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鮃

大菱鮃

大菱鮃屬於硬骨魚綱,鰈形目鮃科,英文名Turbot,俗稱歐洲比目魚,在中國稱“多寶魚”、“瘤棘鮃”。原產於歐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認的優質比目魚之一。

體呈菱形,側扁而高,體長為體高的1.3~1.6倍,兩眼均位於頭的左側,體長最大達1M。裸露無鱗,僅有眼側被以較小於眼徑的骨質突起。口大,頜牙尖細而彎曲,無犬牙。背鰭和臀鰭大部分鰭條分支。有眼側呈青褐色,具少量皮刺;無眼側光滑白色,背鰭與臀無硬體且較長。多寶魚雄性一年達到性成熟,雌魚二年達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人工培養的親魚,在控溫控光的條件下,全年都可獲得成熟的卵子,目前進行人工繁殖的採用人工授精方法。為硬骨魚綱鰈形目鮃科菱鮃屬海洋底棲魚類。成魚以底棲魚類、貝類和甲殼類等為食。是深海底層魚,分布於歐洲斯堪的納維亞至地中海一帶,為重要經濟魚類。

此魚原產於大西洋北部黑海地中海的海洋或半海水海域。原產北大西洋及其鹹淡水交界地區,是名貴的食用魚。1992年由中國黃海水產研究所從英國引進,1999年大規模苗種生產獲得成功後,在北方沿海推廣養殖,成為海水養殖的重要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菱鮃
  • 拉丁學名:Scophthalmusmaximus(Linnaeus1758)
  • 別稱:瘤棘鮃、多寶魚
  • 二名法:Psetta maxim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鰈亞目(Pleuronectoidei)
  • :菱鮃科 Scophthalmidae
  • :瘤棘鮃屬 Psetta
  • :瘤棘鮃 P. maxima
  • 分布區域:北大西洋及其鹹淡水交界地區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期,人工繁殖,病害防治,親魚培育,人工繁育,孵化,培育環境,育苗設施,餌料培育,仔稚魚,中間培育,食用價值,

外形特徵

多寶魚體側很扁,而且還是卵圓形的身材,體長為體高的1.3~1.6倍,兩眼均位於頭的左側,體長最大達1M。裸露無鱗,僅有眼側被以較小於眼徑的骨質突起。口大,頜牙尖細而彎曲,無犬牙。背鰭和臀鰭大部分鰭條分支。它的長相不但奇特,多寶魚皮下和鰭邊含有豐富膠質,頭部及尾鰭均較小,鰭條為軟骨;體內無小骨亂刺,內臟團小、出肉率高,肌肉豐厚白嫩。漠斑牙鮃形態與中國褐牙鮃相似,體側扁,卵圓形,兩眼均位於頭部左側,身體的左側呈淺褐色,分布有不規則的斑點,腹部顏色較淺,能隨著周圍環境而變化,以便隱藏身體,躲避敵害。多寶魚近似圓形;有眼的一側(背面)呈青褐色,有點狀黑色素及少量皮棘,無眼的一側(腹面)呈白色;體表上還有隱約可見的黑色和棕色花紋,肌肉豐厚白嫩。

分布範圍

多寶魚主要產於大西洋東側沿岸,分布於歐洲斯堪的納維亞至地中海一帶,是名貴的低溫經濟魚類,是東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貴魚種之一。
大菱鮃大菱鮃
自然分布區北起冰島,南至摩洛哥附近的歐洲沿海,相對生產於北海波羅的海冰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附近海域。
自然分布於大西洋東側歐洲沿岸,常見於北海和波羅的海,從北起北緯68°遠離冰島沿岸的海域,沿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岸帶向南,一直到北緯30°遠離摩洛哥沿岸的海域,均有分布。
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區在北海,棲息於水深20~70m,砂質、沙礫或混合底質的海區。它具有適應低水溫生活,生長速度快,肉質好,養殖和市場潛力大等優點,相繼成為歐洲各國開發的優良海水養殖魚類之一。1992年引進中國,現已成為中國北方沿海重要的養殖品種。

