

品牌榮譽

2018年12月20日,2018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發布,奧迪位列51位。

歷史事件

新汽車

奧迪在英戈爾斯塔特市的新開始——“新汽車聯盟”
1949年9月3日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一家新的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 union gmbh,以下簡稱:新汽車聯盟),它是今天的奧迪汽車集團的前身,旨在復興老汽車聯盟(auto union ag)在薩克森建立的傳統基業和品牌。
在新汽車聯盟創業之時,人們的生活普遍困難,只能使用經濟實用的交通工具。在剛開始的幾年中,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產品只有兩衝程發動機的dkw機車和汽車。新汽車聯盟在1949的正式建立實際上已是老汽車聯盟戰後復興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在1945年12月19日“零點”事件發生之後,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負責向在過去六年戰亂中倖存下來的所有戰前由老汽車聯盟生產的車輛供應備件,在西部被占地區,這類汽車共有6,000多輛。
新汽車聯盟為什麼要選擇英戈爾斯塔特市?英戈爾斯塔特市位於巴伐利亞(bavaria)中心,交通四通八達,這是選擇它作為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的原因之一。英戈爾斯塔特市政當局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心的建立促進了當地的就業。不過,在英戈爾斯塔特市重建汽車聯盟的最關鍵原因是其作為軍事重鎮所保留的百年軍事“遺產”:遼闊的土地、無數的兵營、車庫、炮塔等。這些對於一個無錢建造新廠房的公司來說可算是無價之寶。
從schrannen街軍事供應站的總部開始,公司逐漸接管了一些建築,如“和平凱撒兵營”(friedenskaserne)、新軍械庫、軍士大樓、車輛大廳、軍火庫、騎術訓練廳以及寬闊的閱兵廣場。公司的設施分布整個城市,進行常規的條理性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工人們將公司自嘲為“窩棚公司”。

大事件

1954年8月9日,巴伐利亞金屬加工業爆發了一次大罷工,許多英戈爾斯塔特市的居民至今仍記憶猶新。這是年輕的聯邦德國發生的最早的大規模工業糾紛之一,金屬加工業的公司將其稱為“戰後最重大的事件”。
當時新汽車聯盟有員工5,000人,作為英戈爾斯塔特市最大的廠商之一,同樣也有許多員工扔掉了生產工具。工人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改善工作和居住條件。罷工一直持續到1954年8月31日。通過仲裁,勞資雙方達成了一項協定,巴伐利亞大罷工才結束。罷工的結果是工人們的工資提高了4%多一點。

大變動

新汽車聯盟因巴伐利亞大罷工額外支出92萬德國馬克。1954年是公司盈利的第一年(大約40萬德國馬克)。同年,friedrich flick——鋼鐵巨人eisenwerk-gesellschaft maximilianshütte mbh sulzbach-rosenberg的主要股東——收購了汽車聯盟股份公司的部分股權。他幾年前就意識到英戈爾斯塔特的這家汽車製造商有一天會需要一個擁有大量資本的合作夥伴。
1957年,flick建議戴姆勒-賓士公司併購汽車聯盟股份公司。那時,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0%的股份,擁有戴姆勒-賓士公司25%的股份。他的想法得到了瑞士富豪ernst ghner的支持,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1%的股份。戴姆勒-賓士公司接受了此提議。考慮到國外不斷增長的競爭壓力,戴姆勒-賓士公司想通過增加產品品種擴大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flick還向戴姆勒-賓士公司暗示了他正在與福特公司進行協商的重要信息。
1958年4月24日,戴姆勒-賓士公司僅以4100萬馬克的價格收購了汽車聯盟88%的股份。一年以後,1959年,新汽車聯盟剩下的股份也出售給了戴姆勒-賓士公司。戴姆勒公司管理委員會發言人fritz k?necke總結這次德國第二大和第五大汽車製造商的合併時說,“我們娶了一位美麗的名門閨秀”。1958年4月9日,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寫到:“從銷售和稅收方面講,這次收購擁有年營業額約4億德國馬克及10,000名員工的汽車聯盟,使戴姆勒-賓士公司再次成為聯邦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新工廠

