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是天台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中心,面積約5.8萬畝,峰巒疊嶂,如千葉蓮花,有七十二峰之勝。主峰高1098米,雲海茫茫……唐詩仙李白在此寫下千古名篇《天台曉望》。有“南國雪域”之譽,為旅遊休閒避暑勝地。素以觀雲攬日、品,茗探幽賞奇花稱著,是天然的動植物資源寶庫,生態環境良好。國家保護珍稀動植物有雲豹、毛冠鹿、蘇門羚、猴面鷹;天台鵝耳櫪,浙江七子花、櫻果朴、進化型古茶樹、華頂杜鵑等,更有漫山千年佛樹——雲錦杜鵑、佛茶仙茗——華頂雲霧茶等為世所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 地理位置: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
  • 面積:3866.67公頃
  • 級別:國家級
  • 管理單位:天台縣林業局
  • 批准時間:1997年3月
旅遊景觀,森林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要景觀,華頂講寺,雲錦杜鵑,歸雲日出,西茅篷,墨池,小吃特產,豆腐皮,餃餅筒,筍茄,麥餅,糊拉汰,雲霧茶,扁食,水晶蛋糕,歷史,雲錦杜鵑,5月風光,主峰,交通指南,乘車路線,

旅遊景觀

森林景觀

雲錦杜鵑林:在華頂拜經台、避暑山莊和華頂寺周圍,廣泛分布著高山雲錦杜鵑,在歸雲洞、拜經台處集生成林,樹高丈余,齡逾百年,古樸蒼勁,枝繁葉茂。每年五月,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花,廣袤數十畝,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浙江少見,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觀。
黃山松林:歸雲峰至拜經台之黃山松林,經雲滋霧潤,冰雪風寒磨鍊,濃蔭青翠,千冠奇特,千姿百態,或挺立峰巔絕壁,或盤根石隙、破石而生;或蒼勁挺拔,或虬枝盤結;樹冠若旗展若傘蓋,或聚或散;天工成就這一洋洋樹木盆景園,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是森林公園不可多得的風景林,亦是天台山名松的搖籃。
古柳杉林:海拔900米的華頂寺、避暑山莊四周,為濃蔭蔽天的古柳杉林。初上華頂,滿目古樹蕭森,老乾參天,掛雲鎖霧,蒼翠冉冉;百鳥啼囀,松鼠躍攀;花散馥,古寺、山莊隱逸、秀靈萃聚、猶入仙境,林下潔淨,是開展森林浴的好場所。
玉樹銀花:華頂山巔,嚴寒隆冬,“霧淞、雨淞”常現。此時,遍山皆白,樹木、灌草周身如披銀戴玉,高低參差、滿山銀花玉樹,在燦爛的陽光下,晶瑩閃爍,蔚為壯麗。為森林公園另具特色的冬季植物景觀。
浙江七子花群落廣泛分布於華頂獅子岩坑坡谷中下部,百餘畝集生成片,每至八九月,白色頂生圓錐花序,競相開放,清馨素雅;微風拂煦、花枝搖拽,宛若陣陣白雲飄鋪於廣闊的山谷,給人以博大高潔素雅之美,是森林公園又一特色的植物景觀。而且,如此集生,能強烈顯現壯觀群體景觀的,在浙江實為少見。
古樹名木森林公園古樹名木,不僅數量種類較多,且具“珍、稀、奇”的特點。有古松、古竹柏、古柳杉;奇花錦峰杜鵑;珍稀的浙江七子花、青錢柳、天台鵝耳櫪、金錢松等。它們或圍山居、寺宇而布,形成深林幽寺,使山居、寺觀莊嚴、神秀,富有靈氣;或以挺拔蒼勁、虬枝盤節各自的優美乾形與姿態展現於遊人面前。