生活習性

多寶魚屬於北歐冷水魚類,該魚對溫度等海水指標要求較嚴。多寶魚最高致死溫度為28~30℃最低致死溫度
為1~2℃;最高生長溫度為21~27℃;最低生長溫度為7~8℃;最適生長溫度為14~17℃,其對溫度的耐受力最高為40‰;最低為12‰。多寶魚在自然環境狀態攝食習性為肉食性,幼魚期攝食甲殼類;成魚則捕食小魚、蝦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馴化主要投餵高能顆粒配合飼料。
食性在自然海域裡,漠斑牙鮃具有埋伏捕食的能力。仔魚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飼料,隨著魚的不斷長成,逐漸以各種魚類為食,通常捕食的對象包括斑點鯔魚、條紋鯔魚和白鯔魚及草蝦等。集約化養殖時易馴化其食配合飼料(例如:膨化魚飼料等)。

繁殖期

雄性大菱鮃一齡達到性成熟,雌魚二齡達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產卵季節在四月與八月之間。人工培養的親魚,在人工控制光照情況下,1-10月份均可獲得成熟的卵子。進行人工繁殖仍採用人工授精方法。英國1972年大菱鮃人工育苗已獲得成功,至今才達到小規模生產水平,說明大菱鮃人工育苗有一定難度。在英國,從孵化到變態完畢成活率只有1%-25%。平均只有3%-6%。
受精卵用靜水孵化,也可以用流水孵化,孵化水溫為12℃-15℃。初孵仔魚,在容積為10-20立方米圓形玻璃鋼水槽或水泥池中培養,培育密度為5-20尾/升,每天連續光照約14小時,水表面照度為200-1000lux,培育期間微充氣,水溫逐漸提高,最後提高到20℃。仔魚孵出後第三天開始投餌,每天投餵兩次輪蟲,輪蟲密度為5-10個/毫升。在頭十天內,加入部分單胞藻(以加入三角褐指藻和等鞭藻為佳)充當輪蟲的餌料。仔魚孵出後6-10天投餵鹵蟲無節幼體,投鹵蟲無節幼體時間共20-25天。仔魚體長達到20毫米時,可投餵人工配合餌料。促使魚轉換食物,逐漸淡薄對活餌料的偏愛。大菱鮃轉換食性以後的成活率達到85%。仔魚雙眼移到一側達到完全變態,約需70天左右,全長約30毫米,一般在這時來計算大菱鮃人工育苗的成活率。80天已完成變態的幼魚,即可移養到較大池子20-30㎡,全部投餵工人配合飼料。此時的光照、流水、充氣措施同前。

人工繁殖

養殖設施
包括養魚車間、養殖池、充氧、調溫、調光、進排水及水處理設施和分析化驗室等。養魚車間應選擇在沿岸水質優良、無污染、能打出海水井的岸段建設,車間內保持安靜,保溫性能良好。養魚池面積以30~60平方米為宜,平均池深80厘米左右。
大菱鮃大菱鮃
環境條件
主要水質理化因子應符合下列要求:
1.水質:養殖區附近海面無污染源,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質清澈,符合國家漁業二級水質標準(可諮詢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井水水質優良,不含任何沉澱物和污物,水質透明、清澈,不含有有害重金屬離子,硫化物不超過0.02mg/L,總大腸桿菌數小於5000個/L,鹽度在20以上。為檢驗井水質量,可先用少量魚苗試養,魚苗正常時再進行養殖生產。
2.光照:大菱鮃為底棲魚類,光照不宜太強,以500~1500Lux為宜。光線應均勻、柔和、不刺眼,感覺舒適為度。光照節律與自然光相同。
大菱鮃相關書籍大菱鮃相關書籍
3.水溫:大菱鮃是冷水性魚類,耐受溫度範圍為3~23℃,養殖適宜溫度為10~20℃,14~19℃水溫條件下生長較快,最佳養殖水溫為15~18℃。
4.鹽度:大菱鮃養殖的適應鹽度範圍較寬,耐受鹽度範圍為12~40,適宜鹽度為20~32,最適宜鹽度為25~30,提倡在最適宜鹽度條件下養殖。
5. pH:養殖水體的pH應高於7.3,最好維持在7.6~8.2之間。
6.溶解氧:大於6mg/L。
魚苗選擇
1.購買魚苗是生產中最重要的環節,應選購5厘米以上的苗種,購買苗種前,應對育苗場的親魚種質、苗種質量和技術水平進行考察,一定要從國家級良種場或政府指定的育苗場購買。要求苗種體形完整,無傷、無殘、無畸形和無白化。同批苗的規格整齊,雙眼位於身體左側,有眼側呈青褐色,有點狀黑色素,無眼側光滑呈白色。魚苗體表鮮亮、光滑,無傷痕,無發暗、發紅症狀,活動能力強,鰓絲整齊,無炎症和寄生蟲。
2.苗種運輸:苗種運輸前要提前做好停食和降溫工作。一般使用尼龍袋充氧裝運,運輸時間以20小時內為宜。首先在袋內加入1/3左右砂濾海水,魚苗計數裝入袋內、充氧、封口,再裝入泡沫箱或紙箱中運輸。10升的包裝袋,每袋可裝全長5~10厘米的魚苗50~100尾;全長15厘米的魚苗,每袋可裝30~50尾。魚苗運輸過程中要儘量避免魚體受傷、碰撞、破袋、漏氣、漏水、氧氣不足等現象發生。水溫偏高或運輸距離較遠時,應在運輸袋中加入少量冰塊以便降溫和抑制細菌繁殖。
3.入池條件:魚苗放入池裡的溫差要控制在1~2℃範圍內,鹽度差在5以內。以減輕魚苗因環境改變而發生應激反應
魚种放養
1.放養密度:
2.控制和調整養殖密度:實際生產中要根據池水的交換量和魚苗的生長等情況,對養殖密度進行必要的調整。控制養殖密度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大菱鮃大菱鮃
(1)當池水交換量小於每天6個量程以下時,要適當降低密度;當交換量大於每天10個量程以上時,可酌情增加密度;也可根據監測水體中的溶解氧多少來決定增減密度
(2)每個月對魚進行取樣稱重結果,而決定是否調整密度
(3)充分利用養殖面積,既不能因為放養過密而引起某些養殖池內的魚生長速度下降,也不能因為放養密度過小而浪費養殖面積。
(4)為保證分池操作過多發生脅迫反應而對魚的生長產生影響,每次分池和倒池前需充分做好計畫,以保證放養魚至少在一個水池內穩定一段時間,再進行分池操作。

