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節

大結節

大結節屬於肱骨。它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位於人體四肢部位,肱骨近端肱骨頭外側一突起,“大結節”是醫學專用術語。大結節在生活中易骨折,且骨折後不易恢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結節
  • 外文名:Greater Tubercle
  • 屬於:肱骨
  • 周邊結構:結節間溝
  • 作用:構成關節
定義和學習,人體組成分部,人體的組成,人體的分部,常用基本術語,標準姿勢,方位術語,軸和面,總論,各論,

定義和學習

人體解剖學human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屬於生物科學中的形態學範疇。是醫學科學中的重要基礎課程,只有在學習和掌握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否則就無法區分人體的正常與異常、生理與病理生理狀態,更不能對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學習和掌握人體各器官正常形態結構知識,是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必須的基礎。

人體組成分部

人體的組成

細胞(cell)是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之間存在一些不具細胞形態的物質,稱為細胞間質。許多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細胞與細胞間質共同構成組織(tisse)。人體組織分為四種組織,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它們是構成人體各器官和系統的基礎,故稱為基本組織。幾種不同的組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具有一定的形態,能夠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如心、肝、腎等。許多功能相關的器官聯繫在一起,能夠完成一種連續的生理功能,將它們稱為一個系統。人體可分為九大系統,即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感覺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其中,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大部分器官位於胸腔、腹腔及盆腔內,並借一定的孔道與外界相通,總稱為內臟。人體各器官、系統在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下,相互聯繫,共同配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人體的分部

人體可分為頭、頸、軀幹和四肢四部分。頭的前面稱為面;後面稱為枕。頸的後面稱為項。軀幹前面分為胸部、腹部、盆部和會陰;後面的上部稱為背,下部稱為腰。四肢分上肢和下肢,上肢分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分為臀、股、小腿和足。

常用基本術語

為了正確描述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和位置關係,人體解剖學規定了一個統一的軸、面和方位等術語,以便統一認識,避免誤解,掌握這些概念和名詞是學習人體解剖學的重要原則,這一點在臨床實踐中也非常重要。

標準姿勢

為了正確描述人體局部或各器官及其結構的位置關係而規定的一種姿勢稱為標準姿勢,也稱解剖學姿勢。該姿勢為:身體直立,兩眼平視正前方,兩足併攏,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幹兩側,掌心向前。在描述人體任何結構時,均應以此姿勢為標準,即使被觀察的客體或標本及模型是俯臥位、仰臥位、橫位或倒置,或只是身體的一部分,都應以標準姿勢來描述。

方位術語

按照上述的解剖學姿勢,人體解剖學又規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術語。
1.上和下:近頭者為上或顱側,近足者則為下或尾側。
2.前和後:近腹面者為前或腹側,近背面者則為後或背側。
3.內側和外側:距正中矢狀面近者為內側,反之則為外側。
4.內和外:是描述體腔或空腔臟器相互位置關係術語,近內腔者為內,遠內腔者則為外。
5.淺和深:以體表為準,近體表者為淺,遠體表而近人體內部中心者則為深。
在四肢,靠近肢體根部者為近側,遠離肢體根部者則為遠側。上肢的尺側和撓側及下肢的脛側和腓側分別與內側和外側相對應。

軸和面

1.軸
為了分析關節的運動,在解剖學姿勢的條件下,設定互相垂直的3個軸。
(1)垂直軸為上下方向垂直於水平面的軸。
(2)矢狀軸為前後方向的水平軸,與垂直軸相垂直。將人體縱切為左右完全等份的兩半,則稱為正中矢狀切面。
(3)冠狀軸又稱額狀軸,為左右方向的水平軸,與上述兩軸垂直。
2.面
人體或其局部在解剖學姿勢條件下均可設定互相垂直的3個面。
(1)矢狀面是沿前後方向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的縱切面,它與水平面垂直。正中矢狀面則為通過人體正中的矢狀面,將人體分為左右相等的兩部分。
(2)冠狀面稱額狀面,是沿左右方向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的縱切面,它與水平面和矢狀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又稱橫切面,它與地平面平行,與矢狀面和冠狀面互相垂直,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時,則以其自身的長軸為準,與其長軸平行的切面稱縱切面,與長軸垂直的切面稱橫切面。
第一章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他們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對身體起著運動、支持和保護作用。在運動中,骨起槓桿作用,關節是運動的樞紐,骨骼肌是動力器官。