自然景觀

奇峰、怪石、異瀑、幽洞有:華頂、歸雲、天柱等名峰;護法神龜、羲之筆、靈芝石、赤龍玉璽、浴龍戲珠、女媧石、龍床、龍門等50餘處怪石;石樑飛瀑、小銅壺滴漏、鐵劍泉等奇瀑;黃經洞、歸雲洞等幽洞;惠澤潭、雙龍潭、蛙鳴潭等八處碧潭;方廣金溪河谷風光及華頂日出、雲海、霧淞、雨淞等氣象景觀。
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華頂歸雲位於華頂峰南與華頂緊連,峰頂南坡有一小洞“歸雲洞”。歸雲峰觀雲景為天台山景區最佳場所。此處朝暮雲氣,氳氤盤結,往往朗朗晴空,忽然白茫茫的雲霧,向歸雲洞前滾滾飛來,翻越奔騰,四周群峰之頂如個個小島,漂浮海面,美妙無比,雲霧在這裡愈聚愈厚,仿佛歸宿於此,故此峰也稱歸雲峰。
華頂峰:系天台山主峰,高1098米,以秀峰、古蹟、名茶、奇花馳名。登峰巔四望,群峰以華頂為中心,層層環列,如眾星拱月,形若蓮花,青巒碧峰倩影,盡收眼中,蔚為壯麗。峰巔最高處,相傳為古代高僧智豈頁面朝西天讀經文處,故稱”拜經台”。此處為觀日賞雲的最佳之地。
石樑飛瀑是華頂國家森林公園絕佳景點之一。石樑原叫石橋,自然生成,兩崖峭壁對峙,一巨石橫架天際,長約7米,厚約2米,寬不盈尺,橫臥如梁,故稱石樑。上游溪水在瞻風橋下形成瀑群,三折穿梁洞而出,從30米的峭壁上,直落至碧泓潭。其色如霜雪,勢如奔馬,故“冰雪三千丈,風雷十二時”,名為“雪瀑”。如遇大雨傾盆,山洪暴發,瀑水穿梁而出,如銀河奔瀉,極其雄偉壯麗。飛瀑周圍留有30餘處摩崖石刻。有康有為正書“石樑飛瀑”,宋米芾行書“第一奇觀”,明甘雨隸書“飛瀑懸瀑”,石綸正書“大觀”等。據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樑上走過。
金溪麗谷為y型河谷,全谷底岩床出露,水清見底,惠澤、未名、映壁、月牙等幽潭散布其間;河床、岸灘及溪岸峰巒上怪石嶙峋,若獅若象,似牛如馬,如龍似虎,如翁如僧,千姿百態、不可名狀。溪谷兩岸重疊崖嶂,如列翠屏;一溪清流,隨山彎曲,山色潭影,恰似一軸山水畫。

人文景觀

以宗教寺觀廟宇遺址和摩崖石刻為主。如華頂寺、方廣寺等寺觀古建築;太白讀書堂、藥師、長春、駕雲、天柱庵等茅蓬;石樑飛瀑四周的摩崖石刻群(石刻多為稱讚石樑飛瀑勝景或記游的),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明代進士甘雨、清代曹掄、近代康有為等名人題刻等,計有三十二處之多;拜經台、葛玄茶圃、王羲之墨池、龍瓜井等勝跡。
華頂寺舊名華頂覺園道場,後晉天福元年(936)僧德韻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善興寺,後幾經火焚,現存大雄寶殿,規模宏大。這裡綠樹環抱,古木參天,環境幽雅。寺座北朝南,依山傍水,風光綺麗。寺前六株巨柳杉,體量魁偉,高聳入雲,高八丈有餘,直徑三人合圍,極為少見。
五百羅漢銅殿殿高1.3米,寬0.6米,內壁鑄有500羅漢像,闌楹有字五十二,左右壁有題名百字,精雕細刻,工藝非凡。

主要景觀

華頂講寺

華頂講寺始建於後晉天福元年(936) ,為禪宗法眼宗二祖德韶國師所建,初名華頂圓覺道場。之前,南陳智者大師初入天台山時,曾結廬於此修頭陀行。寺前有數株大柳杉,高30多米,胸徑須三人合抱,老乾挺立、鬱鬱蔥蔥、聳入雲天。
華頂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像,像用青銅鑄成,高4.5米,重7.8噸,莊嚴慈祥。兩旁牆壁上排列十六尊者線刻壁雕,富濃郁的魏晉風韻。壁雕上方橫樑上懸佛龕,內供千尊銅佛,形象逼真,使大雄寶殿成為千佛之殿。大殿左後方為“智者大師堂”,奉祀智者大師。