病害防治

觀察檢測
肉眼定時觀察養殖魚的攝食、遊動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時發現病魚及死魚,撈出病魚、死魚進行解剖分析、顯微鏡觀察,分析原因,記錄在案。對病魚、死魚做焚埋處理。
防治原則
應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採取控光、調溫、水質處理、使用安全消毒劑、增加流水量等綜合措施進行防治。
藥物使用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嚴禁使用農業部第193號公告中所列的藥物。
養殖大菱鮃的生長與成活率:
大菱鮃的生長速度和養殖效果與苗種質量、飼養水溫、飼養密度、換水率、飼養方式、所用飼料和投餵方法等都關係密切,任何一項均不可忽視。在水溫低於7℃或高於22℃時,大菱鮃生長會減慢或不生長。在水溫10~22℃範圍內,隨水溫的升高,生長速度加快。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飼養密度越大,生長越慢;換水率越高,生長速度越快;飼料的營養平衡,轉化率高,利於生長;適溫周期長,相對生長快。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體重達到100克以前,大菱鮃體長增長較慢,但日增重率較快;體重達到100克以後,體重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養殖2年內的大菱鮃平均日體重增長速度為4.82克/天,最高可達18克/天,其中第一年的日平均增長速度約為2.23克/天,第二年的日平均增長速度可達6.84克/天。以1997年山東省蓬萊市某魚類養殖試驗場的養殖為例,養殖250天的大菱鮃平均體重達500克左右;養殖390天左右,體重達1000克左右;養殖520天,體重達2000克左右;養殖600天,體重達2500克。大菱鮃同期苗的生長速度差異也很大,養殖613天的成魚最大個體可達4300克,而最小個體僅550克。1998年引進苗,養殖247天,平均體重達693克,最大個體820克,最小個體才300克。由此可見,大菱鮃養殖第一年的體重增長可達1000克左右,第二年、第三年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體重增長可以超過1000克/年。這同時說明:選好苗種、最佳化養殖條件,使用優質飼料,預防疾病發生,對養好大菱鮃、提高養殖效率和效益至關重要。
常見菌病
細菌病已成為大菱鮃養殖中危害最重的疾病。因此,必須正確診斷,及早防治。
鏈球菌病 病魚眼球突出,眼周充血,鰓蓋內側充血發紅或劇烈出血。
防治方法:每天每千克魚用鹽酸強力黴素20毫克~50毫克混入飼料中,連餵7天。
弧菌病 大菱鮃幼魚腸道白濁,腹部膨脹,眼球突出或混濁,解剖檢查,腸道有炎症,附黃色或黃紅色黏液,體表潰爛。易在水溫10℃~16℃的低溫期或稚魚期發病。
防治方法:用鹽酸土黴素、四環素、金黴素等,每天每千克魚用50毫克~75毫克;長效磺胺E、制菌磺等,每天每千克魚用200毫克混在飼料中,連餵3天~7天。
假單胞菌病 病魚鰓蓋出血,鰭腐爛,體表形成含有膿血的癤瘡或潰瘍,易發於夏初到秋季。
防治方法:保持養殖密度適中;每天每千克魚用四環素50毫克與飼料混合,連餵10天以上。
滑走細菌病 病魚頭部、軀幹、鰭等處都發紅出血,在發病後期引起皮膚潰瘍或尾鰭腐爛。低水溫期易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用複方新諾明投喂,每天每千克魚用50毫克~100毫克拌入飼料中;每天每千克魚用土黴素100毫克~150毫克拌入飼料中投喂,連續投餵1周。
愛德華氏菌病 病魚腹部及兩側發生大面積膿瘍,膿瘍的邊緣出血,病灶因組織腐爛發出強烈的惡臭味。腹腔內嚴重積水。幼魚期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可用氟哌酸等抗菌藥物治療,但應注意防止產生抗藥性。

