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口鄉

大過口鄉

大過口鄉地處楚雄市西南方,轄區面積340.411平方公里。轄西康郎、大益雞、力白所、磨刀箐、野豬塘、杞岔拉、蠶豆田、碧雞、依齊 么九個村民委員會196個自然,206村民小組,距彝州首府鹿城123公里。

全鄉有農戶3716戶16205人,其中農業人口15600人,占97.9%,人口自然增長率3.1‰。居住著漢、彝、白等5民族,其中彝族人口13627人,占85.5%。全鎮耕地面積15459畝,其中:水田4465畝,占28.9%,旱地10944畝,占71.1%,人均占有耕地0.8畝。最高海拔2761米,最低海拔960米,鄉人民政府駐地磨刀箐,海拔2200米,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504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6300萬元;菸葉收購總值667.6萬元;糧食總產量554萬公斤;地方財政收入3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24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過口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楚雄市
  • 政府駐地:磨刀箐村委會
  • 電話區號:0878
  • 郵政區碼:675019
  • 地理位置:楚雄市西南部
  • 面積:340.411平方公里
  • 人口:16128人
  • 方言:楚雄方言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車牌代碼:雲E
簡介,人口民族,人文地理,經濟狀況,基礎建設,教育狀況,人口衛生,特色產業,資源環境,民俗風情,教科文衛,社會生活,社會保障,

簡介

大過口鄉位於楚雄市西南部,距楚雄市首府鹿城123千米。全鄉轄西康郎、大益雞、力白所、磨刀箐、野豬塘、杞岔拉、蠶豆田、碧雞、依齊么9個村民委員會,206個村民小組。
大過口鄉大過口鄉
國土面積340?41平方千米,海拔1100米~2671米,總耕地面積16366畝,其中:旱地12021畝,水田4345畝。
人口情況 總戶數4628戶,總人口16128人,其中:城鎮人口261人,占總人口的1.6%;彝族人口14461人,占總人口的89.7%;農業戶數3742戶,鄉村勞動力資源10438人;從業人員數10041人,其中:男5245人,女4796人,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產業(農、林、牧、漁)9160人。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119人,第三產業(運輸業、商、飲、服務、其它)762人。2016年全鄉出生人口204人,死亡13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
水 利 通自來水的村委會9個,通自來水的村民小組193個,受益農村居民戶數3575戶,受益農村人口數14976人,水利化程度達93.03%,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不斷完善。
電力 全鄉通電的村委會9個,通電的村民小組206個,受益農戶3741戶,受益農村居民人口數15569人,全鄉通電率達99.9%,農村用電量340萬千瓦時,比去年320萬千瓦時增加20萬千瓦時,增長率為6.2%。
公路 鄉轄區內南大公路、多西公路主幹線實現了油路化,通公路的村委會9個,通車村民小組206個,通車率達100%,通車裡程達750公里。

人口民族

全鄉有農戶3978戶,總人口16291人,其中:農業人口15936人,占總人口的97?8%;女性7864人,占總人口的48?3%;彝族人口14441人,占總人口的88?6%。
大過口鄉大過口鄉
全年出生人口203人,死亡11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6‰;戶口遷入109人,戶口遷出11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7?9人。

人文地理

曾被稱為楚雄市山區“八哨之咽喉”的大過口鄉,位於楚雄市西南部哀牢山之麓,東與楚雄市東華鎮大地基鄉隔河相望,南與新村鎮相連,西與中山鎮三街鎮接壤,北與南華縣徐營鎮雨露鄉毗鄰。
大過口鄉大過口鄉
境內山峰林立,西北邊的西康郎山,中部老君殿山,東南部白竹山連成一體,雄踞彝鄉,被人稱為“小雞足山”的九台山,依偎在三大主峰的環抱中,海拔2361.8米的山顛,山川秀麗,景色迷人,
留有明嘉靖年間高僧學蘊建造的大方廣寺、學蘊和尚靈塔及碑刻、大殿匾額,寺宇宏偉、風格典雅、古剎壯觀,蒼天古柏、千年茶花共同見證著彝鄉經濟發展。
洶湧澎湃的馬龍河顯盡彝山漢子的粗獷豪放,碧波蕩漾、蜿蜒東流的碧雞河展盡彝家妹子的溫柔多情,自西向東的自雄河,帶著彝山的問候緩緩而去。
縱橫的河流,交錯的溪澗,形成了河谷山地立體氣候,適應各種植物生長,森林覆蓋率達78.3%,從低谷到山地、山峰次第分布灌木、喬木、針葉林等,
有樹種雲南松華山松杉松、東瓜木、栗木、杜鵑山茶花馬櫻花等。340.4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了彝鄉16205人,其中彝族人口14367人,占總數的88.66%,日常使用彝語人口達98%。

