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構造的科學)

人體解剖學(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構造的科學)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分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科學,分為大體解剖學和顯微解剖學兩部分。大體解剖學是藉助解剖器械切割屍體的方法,用肉眼觀察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的科學。顯微解剖學可分為細胞學和組織學。顯微解剖學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的放大作用研究人體的微細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體解剖學
  • 外文名:Human Anatomy
  • 隸屬於生物科學的形態學範疇
  • 任務是:揭示人體各系統和器官的結構特徵
定義任務,發展簡史,方位術語,人體結構,目的方法,運動系統,常用術語,

定義任務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人體解剖學由於所服務的對象不同,在研究方法、著重點和目的性等方面產生了差異,因而逐漸形成了若干獨具特色的分野:如按照組成人體的各系統,逐一研究和敘述各系統器官形態、結構和系統解剖學;按照人體的分部及醫療手術學的需要,研究和論述各體部內諸結構的形態、位置和毗鄰關係的局部解剖學;適應繪畫和雕塑等專業要求的藝術解剖學;研究人體器官和結構在體育運動和訓練中其形態構造和功能關係的運動解剖學;專門闡述臨床各種手術層次結構基礎的套用(手術)解剖學等。此外,由於研究手段不同,又有了以肉眼觀察和解剖操作為主的大體(巨視)解剖學和以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觀察組織——即微視和超微解剖學。還有專門以個體發生和發育過程和規律的人體胚胎學人體發生學
人體基本結構人體基本結構
鑒於神經科學在近二十年的飛速發展和在下個世紀可能成為生物科學和帶頭學科的趨勢,以及參考已開發國家醫學院校的課程設定,本教研室對原擔負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門課程進行了改革,設立了大體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兩門課程,即將原中樞神經系統單獨設課,以適應世界神經科學的發展潮流,促進教學內容的迅速更新。其餘人體形態結構知識大部分內容,劃歸本門課程即大體解剖學講授。本課程的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概要介紹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結構知識,採用以講課為主,輔以必要的印證性實習,但對組成人體支架的骨骼系統,在此階段則要求掌握所需的全部內容。第二階段按組成人體的各個體部,逐一進行解剖觀察。基本方式是在教師提示後,學員根據教材獨立進行解剖操作,獲得人體形態結構的知識,並逐步培養和提高學員的觀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以及一定的解剖操作技巧。在此階段中穿插必要的理論性講課,主要任務是引導學員將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系列化、理論化。另外請有關臨床科室教師,講授一些結構內容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意義,以開拓學員的眼界和思路,增添學習的興趣。

