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筋膜

淺筋膜

胸前、外側區的淺筋膜與頸、腹部和上肢淺筋膜相延續,內含脂肪、淺血管、淋巴管、皮神經和乳腺。其厚度個體差異較大,胸骨前面較薄,其餘部分較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筋膜
  • 外文名:superficial fascia
  • 位置:淺筋膜
  • 構成:脂肪和結締組織
  • 領域:人體生物
概述,胸前、外側區,淺血管,腹前外側壁,

概述

淺筋膜
從解剖學的觀點來說,淺筋膜是位於真皮和深筋膜之間(在無深筋膜的區域,如顏面的中軸部分等,淺筋膜亦可位於真皮和骨膜之間)的一層脂肪膜性結構。—般來說它由脂肪和結締組織的纖維共同組成。由於它的組成中往往含有較多的脂肪成分.所以有時淺筋膜也稱為皮下脂肪。脂肪成分更多地分布在淺筋膜的淺層纖維成分除了在脂肪成分之間形成間隔,以固定脂肪及聯繫真皮和深筋膜之間外,它還往往在淺筋膜的深層形成一層薄厚不等的膜性結構。因此,淺筋膜可以進一步分為淺層的脂質層和深層的膜層。但是在一些文獻中可以看到“由淺而深有表皮、真皮、脂肪、淺筋膜—…”等層次描述。這種描述將脂肪成分從淺筋膜中分離出來,使原有的淺筋膜概念發生變化,這顯然是對淺筋膜的解剖學概念不夠熟悉。

胸前、外側區

皮神經胸前、外側區的皮神經來自頸叢和上部的肋鬥神經分支。鎖骨上神經3~4支,自頸叢發出後經頸部向下跨越鎖骨前面,分布於胸前區上部和肩部皮膚。 肋間神經的前、外側皮支:胸前、外側區皮膚除鎖骨上神經分布區外,其餘均由肋間神經的前、外側皮支分布。肋間神經在腋前線附近發出外側皮支,分布於胸外側區和胸前區 外側部皮膚,在胸骨兩側發出前皮支,分布於胸前區內側部皮膚。肋間神經的皮支分布呈明顯的節段性,自上而下按神經序數排列,呈環形條帶狀。第2肋鬥神經分布於胸骨角平 麵皮膚,其外側皮支尚分布至臂內側部;第4肋間神經至乳頭平面;第6肋間神經至劍胸結合平面;第8肋間神經至肋弓平面。根據皮神經的分布可測定麻醉平面和診斷脊髓損傷節段。 相鄰皮神經的分布互相重疊,共同管理一帶狀區的皮膚感覺。如第4肋間平面的皮膚除接受第4肋間神經皮支外,尚接受來自第3、5肋間神經的皮支。因此一條肋間神經受 損,其分布區的感覺障礙不明顯,當相鄰兩條肋鬥神經受損時,才出現這一共同管理帶狀區感覺的喪失。

淺血管

淺血管主要由胸廓內動脈、肋間後動脈和腋動脈等分支供血。靜脈匯入胸腹壁靜脈和上述動脈的伴行靜脈等。胸廓內動脈的穿支:細小,在距胸骨側緣約1cm處穿出,分布至胸前區內側部。女性的第2~4穿支較大,發分支至乳房,在施行乳癌根治術時應注意結紮這些血管。肋間後動脈的前、外側皮支與肋間神經的同名分支伴行,分別分布至胸前、外側區肌 肉、皮膚和乳房。上述二動脈的分支均有伴行靜脈,分別匯入胸廓內靜脈和肋間後靜脈。胸腔壁靜脈:起自臍周靜脈網,沿胸前區外側部斜向外上行,匯入胸外側靜脈,收集腹壁上部、胸前外側區淺層的靜脈血。此靜脈是溝通上、下腔靜脈的 重要通道之一,當門靜脈血回流受阻時,藉此靜脈建立門腔靜脈的側支循環,血流量加大而曲張。

腹前外側壁

脂肪及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在腹壁助下份淺筋膜分為兩層:淺層,含有脂肪組織又稱脂肪層,向下與股部的淺筋膜相連續;深層即Scarpa筋膜,為富有彈性纖維的膜樣層,在中線著於白線,向下於腹股溝韌帶下方約一橫指 處,附著於股部深筋膜;但在左、右恥骨結節間越過恥骨聯合繼續向下至陰囊,與淺會陰筋膜相連。淺筋膜內有腹壁淺動、靜脈,淺淋巴管和皮神經。腹前壁上半部的淺動脈細小,是肋間 後動脈的分支。腹前壁下半部有兩條較大的淺動脈:腹壁淺動脈起自股動脈,越過腹股溝韌帶中、內1/3交界處走向臍部,其外徑約1mm;在腹壁淺動脈的外側,尚有起自股動脈走向骼嵴的旋髂淺動脈,其外徑約為1.2mm。由於腹前壁的淺 動脈行於淺筋膜的淺、深兩層之間,並與同名靜脈伴行,故常在腹下部切取代蒂或游離皮瓣。腹前外側壁的淺靜脈較為豐富,彼此吻合成網,尤其在臍區更為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