經濟狀況

大過口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504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6300萬元;菸葉收購總值667.6萬元;糧食總產量554萬公斤;地方財政收入3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24元。
大過口鄉大過口鄉
大過口鄉農村經濟以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為主,2007年共有核桃面積35446.9畝,實現核桃總產28.5萬公斤,產值560萬元;出欄生豬7885頭;出欄大牲畜266頭,出欄山羊1602隻;出欄家禽28208羽;肉類產量達79.2萬公斤,畜牧業實現產值485萬元;魔芋種植面積達2255畝,總產量5600噸,總產值達667.4萬元;實現菸葉收購總值667.6萬元,糧食總產量554萬公斤。
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504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63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824元,農民人均有糧353 公斤;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斷最佳化,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金融機構201年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7087萬元,比上年末增長76.9%,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貸款餘額6487萬元,比上年末增長46.2%。

基礎建設

大過口鄉全鄉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22萬元,進行以農村能源、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大過口鄉大過口鄉
2006年末,全鄉共擁有小水池12593個,小水窖2835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40萬畝,完成了4000畝封山育林任務,義務植樹6.5萬 株,鞏固退耕還林2851.2畝,兌現退耕還林補貼款74.12萬元;
建設優質核桃基地820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 79%;完成49口沼氣池建設任務和29口節能灶的推廣工作。

教育狀況

大過口鄉有中學1所,教師60人,中學生1097人,村級完小6所,教師62人,學生1215人,國小入學率達100 %,鞏固率達100%,中學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9.7%,中考高中上線率為4%,升學率在全市15所鄉(鎮)中學中排名第7位。

人口衛生

全鄉總戶數3735戶,總人口16205人,其中:男性8339人,占總人口的 51%,女性7866人,占總人口的49%,非農業人口358人,占總人口的2%,鄉內居住著漢族彝族等5個民族,漢族人口1838人,占總人口的11.4%,少數民族人口14367人,占總人口的88.6%。
大過口鄉大過口鄉
其中:彝族14320人,占總人口的88.4%;彝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9個村民委員會。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1‰,控制在8‰的範圍內。2007年,全鄉基礎免疫接種率達100%,強化免疫接種率達100%,廣大人民民眾積極參與第四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共有3240戶14308人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累計集資43.9元,第四輪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 %。全年共減免民眾醫療費21.6萬元。

特色產業

大過口鄉鞏固糧煙支柱,積極培育特色產業: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總產量達554萬公斤,增長14.4%。圓滿完成300畝省級優質煙示範樣板,規範化移栽烤菸3600畝,完成52萬公斤指令性任務和9.9萬公斤出口備貨任務,實現菸葉收購總值677.6萬元,均價12.29元,實現菸葉特產稅97.8萬元。
其中,2007年大過口鄉有桑園面積550畝,飼養蠶種46張,產鮮繭1200公斤,實現產值2.4萬元。 2006年全鄉有5個茶廠,面積859畝,全年採收茶葉1.6萬公斤,實現產值19.8萬元。
2007年,大過口鄉生豬出欄7885頭;大牲畜出欄266頭,山羊出欄1602隻;家禽出欄28208隻;肉類產量達79.2萬公斤,實現畜牧業產值485萬元,比上年增20萬元,增4.3% 。2007年全鄉共有核桃面積35446.9畝,實現核桃總產28.5萬公斤,產值560萬元。
2007年魔芋種植已遍及9個村委會176多個村民小組2048戶,總面積達2255畝,總產量5600噸,總產值達840多萬元。

資源環境

大過口鄉國土面積340.411平方公里,擁有林地面積401900畝,經濟林果面積36441畝,全鄉耕地面積15459畝,其中:水田4465畝,占28.9%,旱地10944畝,占71.1%,人均占有耕地0.8畝。最高海拔2761米,最低海拔960米,立體氣候明顯,主要種植糧食、烤菸、茶葉、蠶桑、魔芋等作物。
鄉內擁有小二型水庫2座;小壩塘416座,常年蓄水180萬立方,有河流5條,可灌溉農田(地)12880畝。另外,鄉內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村能源工程。全鄉完成退耕還林面積 2851.2畝,封山育林面積4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9%。

民俗風情

大過口鄉的彝族人民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古老的彝族民間傳統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曲調流暢,節奏鮮明,熱情奔放的彝族民歌是大過口鄉人民自編自創的原生態民歌。因其演唱風格的不同,分為阿蘇嗻 、酒歌、祭祀說唱等。內容豐富的阿蘇嗻,包含了盤古開天地、天文、地理、氣候、節令、牧獵、倫理道德、處事、持家、婚戀、嬉戲等內容,在該地有較大影響,流傳廣泛,世代相傳,在9個村委會都有分布,覆蓋人口達90%以上;聲音高亢風趣的酒歌,是在酒宴上祝酒、勸酒或在席間划拳猜迷行酒令時唱的一種民歌;神秘而古老的畢摩祭祀或土主祭祀的說唱藝術,更是彝族先民艱苦創業的寫實,那原生態的古老唱腔總令人刻骨銘心。
另外,每逢傳統節日,趕街集會,討親嫁娶、喬遷新居等重大活動,這裡的彝族都要歡聚在一起,彈起粗獷豪放的大三弦、吹起原始古樸的葫蘆笙、打起震天的羊皮鼓、彈起悠揚婉轉的月琴,穿上自己親手刺繡的新衣服,踏歌起舞,以表達內心的喜悅和美好的願望。其中大三弦舞是彝鄉流傳最古老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深受彝族同胞的喜愛;葫蘆笙舞,原始古樸、粗狂豪放,讓人讚不絕口,彝寨在討親嫁娶的喜事場合,整個山寨的人們聚集在一起,興高采烈地吹著跳著一直到天亮;古老的畢摩祭祀舞蹈主要有畢摩祭祀舞蹈和香通祭祀舞蹈,它既是一種祭祀活動,又是一種傳統舞蹈,畢摩祭祀舞往往由畢摩邊說唱畢摩經邊舞蹈,是畢摩先生為死去的人超度亡魂祭祀做法時吟唱的一種舞蹈,畢摩經博大精深,涉及歷史道德哲學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香通祭祀跳羊皮鼓舞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美好願望的一種民間舞蹈。

