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山

大珠山

大珠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南部,西北東南走向,三面臨海,突出於靈山、古鎮口兩灣之間, 長約15公里,寬約5公里,面積約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頂海拔486.4米,位於膠南街道南10公 里處。

山勢陡峭,林木蔥蘢,奇峰異石迭生, 文物古蹟頗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珠山
  • 所屬山系:嶗山南延支脈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南部
  • 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位置境域,山峰,海島,海灣,地理環境,氣候,地質,地貌,土壤,自然資源,礦藏,水產,藥材,人文環境,建置,名勝,經濟,交通,軍事,簡介,特色景點,珠山嵌雲,珠山秀谷,石門寺,石門澗,麻衣庵,朱朝洞,石窟景觀,奇峰異石,交通,

位置境域

大珠山位於縣城南部,西北東南走向,三面臨海,突出於靈山、古鎮口兩灣之間,長約15公里,寬約5公里,面積約65平方公里。山勢陡峭,林木蔥蘢,奇峰異石迭生,文物古蹟頗多。

山峰

大珠山山體龐大而集中, 支脈很少。
主峰大寨頂海拔486.4米,位於縣城南10公 里處。
山南峰面海,高329.7米,狀如樓,名望海樓。
帽子峰,望海樓東南5公里海 拔223.1米。
有小帽子峰,在帽子峰南,海拔138米。再南為湘子門、帽子峰西北臨海處, 岸陡水深,有小口子港。再北有古鎮口炮台遺址。
闊落山、金把頂,在主峰大寨頂東北,產重晶石和金礦石。
玉泉山,在大寨頂西北,玉泉山西北有山口,204國道由此穿過。山口 北部山勢稍緩。
黃石坎,海拔229.1米,臨204國公路屹立。產磨蟠桃,品味極佳。
崆峒山,亦名崆峒寨,在黃石坎東 北。
松山,在崆峒寨西北;峰山,東北山嶺逶迤直抵縣城西南處。
大珠山向南延伸入海,形成許多岬角海島,也屬於大珠山的一部分。

海島

大黑石欄 ,位於大珠山鎮高峪村東北2.5公里外,系陸上岬角向海中伸延的岩礁帶。 高潮時分割成石林。長約1公里,寬約100米(最寬處250米),面積約0.1平方公里。 因礁石多黑色、塊大,當地稱石林為“欄”,故名大黑石欄。地質屬新生代第四紀砂及砂礫層,海積。礁周圍有礫石,藻類較豐富,適合海參、鮑魚和石花菜等生長。
里島,位於大珠山鎮高峪村東1.7公里。 礁石長約350米, 寬約100米, 面積約0.035平方公里。呈東南西北走向。距岸200米處,低潮時適露,高潮時水深4米左右。地質年代屬新生代第四紀砂及砂礫層。因漲潮時沒於水中,故名里島。礁周圍水域海珍品資源豐富,產海參、鮑魚、石花菜及多種貝類。魚類資源也較豐富。
大珠山嘴, 狀如鷹嘴,又稱鷹嘴子。系大珠山南伸入海的岸角。南北長300米,東西寬500米。上有霧笛站和10米高燈樁。
外島子, 在大珠山南海中。 距小沖里島子約250米,平潮時顯露,大潮時淹沒。長約40米,寬約19米,面積約7600平方米。因在里島子外面,故稱外島子。航行時需繞道。
龍門鍋 , 位於大珠山鎮龍門頂村東,系連岸礁石。長10米,高4米。南部呈圓形,有豁口通南北,狀如闕門,又有巨石如鍋,翻扣其上。附近有暗礁。

海灣

靈山灣,位於縣城東南。 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 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西北有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產阡里蝦。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胡島灣, 位於大珠山東, 靈山灣西南部。呈半圓形,口向東南,寬100米,面積0.5平方公里。 岩岸,岩礁底。水深2—4米。可泊帆船和機帆船。岩礁上有海參、鮑魚寄生。
魚池灣 , 位於胡島灣西南, 大珠山嘴北。口向東南,寬10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沿岸岩石陡立,狀如池。水深10米。沙、岩底。有海參、鮑魚、石花菜寄生。可泊木帆船和機帆船。
龍灣 , 位於琅琊台東北,大珠山西。灣口在大珠山嘴與齋堂島之間。口向南,寬12.2公里, 面積66平方公里。兩側岩岸,北部灘岸。泥沙底。水深5—14米。有小口子港和古鎮口灣。