雲錦杜鵑

五月華頂,數百畝雲錦杜鵑競相開放,形成一片五彩繽紛的花海,遠遠望去,似錦似霞,璀璨奪目。雲錦杜鵑因此得名。
雲錦杜鵑古稱“娑羅”,屬杜鵑花科,為中國特有的稀有珍貴樹種。成片成林面積近300畝,而且樹齡在200年以上形成古樹群,則惟有天台華頂獨有,堪稱天台山的一大植物奇觀。
華頂雲錦杜鵑,是一種常綠、高大的灌木,高約四五米,樹冠渾圓,主幹分明,旁枝逸出。葉片革質,形似夾竹桃葉,正面墨綠油亮,背面有鵝黃色茸毛。花蕾形如鴿蛋,包容7-13個小花蕾,頂生傘狀花序,自頭年7月孕蕾至次年5月花開,足足“十月懷胎”。每年立夏前後,紫紅、粉紅之花競相開放,由十數朵小花組成一朵大如碗口的花球,一樹千花,似牡丹、似芍藥、似芙蓉,絢麗奪目,馨香襲人。

歸雲日出

觀看“華頂日出”,須選擇3月-10月的晴日,三更早起,登上絕頂望海尖,即拜經台。在此觀日出,不僅可看到清齊周華《台岳天台山遊記》中所描寫的“金霞縷縷,間以青氣,日輪欲起,如金在熔,摩盪再三,始升天際”的壯麗景色,還可東望溟渤,看到水天一色,銀波涌日,霞光萬道的晨海奇觀。若恰逢雨後初晴之日,更可見到紅日在雲海中探身而出,浮而又沉,沉而又浮,踏波踩浪一番後再一躍而起發出萬道金光的奇觀。
華頂峰高寒,朝霧夕嵐,說起就起。或白雲如絮,隨風飄蕩,薄霧如紗,一片朦朧;或雲浪滔滔,洶湧澎湃,大霧瀰漫,蓋地遮天;更或彤雲密布,雨雪紛飛,寒意濃濃。每當雲霧來臨,斯峰如島,人行其間,若隱若現,景置其中,似有若無。無論是煙雨迷濛還是陽光明媚,景色變幻無窮,令人撲朔迷離,如入仙境。

西茅篷

茅篷是華頂獨有的,結構獨特的房屋建築,其外形有圓有方,似亭如閣。四壁為厚實的泥牆或石牆,屋頂覆蓋尺把厚的箬竹,冬暖夏涼。古時茅篷多為修禪者棲居或香客歇息之所,有藥師庵、長春庵、耕雲樓、不昧居、天柱庵、西茅篷庵等。
西茅篷系在當年西茅篷庵的遺址上重建的,不同形態的茅篷錯落分布,四周圍以竹籬笆,花木扶疏,十分清幽。其外形與古茅篷無異,屋內裝修卻頗現代化。在此休閒、品茗、著述、避暑,聆聽“白雲堆里一聲鐘”,愜意萬分。

墨池

王羲之墨池位於華頂寺右側。王羲之年青時曾居華頂寺習練書法。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在此池洗筆洗硯,竟把澄清的池水也染黑了,後人稱為“王羲之墨池”。
池畔豎立大型的大理石石碑,上鐫“白雲先生書訣”。《白雲先生書訣》是王羲之在寫《蘭亭序》時為紀念其在華頂跟白雲先生學書這一段歷史所書,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書法論文,它雄辯地證明了王羲之在華頂隨白雲先生學書的歷史事實。
據傳,王羲之當年居此時,其書法即已少有名氣。一天,他正在對自己潛心揣摩後所寫的“永”字自我讚賞時,不料一個道士來到他身邊,邊看邊搖頭,並隨手拿起王羲之擱在旁邊的筆,在王羲之已經寫好的“永”字旁又寫了個“永”字。王羲之非常氣憤,正想發作,斥責道士的無理;但仔細把兩個“永”字一比,不由大吃一驚,道士的“永”字要比自己寫的好得多,這才知遇上了高人。於是轉怒為喜,誠心向道士討教。道士以“永字八法”剖示書法之秘,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天地萬物皆合乎陰陽生克,字之神韻氣度亦然。”王羲之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都體現在這“永”字上。這個道士就是東晉時天台山高道,字紫真,號白雲,人稱“白雲先生”,隱居於華頂山南麓的道教第十四福地靈墟,精通書道。於是王羲之就拜白雲先生為師,跟隨白雲先生學習書法。學成後回紹興蘭亭,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蘭亭序》,成為人人敬仰的書聖。
王羲之曾書有“獨筆鵝字碑”留在華頂寺,明初寺毀,碑也不知去向。至清時,曹掄選在院子中挖掘出半邊殘碑,經七年苦練將“鵝”字補全,現鑲嵌在天台山國清寺三聖殿東首的蓮船室牆壁上。