發展簡史

解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科學,在中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內經》中,就已明確提出了“解剖”的認識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臟器的名稱。在西歐古希臘時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都進行過動物實地解剖,並有論著。
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解剖學著作當推蓋倫(Galen,公元130-201年)的《醫經》,對血液運行、神經分布及諸多臟器已有較詳細而具體的記敘,但由於當時西歐正處於宗教統治的黑暗時期,禁止解剖人體,該書主要資料均來自動物解剖觀察所得,故錯誤之處甚多。宗教統治在一千多年中嚴重地阻礙了科學文化的進步,也嚴重束縛了醫學和解剖學的發展。
人體基本結構人體基本結構
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一場偉大的革命,資本主義萌芽,教會黑暗統治的桎梏開始被摧毀,“是一個產生學問上、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巨人時代”(恩格斯語)。在此時期,人民的聰明智慧在科學和藝術的創作中得到較充分的體現,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堪稱這一時代的代表人物,他不僅以不朽的繪畫流傳後世,而且所繪的解剖學圖譜,其精確細緻即使今日也令人嘆為觀止。該時,解剖學也湧現出一位巨匠——維薩里(Andress Vesalius,1514-1564),他從學生時代,就冒著宗教迫害的危險,執著地從事人體解剖實驗,終於完成了《人體構造》的巨著,全書共七冊,不僅較系統完善地記敘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構造,還勇敢地擺脫了蓋倫權威的束縛,糾正了蓋倫許多錯誤的論點,從而使他成為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與維扎里同時,一批解剖學者和醫生,發現了一些人體的結構,如歐斯達丘司(Eustachius)、習爾維(Sylvius)、瓦羅留(Varolio)、阿蘭契(Aranti)、保塔羅(Botallo)等,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結構至今仍保留在解剖學的教科書中。嗣後,英國學者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提出了心血管系統是封閉的管道系統的概念,創建了血流循環學說,從而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分立出去。繼顯微鏡發明之後,義大利人馬爾匹基(Malcell Malpighi,1628-1694)用之觀察了動、植物的微細構造,開拓了組織學分野。18世紀末,研究個體發生的胚胎學開始起步。19世紀義大利學者高爾基(Camello Golgi,1843-1926)首創鍍銀浸染神經元技術,西班牙人卡哈(Rom’on Y cajal,1852-1934)建立了鍍銀浸染神經原纖維法,從而成為神經解剖學公認的兩位創始人。
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由於唯心主義和形上學思想的影響,人體解剖學走上了繁瑣地孤立靜止地描述人體形態結構的境地,使部分學者感到彷徨和失望,認為解剖學已經成為“化石”,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完全看不到發展的前景。而另一部分學者從辯證的自然觀出發,開始從機能解剖學、進化形態學和實驗形態學等方面,尋求開拓的路徑。
隨著技術革命浪潮的涌動,近二十年來,生物力學、免疫學、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向解剖學滲透,一些新興技術如示蹤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和原位分子雜交技術等在形態學研究中被廣泛採用,使這個古老的學科喚發出青春的異彩,尤其是神經解剖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執行“百家爭鳴”繁榮科學技術的方針,醫學教育和解剖學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的進步,其間雖經“文革”十年的停滯和倒退,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執行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政策,創建了良好的學術環境,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解剖學工作者開創了學習和追趕已開發國家先進科學技術的條件和可能,設備不斷完善和更新,條件逐步改善和提高,最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解剖學工作者茁壯成長,正在為振興中華和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祖國的大業艱苦奮鬥,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將以嶄新的面貌立足於世界解剖學界。

方位術語

為了正確描述人體結構的形態、位置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係,必須制定公認的統一標準,即解剖學姿勢和方位術語,初學者必須準確掌握這項基本知識,以利於學習、交流而避免誤解。
1.解剖學姿勢
為了闡明人體各部和諸結構的形態、位置及相互關係,首先必須確立一個標準姿勢,在描述任何體位時,均以此標準姿勢為準。這一標準姿勢叫做解剖學姿勢。即人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上肢下垂,下肢併攏,手掌和足尖向前。(描述人體的任何結構時,均應以此姿勢為標準)
2.常用的方位術語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學姿勢,頭居上,足在下。在比較解剖學或胚胎學,由於動物和胚胎體位的關係,常用顱側cranial代替上;用尾側caudal代替下。在四肢則常用近側proximal和遠側distal描述部位間的關係,即靠近軀幹的根部為近側,而相對距離較遠或末端的部位為遠側。
前anterior和後posterior:靠身體腹面者為前,而靠背面者為後。在比較解剖學上通常稱為腹側ventralis和背側dorsalis。在描述手時則常用掌側palmar和背側。
內側medialis和外側lateralis:以身體的中線為準,距中線近者為內側,離中線相對遠者為外側。如手的拇指在外側而小指在內側。在描述上肢的結構時,由於前臂尺、橈骨並列,尺骨在內側,橈骨在外側,故可以用尺側ulnar代替內側,用橈側radial代替外側。下肢小腿部有徑、腓骨並列,脛骨在內側,腓骨居外側,故又可用脛側tibial和排側 fibular稱之。
內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結構和腔的關係,應注意與內側和外側區分。
淺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體表的部分叫淺,相對深入潛居於內部的部分叫深。
3.軸和面
(一)軸axis:以解剖學姿勢為準,可將人體設三個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軸,即矢狀軸一為前後方向的水平線;冠狀(額狀)軸一為左右方向的水平線;垂直軸一為上下方向與水平線互相垂直的垂線。軸多用於表達關節運動時骨的位移軌跡所沿的軸線。
(二)面plane:按照軸線可將人體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從不同角度觀察某些結構。典型的切面有:矢狀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狀軸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的縱切面,如該切面恰通過人體的正中線,則叫做正中矢狀面median sigittal plane;冠狀面或額狀面coronal plane or frontal plane,是沿冠狀軸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的縱切面,與矢狀面和水平面相垂直;水平面或橫切面horizontal plane or transverse plane,為沿水平線所做的橫切面,它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與上述兩個縱切面相垂直。須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體的長軸為準而以其本身的長軸為準,即沿其長軸所做的切面叫縱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而與長軸垂直的切面叫橫切面 transverse section。