地理環境

氣候

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氣候四季分明,春遲秋爽,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地質

地質構造屬魯東地質次一級構造單位——膠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皺為主。元古代以後以斷裂為主,斷裂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為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岩以太古代膠東群為主,其岩性為片麻岩、片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 出露總面積為709平方公里,分布於縣境西部和北部。岩漿岩主要為侵入岩,地質年代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體多侵入變質岩中,岩性多為花崗岩和閃長岩,面積407平方公里,分布於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及藏馬山區。

地貌

裸岩地 面積98299畝,占總面積的3.62%,分布在大珠山、靈山衛、隱珠、大村、藏南、市美、鐵山等鄉鎮、是境內隆起地帶的頂部,海拔223—724.9米,坡度15—30度。自然植被率小於60%,石隙間生有赤松和雜草。
嶺地 面積1790126畝, 占總面積的65.98%,主要分布在山脈裸岩地以下和丘陵上。海拔50—350米,坡度10—20度,自然植被率大於60%。嶺地分為三部分:荒坡嶺,面積372760畝,海拔55—350米,坡度20度,自然植被率大於60%,為縣內主要的薪炭林基地;坡嶺梯田,面積1032426畝,坡度10—15度,分布於山的中上部和嶺繫上部,屬中低產農田區; 坡麓梯田,面積384940畝,海拔50—150米,坡度在10度以下,多分布在柏鄉、六汪、寶山、薛家莊、隱珠、泊里、琅琊、大場、小場等鄉鎮,屬中產農田區。

土壤

棕壤土類 棕壤以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和藏馬山等山脈為軸心向四周延伸。海拔10米以上。總面積1681515畝,占可利用面積的77.37%。棕壤成土母岩多為酸性岩和部分基性岩,成土母質為洪積物和洪積沖積物。土壤粘粒較少,淋溶澱積十分明顯。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顏色為棕色、褐棕色。表土質地粗松,通透性好,但耕層肥力低。隨地勢高低依次分布棕壤性土、典型棕壤和潮棕壤3個亞類。 棕壤性土 主要分布在荒坡嶺和嶺坡梯田上, 面積598493畝, 占可用面積的27.54%。 母岩多為酸性花崗岩。海拔一般在60米以上,坡度大,地勢陡,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處於幼年發育階段,土體厚15—30厘米,少量達到60厘米。表層礫石較多,質地粗松,通氣性好,但結構不良,地下水極缺。荒坡嶺上的土層小於20厘米,生長樹木和雜草。嶺坡梯田上土層較厚,為果樹、地瓜和花生種植區。棕壤性土分為酸性岩類和基性岩類2個土屬, 分草皮土、青砂土、石碴土、摻面石土、淺灰壤土、灰壤土6個土種。
典型棕壤 發育在嶺坡梯田和坡麓梯田上,分布於全縣丘陵的中下部及大珠山、小珠山、 鐵橛山和藏馬山山麓。面積885747畝,占可利用面積的40.75%。土層厚度大於100厘米, PH6.5—7.0,是地瓜、玉米、花生和小麥種植區。典型棕壤只有洪積沖積物1個土屬,分死黃泥頭、活黃泥頭、淺黃土和黃沙土4個土種。