親魚培育

環境設施
養殖場應選擇在遠離污染源,通訊、交通方便,電力充足,具有淡水的地方。水質清澈,符合國家漁業二級水質標準(可諮詢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
親魚培育設施包括控溫、控光、充氣、進排水和水處理等設施設備。親魚培育池可採用木槽(內襯橡膠內壁)、玻璃鋼水槽和水泥池。池形有方形、長方形、圓形和八角型等幾種。容積10~100立方米不等,通用型容積為20~60立方米,池深0.6~1.2米。進水口依切線或對角線方向設於池子頂部,中央排水口設於池子中央,池水環流過後通過中央排水柱排出池外。池外的排水柱由內、外套管組成,可與中央排水柱相匹配自由調節池內水位和流速。
親魚來源要求
大菱鮃親魚有兩種來源,一是從野生群體中挑選;二是從養殖群體中挑選。我國不是大菱鮃的原產地,所以主要依賴於第二種途徑獲得親魚。大菱鮃親魚在一般繁殖條件下,只有50%左右的雌魚在生產季節排卵,其它雌魚或者不產卵,或者產卵遲後,且卵子的質量變化較大,所以苗種繁育場應保有充足的親魚數量,通常>100尾為宜。
大菱鮃養殖大菱鮃養殖
大菱鮃為雌雄異體,缺乏第二性徵。雌雄親體的區別主要通過周期性的發育過程而逐步顯現出來。雌性個體較大,產卵前身體的肥滿度增大,性腺隆起明顯;雄性個體相對較小,成熟期身體的肥滿度一般,性腺部位不突出。
親魚應體形完整、色澤正常、健康無傷、活動力強、集群性好、攝食積極、年齡與規格適宜。雌魚要求3齡以上,體重3千克以上,體長40厘米以上;雄魚2齡以上,體重2千克以上,體長30~35厘米。入池親魚的雌雄比例為1︰1或1︰1.5。親魚允許使用到6齡。
親魚採用低溫保溫泡沫箱運輸,溫度在10℃左右,1~2尾/箱。當年繁殖季節運輸的親魚,一般應為下一個繁殖季節使用。
親魚培育要求
親魚培育的環境條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水質清澈透明,符合國家漁業水質二級標準(可諮詢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光照度60~600Lux,池頂及周圍遮光,以利於全人工光周期控制;水溫8~15℃,鹽度28~35;pH7.8~8.2;溶解氧>7mg/L;氨氮<0.1mg/L;流水的水交換量至少為2~6個全量;親魚培育車間要求保持環境安靜,禁止噪音和人員活動干擾。
大菱鮃大菱鮃
親魚培育密度應小於5kg/m2,一般為1~1.5尾/m2。親魚培育飼料有軟顆粒飼料、乾顆粒飼料、經消毒的優質鮮雜魚等。軟顆粒飼料主要成分為粉狀配合飼料、優質鮮雜魚等經冷凍貯存備用。飼料顆粒應大小適口。顆粒飼料的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2%,鮮飼料的日投餵量為3~5%,每日投餵1~2次。建議最好完全選用親魚專用乾顆粒飼料餵養親魚,以防病源生物的入侵。
大菱鮃在大西洋沿岸自然產卵為春季,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馴化的親魚通過控溫、控光,則可實現全年產卵。親魚培育車間應設定全人工光、溫控制條件,照明燈可安裝在親魚水槽的蓋板下面,也可以安裝在有遮光幕的親魚池上方離水面1~1.2m,光照時間由每天8小時逐漸增至每天16小時,水溫由8℃逐步增至14℃。如此經過連續2個月的調控,即可使親魚分期、分批成熟。

