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兵力對比,日軍,中國軍隊,戰役過程,兵力準備,主要戰場,會戰結果,會戰評價,歷史意義,

歷史背景

1937年9月4日,華北方面軍決定香月清司的第1軍進攻保定,同時令位於宣化一帶的板垣征四郎之第5師團西進至蔚縣,以策應其第1軍進攻保定。北路在宣化的三浦敏事之第21旅團,向西南經深並於9月9日至花稍營、井兒溝,10日至陽原,9月14日經南村而占領了廣靈,到達蔚縣以西地區。北路在宣化的三浦敏事之第21旅團,向西南經深並於9月9日至花稍營、井兒溝,10日至陽原,9月14日經南村而占領了廣靈,到達蔚縣以西地區。第5師團進入到蔚縣、廣靈的前後,沿平綏線進攻的關東軍“蒙疆兵團”,在9月13日占領了大同,17日占領了大同西南的尚希莊和大同以北的豐鎮;沿平漢路進攻的香月清司第1軍於9月19日攻占了定興。
1937年9月25日,關東軍“蒙疆兵團”攻占朔縣、應縣、渾源以南的內長城各地,混成第2旅團於28日向內長城進攻,占小石口,然後即經雙稈樹、龍王堂,向繁峙前進,第15混成旅團27日晨突進了茹越口,29日占領了繁峙。獨立混成第1旅團10月2日占領長城線上的楊方口和長城內的寧武。
1937年10月1日,日本首相召開有外相、陸相和海相參加的四相會議,決定了《處理中國事變綱要》,綱要規定行使武力的主要地區在河北察哈爾兩省和上海方面,還沒有進攻太原的企圖。但是,日本的“華北方面軍”對上述綱要有不同的看法。9月30日,“華北方面軍”作出了《關於收拾事變策略的意見》。關東軍在10月11日制定了《處理中國事變的具體方針綱要》,日軍統帥部同意了“華北方面軍”和關東軍的意見。
內長城防線被日軍突破,太原形勢危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挽回危局,遂決定轉用平漢線兵力,鞏固山西防禦。
對保衛山西的作戰,中共中央極為關注。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一直同閻錫山保持著頻繁的接觸,多次參與一些重要作戰計畫的研究,以協調共同作戰。針對閻錫山把作戰地區劃分為左、中、右三個地區,以主力用在正面防禦的作戰計畫,周恩來指出:“在中地區,應以小部隊箝制當面之敵,而以主力把敵誘到代縣、忻口一線,求得側面出擊,加以消滅;右地區的部隊要進行廣泛的游擊,以牽制敵軍;左地區兵力較弱,可向寧武南北游擊,破壞和阻止敵軍的前進計畫。