總論

骨在成人為206塊,按其在人體的位置不同,可分為軀幹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顱骨四部分1),其中軀幹骨51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顱骨29塊。骨的重量,在成人約占體重的l/5,而新生兒則占1/7。每塊骨都是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功能的器官,既堅硬而又有彈性。
(一)骨的形態
骨有不同的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類。
1.長骨longbone呈管狀,分布於四肢。長骨有一體和兩端。體又名骨幹,骨質緻密,內有骨髓腔,容納骨髓。端又名骺,較膨大,並有光滑的關節面,由關節軟骨覆蓋。
2.短骨short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連結一起,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bone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對腔內器官有保護作用,如顱蓋骨、胸骨、肋骨等。
4.不規則骨irregularbone形態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含氣的空腔稱為含氣骨,如上頜骨、額骨等。
(二)骨的構造
每塊骨都由骨質、骨髓和骨膜等構成,並有神經和血管分布。
1.骨質bonesubstance是骨的主要成分,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緻密堅硬,分布於長骨幹、其他類型骨和長骨骺的表層。骨松質呈蜂窩狀,分布於長骨骺和其他類型骨的內部。
2.骨膜periosteum為包裹除關節面以外的整個骨面的緻密結締組織膜,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成骨細胞,故感覺敏銳,並對骨的營養和生長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marrow充填於骨髓腔及骨松質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內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細胞,呈紅色,有造血功能;黃骨髓為大量脂肪組織,呈黃色,無造血功能。胎兒和幼兒的骨內全是紅骨髓,六歲以後,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轉化為黃骨髓,但紅骨髓仍保留於各類型骨的骨松質內,繼續保持造血功能。
(三)骨的理化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機質(主要是骨膠原蛋白)和2/3的無機質(主要是磷酸鈣、碳酸鈣和氯化鈣等)組成。有機質使骨具有韌性和彈性,無機質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有機質和無機質的結合,使骨既有彈性又很堅硬。幼骨的無機質含量較少,有機質較多,因此彈性大而硬度小,容易發生變形;老年人的骨則與此相反,含有機質較少而無機質相對較多,骨的脆性較大,因此易發生骨折。