小吃特產

豆腐皮

豆腐皮,天台山特產,營養價值較高,是豆製品中的精華。中醫理論認為,豆腐皮性平味甘,有清熱潤肺、止咳消痰、養胃、解毒、止汗等功效。豆腐皮在天台民間生產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逐步形成了許多專業生產豆腐皮的專業村,年產量近千噸。該產品的主要特點是營養價值高且食用方便。優質豆腐皮的標準是:外觀呈淡黃色半透明狀,質薄,手感柔韌,落水不糊,入口細膩,有香味。

餃餅筒

餃餅皮一般是用麥粉做的,也有用粽絲刷把稀米漿刷在鏊上,變成又薄又軟的“米筒”皮子,在這上面撒些紅糖,做成甜的。這與一般餃餅筒做成鹹的,是大異其趣的。
餃餅筒相傳為濟公所創。濟公在國清寺為僧,見每餐剩下很多菜餚,就把這些采餚裹在糊拉拖里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眾歡迎,而被提拔為衣缽僧。這便是餃餅筒的來歷。此後每逢歲時佳節,鄉民往往把“餃餅筒”當作祭品。尤其在清明節、七月半、大年夜的時候,更是不可缺少。
“餃餅筒”做得講究點,人們稱之為“五虎擒羊”,就是以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片等分別與金針、木耳、冬粉、筍絲、菜梗等依照一定順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把它烤得油光發亮,是最好的下酒物。不會喝酒的,以餃餅筒和粥而食,味道也很不錯。

筍茄

筍茄為天台山所特有,以毛竹筍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先將幼嫩的竹筍去皮後放入鍋內,加上適量的食用鹽燒開,再用文火煮六至七個小時,然後烘曬,一般需要七至十天才能烘乾。由於這裡的竹筍質地好,蒸煮時間長,竹筍體內的纖維轉化為更易被人體吸收的物質,可用於煮肉或燒雞、鴨和燒湯。不僅具有新鮮竹筍的營養特點,如低脂肪、低糖、富含植物蛋白質和鈣、磷、鐵、鎂等礦物元素,還具有口感脆軟、清香鮮美等優點。
1998年在浙江省優質農產品評比中獲銀獎。它不僅有利於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和排泄,更具有預防大腸癌和高血壓之保健功效。