在被戴姆勒-賓士公司併購之時,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車輛只是機車和dkw速遞貨車,汽車總裝集中在杜塞道夫的工廠,該工廠於1950年投產。
為了獲得資金,公司推遲生產低價格的小型汽車。這種小型汽車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開發,並準備在某個適當的時候以“dkw junior”的名字投放市場。儘管戴姆勒-賓士公司的收購保證了其遲遲未建項目所需的資金,但公司仍然缺少必要的生產能力。
選擇英戈爾斯塔特的另一個原因是兩輪交通工具的經營面臨癱瘓的境地:由於對機車需求急劇下滑,公司計畫在短期內降低dkw機車的產量。與zons市相比,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英戈爾斯塔特市有很多熟練工人,這是公司決定在此建立新工廠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公司在這裡投資7,600萬德國馬克,1960年又追加投資了5,100萬德國馬克。地方報紙《donaukurier》這樣評價這個新建工廠:“在英戈爾斯塔特附近即將建立歐洲最大、最現代的汽車工廠。”

第二變動

1958年底,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有3,700名員工;一年以後,員工數量增至5,700人。新工廠的建立不僅使員工數量急劇增加,也促使新汽車聯盟決定將其生產基地於1961年遷至英戈爾斯塔特,並於1962年將總部也遷至該城,從而實現了計畫中的合理化配置和降低成本。但從1962年起,當總公司生產和銷售正處於高峰時,新汽車聯盟的生產和銷售卻都處於低迷狀態。
特別是1964年,新汽車聯盟面臨嚴峻的財政危機。戴姆勒-賓士公司儘管名聲很好,但由於子公司無法與母公司愉快合作,子公司的財政問題難以解決。因此,新汽車聯盟被轉售給了大眾汽車公司。這是一個驚人的商業交易。新聞雜誌《明鏡》第45期寫到:“戴姆勒-賓士公司最大的股東friedrich flick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設計、反思和琢磨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公司重組方案。”評論說,flick不僅策劃了“1964年最大的商業事件”,而且還幫助列出了該事件的細節。
從1964年起,新汽車聯盟的所有權分幾個階段出售給了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大眾汽車股份公司為此交易共花了2.97億德國馬克。截止1966年,大眾公司擁有了新汽車聯盟的全部股份。

好景不長

新汽車聯盟被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收購,免遭了破產。曾經十分流行的兩衝程發動機走到了盡頭,大約30,000輛未出售的dkw汽車成了垃圾堆。這時大眾汽車公司的甲殼蟲系列成了新汽車聯盟的救星:從1965年5月至1969年7月,在英戈爾斯塔特大約組裝了348,000輛大眾甲殼蟲系列汽車。
從1965年8月,新“奧迪”汽車投放市場以後,新汽車聯盟開始慢慢走出困境。這款在英戈爾斯塔特製造的四衝程發動機汽車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並成功奠定了新車型系列的基礎。然而好景不長,在15年似乎未受阻礙的經濟復興之後,1966年和1967年,德國突然遭遇經濟大蕭條,新汽車聯盟受到了重創,必須大量削減生產量,而且速度要快。
1969年3月,新汽車聯盟與nsu汽車公司簽訂了一份合併協定。新公司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成立於1969年1月1日,總部設在內卡蘇姆。公司從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套發展與擴張的方針,奧迪和nsu汽車的產量穩步增長,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機初露端倪。1974年,全球經濟的衰退對汽車市場也產生了負面衝擊,公司不得不將汽車產量從頭一年的40萬輛削減至33萬輛。這么大的舉措使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裁員:1974年,總員工數量從3.38萬下降至2.86萬;1975年,僅在英戈爾斯塔特,就有1,700個工人失去了工作。