自然資源

礦藏

大珠山塔山河、 逯家莊西南各有1處小型鉛礦,多零星分散於石英脈中,少數富集成礦囊。含鉛品位1—4%不等。

水產

刺參 基岩質海岸帶均有分布, 集中區為靈山島、齋堂島、胡家山灣和大珠山兩側海域,總面積4000畝,資源量76噸,年可采捕34噸。其中靈山島分布面積1000畝,資源量28.7噸,年可采捕12.35噸,琅琊分布1000畝,資源量14.47噸,年可采捕11噸。大珠山兩則分布面積1000畝,資源量13.8噸,年可采捕4.14噸。
皺紋盤鮑 俗稱鮑魚,是名貴海珍品。膠南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琅琊張步曾把鮑魚進獻朝廷。鮑魚主要分布在靈山島、齋堂島周圍。大珠山兩側海域也有少量分布。全縣共1200畝,資源量8噸,年采捕6噸。其中靈山島分布900畝,資源量7.4噸,年采捕5.6噸。
海水養殖 海帶貽貝養殖 膠州海水養殖生產,起步較晚。主要是沿海潮間帶水淺,漲落潮水渾濁,加上底質是淤泥,搞海水養殖條件差,因而長期沒有開發利用。自1978年開始,膠縣水產局、營海公社組織人員在膠南縣大珠山以東淺海水域進行海帶養殖,因缺少經驗,未能成功。

藥材

資源 膠南中藥材品種多,分布廣,歷史悠久。早在唐、宋、元時期,就有桑、芫麻、扁豆、荷等藥用植物的栽培。明、清時期,山藥、萊菔子、桃仁、杏仁、蘇子、竹、木槿、冬瓜、芍藥、牡丹等廣有出產。民國期間,鐵橛山、大珠山、小珠山等地盛產瓜簍、紫蘇、木瓜、牛膝等。建國後,從50年代開始,開展人工種植,品種和產量進一步增加。 1985年普查,全縣有藥用生物615種,已開發利用170餘種。其中野生150種, 家種20種。1987年中藥材總產21萬公斤。其中海藻11萬公斤,黃芩1萬公斤,益母草2.5萬公斤,茵陳7000公斤,蛤蟆草5000公斤。 植物類 分布廣、產量大的藥用植物有卷柏、瓦松、

人文環境

建置

膠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

名勝

相傳,大珠山麓共有99座小型石窟。現保存較好的僅有3處,另有石室1處。
峽溝西山石窟 ,位於大珠山鎮峽溝村西1.5公里之山坡上。 石窟為一高大岩石鑿成, 門東向,高0.8米,寬0.7米,門外兩側各鐫一虎。窟室呈房屋狀,高1.5米,東西長1.4米,南北寬1.3米。內壁浮雕佛像30尊,經鑑定為隋唐時期的石窟造像。現大多佛像保護良好。
峽溝南山石窟, 位於大珠山鎮峽溝村南300米之山頂上。石窟為一高大岩石鑿成,門南向。窟室呈房屋狀,高1.7米,東西長1.6米,南北寬1.5米。內壁浮雕佛像21尊,經鑑定為隋唐時期的石窟造像。現佛像面目已模糊不清。
石屋子溝石窟, 位於大珠山鎮石屋子溝村東北700米處。 石窟為一大岩石鑿成,門南向,高0.8米,寬0.7米,窟室呈房屋狀,內壁浮雕佛像11尊,兼雕飛天、雲紋,現保護良好。
珠山石室 位於大珠山東側懸崖峭壁間,《增修膠志》載:“石室在治南幾十里,大珠山之陽,晉高士陳仲舉隱居於此。”《膠州志》載:“珠山石室,在大珠山之陽,懸山腰石壁間,東瞰大海,若在足下。”“一名麻衣庵,土人云明趙麻衣辟穀處。”石室深3米, 寬2.5米,高2.5米,有門框洞槽和石雕門檻。室呈橢圓形,四壁及地面磨製平滑。
大珠山刻石,位於大珠山鎮崆峒寨,《增修膠志》載:“邑西南大珠山北頭山名崆峒寨,廟曰玲瓏庵。庵後石壁孤立,直入雲霄,古峭奇秀,別開異境,而石壁中間有橫書“清華岩”三字,字如斗大,純系楷書,體勢端嚴超雋,殊非凡筆,未知何人所書,其年代亦不可考。”此刻石現仍完好無損。
石門寺 即玉泉寺,《增修膠志》載:“玉泉寺在州南百二十里大珠山麓,一名石門寺, 金大定五年建。”寺院座落於山間,占地400餘畝,綠樹掩映。寺內建有天王殿、大殿和東西兩廡,分別供奉四大天王、釋迦牟尼等神佛塑像。寺東南有石門,東向,為自然石形成。清順治年間,平山和尚游至石門寺,於殿壁題《秋懷》詩17首。寺前有臥象石,狀如象,背鐫“臥石”二字,琅琊劉子羽所書。寺西有磨鐵庵,為清代著名畫家法若真讀書處,“磨鐵庵”為若真手書。寺院早圮,遺址在今大珠山陰胡家小莊西南1.5公里處,大珠山水庫南側。