麥餅

天台粉食類中最能登得大雅之堂的,除了餅餅筒,就算肉丸糊麥餅了。它以麥粉和精肉為主料,輔以多種佐料製成。狀若圓盤,直徑20厘米,厚約3毫米,淡黃色,外面鬆軟,裡面香嫩,味道美極了。
天台的家庭主婦手下,各種各樣的麥餅都能做出來:豆腐麥餅、洋芋麥餅、醃菜麥餅、菜乾麥餅、苔菜麥餅……,用什麼副食做餡就叫什麼麥餅。而肉丸糊麥餅則是巧婦們拿手的工藝。那為什麼叫“肉丸糊麥餅”呢?說起來有趣。相傳很早以前,有對老夫妻剛給兒子談了一門親事,不想女方家裡的人突然登門來摸家底,家中沒備好菜,臨時買,路太遠,兩老急得團團轉,只得把僅存的一碗肉丸打糊,加上佐料,遢了幾個餅待客,心裡還生怕對方不滿意。誰料客人吃得津津有味,嘖嘖稱奇,還要求他們傳授做法呢。從此,肉丸糊麥餅就在天台民間流傳開來,經過後不斷改進,成了今天的粉食珍品。
下面介紹用料和製法。
用料:上白麵粉500克,精豬肉250克,味素10克,精鹽15克,醬油35克,豬油50克,花椒粉10克,素油100克,水適量。
製法:1、先將精肉剁碎斬糊,然後拌入蔥花、味素、精鹽、醬油、豬油、花椒粉,最後摻入少量水,將肉餡打至發稠即成餡心。
2、用40-50℃的溫水將麵粉和成麵團,麵團的軟硬以平放掌心能夠緩緩垂下掌緣為宜。這樣才能鬆軟,富有彈彈性。
3、把麵團拍成每隻100克左右的劑。先用手掌將劑放在撒有乾麵粉的砧板上略為撳扁,然後左掌平托,右手將餡心窩入撳扁的面劑中封口,再用手掌略為撳扁平托,用擀杖擀成圓盤形即可。擀時要注意兩面多翻身,餡心要擀到餅緣,使肉糊均勻分布,厚薄一致。
4、遢(烙)餅前,鍋要燒熱,並敷好素油。攤餅時要兩面多翻身,翻身時敷油。餅快遢熟時,手提餅緣至鍋沿,順時針方向慢慢轉動,直至遢熟為止。火不可過猛,以免餅皮焦硬;火小了餅皮板結,也不鬆軟。
天台城關、城郊一帶還有一種巧究的麥餅,叫“肉丸麥餅雞子灌”,技藝要求更高。當肉丸糊麥餅在鍋子裡翻遢至半熟時,先不要敷油,用刀在麥餅夾層中輕輕捅一捅,用湯匙把打攪調勻的雞蛋漿灌進去,緩緩流遍整個餡心。然後放回鍋里,敷上素油,翻烙到兩面黃為止。
肉丸糊麥餅端上桌,吃法也別具一格。不要用手拿著吃,而要用三隻筷子撕著吃,類似西餐。左手拿一支筷壓住餅,右手用一雙筷撕餅。這裡面也有故事呢。天台立縣之初,正是三國鼎立之時。戰禍迭起,百姓遭殃。他們敢怒不敢言,於是在吃麥餅時用上三隻筷。意思是餅象徵著完整的河山,三隻筷子為三國,譴責魏、蜀、吳分裂國家,以泄心中鬱憤。
用筷夾起金黃潤亮、油香沁鼻的麥餅,蘸一蘸醬油、醋、麻油、辣醬之類的調味品,品嘗一番,那才叫人愜意呢!

糊拉汰

“糊拉汰”實際上應該寫成“糊拉拖”,只因為天台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這樣寫。“糊拉拖”,顧名思義是把麥粉調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狀,用手把它放在鍋子裡拖拉成圓形的薄餅,一次一個,用不到一分鐘就熟。製作方便,香脆可口,是天台鄉民的家常便飯之一。
不過要做得好,還得講點技術。譬如,麥粉調水的稠薄,鍋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與否,都要恰到好處。否則,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緊貼在鑊面上起不來,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當然,在巧婦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張張薄如紙、圓如鏡、透光亮,揩些油、蔥、蒜,吃起來香味四溢,鬆軟適度,可口極了。
天台風俗,新媳婦下廚,夫家常讓她做“糊拉拖”或“麥餅頭”考考她的手藝。
假如用同樣的方法,在特製的平鍋—“鏊”上作業,“糊拉拖”就從半球形成為平面圓形。這就叫“餃餅皮”了。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種菜料,捲成筒形,然後敷油,烤至焦黃,就成了天台人最拿手的風味佳肴—“餃餅筒”了。

雲霧茶

天台山雲霧茶產於天台山6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中,因終年受雲霧之滋潤,集天地這精華,其品質受歷代茶客的青睞。“佛天雨露,帝苑仙漿”、“芳葉奪蘭芷,濃香冠六品”這是古人的讚美;“色澤綠潤,水色清澈,質香味濃,是綠茶中的珍品”,這是農業部對天台山雲霧茶的評價;“外形細緊,香氣高銳,滋味鮮爽,湯色綠高,芽葉勻齊”,這是茶葉專家的評語;“香氣高,滋味,回味好,耐沖泡”,則是消費者的口碑。它1999年獲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扁食