人體結構

構成人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細胞cell,細胞與細胞之間存在著細胞間質 intercellular substance。細胞間質是由細胞產生的不具有細胞形態和結構的物質,它包括纖維、基質和流體物質(組織液淋巴液、血漿等),對細胞起著支持、保護、聯結和營養作用,參與構成細胞生存的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眾多形態相似功能相近的細胞由細胞間質組合成的細胞群體叫做組織tissue,人體組織有多種類型,一般傳統地將之屬於四種基本組織,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以一種組織為主體,幾種組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的器官organ。一系列執行某種同一功能的器官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統system。構成人體的系統有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線和肌,是人進行勞動、位移與維持姿勢等各項活動的結構基礎;內臟諸器官分別組成了消化系統----擔負攝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殘渣排出;呼吸系統---進行氣體交換;泌尿系統----排出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終極產物;生殖系統----產生生殖細胞並形成新個體以延續種族;以及將上述執行新陳代謝的各系統聯繫起來,為它們提供營養物質並運輸代謝產物的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包括中樞部分的腦和脊髓和遍布全身的周圍神經,以及做為特殊感受裝置的感覺器官,它們感受人體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並產生適當的應答;此外,還有散在於身體中功能各異的內分泌腺。人體各系統既具有本身獨特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又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支配下和神經體液的調節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協同配合,共同完成統一的整體活動和高級的意識活動,以實現與瞬息萬變的內外環境的高度統一。