經濟

果品生產歷史悠久,栽培廣泛,全縣24處鄉鎮均有出產。乾鮮果品種達百餘個。建國前以桃、杏、梨、柿、棗為主,建國後重點發展蘋果、山楂、板栗等,集中建園,劃片栽培,形成隱珠、大珠山、 泊里、琅琊、寨里、海青等10處集中生產區。
中部低山丘陵油糧區 包括市美、張家樓、寨里、靈山衛等鄉鎮的全部及大村、大珠山、隱珠等鄉鎮的大部,共422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0.5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6.9%, 該區多丘陵低山,間有台地和河谷小平原。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藏馬山分布於此,土壤質地粗,保肥保水能力差,是膠南的花生商品生產基地。1982年,糧田占耕地面積的64.9%,以小麥、地瓜、玉米為主;花生播種面積11.4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8.3%,總產量1510.5萬公斤,占全縣花生總產量的42%。
前小口子漁港 位於大珠山西南部。港內水深5—10米,可避東北和東南風,能泊漁船120餘艘。周圍多岩礁,為膠南縣海參、鮑魚的主要產區。有水產供銷站和水產品加工場地。大珠山鎮有漁船200餘艘泊於此港。1987年,產魚蝦650噸,其中鷹爪蝦60噸。
大珠山苗圃 位於大珠山鎮鳳凰村東,1952年建立,總面積98畝。主要培育刺槐、楊樹、泡桐、板栗、蘋果、棉槐、黑松等苗木。1980年併入環海林場。
高峪林場 1956年, 高峪村畢秀蘭帶領5人成立林業隊,開始封山造林,1958年建起萬畝林場。 之後在大珠山東側山地造林2000畝,在村東海灘營造5公里長的海防林900畝,建設用材林400畝,發展果園200畝,引種茶樹80畝,栽種板栗1萬株。畢秀蘭被評為華東地區勞動模範。 60年代末,林場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2%。1983年,林場撤銷,林地分包到戶。
林果
山楂 60年代前,多屬零星種植,重點分布在大珠山、鐵山、膠南等鄉鎮。70年代,引入安丘星石榴、磨盤山楂和大金星,並從益都引入敞口等良種成片建園。1987年,全縣產山楂653噸,產地主要分布在鐵山、市美、大村和張家樓等鄉鎮。
桃 當地品種有六月鮮、秋桃、蜜桃、凍桃、盒子桃、磨盤桃等。其中大珠山黃石坎產磨盤桃,品味極佳,譽滿鄉里。60年代後,先後引進七月紅、白洋蜜、五月紅、青州水蜜、上海水蜜、北京27、瀘005、豐黃、黃露、寒露蜜、雨花露等10餘個品種。50年代平均年產300餘噸。 1974年最高達1350噸。1976年後,桃園陸續減少,平均年產500噸左右。1987年,全縣有桃園4600畝,總產615噸。產量較多的為寶山、鐵山、市美、薛家莊、紅石崖、王台等鄉鎮。
葡萄 當地品種有玫瑰紅、龍眼白等,粒小色青,串如羊奶,多為零星栽植,以隱珠崮上一帶居多。70年代年產50噸左右。1976年後,陸續引入平度澤香、澤玉和龍眼等品種, 在王台、 紅石崖、琅琊、靈山衛、理務關和大珠山等鄉鎮成片建園。到1987年全縣有成片葡萄園808畝,總產332噸。