各論


(一)軀幹骨
軀幹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成年人的軀幹骨由24塊分離的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組成,共51塊。
1.椎骨vertebrae幼兒時期,椎骨總數為33~34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和尾椎4~5塊。至成年後,5塊骶椎癒合成l塊骶骨,4~5塊尾椎癒合成l塊尾骨。因此,成年人的椎骨總數一般為26塊。
(1)椎骨的一般形態:每個椎骨都由椎體和椎弓起構成。
①椎體vertebralbody為椎骨的前部,呈短圓柱狀,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②椎弓vertebralarch是附在椎體後方的弓形骨板。椎弓與椎體連結的部分較細稱為椎弓根,其上、下緣各有一切跡,分別稱為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椎骨疊連時,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跡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跡圍成一孔稱為椎間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椎弓與椎體圍成—孔稱為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疊連一起,形成一縱行管道稱為椎管,其內容納脊髓和脊神經根等。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上伸出一對上關節突,向下伸出一對下關節突,向後伸出一個棘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①頸椎cervicalvertebrae共有7個,其特點是橫突上有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通過。第2~6頸椎棘突較短,末端分叉,第1、2、7頸椎為特殊頸椎。
第1頸椎又稱寰椎atlas,沒有椎體、棘突和關節突,形似環形,由前弓、後弓及2個側塊構成。
第2頸椎又稱樞椎axis,椎體向上伸出一指狀突起稱為齒突。
第7頸椎又稱隆椎vertebraeprommens,棘突特別長,末端變厚且不分叉。當頭前屈時,該突特別隆起,皮下易於觸及,是臨床計數椎骨的標誌。
②胸椎thoracicvertebrae共12個,在椎體側面和橫突尖端的前面分別有椎體肋凹和橫突肋凹。
③腰椎lumbarvertebrae共5個,為椎骨中最大者,椎體肥厚,棘突呈板狀水平後伸,相鄰的棘突之間空隙較大,臨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
④骶骨sacrum呈三角形,其底向上,尖向下。底的前緣向前突出稱為岬,為女性骨盆測量的重要標誌。骶骨尖向前下,與尾骨相連。
骶骨的兩側有耳狀面,中央有一縱貫全長的管道為骶管,向上與椎管連續,向下開口形成骶管裂孔,骶管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骨前面略凹而平滑,有4對骶前孔;後面凸隆粗糙,有4對骶後孔。
⑤尾骨coccyx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軟骨和韌帶與骶骨相連,尖向下,下端游離。
2.胸骨sternum是位於胸前部正中的一塊扁骨,由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胸骨上部較寬稱為胸骨柄。胸骨中部呈長方形稱為胸骨體,其側緣連線第2~7肋軟骨。胸骨體與胸骨柄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觸及,它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重要標誌。胸骨的下端為一形狀不定的薄骨片稱為劍突,幼年時為軟骨,老年後才完全骨化。
3.肋RIBS共12對,由肋骨和肋軟骨構成。肋骨為細長弓狀的扁骨,可分為中部的體及前、後兩端。肋骨前端接肋軟骨,後端膨大稱為肋頭肋體有內、外兩面及上、下兩緣。內面近下緣處有肋溝,肋間血管和神經沿此溝走行。
(二)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側總計64塊。
1.上肢帶骨包括鎖骨和肩胛骨。
(1)鎖骨clavicle:呈“~”,位於胸廓前上部兩側。全長於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標誌。內側端粗大為胸骨端,與胸骨柄相關節;外側端扁平為肩峰端,與肩胛骨的肩峰相關節。鎖骨中、外1/3交界處較脆弱,易發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為三角形的扁骨,位於胸廓後外上方,介於第2~7肋骨之間,有三緣、三角和兩面。
上緣的外側角有一彎曲的指狀突起稱為喙突,體表可觸及。內側緣薄而長,外側緣稍肥厚。
上角和下角分別為內側緣的上端和下端,分別平對第2肋和第7肋,可作體表標誌。外側角最肥厚,有梨形關節面稱為關節盂,與肱骨頭相關節。
前面為一大的淺窩,朝向肋骨稱為肩胛下窩;後面被一橫行的肩胛岡分成上方的岡上窩和下方的岡下窩。肩胛岡的外側端,向前外伸展的突起稱為肩峰。
2.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橈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屬長骨。
(1)肱骨humerus:位於臂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膨大為半球形的稱為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頭周圍的環行淺溝稱解剖頸。肱骨頭的外側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結節和小結節,向下延伸的似嵴,稱為大結節嵴和小結節嵴。大、小結節之間的縱形淺溝稱為結節間溝,其中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肱骨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稱為外科頸,是骨折的好發部位。
