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弩
- 外文名:Crossbow
- 類別:射擊兵器
- 射程:200-400米
- 最早出現:春秋時期同時希臘
- 發明者:楚琴氏
弩的結構,弩的歷史,中國弩,西方十字弓,
弩的結構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稱為“牙”;牙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面連線有扳機,稱為“懸刀”。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下懸刀,牙就縮下,牙鉤住的弓弦就彈出,箭矢疾射而出。
弩的歷史
中國弩
弩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傳說由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 公元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 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套用極為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為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明朝的蹶張弩的力可達二、三石,腰開弩可達十石。明朝又有人將半自動弩改良命名為諸葛弩,由於諸葛弩上有矢彈匣,加快上矢速度,添加矢至矢彈匣,仍需弓手掩互,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與諸葛弩是不一樣的兵器,連弩發射範圍大、殺傷力大,故一弩十矢齊發,所至當時魏張郃擊斃在戰場上,對於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威脅極大,也稱為“元戎弩”,“元”為輪子、“戎”兵器,故稱為元戎弩,可以連續發射,一次可十矢齊發,推應該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也有大型矢彈匣,其缺點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為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八寸如釘約二十四厘米(現代建築用)《天工開物》一書則敘述諸葛弩是“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志》也提到:“東南人喜用之,然力輕而不能傷人。”、“此弩懦夫閨婦皆可執以環守其城,一弩連發十矢,鐵簇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便捷輕巧即付騎兵亦可執以衝突,但矢力輕必藉藥耳。”
隨著火器的套用弩漸漸衰落,從明代開始,軍隊已經漸漸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西方十字弓
十字弓是手持弩的歐洲叫法,希臘羅馬時期西方已出現弩炮,主要用來攻城。但是後來,它隨著羅馬帝國一起灰飛煙滅了。因為它太笨重,沒有辦法對付幾乎沒有城池,靈活的匈奴騎兵。
而在中國,手持弩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和騎兵連在一起,輕便犀利,對付對方的輕裝步兵綽綽有餘。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裝備輕弩,那簡直是步兵的噩夢。後來弩也有發展,但一直保持了輕便的傳統,雖然後來發展了一弩十發,甚至是三人操作的勁弩,但在攜行時仍然可以一個人背起就跑。其他的組員背箭就可以了。所以輕弩更適合發展。(這個詞條原作者在搞笑,弩炮哭暈在廁所)
直到十字軍時代,歐洲人才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使用手持弩。
在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的詞典中,弩和十字弓的詞條是一致的,都是Crossbow
和弩相比,十字弓的箭和普通弓的箭相去甚遠,箭的設計短粗,威力卻是十分巨大,已經可以非常有效的射穿騎士的鎧甲,戰馬的身體,甚至牆壁等掩體。在發展的歷史中,十字弓由於其對於騎士的威脅過大而被教會所干預,但允許被用來對付異教徒。後來更為便宜廉價同時威力相差並不太多的早期火槍出現,使得火藥武器在西方得到了興旺發展,十字弓逐漸消失。
十字弓算得上是歐洲中世紀最有效的騎士殺手。十字弓是傳統弓箭的變體,這種遠程武器只需一些訓練就可以掌握。與普通弓相比,十字弓使用簡單而成本低廉,殺傷力卻大增,它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大,在流行歐洲大陸前期,使對接鎖子甲幾乎完全失效,而柳接鎖子甲製造相對麻煩,從而促進了板甲的發展。十字弓手還可從城牆、灌木叢或是其它掩體後,發動遠距攻擊和偷襲,有的西方考古學家因此將狙擊手的起源推前了幾百年。
有了十字弓,一個農夫僅需幾小時練習就能殺死一名身披重甲的騎士,(實際上是誇張,但效果確實比短弓好)這對從7歲就開始受訓、經過14年磨練才能獲得封銜的騎士有失公平,因此,歐洲騎士團多次要求教會禁止使用這種武器(然而禁止並沒有什麼效果,依然有很多軍隊使用,並加入了之後英長弓與火器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