天台扁食也是麥粉製成的食物。有點象北方的餃子、南方的餛飩,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比餃子精緻,比餛飩豐滿。餡的多樣性更非餃子、餛飩可比。至於它的形狀,略帶扁形,頗像耳朵。當地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笑話呢!
有戶人家來了客人。丈夫吩咐妻子包扁食請客。妻子不知道怎么個做法,猛然想起丈夫說過自家的豬瘦得象扁食,就把粉捏成豬的形狀放到湯里煮。丈夫揭開鍋用勺攪,看妻子做了這么些怪物,就說:“你怎么搞的?”妻子回答說:“你不是說豬象扁食?”丈夫見妻子聽錯話,氣得敲勺子:“你耳朵呢?”妻子還是搞不靈清,說:“耳朵本來是做著的,讓你這一攪一甩的,還不攪掉了?”丈夫無可奈何地嘆息:“唉,呆蛋!”妻子應聲:“啥?來蛋?好的!我這就拿來,是做餡呢,還是和湯?”
這自然是充滿機智的幽默和調侃,但也表明天台扁食與民間文學之間有著某種不解之緣。在天台南山——特別是山頭鄭一帶——扁食叫做“湯包”。據說鄭姓祖上孟五公是遠近聞名的豪傑,作一個揖能使十來個壯漢跌入池塘。只因他頭生得扁,人們敬畏他,儘管背後不免叫他鄭扁頭,當眾場合可忌諱這個“扁”字,於是扁食就成了“湯包”。
“湯包”這別號倒道出了扁食的特點。扁食得先“包”。揉好麵粉,紮成小段,用擀杖輾壓成巴掌大的薄皮(現 在多用軋面機軋了)。然後把煮熟的蘿蔔、荸薺、筍乾、精肉及豆腐乾、雞蛋片剁成的碎丁,配上調料,作為餡子。
把皮子兩端彎成圓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圍高中間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確實相像,現做現燙,在湯中加點醬油醋,又熱又香,那味道夠你誇的。當然,也有現包現烤,放上油,撒上蔥,淡黃油亮,是難得的下酒佳饌。
扁食,天台人可以說是一年吃到頭。特別是春節,那是非吃不可的。除夕裹好,正月初一當晚飯。這與北方守歲時包辭歲的“餃子”(包時正值辭歲迎新時刻,稱“更歲交子”,諧音變說就成了餃子)的風俗相近。而在正月十三掛燈,正月十八落燈,都得吃扁食,則是天台人的創造。
建國以後,北方人南下,包餃子多起來了,似乎有跟本地人吃扁食、點心店賣餛飩並駕齊驅之勢了。

水晶蛋糕

水晶蛋糕是天台筵宴上最富特色的點心,因它不用麥粉而用糯米粉製作而成,又稱“天台糯米蛋糕”,深受歡迎。
糯米蛋糕用糯米粉、雞蛋、白糖三種原料按相等比例拌和製作。三斤原料,可以做三斤糯米蛋糕。製作的關鍵是要將雞蛋打攪得相當成熟,用手打攪需幾千下。這樣,蛋糕才會“發”。
糯米蛋糕的特點是香、軟、甜。冷熱都可以吃,更適宜於冷吃。由於糯米不易腐敗,便於攜帶,近 年來名聲雀起,暢銷各地,國人競相仿製。

歷史

華頂自漢魏以來,為佛道雙棲之聖地,唐詩之路之極頂;有葛仙茗圃、又軍墨池、晉唐古杉、華頂講寺、七十二茅蓬、拜經台、太白堂、黃經洞、歸雲洞、天壽石等名勝古蹟自然景觀。葛玄、王羲之、謝靈運、智者大師、李白、孟浩然、榮西、陸游、徐霞客、康有為、潘天壽、吳冠中等歷代中外文化名人都在此留下深深的足跡。
峰下有華頂寺,初名善興寺,為晉天福元年(936年)國師德韶大師創建,現存建築為1998年重建。寺後歸雲洞,相傳是三國吳時葛玄手植茶圃所在,至今已有1700餘年,現建有歸雲亭。寺東北還有太白讀書堂,西南面有右軍墨池等古蹟。寺兩側密林間,原有72茅篷,東茅篷以藥師庵為最大。每逢佛教齋期,山上僧眾、香客如雲,這些茅篷就成了他們修煉的處所。
華頂寺一帶,土地肥沃,古木森森,終年雲霧繚繞,宜於茶樹生長,出產的華頂雲霧茶為中國名茶之一,飲譽中外。華頂的雲錦杜鵑,樹齡多在百年之上,占地數百畝,每年5月間,繁花似海,堪稱奇觀。