兵力對比

日軍

日軍出動4個半師團約14萬人,意在消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奪取太原。

中國軍隊

中國方面有6個集團軍約28萬人參戰,計畫殲滅來犯之敵,遏制日軍在華北的攻勢。

戰役過程

兵力準備

  • 日本方面
1.日軍進攻山西的方針和計畫
1937年10月1日,日軍突破茹越口平型關一帶之內長城防線,侵占大營鎮、繁峙等地之後,日軍中央部令華北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戰占領太原”;令關東軍“以一部入列華北方面軍指揮下”,並應“為以上作戰提供方便。”
華北方面軍於當日夜半即命令關東軍位於內長城線以南的各部隊,歸第5師師長指揮;同時命令第5師以主力在代縣集結,準備攻占太原。
1937年10月3日,第5師由大營鎮向代縣附近集結。4日,將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的主力列入該師指揮。
1937年10月7日,萱島支隊(以中國駐屯軍步兵第2團為基幹編成)到達大同,也配屬於第5師 。至此,忻口作戰日軍的戰鬥序列為: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中將,下轄第5師、獨立混成第1旅、混成第2、第15旅、堤支隊、大泉支隊、萱島支隊等部。
1937年10月6日,華北方面軍命令沿平漢線南侵的第1集團軍在適當時機攻占石家莊,並以一部兵力進入井陘以西的要地,切斷中國軍隊在山西方面的交通,以策應第5師的作戰。同時,命令第5師向太原前進,攻占太原。
  • 中國方面
1.第2戰區的防禦企圖和部署
1937年10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令第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第9、第14軍及第85師、獨立第5旅等部共四個半師的兵力,由石家莊經正大路,轉赴晉北增援。並令第2戰區以有力一部固守諄縣、原平,掩護集中。
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為了扭轉晉北作戰的敗局,決定縮短戰線,將兵力集中於寧武代縣原平一帶,利用忻口要隘與敵決戰。為了平息人民的憤怒,推卸晉北作戰失敗的責任,他又遵照蔣介石的命令,處決了雁北作戰夫利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同時,閻錫山召集有關人員對當面敵情進行分析,判斷日軍將以主力由大營繁峙,以一部由大同、雁門夫沿汽車路進攻,另以一部由陽方口附近實行鉗制攻擊。
與此同時,閻錫山命令第19軍固守崞縣,第 34 軍之第196旅固守原平,獨立第7旅固守軒崗,阻敵南下,以掩護主力在忻縣附近之集中。俟各路部隊集中完畢後即開始向當面之敵攻擊。
2.中共中央軍委對山西作戰的指導和對八路軍配合友軍作戰的部署
為了爭取忻口和太原作戰的勝利,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於10月6日致電參加太原軍事會議的周恩來,讓他轉告國民黨軍事當局:“敵占石家莊後,將向西面進攻,故尤泉關(九龍關)、娘子關兩點須集結重兵,實行堅守,以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勝利。
朱德、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於1937年10月6日、7日,令第115師協同友軍向平型關、大營鎮之敵進攻,相機襲取渾源、應縣,斷絕茹越口、繁峙之間交通;令第120師以主力向岱嶽鎮(今山陰縣)以西山地出動,斷絕大同與雁門關之間交通,以第358旅主力配合友軍夾擊寧武以南之敵;令第129師主力進到正大鐵路之壽陽、平定地區,積極鉗制與打擊西進之敵。

