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仁

聖人不仁

老子為什麼說是“聖人不仁”呢?這是因為,真正之道義乃是大公,而大公則無親疏之別,無物我之分,其於大不偏,於小不遺,廣慈博大,至誠不移。既不可能得到它額外的親近,也不可能得到額外的疏遠;既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妨害;既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崇貴,也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卑賤。大公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所謂親疏、利害、貴賤,都是相對而顯。如有所親,必有所疏;如有所利,必有所害;如有所貴,必有所賤。故而大公者不為。

基本介紹

  • 本名:李耳
  • 別稱:老子
  • 字號:伯陽
  • 所處時代:春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河南省鹿邑縣
  • 出生時間:約前570年(庚寅年)
  • 去世時間:前471年
  • 主要作品:《道德經》
解釋,出處,作品簡介,

解釋

《淮南子》曰:"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法之,萬世傳之,而以無為為之。為惠者,尚布施也。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則守職者懈於官,而游居者亟於進矣。為暴者,妄誅也。無罪者而死亡,行直而被刑,則修身者不勸善,而為邪者輕犯上矣。故為惠者生奸,而為暴者生亂。奸亂之俗,亡國之風。是故明主之治,國有誅者而主無怒焉,朝有賞者而君無與焉。誅者不怨君,罪之所當也;賞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民知誅賞之來,皆在於身也,故務功修業,而不趨上媚君。"
所以,治世應以大德,不以小惠。為政以德,則本仁以育萬物,本義而正萬民,本中和以處萬事。所謂恭己正南面而已,乃是自己以身作則,則百工各盡其職,庶務盡修,上如同無所作為然,故大德者,乃是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無為為之者。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王弼說:"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
···············································

出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白話意思為: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天地(對待萬物和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作品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