交通

國 道 縱貫膠南的國道只有1條, 為煙(台)上(海)路。此路北起煙臺,南至上海,逾膠濟、兗石、隴海鐵路,涉煙臺、青島、石臼、連雲港、上海等重要港口,是貫穿蘇魯南北沿海的重要公路交通幹線。1987年煙上路劃為204國道,玉泉山西北有山口,204國道由此穿過。
辛(莊)漁(池)路 自辛莊經縣城、袁家村、小井、石甲,沿大珠山東側南下,過高峪,止於漁池。小井至高峪段為日偽時期修,高峪至漁池段1965年修。1970年至1971年將兩段重修。辛莊至小井段是膠新路的一段。1987年改為辛漁路。

軍事

海防
1952年,建立大珠山、大港口、靈山衛、薛家島海防警備指揮部,統一調配使用各轄區駐軍及民兵力量,嚴格海防警戒。海防警備指揮部下設若干護海小組,每組3至5人,並於漁汛時在漁民中建立情報小組。
殲特
1950年5月13日晚,台灣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山東地區人民反共救國軍”第一、二縱隊及青島郊區流動組、華北站招遠組武裝特務共105人(其中提前潛入青島3人),乘船自浙江定海縣竄至膠南縣大珠山東側南小莊村前海岸登入。 14日晨3時許被南小莊出海漁民發覺並報告鄉政府。鄉隊部一面派民兵監視敵特動向,加強海上警戒,一面向海防部隊及膠南公安武裝報告。 8時許,敵特因大霧迷失方向,竄至大珠山。區委、區公所緊急調集聯防民兵,膠南縣委、縣政府調附近區鄉民兵,嚴密包圍大珠山,封鎖海口, 並於小珠山等扼要處設防,防止敵特逃竄。縣公安局派公安中隊1個排,會同縣人民武裝部開往大珠山地區,此時,駐靈山衛海防獨立營一連亦聞訊到達。15日上午,敵竄入朝陽山,遂被包圍。下午,海防營二連和大珠山作戰部隊趕到,對敵發起攻擊。晚,敵特乘夜幕向北突圍,散逃於小珠山地區。在南海、濱北、青島等地駐軍及公安武裝增援下,海防部隊、民兵、公安武裝分散於小珠山及其周圍地區嚴密搜尋,圍追堵截潰竄之敵,附近民眾亦自動參與戰鬥。至17日下午,除少數敵特化裝潛逃外, 余全部被殲。共擊斃敵特4人,俘“山東地區人民反共救國軍”第一縱隊縱隊長郭立茂、第二縱隊副縱隊長江振鈺及其以下官兵89人,繳獲電台3部,輕機槍4挺,各種長短槍百餘支,彈藥物資一宗。後漏網敵特亦陸續被逮捕歸案。此戰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軍區譽為海防部隊、公安武裝、民兵密切配合、協同作戰、保衛海防的範例。

簡介

據傳,唐朝仙人朱仲居於此山,故名“大朱山”,後改為今名。因與小珠山南北雄峙,古有“雙珠嵌雲”之說。此山景色最佳處為山之東北處的珠山秀谷,但見萬頃花海,到處都是野生杜鵑,奼紫嫣紅,觀海勝景要數此山第二峰——山南峰。
大珠山大珠山
主峰大寨頂之陰有寺名石門寺,建於金大定五年(1166年),隱於山坳。寺內多竹,中有塔林,在寺內觀山,峰頂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東側一小石僧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大珠山南端瀕海處,有湘子門南天門、閻王鼻子等名勝。在湘子門側有帽子峰,上有徐庶廟,傳說三國時徐庶曾隱居於此。
廟雖小但名氣大,引來四鄰八方香客前來朝拜。大珠山文物頗多,尤以石窟為珍,多為隋唐時代遺物。相傳大珠山有石窟99座,後大部分毀棄,現有約3處。其中一處有佛像30多尊,皆為隋唐風格,此外,大珠山還有女兒石、老鷹石、鱉兒石、和尚石和仙人拳等景點。
大珠山傳統山會
自從有了石門寺,大珠山就有了山會。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人們到石門寺趕山會:有來晉香祈福的,有來遊玩的,還有的來做小買賣。這時候,石門寺里香火旺,人氣也旺,大珠山里好熱鬧!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膠南市人民政府在這裡舉行山會儀式,安排文藝演出,組織商貿交易和宣傳等。此時正是春夏之交的時候。人們來這裡遊覽賞景,看文藝節目和諮詢經貿等信息,引來大珠山旅遊的高潮。