主要戰場

  • 平型關伏擊戰
主詞條: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1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先以2個步兵大隊從渾源翻越高山南下,襲擊守軍第17軍側背,23日占領團城口;再以第21旅由靈丘南進,從正面進攻平型關,遭國民黨軍第33軍第73師抗擊,24日又增兵猛攻。第35軍軍長傅作義率預備軍2個師增援,日軍攻擊受挫。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下,奉命以一部襲擊靈丘、淶源敵後,以主力第685、第686、第687團三個團於靈丘縣東河南鎮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有利地形伏擊日軍。
平型關戰鬥平型關戰鬥
1937年9月25日,第5師團第21旅團第42聯隊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由靈丘向平型關前進,在預伏地區被殲千餘人,汽車被毀百餘輛(見平型關戰鬥)。察哈爾派遣兵團以混成第15、第2旅團東進策應,27日進擊茹越口,守軍第34軍第203旅堅決抵抗,旅長梁鑒堂陣亡,次日茹越口陷落。察哈爾派遣兵團進占繁峙,威脅平型關側背。30日夜,平型關守軍奉命撤向五台山。日軍遂陷平型關,西進至代縣
  • 忻口作戰
主詞條:忻口戰役
忻口位於太原以北,居忻縣、崞縣、定襄三縣之交,東托五台山,西倚雲中山,滹淪河從兩山穿流而過,同蒲鐵路和一條公路沿河岸縱貫南北,自古以來為戰略要地。從1935年起,就已在此修築工事。
忻口戰役中擊落的日軍飛機照片忻口戰役中擊落的日軍飛機照片
為了占領太原,日軍第5師於1937年10月3日由大營鎮出發,6日在代縣集結。混成第2、第15旅於10月1日由代縣沿公路分別向崞縣、原平進攻。此時,第2戰區第19軍王靖國部憑藉有利地形,對日軍的進攻奮力抗擊,遲滯了敵軍的行動,並為主力部隊集中布防贏得了時間。
1937年10月5日,第14集團軍先頭第9軍(欠第47師〕到達忻口,占領忻口附近之南懷化一帶陣地。10月6日,閻錫山下達對日軍出擊的命令。
1937年10月10日,第14集團軍主力到達忻口,占領忻口東西一線陣地。10月11日,中國第二戰區忻口前線部隊已全部進入指定位置,占領了陣地。第二戰區作出進一步的調整部署:將中央軍擔任的25至30公里的正面防線再劃分為3個作戰地區,將中央軍區分為3個兵團,分別防守3個作戰地區。並令傅作義率總預備軍加入中央軍作戰。仍由衛立煌任總指揮,傅作義任副總指揮。
1937年10月12日,第2戰區又令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率第35軍及第61軍之獨立第2、第3旅等部開赴忻口一帶,協助中央集團軍作戰。中央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將先後到達忻口地區的部隊區分力三十兵團:以第15軍軍長劉茂恩指揮第15、第17軍為右翼兵團;以第9軍軍長郝夢齡指揮第19、第35、第61、第9軍為中央兵團;以第14軍軍長李默庵指揮第14軍及第85、第66、第71師為左翼兵團。各部隊由衛立煌統一指揮,在12日前展於忻口以北龍王堂、南懷化、大白水、南峪之線,準備與敵決戰。
忻口戰役時我軍炮兵陣地照片忻口戰役時我軍炮兵陣地照片
日軍在10月8~11日占領崞縣、原平後,企圖一舉攻占忻口,直趨太原。10日,其第5師從代縣向忻口前進。12日,日軍各部隊集結於原平附近。板垣征四郎將混成第15旅及堤支隊等部編為右翼隊,第5師力左翼隊,於13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因兩翼有五台山和雲中山相阻,日軍集中5000人兵力,在飛機30餘架、坦克50餘輛、炮50餘門掩護下,採取中間突破的戰法,向中央兵團第9軍第54師之南懷化陣地及左翼兵團之閻莊陣地發起猛攻。戰至10時許,南懷化沿河工事被毀,守軍傷亡殆盡,日軍乘機渡河,突破南懷化陣地。郝夢齡即以第17軍第21師兩個團增援堵擊,衛立煌派第14軍之第10師及第61軍新編第4旅協力夾擊突入之敵。激戰終日,斃傷日軍3000餘人,擊毀坦克22輛,恢復南懷化東南高地。向閻莊進攻之敵,至黃昏時,增加到3000餘人,突破守軍前沿陣地。