目的方法

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結構的基本知識,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醫學科學的學習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形態,後功能代謝;先正常,後病理;然後再逐漸涉及臨床問題。只有正確認識了正常人體形態結構,才能充分認識其生理,生化過程以及病理變化,進而理解和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特徵與診治,預防原則。人體解剖學是學習和研究醫學的入門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是學習中醫和西醫的必修課。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學,直觀性很強,名詞多,描述多是其特點。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標本,模型,圖片等直觀道具,多看,多模,多想,多記,以加深對形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學習人體解剖學要有進化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人體的形態結構,才能把人體解剖學這門基礎醫學課程學好。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包括骨、關節和肌3部分。全身各骨借關節連線構成骨骼。運動系統不僅構成人體的骨骼支架,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各種運動,而且還對身體起著重要的支持和保護作用。如顱骨支持、保護腦,胸廓支持保護心、肺、脾、肝等器官。四肢的骨骼則以運動為主。
骨骼肌附著於骨,收縮時牽動骨,通過關節產生運動。在運動中,骨起槓桿作用,運動的樞紐在關節,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故骨和關節是運動系統中的被動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的骨骼肌是運動系統中的主動部分。
第一節 骨學
一、總 論
骨bone是一種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功能,堅硬而有韌性,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能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並具有改建,修復和再生的能力。經常進行體育鍛鍊可促進骨的良好發育和生長,長期不用導致骨質酥鬆。骨在成人為206塊,按其在人體的位置不同,可分為軀幹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顱骨四部分1),其中軀幹骨51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顱骨29塊。骨的重量,在成人約占體重的l/5,而新生兒則占1/7。每塊骨都是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功能的器官,既堅硬而又有彈性。
(一)骨的形態
骨有不同的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類。
1.長骨long bone 呈管狀,分布於四肢。長骨有一體和兩端。體又名骨幹,骨質緻密,內有骨髓腔,容納骨髓。端又名骺,較膨大,並有光滑的關節面,由關節軟骨覆蓋。
2.短骨short bone 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連結一起,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 bone 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對腔內器官有保護作用,如顱蓋骨、胸骨、肋骨等。
4.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 形態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含氣的空腔稱為含氣骨,如上頜骨、額骨等。
(二)骨的構造
每塊骨都由骨質、骨髓和骨膜等構成,並有神經和血管分布。
1.骨質bone substance 是骨的主要成分,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緻密堅硬,分布於長骨乾、其他類型骨和長骨骺的表層。骨松質呈蜂窩狀,分布於長骨骺和其他類型骨的內部。
2.骨膜periosteum 為包裹除關節面以外的整個骨面的緻密結締組織膜,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成骨細胞,故感覺敏銳,並對骨的營養和生長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 marrow 充填於骨髓腔及骨松質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內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細胞,呈紅色,有造血功能黃骨髓為大量脂肪組織,呈黃色,無造血功能。胎兒和幼兒的骨內全是紅骨髓,六歲以後,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轉化為黃骨髓,但紅骨髓仍保留於各類型骨的骨松質內,繼續保持造血功能。
(三)骨的理化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機質(主要是骨膠原蛋白)和2/3的無機質(主要是磷酸鈣、碳酸鈣和氯化鈣等)組成。有機質使骨具有韌性和彈性,無機質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有機質和無機質的結合,使骨既有彈性又很堅硬。
(一)中軸骨骼
1.軀幹骨
包括24塊游離錐骨、一塊骶骨、一塊尾骨、一塊胸骨和12對肋。
椎骨由椎體、椎弓和從椎弓發出的突起構成。
各部頸椎的主要特徵
第7頸椎特長且末端不分叉,活體易觸摸,是臨床計數椎骨的標誌。
肋由肋骨和軟肋骨構成,共12對。第1~7對肋的前端與胸骨相連線,稱真肋。第8~12對肋不與胸骨直接連線,稱假肋。
胸骨分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3部分。
2.顱
由23塊形狀、大小不同的骨塊組成。分為上部的腦顱和下部的的面顱。
幼前緣向前突出稱為岬,為女性骨盆測量的重要標誌。骶骨尖向前下,與尾骨相連。
骶骨的兩側有耳狀面,中央有一縱貫全長的管道為骶管,向上與椎管連續,向下開口形成骶管裂孔,骶管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骨前面略凹而平滑,有4對骶前孔;後面凸隆粗糙,有4對骶後孔。
⑤尾骨coccyx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軟骨和韌帶與骶骨相連,尖向下,下端游離。