特色景點

大珠山以巍峨挺拔、風光秀麗而聞名。因與小珠山南北雄峙而立,古有“雙珠嵌雲”之說,被列為古膠州第一勝景。主峰大寨頂之陰有寺,名“石門寺”。
建於金大定五年(1166年) ,占地400餘畝,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東西兩院,分別供奉四大天王及佛祖。寺門為3塊巨石疊壘而成,故名石門寺。又因石門前有一泉,清碧如玉,迸若珠璣,名玉泉,故石門寺又稱玉泉寺。
寺內多竹,遍布溝坡。寺南側山坡有塔林,共有花崗岩石塔12座,塔高2.6米,形態各異,傳為金代始陸續鐫立,“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1992年按原貌修復。寺前有臥象石,寺西有磨鐵庵,後盡毀。由寺內南瞻,可見雄峰危聳,分外險峻,峰頂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東側一石似小僧、又似金猴,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稱“石拜佛”,也有稱“金猴拜佛”。詩人王心鑒石門寺寫到:“山行雲壑沐海風,尋幽不忍踏落英。古寺應在竹林里,秀谷依稀縈梵鐘。”
石拜佛石拜佛
石門寺40年代曾毀於戰爭,現擬重修對外開放。 次高峰——山南峰峰高330米, 形狀如樓,故稱“望海樓”。自陽坡攀行,一路古蹟較多。 東側峭壁間有“珠山石室”,縱深3米,寬2.5米,高2.5米,有門框洞槽和石雕石檻,室內四壁、地面均研磨平滑。石室臨澗,原有鐵板橋連線通行,絕壁下原有“麻衣庵”,現已無存。
山頂為一寬闊平台,舉目遠望,東西見海。 大珠山東段瀕海處,有湘子門、南天門、閻王鼻子等名勝。湘子門西側,一山直立,常有白雲縈繞,遠望如帽,故名“帽子峰”。上有徐庶廟,廟甚小,但名氣大,深得四鄉八鄰百姓和漁民禮敬。廟後有淺泉,傳說可祛病健身,故名“神泉”。
大珠山以石窟最為珍貴,多為隋唐時代遺存,屬小型石窟,俗稱“石屋子”,系在高大岩石上鑿成,內有佛像浮雕等。保存完好的有夾溝西山石窟、夾溝南山石窟和石屋子溝石窟3處。 夾溝西山石窟鐫刻浮雕佛像30尊,為隋唐藝術風格。夾溝南山石窟略大於西山石窟,雕刻佛像21尊,損壞嚴重,模糊難辨。石屋子溝石窟雕有17尊佛像和6個“飛天”、“雲紋”圖案,保存較好。 大珠山還有女兒石、老鷹石、鱉兒石、和尚石、八戒石等自然景觀,形象生動逼真。

