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鼻腔

骨性鼻腔

是位於兩眶及左右上頜骨之間的一個規則的腔隙,上窄、下寬。上方為眶底;下方為口腔頂;前方由梨狀孔開口於顏面;後方以鼻後孔與咽部相通;並分別與額竇、篩竇、上頜竇及蝶竇相通。骨性鼻中隔將鼻腔為分左右兩部。鼻腔外側壁上有三個鼻甲和三個鼻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性鼻腔
  • 外文名:bony nasal cavity
  • 位於:兩眶及左右上頜骨之間
  • 位於:顱骨中央
綜述,解剖結構,

綜述

位於顱骨中央,介於兩眶與上頜骨之間,由骨性鼻中隔將其分為左右兩半。每側鼻腔分為鼻腔頂、底、內側和外側壁,向前經鼻前孔與外界相通,向後經鼻後孔通咽腔。鼻腔外側壁最複雜。自上而下有三個捲曲的骨片,分別名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個鼻甲的下方以次為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後方有蝶篩隱窩。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篩竇後組篩泡開口於上鼻道,篩竇前、中組篩泡、額竇和上頜竇開口中鼻道。鼻淚管開口於下鼻道。
系鼻腔的骨性結構部分。骨性鼻腔後面顱的中央,上鄰顱腔,下鄰口腔,兩側鄰接篩竇、眶和上頜竇。鼻腔以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鼻中隔多偏向1側由篩骨正中板、梨骨及鼻中隔軟骨構成。鼻腔的前口為梨狀孔,後口為成對長方形的鼻後孔。鼻腔頂,其前部由鼻骨構成鼻樑,中部是顱前窩的底,成自篩骨的篩板,後方是蝶骨體。鼻腔底為硬齶的上面。鼻腔側壁有向腔內突起的上、中、下3個鼻甲。鼻腔底和下鼻甲間為下鼻道,其前部有鼻淚管的開口;中、下鼻甲間為中鼻道,有上頜竇、額竇和篩竇前、中群開口;中、上鼻甲間為上鼻道,有篩竇後群的開口。

解剖結構

骨性鼻腔是不規則的骨腔,上至顱底,下達骨齶,前借梨狀孔向前開口,向後經鼻後孔通咽;下部較上部為寬,並借鼻中隔分成左、右兩半;四對鼻旁竇和鼻淚管皆開口於鼻腔。
上壁狹窄,分前、中、後三部分。中分水平,由篩骨篩板組成,上鄰顱前窩,有篩孔及盲孔,各有嗅神經(I)及小靜脈通過;前分向前下傾斜,成自額骨及鼻骨;後分斜向後下,是蝶骨的前面和下面,有蝶竇開口。下壁成自上頜骨齶突及齶骨水平板,介於口、鼻腔之間,由前向後,稍向上傾斜,其前分正中有切牙管。內側壁是骨性鼻中隔,前上分為篩骨垂直板,下接犁骨,前分缺如,在活體有中隔軟骨填補;兩骨相接的犁篩縫往往偏向一側,因而中隔不正者多見。外側壁最複雜(圖1),由上頜骨鼻面、淚骨、齶骨垂直板,篩骨迷路鼻而和下鼻甲組成,具有三個鼻甲和鼻甲下方相應的鼻道;鼻旁竇開口於此。上鼻甲是篩骨迷路的一部分,居後上分,較短小(有時可再分出最上鼻甲),其後端與蝶骨體前面之間的間隙名為蝶篩隱窩,為蝶竇開口處。中鼻甲位置稍下,亦屬篩骨迷路,較長,後端抵齶骨,下緣游離肥厚,向外上捲曲。下鼻甲是獨立骨片,附著於上頜骨及齶骨的鼻面。三個鼻甲的下外方,分別稱為上、中、下鼻道。上鼻道後連蝶篩隱窩,向外經蝶齶孔通翼齶窩,後篩竇開口於上鼻道。中鼻道寬廣,額竇、前篩竇、中篩竇、上頜竇開口於此。下鼻道前分有鼻淚管開口。介於鼻中隔與鼻甲之間的間隙,名為鼻總道;在鼻甲以後的腔隙,稱為鼻咽道。
骨性鼻腔的交通為:①篩孔和盲孔向上至顱前窩;②蝶齶孔向外側到翼齶窩;③切牙管向前下經切牙孔通口腔;④上鼻道通後篩竇;⑤中鼻通道額竇、前篩竇、中篩竇及上頜竇;⑥下鼻道向上連鼻淚管通眶;⑦前鼻孔通至面部;⑧後鼻孔通咽腔鼻部。
鼻旁竇是上頜骨、額骨、篩骨及蝶骨等骨內氣房的總稱,位於鼻周圍,皆開口於鼻腔。
額竇位於額骨體內,借中隔分成左右兩半,形狀及大小的變異較多。竇房各方與顱窩、眶、篩竇、鼻相聯屬。額竇口經額鼻管開口於中鼻道,近半數的額竇經由篩骨漏斗、半月裂孔再通入中鼻道。
蝶竇位於蝶骨體內,被中隔分成大小不等的左、右兩腔,竇與顱腔,鼻腔毗鄰,有時竇腔可擴展到大翼甚至枕骨基底部。蝶竇口在前下方為蝶甲部分掩蓋,開口於蝶篩隱窩。
上頜竇位於上頜骨體內,呈錐體形,尖伸入顴突、底即上頜竇裂孔,組成鼻腔外側壁的一部分。在整顱,其開口為齶骨,下鼻甲及篩骨鉤突部分掩蓋,因而它有兩個孔開口於中鼻道。竇壁內面多處有牙槽管及眶下管等突出於壁面。竇的底一般低於鼻腔的下壁約1.25cm,是竇內容物排除不暢的原因。上頜竇各方與眶、顳下窩、鼻、口及面等鄰接,竇內腫瘤可向鄰接部位突出。
篩竇被額狀位的隔板分成前、中、後三組。後篩竇開口於上鼻道;中篩竇組成篩泡,開口於篩泡或其上方;前篩竇居眶板之前,開口於篩泡前上方的篩漏斗,篩漏斗向下通入篩泡前下的半月裂孔,繼而開口於中鼻道;半月裂孔常為鉤突部分蓋住。額竇約有半數經漏斗、半月裂孔通入中鼻道。
鼻旁竇變異多見,有的缺如,如只有一側額竇;有的多房,如篩竇可伸展到蝶骨小翼,甚至向上伸入額骨;有的出現不規則的隔板,如上頜竇可分隔出上、下或前、後分,甚至造成一室與外不通。蝶竇開口通過蝶甲的形式亦多樣,竇本身也能擴展到達枕骨底部、大翼、小翼甚或後篩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