2.胸骨sternum 是位於胸前部正中的一塊扁骨,由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胸骨上部較寬稱為胸骨柄。胸骨中部呈長方形稱為胸骨體,其側緣連線第2~7肋軟骨。胸骨體與胸骨柄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觸及,它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重要標誌。胸骨的下端為一形狀不定的薄骨片稱為劍突,幼年時為軟骨,老年後才完全骨化。
3.肋ribs 共12對,由肋骨和肋軟骨構成。肋骨為細長弓狀的扁骨,可分為中部的體及前、後兩端。肋骨前端接肋軟骨,後端膨大稱為肋頭。肋體有內、外兩面及上、下兩緣。內面近下緣處有肋溝,肋間血管和神經沿此溝走行。
(二)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側總計64塊。
1.上肢帶骨 包括鎖骨和肩胛骨。
(1)鎖骨clavicle:呈“~”,位於胸廓前上部兩側。全長於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標誌。內側端粗大為胸骨端,與胸骨柄相關節;外側端扁平為肩峰端,與肩胛骨的肩峰相關節。鎖骨中、外1/3交界處較脆弱,易發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為三角形的扁骨,位於胸廓後外上方,介於第2~7肋骨之間,有三緣、三角和兩面。
上緣的外側角有一彎曲的指狀突起稱為喙突,體表可觸及。內側緣薄而長,外側緣稍肥厚。
上角和下角分別為內側緣的上端和下端,分別平對第2肋和第7肋,可作體表標誌。外側角最肥厚,有梨形關節面稱為關節盂,與肱骨頭相關節。
前面為一大的淺窩,朝向肋骨稱為肩胛下窩;後面被一橫行的肩胛岡分成上方的岡上窩和下方的岡下窩。肩胛岡的外側端,向前外伸展的突起稱為肩峰。
2.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橈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屬長骨。
(1)肱骨humerus:位於臂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膨大為半球形的稱為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頭周圍的環行淺溝稱解剖頸。肱骨頭的外側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結節和小結節,向下延伸的似嵴,稱為大結節嵴和小結節嵴。大、小結節之間的縱形淺溝稱為結節間溝,其中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肱骨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稱為外科頸,是骨折的好發部位。
肱骨體的中部外側面有一粗糙呈“V”形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著處。體的後面有由內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狀的淺溝稱為橈神經溝,有橈神經通過。肱骨幹的骨折,易損傷橈神經。
肱骨下端前後扁平而略向前捲曲,外側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頭,與橈骨相關節;內側份有形如滑車的肱骨滑車,與尺骨相關節。小頭的外側和滑車的內側各有一個突起,分別稱為外上髁和內上髁。內上髁的後方有一淺溝稱為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肱骨內上髁骨折時,易損傷尺神經。
(2)橈骨radius:位於前臂外側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細小,有稍膨大的橈骨頭,頭的上面有關節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頭的周緣有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相關節。頭下方變細的部分稱為橈骨頸,頸的內下方有一粗隆稱為橈骨粗隆。下端粗大,內側面有關節面稱為尺切跡,與尺骨頭相關節;下端的外側份向下突出稱為橈骨莖突;下端的下面為腕關節面,與腕骨相關節。
(3)尺骨ulna:位於前臂內側,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較為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關節面稱為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相關節。在切跡的後上方和前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別稱鷹嘴和冠突,冠突外側面有關節面稱為橈切跡,與橈骨頭相關節。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稱為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稱為尺骨頭,其前,外,後有環行關節面與橈骨的尺切跡相關節。尺骨頭的後內側有向下的突起稱為尺骨莖突。
(4)手骨:分為腕骨、掌骨及指骨。
①腕骨carpal bones由8塊小的短骨組成,排成兩列,每列各有4塊。由橈側向尺側,近側列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②掌骨metacarpal bones共5塊,由橈側向尺側,分別稱為第l~5掌骨。
③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共14塊,拇指有2節指骨,其餘各指均為3節。由近側至遠側依次為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
(三)下肢骨
下肢骨每側31塊,共62塊。
1.下肢帶骨 包括髂骨、坐骨和恥骨
(1)髂骨ilium位於髖骨的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分。
(2)坐骨ischium位於髖骨的後下部,分為坐骨體和坐骨支。
(3)恥骨pubis為髖骨的前下部,分為一體和兩支。
2.自由下肢骨 可分為近側部的股骨,中間部的脛骨、腓骨和髕骨以及遠側部的足骨三部分
(1)股骨femur位於大腿部,是人體最長和最結實的長骨。其長度約占身高的1/4,分為體和兩端。股骨上端包括頭、頸及大、小轉子。
(2)髕骨patella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於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後面有光滑的關節面與股骨髕骨面相關節。髕骨可在體表摸到。
(3)脛骨tibia位於小腿的內側,為呈三角稜柱狀的粗大長骨,分為體和兩端。
(4)腓骨fibula細長,居小腿外側,分為體和兩端,無承重功能。
(5)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共26塊。
①跗骨tarsal bones每側7塊,屬於短骨,與手的腕骨相當,但跗骨承重並傳遞彈跳力,故粗大而理解緊密。
②跖骨metatarsal bones共5塊,與掌骨相當,由內側向外側依次命名為第1~5跖骨。
③趾骨phalanges of toes共14塊。

