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扁食

天台扁食

天台扁食是浙江天台傳統的特色小吃,是麥粉製成的食物。屬於春節等重大節日的年節食品。有點象北方的餃子、南方的餛飩,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比餃子精緻,比餛飩豐滿。餡的多樣性更非餃子、餛飩可比。至於它的形狀,略帶扁形,頗像耳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台扁食
  • 主要成分:麥粉
  • 所屬地區:浙江天台
  • 形狀:略帶扁形,頗像耳朵
簡介,傳說,作法,

簡介

天台扁食也是麥粉製成的食物。有點象北方的餃子、南方的餛飩,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比餃子精緻,比餛飩豐滿。餡的多樣性更非餃子、餛飩可比。至於它的形狀,略帶扁形,頗像耳朵。

傳說

有戶人家來了客人。丈夫吩咐妻子包扁食請客。妻子不知道怎么個做法,猛然想起丈夫說過自家的豬瘦得象扁食,就把粉捏成豬的形狀放到湯里煮。丈夫揭開鍋用勺攪,看妻子做了這么些怪物,就說:“你怎么搞的?”妻子回答說:“你不是說豬象扁食?”丈夫見妻子聽錯話,氣得敲勺子:“你耳朵呢?”妻子還是搞不靈清,說:“耳朵本來是做著的,讓你這一攪一甩的,還不攪掉了?”丈夫無可奈何地嘆息:“唉,呆蛋!”妻子應聲:“啥?來蛋?好的!我這就拿來,是做餡呢,還是和湯?”
這自然是充滿機智的幽默和調侃,但也表明天台扁食與民間文學之間有著某種不解之緣。在天台南山——特別是山頭鄭一帶——扁食叫做“麵食”。據說鄭姓祖上孟五公是遠近聞名的豪傑,作一個揖能使十來個壯漢跌入池塘。只因他頭生得扁,人們敬畏他,儘管背後不免叫他鄭扁頭,當眾場合可忌諱這個“扁”字,於是扁食就成了“麵食”。
“湯包”這別號倒道出了扁食的特點。扁食得先“包”。揉好麵粉,紮成小段,用擀杖輾壓成巴掌大的薄皮(現在多用軋面機軋了)。然後把煮熟的蘿蔔、荸薺筍乾、精肉及豆腐乾、雞蛋片剁成的碎丁,配上調料,作為餡子。

作法

把皮子兩端彎成圓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圍高中間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確實相像,現做現燙,在湯中加點醬油醋,又熱又香,那味道夠你誇的。當然,也有現包現烤,放上油,撒上蔥,淡黃油亮,是難得的下酒佳饌。
扁食,天台人可以說是一年吃到頭。特別是春節,那是非吃不可的。除夕裹好,正月初一當晚飯。這與北方守歲時包辭歲的“餃子”(包時正值辭歲迎新時刻,稱“更歲交子”,諧音變說就成了餃子)的風俗相近。而在正月十三掛燈,正月十八落燈,都得吃扁食,則是天台人的創造。
建國以後,北方人南下,包餃子多起來了,似乎有跟本地人吃扁食、點心店賣餛飩並駕齊驅之勢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