肱骨體的中部外側面有一粗糙呈“V”形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著處。體的後面有由內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狀的淺溝稱為橈神經溝,有橈神經通過。肱骨幹的骨折,易損傷橈神經。
肱骨下端前後扁平而略向前捲曲,外側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頭,與橈骨相關節;內側份有形如滑車的肱骨滑車,與尺骨相關節。小頭的外側和滑車的內側各有一個突起,分別稱為外上髁和內上髁。內上髁的後方有一淺溝稱為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肱骨內上髁骨折時,易損傷尺神經。
(2)橈骨radius:位於前臂外側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細小,有稍膨大的橈骨頭,頭的上面有關節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頭的周緣有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相關節。頭下方變細的部分稱為橈骨頸,頸的內下方有一粗隆稱為橈骨粗隆。下端粗大,內側面有關節面稱為尺切跡,與尺骨頭相關節;下端的外側份向下突出稱為橈骨莖突;下端的下面為腕關節面,與腕骨相關節。
(3)尺骨ulna:位於前臂內側,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較為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關節面稱為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相關節。在切跡的後上方和前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別稱鷹嘴和冠突,冠突外側面有關節面稱為橈切跡,與橈骨頭相關節。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稱為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稱為尺骨頭,其前,外,後有環行關節面與橈骨的尺切跡相關節。尺骨頭的後內側有向下的突起稱為尺骨莖突。
(4)手骨:分為腕骨、掌骨及指骨。
①腕骨carpalbones由8塊小的短骨組成,排成兩列,每列各有4塊。由橈側向尺側,近側列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②掌骨metacarpalbones共5塊,由橈側向尺側,分別稱為第l~5掌骨。
③指骨phalangesoffingers共14塊,拇指有2節指骨,其餘各指均為3節。由近側至遠側依次為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
(三)下肢骨
下肢骨包括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側總計62塊。
nbsp;1.下肢帶骨每側各有1塊髖骨。
髖骨hipbone是不規則的扁骨,位於盆部,構成骨盆的側壁。髖骨的外側面有一深窩稱為髖臼,與股骨頭相關節。髖骨的前下份有一大孔稱為閉孔。幼兒時期的髖骨,由後上方的髂骨、後下方的坐骨和前下方的恥骨組成。15歲後,三骨融合成為1塊髖骨。髂骨上緣的骨嵴稱為髂嵴,髂嵴前端稱為髂前上棘,髂前後端稱為髂後上棘。髂前上棘後方5~7cm處,髂嵴向外側的突起稱為髂結節。坐骨下端後份有肥厚粗糙的坐骨結節。恥骨內側部上緣有一向前突起稱為恥骨結節。
2.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除髕骨和足骨的跗骨外,全都屬於長骨。
(1)股骨femur:位於大腿部,為人體最長的骨,其長度約占身高的1/4,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有球形的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頭下外側的較細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交界處有2個隆起,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為大轉子,下內側的為小轉子。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誌,可在體表觸及。
股骨體稍微向前凸,後面有縱行的骨嵴稱為粗線,向上外延續為臀肌粗隆。
股骨下端有2個膨大,分別稱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內、外側髁側面最突起處分別稱為內上髁和外上髁,均為在體表可以摸到的骨性標誌。
(2)髕骨patella: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於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髕骨的位置淺表,可因外力直接打擊而出現骨折。
(3)脛骨tibia:位於小腿內側部,是小腿主要負重的骨,故較粗壯,可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有2個膨大,分別稱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在脛骨上端與體移行處的前面,有一脛骨粗隆。脛骨體呈三稜柱形,其前緣和內側面緊貼皮下,體表均可摸到。脛骨下端內側面凸隆稱為內踝。
(4)腓骨fibula:位於小腿外側部,可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略膨大稱為腓骨頭,與脛骨相關節。頭下方變細稱為腓骨頸,淺居皮下,為重要的骨性標誌。腓骨下端膨大為外踝。
(5)足骨:可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
①跗骨tarsalbones屬於短骨,共7塊,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塊楔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