人工繁育

1.親魚成熟度的檢測
在人工繁殖條件下,大菱鮃雄性成熟較早,腹部不突出;雌性成熟較晚但腹部隆起會隨性腺的發育而不斷膨大。達性成熟的親魚無明顯的副性徵和生殖行為
大菱鮃雌魚可通過卵巢在腹面突出的程度判斷成熟度。0階段:不突出;1階段:卵巢後小葉輕微突出;2階段:卵巢後小葉明顯突出,而前小葉輕微突出;3階段:卵巢前後小葉都明顯突出。當雌魚發育到第3個階段時,可用手輕擠卵巢,可見有成熟卵流出。
大菱鮃雄魚性腺不明顯,擠壓力度大於雌魚,可見有精液流出。
2.人工授精
大菱鮃為分批產卵魚類,每一產卵季節可多次產卵。大菱鮃卵子成熟後,先進入生殖腔,即可採用人工授精方法進行擠卵受精。大菱鮃每尾雌魚都有規則的排卵間隔,但個體的排卵周期有所不同:短的60(±4)小時,長的113(±2)小時,大多數在80~90小時之間。在12~14℃時,必需在排卵後10小時之內擠卵,才能保證卵子最大成活,這一時限受水溫影響。
人工授精時,先擦乾魚體和器皿,防止水及排泄物混入。然後按1×105粒卵加入1~5ml精液,快速攪拌均勻使精卵充分接觸,再加入少量經沉澱沙濾的海水,使精液、卵子、水的體積比約為0.5︰100︰100,繼續攪拌1分鐘,然後靜置5分鐘,再加入海水,靜置10~15分鐘,待吸水膨脹後,清水沖洗1~2次,放入2000ml量筒中,加海水使上浮卵和沉澱卵分離。記錄上浮卵數,上浮卵經消毒後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大菱鮃卵子的卵徑是卵子活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卵徑在0.9~1.1mm時,受精率較高,而卵徑為1.1~1.2mm受精率中等或較低,卵徑0.9mm以下的受精率最差。優質的受精卵透明、渾圓,卵周隙小。受精後的第1、2次分裂,清晰對稱。
如需運輸大菱鮃受精卵,裝箱密度因運輸距離長短而定,一般為3000~150000粒/L。運輸過程中充氧袋內需保持低溫狀態。

孵化

大菱鮃受精卵在海水中呈浮性,故採用常規浮性卵孵化方法。孵化容器普遍使用的有小型玻璃水槽(25~130L)和大型玻璃鋼水槽(1~10m3)或水泥池(10~20m3)。孵化槽(或池)中可安置一個或多個孵化網箱,孵化網箱一般為80cm×60cm×60cm左右,使之呈漂浮狀態,孵化網箱上口露出水面約10cm左右。
為保持孵化池中有充足的氧氣,孵化池中的水體應保持循環流動,同時可用若干充氣石充氣,使孵化池內溶解氧的水平保持在6mg/L以上,同時在每個孵化箱中央安置氣石1個,以保持水流,使受精卵在水體中呈均勻分布狀態。孵化池每天水的循環量應保持在2~3個量程,每天統計沉卵量的多少及時吸出沉卵。
大菱鮃大菱鮃
孵化時應滿足以下條件:水質應符合符合國家漁業水質二級標準(可諮詢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避免直射陽光,光照度100~1000Lux,以500Lux為佳;水溫10~16℃,以12~15℃最好,鹽度:28~35;pH 7.8~8.2;溶解氧>6mg/L;氨氮<0.1mg/L。受精卵按30~60萬粒/m3的密度,放入0.5~1 m3的孵化網箱中孵化。
在12~14℃條件下,受精卵可在一周以內孵化。布池有兩種方式:一種將發眼卵收集、沖洗、計數後直接布池;另一種,將破膜後的初孵仔魚用光滑器皿小心移入飼育槽中,調整水量和氣量,以保證溶氧充足,同時清除死苗,保持清潔衛生,進入苗種培育程式。