雲錦杜鵑

天台山雲錦杜鵑:東晉孫綽在《游天台山賦》中讚美天台山“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為積極保護,使天台山許多的古木名花繁衍至今,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的雲錦杜鵑就是其中樹姿優美、花色嬌艷的名花。
浙江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雲錦杜鵑梵語稱娑羅,當地人將它稱為娑羅樹,清代邑人齊周華在《台岳天台山遊記》中寫他游華頂時記敘:“山高氣寒,四時之花信常遲,帷娑羅種性最宜,故四月花開如木筆,如芍藥,香滿禪林。然帷此與石樑有之,洵異種也。”
雲錦杜鵑屬杜鵑花科,它以“蒼乾如松柏,花姿若牡丹”而成為《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記載的377種杜鵑花中的佼佼者,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樹種。它雖在雲南、四川等地少有分布,但成片成林面積近300畝,且樹齡在200年以上並形成古樹群,則唯天台華頂山獨有。
天台山雲錦杜鵑,它性喜陰寒,據《天台山全志》記載:唐貞元(785—805)年間,由寺僧用藥養護在缽體內,首次引種到江蘇鎮江鶴林寺。建國後,由於人們摸透了它的習性,也有少數人移栽成功,只是山下缺少雲霧、山色以及野味,觀賞起來,未免有些遜色。
天台山雲錦杜鵑,是一種常綠大灌木,高約四、五米,樹冠渾圓平整,主幹分明,旁枝逸出,葉片革質,形似枇杷葉,正面墨綠油亮,背有黃色茸毛。每年立夏過後,頂生傘狀花序,待放的花苞則如荷箭。花朵盛開時,由7—13朵小花團簇一起而組成一朵朵大若碗口、嫵媚無比的花團,一樹千花,故又稱“千花杜鵑”。一般花期在7天左右,花色有大紅、粉紅、白色和紫色等,間雜一起,形成一片繽紛奪目的“花海”,望之粉若芙蓉,姣若清荷,燦若雲霞,聞之沁人心。其間又穿插著黃山松、柳杉、望春花等相伴而生。更顯現出萬綠叢中點點紅的美景。人在花中游,仿佛置身一幅碩大無比、色彩鮮明、格調清新的圖畫中。

5月風光

每年5月間,進入華頂景區,雲錦杜鵑在路邊、道旁、岩上、林間、坡地上,星星點點,叢叢簇簇,漫山遍野,似彩雲灑落,主要成林分三大處,各有特色。歸雲洞前千樹簇擁,花海一片;東茅蓬藥師庵則獨自佇立,或姐妹相處;拜經台附近卻三五成群,叢叢簇簇,姿態萬千。
“翠岫從容出,名花次第逢。最憐紅躑躅,高映碧芙蓉。琪樹應同種,桃源許並。無人移上苑,空置白雲封。”清初張聯元這首《杜鵑花》詩將別名紅躑躅的雲錦杜鵑與仙界琪樹、碧桃花相比,既感慨它沒有收入皇家花園,也說只有在白雲繚繞中觀花,才能有一種超脫凡塵之感。

主峰

華頂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的主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拱秀,峰崗重疊,這裡雲霧終年在峭崖洞間繚繞,或收息,或奔吐……,變幻莫測的雲霧和絢麗多彩的花叢,構成了華頂峰上特有的雲中花景。立身峰頂俯瞰,展現在眼前的是瞬息萬變的奇妙景象,花在雲中開,霧在花間飄,雲霧與花海交映成趣,真是一時一景,全無雷同之處。
天台山雲錦杜鵑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堪稱華夏奇觀。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是觀雲海、賞奇花、品佳茗的休閒避暑勝地。

交通指南

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地址: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
浙江天台山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地圖浙江天台山華頂國家森林公園地圖
華頂國家森林公園自駕車路線:
1、杭州: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2小時)
2、上海:滬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3.5小時)
3、江蘇、無錫、常區域:蘇嘉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4.5小時)
4、南京:寧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4.5小時)
5、溫州方向:甬台溫高速(“三門”出口)---上三 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1.5小時)
6、寧波方向:甬台溫高速(“三門”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1.5小時)
7、金華方向:義烏---東陽---嵊州---新昌---天台(省道)(車程2.5小時)

乘車路線

華頂國家森林公園乘車路線:
天台縣汽車北站8點和13點分別有班車前往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