忻口作戰·中國軍隊防禦部署要圖,1937年10月6日忻口作戰·中國軍隊防禦部署要圖,1937年10月6日
1937年10月13日夜,衛立煌組織部隊向日軍實施反擊,企圖圍殲突入之敵。14日2時,反擊開始後,中央兵團之第35軍第218旅向南懷化以北之弓家莊日軍反擊。日軍1000餘人則向第9軍第54師之第161旅下王莊陣地攻擊。第218旅以一部增援第161旅,旅長董其武率另一部繼續向弓家莊日軍反擊,7時攻克弓家莊。8時,日軍1000餘人,坦克10輛在飛機15架、炮20餘門的掩護下,向下王莊至弓家莊一線反撲。守軍連續打退敵人四次衝鋒,董其武身受重傷,仍率部將日軍擊潰。在中央兵團對南懷化附近日軍開始攻擊之際,日軍亦增兵向南懷化反撲,戰鬥甚為激烈。經一日激戰,南懷化陣地又為日軍占領。右翼兵團經一日激戰,於20日將當面日軍壓迫於滹沱河東岸至靈山腳下一帶;左翼兵團於拂曉攻占舊練莊,遇日軍增援部隊反撲,激戰終日,成對峙狀態。
忻口作戰·中國軍隊轉移攻勢戰鬥要圖,1937年10月14日日—16日忻口作戰·中國軍隊轉移攻勢戰鬥要圖,1937年10月14日日—16日
1937年10月14日20時許,衛立煌親率獨立第5旅至忻口督戰,將指揮關係作了調整:由第61軍軍長陳長捷指揮第21師、獨立第2、第3旅(欠第4團)及新編第4旅,負責肅清南懷化之敵 ;由郝夢齡指揮第54師附第217、第218旅及獨立第3旅之第4團等部,擔任忻口——正面守備及向當面之敵反擊。
1937年10月15日,忻口正面守軍向中泥河、東泥河之敵反擊,曾一度攻占中泥河,但在日軍增援到達後,被迫撤回。攻占南懷化之日軍,自拂曉起,繼續向1300高地攻擊,情勢極為嚴重。左 、右翼兵團經一日激戰,仍與日軍處於對峙狀態。
衛立煌鑒於南懷化為全線鎖鑰,關係忻口戰役的全局,遂決定集中第21師、獨立第2、第5旅及新編第4旅等部共5個旅的兵力,殲滅南懷化日軍;並以第68師由秦家莊、舊練莊向前後城頭行動,夾擊該敵。限於16日零時前後開始攻擊。閻錫山得知當面之敵增加,恐中央集團軍兵力不足,遂電令朱德總司令指揮所屬截斷敵後交通,以阻敵續增;並即派第73師及第101師之第201旅等部,迅速輕裝赴忻縣,歸傅作義指揮。
1937年10月16日2時,南懷化陣地反擊戰正式展開。第218旅由弓家莊向南懷化敵側背攻擊,7時攻占舊河北,9時占領南懷化北端河岸。是時,日軍飛機10餘架,協助其地面部隊一再反撲,終被擊退。郝夢齡率部向占領南懷化之敵奮勇反擊,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戰鬥異常激烈。經晝夜激戰,占據南懷化以南之日軍,大部被殲。此戰,日中雙方軍隊均傷亡數千人, 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犧牲後被迫晉為上將)、第54師師長劉家琪少將、獨立第5旅旅長鄭廷珍少將等,均壯烈殉國。連日鏖戰,部隊傷亡慘重,衛立煌除派陳長捷統一指揮中央兵團各部隊繼續作戰外,並電呈蔣介石,請求迅籌援軍。蔣介石即派第22集團軍之第41軍由潼關一帶兼程馳援。閻錫山也急令第94師及第177師之第529旅由五台山之耿鎮、龍泉關一帶星夜趕赴蘭台鎮、二十里舖間,歸衛立煌指揮。
與此同時,日軍汽車400餘輛,滿載步兵,由團城口西進。衛立煌遂決心固守陣地,以等援軍到達,再行反擊。乃令第217、第218旅分別撤至忻口附近集結;第54師界河鋪北岸之一部亦撤至界河鋪以南占領預備陣地。並以第19軍軍長王靖國為中央兵團總指揮,第61軍軍長陳長捷為副總指揮。是日24時,衛立煌又對部隊部署作了調整,將部隊區分為左地區隊、右地區隊、中央地區隊(即原左、中、右翼兵團),分別配置於張家莊、靈山、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陣地,待後續部隊到達,再由兩翼轉移攻勢,包圍殲滅當面之敵。
1937年10月17日至19日,日軍陸空協同不斷向中央集團軍之靈山、南懷化東北高地、官村、大白水等陣地猛烈攻擊。守軍擊毀其坦克、裝甲車各20餘輛,使日軍攻擊未能得逞。自20日起,日軍先後對中央集團軍各陣地施放大量催淚性毒氣,並向守軍陣地實施爆破。
1937年10月22日,日軍增援部隊萱島支隊也投入了戰鬥。守軍頑強抗擊,並適時組織反突擊,雙方形成拉鋸戰,戰至11月1日,守軍雖“戰鬥員傷亡三分之二以上”,“日耗兩團上下”,但陣地仍巍然屹立。