珠山嵌雲

人們常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古人稱大珠山為“岸海名山”,它的“名”不在“仙”,而在“雲”。 大珠山峰巒挺拔,海雲依山勢而生,海霧在山間瀰漫。雲淡時,大珠山裹進了似有似無的蟬翼紗里,群峰像剛剛睡醒的姐妹,正著曉裝,還有些儀態慵慵;雲濃時,群峰或立於茫茫雲海,或掛飛流雲瀑,或斬滾滾雲濤,好似天潑濃墨,繪出了一軸軸大氣磅礴的畫卷;霧開時,峰峰巒巒宛若麗人撩帳走出;霧合時,她們猶如沉進了美好的夢鄉。
大珠山大珠山
雲帶飄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道峻岭似要臨風起舞;彩雲紅彤,滿山上雲的花朵觸天怒放,大珠山瑰麗,好像是雲鄉里的一座壯觀的花園;當每一座山頭都包上潔白晶瑩的雲團,大珠山就真的成了一串神奇的玉珠。這時候,你會想到清人周於智的詩:“累累形勝隱蒼煙,九曲誰將一線穿?神女倦遊何處去,雙珠拋在水雲邊。”

珠山秀谷

在大珠山東麓,有一條山谷,人稱珠山秀谷。這條山谷有5里之長,谷內溪水奔流,匯入山下的人工湖。碧水和青山相依相擁,青峰倒映在碧水中。遊人繞湖邊行,緣溪水入山谷,猶如走進畫境。
珠山秀谷里春天來得早。清明節還不到,山谷入口處的櫻桃花、杏花、桃花相繼盛開。清明節一過,在山谷里的溪水畔和山坡上,嬌黃的連翹花團團簇簇,潔白的棠梨花一片連一片。春風吹拂,花枝搖曳,山谷里金波涌動,雪浪起伏。再往山谷深處走,有一道花的山峰縱向而立,又把這條山谷分成兩條山谷。
順北面的山谷繼續前行,只見南面背陰山坡上,紅色的杜鵑花從谷底一直開到山頂,就連山崖上和峭壁上,也花叢茂盛,花影綽約。站在山下往山頂望去,“花浪”排空,直接藍天,叫人覺這花兒是天界飄下的芳菲;站在山坡高處向下望,“花潮”滾滾,滿山谷里騰著花煙花霧,叫人想到這花兒是大地深處生髮出的瑞氣紫光。
沿著花間的石階路走,你的周圍到處是花的洪流,花的瀑布,人被裹進了花的漩渦中。進入4月,珠山秀谷里花如海,人也充谷盈川,花事和遊人匯成了旅遊潮。登上山頂,可見南面有好幾條山谷里也盛開著杜鵑花,遠遠望去,如雲似霞。

石門寺

在大珠山主峰大砦頂北側的一道山澗里有一座古寺,因以兩塊赫然而立的巨石為門,所以名為石門寺。 石門寺建於金大定五年(1166年)。當年寺廟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東西兩廡等建築。石門右側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名玉泉,因此,人們又稱石門寺為玉泉寺。20世紀40年代中期,石門寺毀於戰事。1995年,膠南市人民政府投資重修石門寺大雄寶殿和墓塔林。
石門寺石門寺
石門寺所處的環境十分優美。寺前溪流潺潺,溪畔有臥象石。稍遠處,數峰亭亭玉立。寺東側有“獅子峰”,西側上有“菩薩打坐”、“神猴摘仙桃”、“豬八戒背媳婦”等奇石,寺南面的“高僧講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東側是大珠山水庫。一汪碧水繞古寺,古寺更顯得靈秀。遊人在這裡執竿垂釣,釣水中游魚,也釣水中的山色雲影。

石門澗

出石門寺南行,便進入群峰環繞的石門澗。澗內青松翠藤,蒼深蓊鬱;一條山溪水曲折斗??,牽著高高低低的石底清潭,一路清澈,一路細聲慢語。到夏天雨季,還有飛瀑掛山崖,有流水如銀練繚綾,柔軟地漫過一面面斜石坡,從長滿綠苔的石壁上滑下來,落進碧潭後再濺起銀珠玉粒……在古時,石門澗是文人墨客常來遊覽聚會的地方。
澗西側有一巨石,上面就刻著明代文人王無竟手書的一首詩:“蒼靄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復一爐,煮茗溪光里。”至今字跡清晰。他還留一首《石門南澗》詩:“石上看雲坐夕暉,野花香處竟忘歸。雲來雲去人何在?一片泉聲下翠微。”清人高鳳舉經石門澗寫道:“夾岸山花紅浸水,夕陽倒影動魚罾(zeng)。胡麻莫問秦人飯,只此風光已武陵。”這些詩作描繪的是當時石門澗里的景色。