教科文衛

最佳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發展。鞏固和提高“兩基”成果。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各類科技培訓質量逐步提高。
農業科技化水平逐步提高,農民科技意識不斷增強。為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積極推進農村經濟和農村各項工作健康穩步發展,全年共組織農業科技現場培訓10期,參訓人數達1200人次。
全鄉以鄉文化站為中心,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為紐帶,“民兵之家”、“婦女之家”、“職工之家”和“青年之家”為載體,利用元旦節、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黨節等節日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民眾及廣大幹部職工的業餘生活。2006年,文化站對鄉轄區內的民族文化工作進行普查,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全年向州級申報文化代表人物2人,民間藝人2人,向省級申報民間藝人2人,向省級申報的“大過口民族歌舞之鄉”和向市級申報的《大過口鄉民族文化調查報告》均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
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加強公共衛生和重大傳染病防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加大醫務人員的在職培訓力度,全年有11人參加各種進修及培訓。在鞏固鄉村一體化辦醫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1?54萬人,參合率達95%,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大過口鄉文化站 現有圖書閱覽 室、多功能活動室、民族文化展廳、電子閱覽室、綜合培訓室、辦公室等。藏書4000冊,設有9個農家書屋點(磨刀箐村委會、杞岔拉完小、野豬塘完小、蠶豆田村委會、西康郎村委會、碧雞村委會、依齊么村委會、力白所村委會、大益雞村委會)、一個電影隊、9個村級文化室、籃球場1個、民間藝人32人(州級3人、市級29人)、宣傳欄2個、民族民間文藝隊9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蠶豆田九台山大方廣寺)、革命烈士遺址一處(杞岔拉大丫口吳國寶烈士)、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在職職工2人。
有鄉衛生院1所,職工19人(正式職工15人),病床22張,中職以上技術人員2人,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房屋面積1500平方米,轄村衛生所9所,觀察床16張,有鄉村醫生18人;2016年收取農村合作醫療款229.83萬元,參合人數15226人,參合率達98%;大病保險參保人數15226人,參保率達98%。

社會生活

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各項措施。落實目標責任,鞏固“三為主”,推廣“三結合”。對各村計畫生育宣傳員進行定期開會和業務培訓,全年總計完成各類計畫生育手術176例,杜絕了計畫外生育。
全鄉勞務輸出人數達1535人,占市下達任務數1523人的100?8%,其中,境外輸出4人,省外輸出165人,省內外輸出347人,州內輸出1019人。2006年全鄉勞務輸出收入達459?9萬元。
共發放救災大米2批共32噸,解決1100多戶4380人的吃糧問題;發放給中心校特困生衣服9套;走訪農村五保戶5戶,救濟衣服5套,棉被10床,發放走訪慰問資金2300元。上報審批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3人,其中:敬老院集中供養的有14人,其餘9人屬於企業下崗職工,發放低保資金3?09萬元;全鄉享受定期定量補助64人,發放資金8?03萬元。全年辦理結婚登記96對,其中復婚1對,離婚3對。2006年全鄉民房火災保險率達98%,全年發生火災4戶,燒毀房屋15間,按有關規定賠償1?72萬元,全部兌現給災民戶。全年下發五保戶、特困戶補助資金17?57萬元,其中:民房恢復重建8戶28人,補助資金2?4萬元;大春生產農用物資補助20000元,受益198戶640人。農村五保戶困難補助13?18萬元,受益183戶549人。

社會保障

鄉內有敬老院一所,供養孤寡老人14人,其中:集中供養8人,分散供養6人;動員社會力量關心殘疾人的生產生活,對7名白內障患者施行了復明手術;認真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發動鄉機關站(所)幹部積極參與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全鄉共捐款18600.00元,解決了臨時救助困難戶25戶的生產生活困難;對全鄉因長期疾病、殘疾等原因造成生產生活困難的776戶1199人發放特困救濟補助金196025.85元;開展農村民房火災保險,全鎮參加民房火災保險3735戶,參保率達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