培育環境

育苗場址應選擇在遠離污染源,通訊、交通方便,電力充足,具有淡水的地方。地理位置應臨近自然海水,潮流暢通,臨岸海水較深,不易受大潮侵襲,場地開闊,灘地平坦。礁灘、沙灘和泥沙灘均為理想之處。水源地水質應符合國家漁業水質二級標準(可諮詢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廠區附近海面無污染,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質清澈。海水井水質優良,重金屬含量不超標,無任何沉澱物和污物,水質透明、清澈,鹽度在20以上。

育苗設施

應包括苗種培育室、生物餌料培養室、充氣設施、控溫設施、水處理設施包括(紫外線消毒設備)以及進排水設施設備等。
育苗池分為前期培育池、後期培育池、中間培育池等幾種。
前期培育池: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10~20m2,深0.8~1.0m。
後期培育池:面積20~40m2,水深1~1.5m,有獨立的進、排水口;池底向排水孔以一定的坡度傾斜,以利於排水。
中間培育池:圓形或方形水泥池,面積30~50m2,池深0.8~1.0m,,要求水循環和排污功能良好。

餌料培育

大菱鮃苗種培育使用的生物餌料主要有海水小球藻、輪蟲和鹵蟲。
大菱鮃大菱鮃
海水小球藻為擬球藻。在生產上多採用一次性培養法。主要根據大菱鮃苗種生產流程和仔稚魚需要、投餵的時間和數量來決定培養的批次和規模。
輪蟲為褶皺臂尾輪蟲。輪蟲的培養一般採取一次性培養法和連續培養法,或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培養。經過培養的輪蟲必需進行營養強化,營養強化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強化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用富含EPA/DHA的海洋微藻,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小球藻、微綠球藻等投餵輪蟲。其中以小球藻、微綠球藻最為普遍;二是用富含EPA/DHA的人工強化劑,如烏賊魚油、魚油等產品。投餵魚苗前6~12小時,進行強化培養。
鹵蟲採用鹵蟲孵化器進行孵化,幼體經分離後進行營養強化,再採收投餵大菱鮃仔稚魚。鹵蟲的強化,參照輪蟲的強化方法。

仔稚魚

1.環境要求
大菱鮃雖然為廣鹽性魚類,但苗種培育的鹽度以30~40為宜;水溫13~18℃,早期仔魚培育期,水溫應與孵化水溫一致,第2天開始緩緩升溫,10天后升到16~18℃,並穩定在18℃;光照強度500~2000Lux,光線應均勻、柔和;pH7.8~8.2;溶解氧6mg/L以上。
2.培育密度
培育密度應根據水溫、溶解氧、氨氮等指標而定。一般情況下,初孵仔魚密度1×104~2×104尾/m2。仔魚體重至0.1g/尾,培育密度2000~3000尾/m2,換水量5~6個循環/日;仔魚體重至0.5g/尾,培育密度1500~2000尾/m2,換水量6~8個循環/日;變態伏底稚魚(體重2g/尾)1000~2000尾/m2,換水量8~10個循環/日。
3.培育期的管理
孵化仔魚1~5天內可採用靜水培育方式,日換水量可由1/5增至全部換水,日換水次數可由每天1次逐步增至每天兩次;從第6天開始建立流水培育程式,水交換量隨仔魚的生長和密度的增大而逐步增加,可漸增至3~4個循環/日;仔魚體重至0.1g/尾,換水量5~6個循環/日;仔魚體重至0.5g/尾,換水量6~8個循環/日;變態伏底稚魚(體重2g/尾),換水量8~10個循環/日。
育苗容器中良好的充氣條件有助於增進魚苗食慾、加速生長、抑制細菌增殖和提高育苗成活率。培育水池用6~8個氣石進行微充氣,5~10天仔魚最佳充其量為每小時30L/m3,以後隨著魚苗的生長逐漸增加充氣量,直至每小時60L/m3
採用專用的清底工具(丁字形吸污器)清底,一般每天清底1~2次。
4.飼料投餵
苗種培育飼料系列主要有小球藻、輪蟲、鹵蟲等生物性飼料和顆粒配合飼料。
小球藻:在苗種培育早期,從進水管以微流速加入,使水體中小球藻的濃度保持在8~10萬個/ml水體,一方面用於保持水色,另一方面提高輪蟲活力。苗種培育期間使用的小球藻應新鮮無污染。
輪蟲:輪蟲作為開口飼料。從孵化後第3天投喂,連續投餵15~20天;每日投餵2~4次,輪蟲每次投餵使水體達到5~10個/ml,苗種培育期間使用的輪蟲應沖洗乾淨,無病原。
鹵蟲:從第9~10天開始投餵鹵蟲無節幼體,連續投餵20天左右;每日投餵2~4次,鹵蟲每次由開始的0.1~0.2個/ml,逐步增加至1~2個/ml。苗種培育期間使用的鹵蟲應與鹵蟲殼完全分離。
配合飼料:第12~15天開始投餵顆粒配合飼料直至育苗結束。投餵配合飼料,大菱鮃苗種25天前顆粒飼料粒徑250~400mm,0.1~0.15g體重的仔稚魚顆粒飼料粒徑微400~600mm,0.5g體重顆粒飼料粒徑微800mm左右。隨著魚體的生長,配合飼料粒徑逐漸增加。配合飼料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15%。飼料顆粒大小適口,投餵及時,宜少投勤投。
5.分苗
隨著育苗的生長應定期進行分苗。孵化後15~20天進行首次分苗,第30~35天可以進行第二次分苗,第60天進行第三次分苗。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苗可從密度上加以稀疏,第三次則需按大、中、小三個等級進行分揀,分類培育。