②跖骨metatarsalbones共5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稱為第l~5跖骨。第5骨底向外側的突起稱為第5跖骨粗隆,體表易觸及,是重要的骨性標誌。
③趾骨phalangesoftoes共14塊,其數目和命名與指骨相同。
(四)顱骨
顱骨有29塊(其中6塊聽小骨),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於顱的後上部,並圍成顱腔,容納腦。面顱為顱的前下部,形成面部的輪廓,並參與構成口腔、鼻腔和眶。
1.腦顱骨共8塊,包括位於顱的前上部的1塊額骨、後方的1塊枕骨、顱底中部的l塊蝶骨、兩眶之間的l塊篩骨和上方的2塊頂骨、兩側的2塊顳骨。
2.面顱骨共15塊,犁骨、下頜骨和舌骨各l塊;上頜骨、鼻骨、淚骨、顴骨、下鼻甲及齶骨各2塊。
①上頜骨maxilla2塊,位於面顱中央。骨內有一大的含氣腔稱為上頜竇。上頜骨下緣游離,有容納上頜牙根的牙槽。
②下頜骨mandiblel塊,居上頜骨的下方,可分為一體和兩支。下頜體居中央,呈馬蹄鐵形,其上緣有容納下頜牙根的牙槽。下頜支向上伸出2個突起,前突稱為冠突,後突稱為髁突,髁突的上端膨大稱為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相關節。
3.顱的整體觀
(1)顱蓋:在額骨與頂骨之間有橫位的冠狀縫,左、右頂骨之間有矢狀縫,頂骨與枕骨之間有人字縫。在眶上緣上方有弓形隆起稱為眉弓。
(2)顱底:可分為內面與外面。
①顱底內面承托腦,由前向後呈階梯狀排列著3個窩,分別稱為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後窩。各窩內有許多孔、裂和管,他們大多通於顱外。
②顱底外面前部有上頜骨的牙槽和硬齶的骨板,骨板後緣的上方有被犁骨分開的2個鼻後孔。顱底後部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它的兩側有橢圓形隆起稱枕髁。枕髁的外側有頸靜脈孔,孔的前外方有細長骨突稱為莖突,孔的後外方有顳骨的乳突。莖突與乳突之間的孔稱為莖乳孔。
(3)顱的前面:由大部分面顱和部分腦顱構成,並共同圍成眶和骨性鼻腔
①眶orbit容納眼球及其附屬結構,呈四面錐體形,尖向後內方,經視神經管通入顱腔。底向前外,它的上、下緣分別稱為眶上緣和眶下緣。眶上緣的中、內1/3交界處的眶上切跡(或眶上孔),眶下緣中點的下方有眶下孔
②骨性鼻腔bonynasalcavity位於面顱的中央,被骨性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鼻腔外側壁有3個捲曲的骨片,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下鼻甲為獨立骨塊,上、中鼻甲都屬於篩骨的一部分。每個鼻甲下方的空間,稱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③鼻旁竇paranasalsinuses有4對,包括額竇、上頜竇、篩竇和蝶竇,他們皆與鼻腔相通。額竇位於額骨內,開口於中鼻道。上頜竇最大,位於鼻腔兩側的上頜骨內,開口於中鼻道,由於竇口高於竇底部,故在直立位時不易引流。篩竇位於篩骨內,可分前、中、後3群,前、中群開口於中鼻道,後群開口於上鼻道。蝶竇位於蝶骨體內,開口於上鼻甲後上方的蝶篩隱窩。
(4)顱的側面:在乳突的前方有外耳門,向內入外耳道。外耳門前方,有一弓狀的骨梁稱為顴弓,體表可觸及。顴弓上方的凹陷稱為顳窩,容納顳肌。在顳窩內,有額、頂、顳、蝶4骨的會合處稱為翼點。該處的骨質比較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的前支通過,故翼點處骨折時,容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內血腫,可危及生命。
4.新生兒顱骨新生兒顱骨尚沒有發育完全,各顱骨之間留有間隙,由結締組織膜所封閉稱為顱囟。最大的囟在矢狀縫與冠狀縫相交處,呈菱形,稱為前囟(額囟),在一歲半左右前囟逐漸骨化閉合。在矢狀縫和人字縫相交處,有三角形的後囟(枕囪),在生後3個月左右即閉合。前囟在臨床上常作為嬰兒發育狀況和顱內壓變化的檢查部位之一。
肌學
一、總論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的收縮,牽引骨產生運動。人體骨骼肌共有600多塊,分布廣,約占體重的40%。每塊骨骼肌不論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並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經支配。
(一)肌的形態和構造
肌的形態按其外形概括地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4種。長肌多見於四肢,收縮時肌顯著縮短而引起大幅度的運動,有的長肌有2個以上的起始頭,依其頭數被稱二頭肌、三頭肌和四頭肌;短肌多分布於軀幹的深層,具有明顯的節段性,收縮時運動幅度較小;闊肌扁而薄,多分布於胸、腹壁,收縮時除運動軀幹外,還對內臟起保護和支持作用;輪匝肌多呈環形,位於孔、裂的周圍,收縮時使孔裂關閉。
每塊骨骼肌都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肌腹多數位於肌的中間部分,主要由大量的橫紋肌纖維構成,色紅,柔軟而有收縮力。肌腱多數位於肌腹的兩端,附著於骨表面,主要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色白,堅韌而無收縮力,但能抵抗很大的牽引力。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一般以兩端附著於骨上,中間跨過一個或多個關節。當肌收縮時,牽動骨骼,產生運動。肌收縮時,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對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對移動。通常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著點稱為起點或定點,在移動骨上的附著點稱為止點或動點。一般接近身體正中線或肢體近側端的附著點是起點,反之是止點。
肌有兩種作用:一種是靜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張力,使身體各部之間保持一定的姿勢,如站立、坐位和體操中的靜止動作;另一種是動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收縮力,使身體完成各種動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三)肌的輔助結構