麻衣庵

石門澗逆溪水往山上走,過鰲魚石、剪子峰,來到麻衣山前,這裡有麻衣庵的殘垣。據民國年間的《增修膠志》記載,晉代的陳仲舉、元代的張清源、明代的趙麻衣等名士曾在這裡隱居過。庵後的峭壁上,有一懸空石室,室門鑿造得很精緻,門高兩米,頂為孤形,有石門框和石雕門檻。在離石室前約3米處有刻有蓮花圖的蓮花石。《增修膠志》記載,在石室與蓮花石之間古有鐵板橋連線,人可攀蓮花石過鐵板橋進石室。石室東側的山壁上刻有“雲逍庵”三字。石壁上還有李慶道等人署名的“玉泉觀旨緣”石刻,又有元代大德四年(1301年)孫榮題寫的“太清岩”刻字。
庵東側有 “飛來石”,石前額刻“朝陽洞”三字。庵前有“說法石”,在說法石下,有一石碾底,透出過去這裡的人間煙火氣息。庵西側的高處有一平台,條石砌的建築基礎很規整,站在這裡可以東望靈山灣,西望龍灣,這是“望海樓”的故址。

朱朝洞

從麻衣庵前沿一條曲折的小逕往東南方向走去,到大砦頂西坡,踏一條石鋪小路前行不遠,便會看見一道石門口,門枕、安門的石窩和門檻俱在,這就是朱朝洞。跨進門口,裡面是由遮天蔽日的巨石圍成的院落。在院內東側,有許多巨石相摞相疊,扣合成一洞,深不可測。遊人探幽到此,會有探到了大珠山幽境深處的感覺。

石窟景觀

大珠山在古代有過佛教興盛的時期。山中有石門寺、墓塔林、麻衣庵遺址、地藏庵、菊花庵、磨鐵庵等遺蹟。傳說山中有石窟99座之多,現保存完好的有夾溝南山石窟、夾溝西山石窟和石屋子溝石窟3處。大珠山的石窟在山東各地遺存的石窟中獨具特點,引起佛教學術界的重視,不少學者饒有興致地前來探訪和研究。專家考察後,認為這3座石窟都是隋唐時期建造的,還有的說屬北齊時代所作。
大珠山
大珠山

奇峰異石

大珠山多奇峰異石。乘車走204國道過大珠山時,就會看見南山坡上一隻正奮力向山頂爬去的石龜。相傳它原是王母娘娘瑤池中的金龜,趁王母娘娘蟠桃會之機,順著天河溜到東海,爬到了大珠山。望北山坡,會看到有一塊高石很象一位挎著籃子的少女。南山還有雄踞山頭的“鷹兒石”,北山還有身披迦裟、手拄禪杖的“和尚石”。
珠山坐佛珠山坐佛
在大珠山中部,有一座山峰,很象唐僧師徒四人正走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在它北面的一座山峰,猶如行空的天馬。還有一座山峰,那簡直就是活靈活現打鬼的鐘馗。“一指通天”、“鐘峰”、“仙人橋”等山峰,都是大自然為了爭奇立異而別出心裁地造化出來的。
山中有許多石頭象是有靈性一樣,越看越覺得它們亦靜亦動。“清照索句”、“聖人問路”、“僧道對弈”、“關公請戰”等奇石,形肖神現。
大珠山
大珠山

交通

1 、自助游:青島的遊客乘坐5、6、7、8路隧道公交至靈山衛樞紐站下車,換乘306路在西海岸汽車站下車,再換乘105路珠山秀谷站下車即達珠山秀谷景區;乘 3路、12 路、301路公車到達石門寺景區。
2、自駕游:自駕車遊客沿濱海大道按大珠山景區交通指示前行即至珠山秀谷或石門寺景點;或沿膠州灣高速公路轉疏港高速,在大莊立交黃山出口下,沿大珠山景區交通指示即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