還在日軍準備向忻口進犯時,八路軍各部隊即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部署,向敵側後展開了積極主動的攻擊。第115師獨立團於10月10 日夜,攻占淶源縣城。第120師之第358旅主力於10月8日,夜襲寧武縣城。該師雁北支隊於10月1日襲占朔縣以北之井坪鎮(今平魯縣城),4日又收復平魯縣城(今平魯鎮)。接著該支隊對同蒲鐵路朔縣至大同段展開破襲戰,10日在辛莊伏擊敵運輸隊,隨即逼近大同。當日軍主力於10月中旬向忻口陣地發起攻擊後,八路軍向該敵兩翼及後方廣泛展開了游擊戰。
第115師之第344旅主力於10月13日至14日在平型關東北小寨村附近,斷絕日軍交通。15日,截擊由靈丘方向駛來的日軍汽車130餘輛,並打退該敵一個營的數次反撲,迫其退回靈丘。接著第344旅主力幹當日夜襲團城口,隨後收復平型關及渾源具城。第344旅之第688團於15日夜襲沙河鎮日軍,繳獲大批糧秣和軍用物資。18日,該團又一舉攻克繁峙。
第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等部,則向察南、冀西之敵展開進攻。15日,獨立團於廣靈以南之馮家溝設伏,殲滅日軍步騎兵100餘人,繳獲滿載軍用物資的大車120餘輛、騾馬300餘匹。16日乘勝收復廣靈縣城。隨後收復靈丘蔚縣易縣渾源陽原等縣城。向冀西挺進之騎兵營等部,於18日克復曲陽縣城。至29日,騎兵營等部又連克平山、唐縣完具等城,嚴重威脅了日軍平漢鐵路北段的交通。
經20餘天的作戰,第115師先後收復縣城10座,切斷了張家口至代縣間日軍後方交通線。第120師向進攻忻口之日軍右翼及後方展開廣泛襲擊。其第358旅旅部率第715團於10月13日夜向崞縣西南之日軍進擊,一舉攻占大牛店。隨即於14日乘勝向南北大常、永興村之敵進襲,斃傷日軍120餘人。第358旅之第716團深人日軍側後,打擊敵人的運輸隊。18日,該團在黑石頭溝公路兩側進行伏擊,斃傷日軍300餘人,擊毀汽車20餘輛。20日夜,又以一部襲占雁門關;另一部破壞了廣武至大和嶺間的公路及橋樑,一度切斷了雁門關至忻口的交通。
正太路石家莊附近戰鬥經過要圖,1937年9月28日—10月10日正太路石家莊附近戰鬥經過要圖,1937年9月28日—10月10日
第359旅(欠第718團)在日軍向忻口陣地發起攻擊之時,星夜由平山地區進至忻口西北側擊敵人。10月23 日,該旅在陽明堡西南之王董堡伏擊日軍運輸隊,毀敵汽車7輛。此後 ,不斷襲擾過往日軍,使敵交通運輸進一步陷入癱瘓。由於第115師和第120師的積極作戰,使進攻忻口之日軍與大同、張家口的交通中斷,糧、彈、油料等供應斷絕,迫使敵人不得不借飛機來輸送給養。衛立煌10月24日在給蔣介石的密電中稱:“敵自雁門被截斷,糧秣極感困難,現向地方徵發雜糧中。”為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連電嘉獎,蔣介石於10月17日致電朱德、彭德懷:“貴部林師及張旅,屢建奇功,強寇迭遭重創,深堪嘉慰。”
日軍在地面攻擊受挫,遂由代縣西南之陽明堡機場頻繁出動飛機,加緊了對忻口陣地的轟炸 。此時,八路軍第129師先頭部隊第769團,進抵滹沱河南岸蘇龍口一帶,發現日軍飛機不斷由北岸的陽明堡機場起飛,遂決定出其不意,夜襲機場。
10月19日凌晨,第769團各部隊分別進至預定地區。擔任主攻的第3營順利偷渡滹沱河,潛入機場,發起攻擊,經過1小時激戰,共毀傷日軍飛機24架,殲滅日軍100餘人,八路軍傷亡30餘人,營長趙崇德光榮殉國。這一勝利,沉重打擊了敵軍士氣,使日軍在忻口戰場上一時失去了空中力量。八路軍各部隊的積極作戰,切斷了敵後方運輸線,削弱了日軍的進攻力量,大大減輕了國民黨軍正面防禦的壓力,起到了暫時穩定晉北戰局的作用。
  • 娘子關作戰
主詞條:娘子關戰役
娘子關位於平定縣以東、井陘縣以西之正太線上,為晉冀間要衝,是太原的東面門戶。