肌的輔助結構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這些結構是在肌運動的影響下,由肌周圍的結締組織轉化而形成,這些結構有保護和輔助肌運動的作用。
1.筋膜fascia筋膜位於肌的表面,分為淺筋膜和深筋膜兩種。
(1)淺筋膜superficialfascia:又稱為皮下筋膜,位於皮下,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脂肪(皮下脂肪)、淺靜脈、皮神經、淺淋巴結和淋巴管等。臨床上皮下注射,即將藥液注入淺筋膜內。
(2)深筋膜deepfascia:又稱為固有筋膜,位於筋膜深面,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遍布於全身且互相連續,深筋膜包被每塊肌,並深入到各肌層之間,形成各肌的筋膜鞘和筋膜間隙。此外,深筋膜還包繞血管、神經形成血管神經鞘,包裹腺體形成腺體的被膜。
2.滑膜囊synovialbursa為一密閉的結締組織扁囊,內有少量滑液。其大小由直徑幾毫米至幾厘米,有的與關節腔相通,有的則獨立存在。多位於肌腱與骨面之間,可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促進肌腱運動的靈活性。滑膜囊在慢性損傷和感染時,形成滑膜囊炎。
3.腱鞘tendinoussheath為套在長腱周圍的鞘管,多位於手和足摩擦較大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側和足趾跖側等處。腱鞘由外層的腱纖維鞘(纖維層)和內層的腱滑膜鞘(滑膜層)構成。腱鞘起約束肌腱的作用,並可減少肌腱與骨面的摩擦。臨床上常見的腱鞘炎,嚴重時局部呈結節性腫脹,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動受限。
二、各論
全身的骨骼肌,根據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軀幹肌、上肢肌、下肢肌和頭頸肌。
(一)軀幹肌
軀幹肌主要包括背肌、胸肌、腹肌和膈。
1.背肌為位於軀幹後面的肌群,可分為淺、深兩層。淺層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闊肌;深層主要有豎脊肌。
(1)斜方肌trapezius:位於項部及背上部淺層,為三角形的闊肌,兩側相合成斜方形。起自枕外隆凸、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止於鎖骨外側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岡。
作用:上部肌束收縮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縮可下降肩胛骨,兩側同時收縮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
(2)背闊肌latissimusdorsi:位於背下部和胸的後外側,為全身最大的闊肌,呈三角形。該肌起自下6個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後部,以扁腱止於肱骨小結節嵴。
作用: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後伸;當上肢上舉被固定時,可上提軀幹(引體向上)。
(3)豎脊肌erectorspinae:又稱骶棘肌,為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縱列於脊柱兩側的背縱溝內。自外向內由髂肋肌、最長肌及棘肌3列肌束組成。起自骶骨背面及髂嵴的後部,向上分出許多肌束,沿途止於椎骨、肋骨和顳骨乳突。
作用:使脊柱後伸和仰頭,是強有力的伸肌,對保持人體直立姿勢有重要作用。
2.胸肌主要有胸大肌和肋間肌。
(1)胸大肌pectoralismajor:位置表淺,覆蓋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寬而厚。該肌起自鎖骨的內側半、胸骨和第1~6肋軟骨等處,以扁腱止於肱骨大結節嵴。
作用:可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前屈;當上肢上舉固定時,可上提軀幹(引力向上);並上提肋,協助吸氣。
(2)肋間肌:包括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肋間外肌intercostalesexterni位於各肋間隙的淺層,起自肋骨的下緣,肌束斜向前下,止於下一肋骨的上緣。肋間內肌intercostalesinterni位於肋間外肌的深面,起自肋骨的上緣,肌束斜向後上,止於上一肋骨的下緣。
作用:肋間外肌能提肋,助吸氣;肋間內肌能降肋,助呼氣。
3.膈diaphragm位於胸腔和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為向上膨隆呈穹窿狀的扁薄闊肌,其周圍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於腱性部稱為中心腱。
膈上有3個裂孔:①主動脈裂孔在膈與脊柱之間,位於第12胸椎前方,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②食管裂孔位於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約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經通過;③腔靜脈孔位於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約平第8胸椎,有下腔靜脈通過。
作用: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的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膈的圓頂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可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和分娩等活動。