新規模70-80

1975年底,汽車工業開始復甦,這從奧迪汽車銷售數量上得到反映。1977年3月,最後一輛nsu r80汽車離開生產線,這標誌著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nsu品牌完成了使命。從那以後,所有在內卡蘇姆生產的汽車都是“奧迪”品牌。
1980年,隨著奧迪獨家技術——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套用,第一批量產全時四驅車引起了轟動。隨後,奧迪通過參加賽車活動,考驗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各項性能。1983年,hannu mikkola駕駛一輛奧迪四驅汽車成為世界汽車拉力賽的冠軍;1984年,奧迪囊括世界汽車製造商和駕駛員錦標賽冠軍。
(經典車款:奧迪四驅(audi quattro):四驅車的傳奇經典:奧迪四驅帶來了越野車比賽的一場革命。早在1981年,奧迪公司第一次選擇四驅車型出擊世界越野錦標賽(world rally championship)就贏得了三項冠軍。僅一年後,即1982年,奧迪quattro又穩獲world brand錦標賽冠軍,並於1984年再次封王。1983年,hannu mikkola(如圖)駕駛著奧迪四驅奪得了世界錦標賽冠軍頭銜,1984年stig blomqvist 也同樣贏得這一殊榮。全輪驅動系統在後來系列產品中的套用為奧迪躋身於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行列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82年,奧迪創造了另一項記錄:第三代奧迪100汽車風阻係數降低至0.30,成為世界上量產轎車中空氣動力性能最佳的車型。在日益要求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時代,奧迪汽車引領了潮流。
1985年1月1日,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重新命名為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同時公司註冊地址從內卡蘇姆遷至英戈爾斯塔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人們對車速限制和減少尾氣排放的討論不斷升溫,奧迪和其他德國汽車製造商感受到了由此引發的市場衝擊。1985年,國內汽車銷售下降了7.5%,而出口則增長了9.4%。
1985年,奧迪公司的總投資達到10億德國馬克—公司有史以來總數最多的投資,主要用於改善生產設備和新技術研發。
1988年,奧迪第一輛3.5升v8發動機和四氣閥豪華型轎車——v8型轎車首次亮相,標誌著奧迪開始重返頂級豪華轎車市場。
奧迪的口號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這句口號被tdi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技術再次證實。該技術的低燃油性能給人以深刻印象。1992年,一輛標準的奧迪80 TDI轎車環遊世界,行駛了40,273公里,平均百公里油秏只有3.78升,平均時速為85.8公里/小時。

90年代

世界市場比較疲軟,但德國柏林圍牆的倒塌和德國貨幣統一促進了德國國內市場的需求。1991年,奧迪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突破148億德國馬克。但到1993年,這種繁榮也只是能夠暫緩德國經濟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的衰退趨勢。
在1993年秋天東京汽車展上,奧迪展示了世界第一輛採用全鋁車身框架結構(asf)的汽車,宣布了一個全新汽車時代的開始。1994年3月,作為奧迪v8型轎車的改進車型,全鋁車身的奧迪a8首次公開亮相。隨著奧迪a8的問世,奧迪對車型系列的命名開始改變。同年夏天,奧迪a6投放市場,而新款奧迪a4也於當年11月投放市場。新款奧迪a4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僅在德國就售出120,000輛。
1995年秋天,奧迪亮出了另一張王牌——tt跑車。一年以後,兩門緊湊車型的奧迪a3投放市場,吸引了更多的客戶。1997年,奧迪展示了一款新奧迪a6和al2,後者是根據第二代asf技術製造的一款全鋁車身車型。奧迪tt硬頂敞篷跑車(coupé)和軟頂敞篷跑車(roadster)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投放市場。
1998年,奧迪還成功地收購了義大利著名的跑車製造公司蘭博基尼和英國賽車發動機公司科斯沃斯。當奧迪公司於1999年迎來百歲大壽時,同時也“贏”來了歷史上銷量和利潤的最高記錄。身世沉浮、英雄輩出的奧迪,達到了她前所未有的高峰。她有足夠的理由讓世界相信,面對未來,奧迪這個百年的汽車王國會用激情和活力再書寫二十一世紀的不朽神話。

新千年

奧迪以面向未來的迷人車型進入了一個新千年。2000年6月,奧迪a2投放市場,該款車型再次鞏固了奧迪在輕型鋁車身方面的競爭力。同年的10月份,公司又一個主打車型——奧迪a8w12在巴黎汽車展上亮相。於2002年投放市場的新款奧迪敞篷跑車和新奧迪a8則突出了奧迪車的運動特性,而這一特性在奧迪rs6車型上得到了更加突出的體現。
新千年值得奧迪人驕傲的喜訊傳來,2000年6月12日在法國勒芒舉辦的24小時汽車耐力賽中,首次參賽的奧迪R8敞篷賽車獲第三和第四名的驕人成績就是奧迪品質的很好證明。被稱為“歐洲最大賽事”的法國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是一項傳統的長距離賽事。它不僅考驗車手的技能,而且對由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賽車也有相當高的性能要求。奧迪R8的初戰告捷又一次向世人證明:奧迪公司一向奉行著以技術領先的承諾。
2003年由德國的汽車專業雜誌《汽車與運動》舉辦的“2003最佳房車”評選活動中,奧迪A4奧迪A8雙雙在本級別車系評比中戰勝了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榮膺桂冠,奧迪A4是蟬聯冠軍。2004年4月揭曉的由德國權威汽車雜誌《Auto Straßenverkehr》與其姊妹刊物《mot》共同舉辦的“Autonis 2004”汽車設計大獎評比中,奧迪A8和奧迪A4在本級別車系中分別獲得第一名,並雙雙第二次蟬聯冠軍。奧迪家族的兩兄弟首次在各自攀登的高山之巔遙相祝賀。此外,新奧迪A8還在德國《汽車報》(《Autozeitung》)和《汽車畫報》進行的頂級車型“測試對比”中戰勝了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相關事件

