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老子《道德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地不仁,舊解釋是說天地無私。典出通行本《道德經》老子第五章,郭店簡本《老子》無此句。郭店簡本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文義與通行本同。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當颱風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華的富人家裡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裡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裡,也要刮到阿貓阿狗的家。還要刮到那小小螞蟻的穴里。

基本介紹

拼音,原文,詳解,解釋一,解釋二,出處,典故,小說中的出現,

拼音

tiān dì bù rén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詳解

解釋一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透明子王章海解釋:著作權所有翻錄必究:
天地是沒有層次的,把萬事萬物都看成是"草扎的狗"--物質.聰明人也應該有宇宙的心態,把人類看成是物質的一部分.天地之間,就好像是一個鼓風機,內部空虛反而不少占空間,只要你一動就有空氣出來.再多的例子說也說不完,還不如你現在就守住自己的中間.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齊物論里的如下的這么一段話了。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潔的人不謙讓,最勇敢的人不輕易挑逗冒犯別人。
這就是莊子的言說,他的話看上去很不對,仔細想想又很對。他的文章也是這樣,看上去很沒道理,也無結構邏輯可講。其實是最有道理,最講邏輯與結構。

解釋二

天地是沒有同情心的。不中斷的壓迫萬物,如鼓風一般推動著。其中的過程,不可修正。被迫的推動著萬物。老子此處強調了,萬物都是盛極而衰。哪怕再強悍美妙的事物也如芻(chú)狗一般,造化弄人。強調了生存死亡的無可奈何,與強制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啊,沒有良心,萬物,只不過是它的芻(chú)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啊,莫若法天,百姓,只不過是它的芻(chú)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天地之間啊,好像是它的橐龠(tuóyuè)?僅僅鼓著空氣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啊空虛,沒有窮盡,動一動身體,你會更加倦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那么多,對你那么好 付出那么多,換來的只是空白,不如守中。

出處

《天地不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典故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同冷豬頭、牛、羊等一樣功能。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老子畫像老子畫像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小說中的出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日月無情,轉萬世屠梟雄”是小說《誅仙》中的句子。《誅仙》是中國當代作家蕭鼎寫作的長篇武俠(古典仙俠)巨著,全書共八冊,被新浪網譽為“後金庸武俠聖經”。《誅仙》最初在幻劍書盟連載,後在台灣由小說頻道出版,在大陸由朝華出版社出版,第七冊開始轉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9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誅仙》修訂版,書後增加了附錄和排行榜。《誅仙》情節跌宕起伏,氣勢恢宏,人物性格鮮明,以獨具魅力的東方仙俠傳奇架空世界,令人擊節長嘆,不忍釋卷,寫情尤稱一絕。書中反覆探究的一個問題就是“何為正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句被作者化用,成為這本小說的主題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