中間培育

孵化後60~70天苗種可達3cm,此時絕大多數苗種已完成變態,逐漸轉入底棲生活。為提高養殖苗種質量,需轉入中間培育階段。至5cm以上才可作為商品苗種提供養殖所用。
放苗前用漂白液浸泡、消毒苗池,沖洗乾淨後,加入過濾海水備用。全長3~5cm的苗種,放苗密度為1000~2000尾/m2。培育期間飼料要求營養均衡,可使用優質的配合飼料,也可採用自製的軟顆粒飼料。投餵早期每日投餵8~10次,隨魚體長大,漸減至3~4次。為防止殘餌的污染,每次投餌後必須放淨池水,排除沉澱的殘餌和糞便,清除油膜,換水量為每天8~10個循環。一般情況下,從初孵仔魚到商品苗階段的育苗成活率為10~20%,較高可達到30%左右。
出池:大菱鮃苗種通常採取排水集苗出池,操作中應避免苗種出池損傷,苗種出池應進行質量和規格檢測。
運輸:苗種的運輸方式有箱式或桶式容器充氣運輸、活水船運輸,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運輸用水水溫、鹽度可根據養成水環境要求提前進行調節。苗種運輸應停食1天以上。

食用價值

膠質蛋白含量高,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好的滋潤皮膚和美容的作用,且能補腎健腦,助陽提神;經常食用,可以滋補健身,提高人的抗病能力。中國的食用方法為清蒸、清燉,也是做生魚片的好材料,其魚頭、骨、皮、鰭也可以做湯。
這種魚對歐洲人來說並不新奇,中國引進的魚種英、法、德均有。而古羅馬人早就把它當作了美味,還給它起了個“海中雉雞”的名字。在歐洲,由於它的肉質鮮嫩、口感清香,是製作魚排和魚片的上好原料,大有擠占牛排市場的勢頭。
多寶魚一般的吃法是整條清蒸,屬於很傳統的粵菜式吃法。歐洲人喜將多寶魚做成“魚排”。有的餐館大廚會將多寶魚起肉,再將魚肉蒸熟,在醬汁方面更用了西餐常用的紅酒汁配
上日本燒汁,上碟時,每一件多寶魚扒放在白瓷小碟上,上面淋滿了紅酒汁,拌上露筍等佐料擺設,精緻得有如藝術品。吃這款菜時每人分得一份魚扒,另外特別配上一人一套刀叉,像在西餐廳“鋸扒”一樣地吃蒸多寶魚,最好吃的是魚鰭。
當今著名菜餚有:剁椒豆豉蒸多寶魚、清蒸多寶魚等。
多寶魚具有潤膚美容、補腎健腦、助陽提神的功效,經常食用可以滋補健身,提高人體免疫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