壟斷被查

2014年8月5日,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小組突擊查訪賓士上海辦事處,多名高管被約談,多台電腦被檢查。調查力量主要是來自上海、江蘇的物價和反壟斷部門。賓士是否存在壟斷行為,正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
之前一周,江蘇省物價局反壟斷分局已對蘇州、無錫、丹陽等五個城市的賓士經銷商進行反壟斷調查。
進口汽車廠商的壟斷行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限定整車價格,其次是限定4S店的零配件價格和保養價格。
進口汽車廠商的壟斷行為更加隱蔽,這也給調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比如有些進口汽車廠商在給經銷商開會,制定限價政策的時候,不允許參會人員帶手機,不讓帶紙筆,不能記錄,全部是口頭傳達。
上海市發改委對克萊斯勒、湖北物價局對奧迪的調查已經接近尾聲。兩家企業都已查明確實存在壟斷行為,比如奧迪在湖北就曾召集4S店,統一零配件和保養的價格。而克萊斯勒在上海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兩家企業近期將會受到相應處罰。
奧迪壟斷
奧迪方面最終被監管方認定為同時存在縱向和橫向壟斷行為,會被重罰以2億多元。罰金依照的是上年度奧迪在湖北地區銷售額的6%。

車輛召回

2014年10月23日晚間訊息,奧迪一位發言人周四表示,該公司已發起一次全球召回行動,涉及85萬輛奧迪A4轎車,以修理一個有缺陷的安全氣囊。
此次召回影響到2011至2014年10月間生產的奧迪A4轎車,以及Avant與AllRoad版的奧迪A4。該公司表示,一個軟體問題可能導致這些車輛的氣囊在發生撞車時無法彈開。

捲入"排放門"

2015年9月28日,德國大眾集團全資子公司奧迪承認,全球約有210萬輛奧迪品牌汽車捲入“排放門”醜聞。
奧迪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說,全球範圍內約有210萬輛奧迪品牌柴油車安裝了特殊軟體,在尾氣檢測時蓄意降低排放量以矇混過關。其中,在西歐市場約有142萬輛,德國市場約有57.7萬輛,美國市場約有1.3萬輛。
奧迪涉事車型包括採用1.6升和2.0升EA189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的A1、A3、A4、A6、TT、Q3和Q5,與此前大眾品牌的主要涉事車輛發動機型號相同。

安全隱患

2018年5月,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要求,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畫。
將自2018年6月6日起,召回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進口的生產日期為2011年11月7日至2013年11月8日的部分2013-2014款奧迪A4 Allroad、2012-2014款奧迪A5汽車,總計20278輛;召回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自2011年5月3日至2016年1月17日生產的部分2012-2015款奧迪A6L、2013-2014款奧迪A4L和奧迪Q5汽車,總計638771輛。
本次召回車輛總計659,049輛,召回範圍內的部分車輛發動機輔助冷卻液泵可能存在兩種失效模式:1、輔助冷卻液泵可能被異物堵塞導致過熱;2、輔助冷卻液泵中的水汽可能造成內部電路短路。導致輔助冷卻液泵局部溫度過高和相關零件熔蝕,嚴重時可能造成發動機艙著火,存在安全隱患。
2018年10月16日,德國豪華汽車品牌奧迪表示,由於其嚴重污染的六缸和八缸柴油發動機存違規行為,被德國監管機構處以8億歐元(7.034億英鎊)罰款。
2018年10月初,大眾集團終止了與奧迪執行長魯伯特·施泰德(Rupert Stadler)的契約,後者因涉嫌參與柴油排放測試欺詐而正在接受調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