日軍在1937年10月10日攻陷石家莊後,以一部繼續沿平漢線南侵,而以主力第20師等部沿正太線西進,企圖迂迴忻口、太原側後,配合其在忻口正面進攻的部隊奪取太原。這樣,娘子關地區的局勢遂告緊張。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確保山西,使晉北作戰無後顧之憂。”在抽調第14集團軍轉用於晉北作戰之後,又命令第1戰區第26路軍、第27路軍、第3軍及第17師等部轉用於娘子關南北之線,以掩護第2戰區之右側。閻錫山於10月10日夜派副司令長官黃紹竑赴娘子關統一指揮作戰。此時,第26路軍除留 30師歸第27路軍總指揮馮欽哉指揮外,其餘部隊在第2集團軍總司令(兼第26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率領下入晉增援,正向太原輸送中。馮欽哉將第17師配置於娘子關與雪花山一帶;第30師及第169師在左翼之張家井、西板山、曹莊一帶;第3軍在右翼之九龍關、測魚鎮、北障城一帶。
娘子關作戰·第一次舊關反擊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4日—15日娘子關作戰·第一次舊關反擊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4日—15日
1937年10月11日,守軍尚未全部進入陣地,日軍即開始發起攻擊。第17師於井陘附近倉卒應戰。
1937年10月12日拂曉,日軍以飛機支援,戰至 18 時,井陘亦被攻陷。長生口、大小龍窩等地也相繼被日軍占領。據此,閻錫山急令孫連仲率部掉頭東返娘子關,加強該線防守。
娘子關作戰·第二次舊關反擊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6日娘子關作戰·第二次舊關反擊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6日
1937年10月13日晨,日軍繼續西犯。大小尤窩之敵1000餘人向第17師右翼舊關猛攻,戰至14時將舊關攻陷。並陘之敵則向第17師正面雪花山陣地攻擊,守軍奮勇阻擊,敵未得逞。為遲滯日軍的進攻,當夜,第17師師長趙壽山率部趁夜幕向長生口之敵出擊,正當部隊攻擊進展順利之際,不意雪花山陣地被日軍攻占。趙壽山立即調部隊反擊,激戰至拂曉,部隊傷亡逾千人,陣地仍未恢復,不得不退守乏驢嶺一帶。在雪花山一帶戰況緊急之時,黃紹竑即令第3軍主力向左轉移,以策應第17師作戰,其第12師於13日夜移至新關一帶。與此同時,孫連仲率部抵達娘子關。
1937年10月14日,第27師等部向舊關、核桃園及大小龍窩等地日軍反擊,曾一度攻占核桃園及大小龍窩。15日1時,閻錫山決定娘子關附近作戰由孫連仲統一指揮,並限令16日消滅舊關之日軍。15日拂曉,第12師向王家嶺及舊關東南地區日軍攻擊;第27師圍殲夫溝附近之敵。
娘子關作戰·第三次舊關反擊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7日—19日娘子關作戰·第三次舊關反擊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7日—19日
經兩日戰鬥,守軍共斃傷日軍第20師之第77團團長鯉登行一上校以下500餘人。16日,守軍向舊關等地日軍發起全線總攻,戰至19日,守軍殲敵2000餘人,攻擊雖有進展,但自身傷亡已近5000人,且第17師陣地乏驢嶺被日軍攻占,遂不得不停止攻擊,撤回原陣地。
日軍對忻口正面攻擊受阻,娘子關方面攻擊進展緩慢,其華北方面軍遂令第1集團軍“部署精銳的一部迅速突破正太線方面的敵陣地。”此外,命令第109師的一部“21日入列第1軍的指揮下,以協助攻占太原平原。”據此,第 1集團軍司令官於“19日命令第二十師以全力擊敗當面之敵,攻占陽泉平原;又在21日部署歸其指揮的第一百零九師的一部(稱為“昔陽支隊”),沿贊皇-九龍關-昔陽大道進攻昔陽。”第20師根據上述命令,將部隊分為兩個縱隊:以右縱隊沿井陘—新關—石門口大道及其以北攻擊;以左縱隊沿微水鎮(今井陘縣城)—測魚鎮—石門口大道地區前進。
自21日起,日軍增援部隊逐次到達娘子關一帶,以步、炮、空聯合,向守軍陣地展開了全線攻擊。守軍將士雖經頑強抗擊,但因連日血戰,部隊減員過重,致使防線多處被日軍突破 。為此,孫連仲於22日電陳閻錫山,請速調生力軍增援。在此緊急情況下,八路軍總部命令第129師火速向娘子關東南敵之側後挺進,尋機殲敵,配合友軍阻止日軍西進。該師於10月18日抵達平定以東。20日至24日,先後在長生口、東石門、馬山村等地,打擊進犯之敵。
太原會戰廣陽戰鬥中八路軍115師的陣地太原會戰廣陽戰鬥中八路軍115師的陣地
