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嶺口

太和嶺口,在山西省代縣西北二十五里,宋靖康二年,金人劫欽宗及皇后,度太和嶺至雲中,即此。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恩來同志來到這裡,同閻錫山就聯合抗日問題進行談判,達成建立山西民族革命戰爭總動員委員會的協定,促進了山西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嶺口
  • 概述  :太和嶺口,在山西省代縣
  • 簡介:代州太和嶺口,何許重地也?
  • 歷史記載:《元豐志》:雁門山有太和
簡介,歷史記載,

簡介

代州太和嶺口,何許重地也?其實它是振聾發聵的雁門關,在北宋時的曾用流通名。在唐末五代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契丹後,就把置於重巒疊嶂勾注山中的雁門關,以關嶺為界一劈兩半,關南屬中原,關北屬遼。趙匡胤趙光義哥弟建宋後曾兩次動兵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於是宋、遼對峙以雁門關峰頂為界,關南為中原,關北為遼金更替統治的廣袤大漠,而太和嶺口則為中原人進勾注逾雁門關的入山口。太和嶺口按古代設隘置關的習慣應稱為南口,但它卻被稱為太和,這是始於太宗趙光義皇帝兒孫以和為核心的治國安邦國策的體現,是處理民族矛盾政策的真實寫照,是趙氏皇室內心的企盼。

歷史記載

《元豐志》:雁門山有太和岩,亦曰太和嶺。靖康二年,金人劫欽宗帝後離青城,自鄭州而北至代,度太和嶺,至雲中。明初傅友德克大同,引兵巡太和嶺,西北至宣德府宣府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