常用術語

人體是由很多系統、器官等複雜構造組成的。為了能正確地描述這些結構的形態,就必須有一些眾所公認的統一的標準和描述用的術語,藉此有統一的認識,以免誤解。為此確定了標準的解剖學姿勢,也規定了一些軸、面和方位的名詞。這些概念和名詞是學習解剖學的人必須首先掌握的。
(一)解剖學方位
為了說明人體各部或各結構的位置關係,特規定一標準姿勢,稱為解剖學姿勢,描述任何結構時均應以此姿勢為標準,即使研究對象或標本模型,是橫位、倒置或只是身體的一部分,仍應以標準姿勢描述。特定的解剖學姿勢規定如下:身體直立,面向前,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並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幹兩側,手掌向前。
(二)方位術語
按照上述解剖學姿勢,又規定了一些相對的方位名詞,按照這些方位名詞,可以正確地描述各結構的相互位置關係。所以,這些名詞都是一組組相應成對的,如: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部位高低關係的名詞。按照解剖學姿勢,頭在上足在下,故近頭(顱)側的為上,遠離頭(顱)側的為下。如眼位於鼻的上方,而口則位於鼻的下方。為了與比較解剖學統一,也可用顱側cranialis和尾側caudalis作為對應名詞,則對人體和四足動物體的描述就可相對比了。
前anterior或腹側ventralis和後posterior或背側dorsalis。凡距身體腹面近者為前,距背面近者為後。腹側和背側這組名詞,可通用於人體和四足動物體。
內側medialis和外側lateralis,是描述各部位與正中面相對距離的位置關係名詞,如眼位於鼻的外側,而在耳的內側。
內internus和外externus,是表示與空腔相互位置關係的名詞,應注意與內側和外側的區別。
淺superficialis和深profundus,是指與皮膚表面的相對距離關係的名詞,即離皮膚近者為淺,遠者為深。
另外,如左sinister和右dexter,四肢的近側proximalis乃指距肢體根部近,四肢的遠側distalis系指距肢體根部遠;上肢的尺側ulnaris與橈側radialis和下肢的脛側tibialis與腓側fibularis,則相當於軀幹的內側和外側,其名詞則是根據前臂和小腿的相應骨——尺骨、橈骨、脛骨和腓骨而來的。
(三)軸和面
1.軸:按照解剖學方位,人體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的軸,這在描述某些結構的形態,特別是關節運動時,是非常重要的。三種軸即:
(1)矢狀軸:即由前向後與身體長軸和冠狀軸相垂直的水平線。
(2)冠狀軸:即由左向右與身體長軸和矢狀軸相垂直的水平線,又稱額狀軸。
(3)垂直軸:即與身體長軸平行與水平面垂直的軸。
2.面:按照上述三種軸,人體可以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面,這對某些結構的描述也是重要的。
(1)矢狀面:即按矢狀軸方向與水平面和冠狀面相垂直,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的縱切面。其中正中的,稱為正中矢狀面,將人體分成左右二等分。
(2)冠(額)狀面:即按冠(額)狀軸方向與水平面和矢狀面相垂直,將身體分為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3)水平面或稱橫切面:即與上述二面垂直與水平面平行,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的斷面。
器官的斷面一般不以身體的長軸,而以其自身的長軸為標準。與其長軸平行的切面稱縱切面,與其長軸垂直的切面則稱橫切面。對器官來說,橫切面不一定是水平面,縱切面也不一定是矢狀面或冠狀面,故一般不用水平、矢狀和冠狀這些術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