1937年10月25日,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決定以第386旅伏擊日軍第20師約1000餘人的輜重隊。26日拂曉前,旅長陳賡令第772團第3營在七亘村至甲南峪間地區設伏。9時許,敵進入伏擊區,第3營向其本隊發起猛烈攻擊,經兩小時激戰,斃日軍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匹和大批軍用物資,其餘日軍逃回測魚鎮。劉伯承判斷日軍輜重隊必將沿原定路線繼續西進,決定第386旅在七亘村再次伏擊敵人。28日,日軍果然以步騎兵400餘人掩護其輜重部隊經原道西進,11時許進入伏擊區。第772團第3營突然發起猛烈衝擊,戰至黃昏,殲日軍100餘人,繳騾馬數十匹,再次打擊了進犯之敵。
然而,對娘子關方面的防禦,一直沒有引起國民黨軍事當局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在忻口戰役開始前提出的預置重兵加強娘子關防守的建議,也沒有被完全採納,直至日軍逼近後,才調部隊進至娘子關倉卒組織防禦。加上國民黨軍“在戰略上處處防守,兵力分散,此打彼看,不知呼應。緊張方面緊打,兵力不足;無敵地區無事,游兵閒散。”
1937年10月26日,娘子關失陷,守軍全線撤退。30日,日軍占領陽泉、平定後沿正太路及其南側大道向太原、榆次繼續進犯。晉東戰局急轉直下。閻錫山於10月31日夜間決定忻口地區的守軍全線後撤。
為了打擊進犯之敵,阻止和遲滯日軍的西進行動,八路軍總部於10月28日率第115師師部及第343旅由五台地區南下,30日抵達平定西南地區,統一指揮第129師及第115師主力,向沿正大路西犯之敵展開了連續的作戰。
1937年10月27日,日軍占領娘子關後繼續向平定方向進擾。1937年10月27日,日軍占領娘子關後繼續向平定方向進擾。
1937年11月2日,第129師之第386旅在師長劉伯承、旅長陳賡指揮下,於昔陽東南之黃崖底一帶,伏擊由東冶頭向昔陽進犯之敵第109師第136團一個營。共斃傷日軍300餘人,戰馬300餘匹,八路軍僅傷亡30餘人。第115師師部及第343旅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則進至昔陽以西之沾尚鎮地區,待機殲敵。11月4日,日軍第20師先頭兩個團通過廣陽進至松塔鎮,其輜重隊及一個營進至廣陽。第343旅在旅長陳光指揮下,對敵輜重隊發起猛烈攻擊,經4小時激戰,殲日軍近1000人,繳獲騾馬700餘匹、步槍300餘支及大批軍用物資,日軍遭此打擊後,不敢貿然西進,已進至松塔鎮的兩個團被迫回返廣陽。7日,第129師主力在第115師一部的配合下,又於廣陽以東之戶封村地區設伏,斃傷日軍250餘人。八路軍在黃崖底、廣陽、戶封村等地連續地伏擊日軍,予敵以沉重打擊,從而遲滯其行動達一星期之久,掩護了沿正太路撤退的國民黨軍。但是,從娘子關方面後撤的國民黨軍已不能組織有效的防禦。致使平定、陽泉、壽陽於10月30日至11月2日相繼淪陷。忻口、太原處於日軍大包圍之中。
  • 太原保衛戰
主詞條:太原保衛戰
太原是山西省首府,由於娘子關方面作戰的失利,使太原危在旦夕。閻錫山為集中兵力固守太原,遂決定忻口守軍全線撤退。根據閻錫山的指示,衛立煌於1937年11月2日下令,對部隊的編成、任務區分作了明確的規定。其要旨如下:以第15、第17軍(欠第21師)等部為右兵團,第15軍軍長劉茂恩為兵團長,以主力確保萊水墕、川套里、窯子上之線陣地;以第19、第61軍,第35軍一部及第21、第47(已到達太原)、第54、第72、第73師等部為中央兵團,第19軍軍長王靖國為兵團長,其主力配置於西黃水、育龍鎮至周家山之線陣地;以第14軍及第68、第71、第94師等部為左兵團,第14軍軍長李默庵為兵團長,其主力配置於觀象坡至西青善及東墕村至天門關之線陣地;以炮兵第5、第23、第28團為炮兵集團,炮兵司令劉振蘅為指揮官,其主力占領鳳樓閣、陽曲鎮及欄崗村等陣地;以第85師及獨立第5旅、第529旅為總預備隊,分別配置於太原、新城村、新店村附近;飛行隊由陳棲霞為指揮官,負責轟炸由忻口南進之敵。
太原城保衛戰經過示意圖,1937年11月6日—9日太原城保衛戰經過示意圖,1937年11月6日—9日