4.腹肌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1)腹直肌rectusabdominis:位於腹前壁正中線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該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2)腹外斜肌obliquusexternusabdominis:位於腹前外側壁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該肌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後外上方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該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層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腹股溝韌帶。
(3)腹內斜肌obliquusinternusabdominis: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該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半,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該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兩層的構成。
(4)腹橫肌transversusabdominis: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該肌起自下6肋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部,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該腱膜參與腹直肌鞘後層的構成。
作用:腹前外側群肌共同保護和支持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呼氣、排便、分娩、嘔吐和咳嗽等活動。該肌群還可使脊柱前屈、側屈及旋轉等運動。
(二)上肢肌
上肢肌按其所在部位,可分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肌位於肩關節周圍,主要有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和肩胛下肌等。
(1)三角肌deltoid:位於肩部,呈三角形。該肌起自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肌束逐漸向外下方集中,止於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主要是使肩關節外展。
(2)岡上肌supraspinatus:位於斜方肌的深面。該肌起自岡上窩,肌束向外,經肩峰深面,跨過肩關節的上方,止於肱骨大結節上部。
作用:使肩關節外展。
(3)岡下肌infraspinatus:大部分被斜方肌與三角肌遮蓋。該肌起自岡下窩,肌束向外跨過肩關節的後方,止於肱骨大結節中部。
作用:使肩關節旋外。
(4)小圓肌teresminor:位於岡下肌的下方。該肌起自肩胛骨外側緣的後面,肌束向外上跨過肩關節後方,止於肱骨大結節下部。
作用:使肩關節旋外。
(5)大圓肌teresmajor:位於小圓肌的下方。該肌起自肩胛骨外側緣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繞至肱骨之前,止於肱骨小結節嵴。
作用:使肩關節後伸、內收和旋內。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位於肩胛骨前面。該肌起自肩胛下窩,肌束向上外,經肩關節的前方,止於肱骨小結節。
作用:使肩關節內收和旋內。
人體解剖學歌訣——生殖系統
男性尿道歌訣
男性尿道有特點,恥骨前下二個彎;
恥骨前曲可消失,恥骨下曲不改變;
尿道膜部內外口,三個狹窄有危險;
結石下降易滯留,導尿插管莫戳穿。
睪丸與卵巢歌訣
睪丸外形扁橢圓,兩端兩面兩個緣;
分泌激素維性徵,產精產卵子孫延。
附屬檔案歌訣
卵巢輸卵管,二者稱附屬檔案;
若有罹患時,兩者皆受難。
前列腺歌訣
前列腺居膀胱下,形態重要粟子大;
五個分葉圍尿道,前後左右中葉峽;
老年男性排尿難,首先把它來檢查;
直腸前壁仔細摸,前列腺溝有變化。
子宮歌訣
前膀胱後直腸,子宮位於正中央;
倒置梨形盆中央,前傾前屈是正常;
上下三部底體頸,梭形頸管三角腔;
上通卵管下陰道,卵管卵巢列兩旁
人體解剖學歌訣——泌尿系統
腎形態與位置歌訣
形如蠶豆表面平,脊柱旁列八字形;
被膜腎蒂腹內壓,相鄰器管都固定;
左腎上平胸十一,右低半椎十二中;
腎門約對一腰椎,病變腎區扣壓疼。
腎竇歌訣
腎門向內有間房,多種結構裡面藏;
動靜腎盂大小盞,淋巴神經和脂肪。
腎被膜歌訣
纖維襯衣脂肪襖,筋膜外罩厚又牢。
腎血液循環歌訣
腎血循環特點三,管粗壓高快循環;
進球短粗出球細,濾出原尿不困難;
兩級毛細血管網,先濾後吸多完善。
輸尿管歌訣
輸尿管細又長,上起腎盂下連膀;
三外狹窄要記住,起始越髂穿膀胱;
結石下降易滯留,請君快喝排石湯。
膀胱歌訣
外觀膀胱錐體形,頂尖底大體臌隆;
內面三角有特點,結核腫瘤好發生。
尿道歌訣
男性尿道長狹彎,女性尿道短直寬。
人體解剖學歌訣——呼吸系統
鼻歌
外鼻猶如錐體形,根背尖下二隻孔;
呼吸困難細觀察,兩側鼻翼會扇動;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櫻桃紅。
鼻腔外側壁開口歌訣
淚管開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淚一把;
中道額竇上頜竇,篩竇前群莫丟下;
篩竇後群上鼻道,蝶竇隱窩只有它。
喉歌訣
甲環軟骨杓會厭,喉結向膠標誌顯;
環甲環杓兩關節,兩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為前中下,黏膜與咽相續連;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腫阻塞很危險;
環甲韌帶掌握準,及時切開莫遲延。
會厭軟骨歌訣
會厭軟骨樹葉狀,防止食物入喉腔;
進食切莫談和笑,誤入氣管可遭殃。
支氣管歌訣
主支氣管左和右,各有特點要記住;
左支細長右粗短,異物墜落多入右。
弘揚祖國傳統中醫藥學科學,把現代醫藥學科學推進高科技臨床診療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