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馬蹄荷

大果馬蹄荷

大果馬蹄荷(學名:Exbucklandia tonkinensis (Lec.) Steenis)是金縷梅科馬蹄荷屬植物,常綠喬木,高達30米,嫩枝有褐色柔毛,老枝變禿淨,節膨大,有環狀托葉痕。葉革質,闊卵形。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排成總狀花序,有花7-9朵,有蒴果7-9個;蒴果卵圓形,長1-1.5厘米,寬8-10毫米,表面有小瘤狀突起;種子6個,下部2個有翅,長8-10毫米。

分布於中國和越南;在中國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西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貴州東南部和雲南的東南部。多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山地雨林,在南嶺山地則多見於800-1000米的山地常綠林及山谷低坡處。

該樹是中國華南地區營造常綠葉林的鄉土樹種之一,根系密布表土層,對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都起良好作用,且耐火力強,故該樹為優良的水源林樹種、防火林帶樹種及觀賞園林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30米,嫩枝有褐色柔毛,老枝變禿淨,節膨大,有環狀托葉痕。葉革質,闊卵形,長8-13厘米,寬5-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或幼葉為掌狀3淺裂,上面深綠色,發亮,下面無毛,常有細小瘤狀突起,掌狀脈3-5條,在上面很顯著,在下面隆起;葉柄長3-5厘米,初時有柔毛,以後變禿淨;托葉狹矩圓形,稍彎曲,長2-4厘米,寬8-13毫米,被柔毛,早落。
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排成總狀花序,有花7-9朵,花序柄長1-1.5厘米,被褐色絨色。花兩性,稀單性,萼齒鱗片狀;無花瓣;雄蕊約13個,長約8毫米;子房有黃褐色柔毛,花柱長4-5毫米。頭狀果序寬3-4厘米,有蒴果7-9個;蒴果卵圓形,長1-1.5厘米,寬8-10毫米,表面有小瘤狀突起;種子6個,下部2個有翅,長8-10毫米。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山地雨林,在南嶺山地則多見於800-1000米的山地常綠林及山谷低坡處。分布區年均溫17-22℃,年雨量1200-1650毫米,喜溫暖濕潤氣候,能耐蔭蔽,也能耐-5℃的低溫。要求土層深厚、疏鬆、濕閏的酸性紅壤、黃紅壤,土壤瘠薄則生長不良。大果馬蹄荷在南亞熱帶較常見,是高溫濕潤型的常綠闊葉林優勢種,群落以南亞熱帶或南嶺南坡為分布中心。中國廣西十萬大山一帶有以大果馬蹄荷為建群種的季節性雨林,海拔在400-500米,群落中優勢種還有紫荊木、銹葉新木姜、苦竹等,廣東連南縣板洞自然保護區分布有“大果馬蹄荷+毛桃木蓮+紅錐+狗脊群落”,海拔為870米,在湖南都龐嶺自然保護區海拔800-1050米地區,大果馬蹄荷為常綠闊葉林的優勢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西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貴州東南部和雲南的東南部,最東見於福建德化縣,最西見於雲南隴川縣,最北見於貴州黃平縣及羅霄山脈的井岡山、桃源洞地區,最南見於海南保亭縣。
大果馬蹄荷大果馬蹄荷

繁殖方法

大果馬蹄荷繁殖用播種法,採種於12月至翌年1月,果熟時由青綠變黃褐或褐色,應及時採收。果採回推曬開裂篩取乾藏。千粒重12.5克,發芽率10-15%,但注意種子有翅的有發芽力,無翅的無發芽力。播前用35℃溫水浸種30-60分鐘,有翅的種子下沉,撈起種子陰乾後播種。播時拌適量細沙或草木灰,播後一層薄火燒土,並蓋草保濕。當種子發芽達10%時,揭草,隨搭蔭棚遮陰。當幼苗高4-5厘米時移入容器,仍搭蔭棚,防日灼雨淋為害,並注意護理。苗高30-40厘米時,可出圃定植。

栽培技術

城郊或城區栽種大果馬蹄荷時,宣選海拔較高、氣候涼爽、空氣濕度較大的山地,以及山蔍、林間空地,可先種伴生樹種,或在疏林下種植,或保留部分草灌地被物。可與馬尾松火力楠陰香木荷鴨腳木等營造多功能效益的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1:(4-5),混交方法為不規整的均勻間開配植。林地最好選擇東北坡或山腹下部,穴狀整地,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在立春後抽梢前種植,株行距2米×2米或2米×3米,造林後幼林撫育2-3年直至鬱閉成林。

主要價值

該樹是中國華南地區營造常綠葉林的鄉土樹種之一,偏陰性樹,尤以幼年耐陰,成長後則需適度光照,壽命長,樹冠呈圓傘形,枝葉極濃郁,生勢旺盛,落葉層厚,根系密布表土層,對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都起良好作用,且耐火力強,嫩葉先端3裂,掌狀脈兩面顯若,故該樹為優良的水源林樹種、防火林帶樹種及觀賞園林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