各兵團接受命令後,當即於2日21時開始向指定位置轉移。在忻口撤守的同一天,閻錫山在太原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保衛太原的方針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設陣地線,實行依城野戰,以阻敵前進,消滅其兵力,待我後續兵團到達,再施行反攻夾擊而聚殲之。”同時,委衛立煌為第2戰區前敵總司令,除第18集團軍及第6集團軍外,均歸其指揮,委傅作義兼太原守備司令。並將第2戰區長官部指揮所移駐交城。11月4日,閻錫山等紛紛撤離太原。
太原會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日—11月12日太原會戰經過要圖,1937年10月1日—11月12日
對於太原的守衛,周恩來一直非常關注。還在忻口戰役剛剛開始的時候,即於10月12日向閻錫山等建議,必須轉變作戰方法,力爭在忻口等地區求得小勝利。並指出,保衛太原,必須背靠山地,在野戰中求勝利,不應以多數兵守城,或正面堵擊,在太原軍事會議上,周恩來對受領守城任務的傅作義說:“我願代表中國共產黨,還有全民族,誠懇地對你說一句話 :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在於廣大人民民眾之深厚的偉大力量,請你保重。”之後,周恩來一直堅持到11月5日夜,才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最後一批人員撤離太原。
晉北日軍在獲悉忻口守軍撤退後,遂跟蹤追擊。11月4日,逼近石嶺關。鑒於原預設陣地已難以立足,衛立煌遂決定將陣地轉移於太原北郊。與此同時,由晉東方面西撤之部隊,除第27路軍及第17、第27師撤向太原附近外,其餘部隊均遭日軍截擊,被迫向榆次西南撤退。
1937年11月6日,由忻口南下和沿正太路西進的日軍相繼逼近太原城郊。衛立煌除抽調第68師(即獨立第8旅)、第71師及獨立第7旅等部增援第7集團軍守備太原城外,將主力轉移至太谷 、交城之線,以阻止日軍沿同蒲路繼續南侵。在外圍防守部隊相繼南撤後,守衛太原城垣的部隊,僅有第35軍的9個營及獨立第1旅、第213旅等部10個營,共約19個營的兵力。奉命增援守城的部隊,除獨立第8旅之1個營於6日21時渡過汾河,進入城內外,其餘部隊均因受阻而循汾河西岸南撤。這樣,“依城野戰”變成了“孤城獨戰”。
日寇步兵第30聯隊繪製的太原城西北隅戰鬥經過要圖日寇步兵第30聯隊繪製的太原城西北隅戰鬥經過要圖
1937年11月7日,東、北兩路日軍在太原附近之狄村、雙塔寺等地會合,太原城西汾河河上各橋均為其占領,太原城被敵四面包圍。日軍以步、炮聯合攻城,並出動飛機向城內狂轟濫炸。激戰竟日,城外守軍大部壯烈犧牲,餘部於黃昏撤入城內據守。入夜,傅作義將軍親自登城指揮,鼓舞士氣。
進入太原城的步兵第30聯隊進入太原城的步兵第30聯隊
1937年11月8日晨,日軍憑藉優勢火力繼續攻城。戰至9時,城垣東北角及西北角被日軍轟陷,東、北兩面城牆亦被轟開突破口十餘處,敵趁機向城內猛衝。守軍將士奮勇截擊,至午後4時始將各突破口封鎖,僅在東北城角一處,仍與敵1000餘人展開激烈巷戰。黃昏後,日軍一部空降於城中大校場,並四出襲擊。守軍官兵雖奮力血戰,但終因傷亡過重,無力再戰,被迫於21時由城南門突圍,經文水向離石方向撤退。太原遂告陷落。

會戰結果

在會戰中,中國軍隊以傷亡13萬人的代價,給日軍造成約2.7萬人的傷亡,依舊沒能守住太原城。

會戰評價

太原會戰過程中,廣大官兵英勇頑強,前仆後繼,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愛國熱情。儘管由於國民黨軍事當局在作戰指導上有嚴重失誤,處處防守,正面堵擊,兵力分散,尤其是對娘子關方面的防禦重視不夠 ,致使娘子關失守,使戰役全局陷入被動,以至太原被日軍所占,但它仍不失為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也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配合較好的一次會戰。

歷史意義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山西省會太原,雖然最後會戰以失利告終,但太原會戰是八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