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重慶市江津區大佛寺)

大佛寺(重慶市江津區大佛寺)

石門大佛寺位於重慶江津石門鎮境內,距江津城區50公里,地處江津區的長江北岸,始建於宋,是一處以佛教水月觀音造像為主體的寺院,1956年8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以後被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石門大佛寺入選全國第七批“國保”。

該寺座北向南,面對江相,成渝鐵路平等火車站側面。石門大佛寺建於明代以前,為三合院布局。正殿為七重飛檐歇山式頂,琉璃瓦蓋,通高24.84米,依崖而建,結構嚴謹。寺內有中國現存較大的腳踏蓮花觀音造像一尊,通高13.5米,此外,寺內還有十八羅漢塑像。

石門大佛寺是明代古建築,為三合院布局,依崖而建。寺內有著名的被城為“長江第一大佛”的腳踏蓮花觀音造像一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佛寺
  • 簡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重慶江津石門鎮境內
  • 殿高:33米
簡介,結構,

簡介

石門大佛寺位於江津區石門鎮長江邊的高崖上。寺內主供的一尊腳踏蓮花觀音造像,是全國同類觀音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所以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大佛”。
大佛寺岩壁上的兩塊碑記因年久風化,已模糊不清。另一塊重建大佛寺碑題是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立,杜價祿撰。碑文說:“大佛寺建於先朝。神工鬼斧,難稽其開闢之年;石棧天梯,大有勾連之勢,崢嶸突兀,崛峭嶔奇。七層樓閣盪雲霞,十丈壁薄回日月。”碑文將大佛寺的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
大佛寺內的這尊觀音菩薩,靠岩摩崖鐫成。高約13.5米,金光閃耀,色彩斑斕,粗獷渾厚。觀音菩薩所戴帽子,花紋全是鏤雕而起,玲瓏精緻,花團錦簇,令人眼花繚亂。這觀音菩薩體態雍容,臉上似笑非笑,顯得端莊、嫻靜。微閉的嘴角上露出絲絲慈祥之意,把佛教經典中觀音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善良心性,表現得惟妙惟肖。袈裟在胸前敞開,佛珠歷歷可數。金輪耀眼奪目,紗布搭在手肘,肌膚似隱約可見。兩腳踏著蓮花,左腳屈起,手隨放在膝蓋上。顯得栩栩如生,舒展大方。
鐘雲舫(1847—1911年),重慶江津人,清代秀才,學識淵博,遍覽經史百家之書,工詩文、詞曲,尤善對聯。清同治年間復修大佛寺,此時他既為功名所累,又年少氣壯,這是他楹聯創作高峰期的開始。但仕途不暢、功名無望,多有折磨,他感到無限的失望和茫然。在這種背景下他應邀為石門大佛寺的重修撰聯。

結構

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位於石門鎮平等場西南長江邊上,成渝鐵路平等車站東側500米,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臨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著危崖絕壁,藏於茂林修竹之中。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鑲嵌在萬里長江邊的一顆明珠,寺佛一體,天人合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佛,這是長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蹟。
據《江津縣誌》中所記載“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門場大江邊,古鑿大佛手岩上,高十丈許,左有石如淨瓶,右如鸚鵡,寺依岩石建築,高達十餘丈,為樓七層。”清道光二十五年秋,里人劉紹寬游大佛寺時,在寺的左側石壁上題詩一首,概括地敘述了大佛寺的地形,地貌。詩云:“古寺依岩立,秋江進佛清,七層樓閣影,三面雨風聲;地僻遊人少,山空落葉輕,僧門無佛事,倚檐看船行。”
大佛寺始建於何處,專家頗多爭議。根據明萬曆《蜀中名勝記》中記載:“縣西四十里,有石羊驛,其地亦名石門,對壁江上刊大佛,有大佛寺,故相張無盡所創……”,大佛寺造像應建於宋代徽宗年間,又據寺內清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大佛寺碑記"記載和造像的形制和雕刻技法,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始建年代應屬明代早期。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佛寺建築為清乾隆年間改建。清同治八年又對大佛寺進行重修。民國初年,再次對大佛寺進行過維修。
大佛寺地勢南低北高,依崖而建。東西各有一條石曲徑從崖上到河邊與寺院相連。大佛寺裡面是三合院布局,左右為廂房,中間是正殿,依次分為送子殿、觀音殿、雷神殿,寺內石刻造像是一尊通高13.5米的觀音造像。
大佛寺的山門是仿牌枋樓式4柱廡殿頂建築。面闊三間4米,其中第一間1米,第二間2米,第三間1米,進深一間3米。圍牆與山門平行,仿山門屋頂形式施小屋面。山門屋面設計秀美,共有三重檐十四翼角,翼角均裝飾有鴟吻,頂上雕塑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石像。山門門前有十五級垂帶式踏道,前面的月形石壩,面積約150平方米。為防遊人不慎失足落下陡崖,外面還有高約1.3米的石欄,石欄古樸莊重,結構堅固。
石門大佛寺建築為七重檐山木結構建築,是我國清代典型的高層建築,古寺依山而立,面對長江,層層疊疊,七檐飛翹,氣勢磅礴。大佛寺及石刻造像是江津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選擇建於長江邊上,除了其本來的宗教意義外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用來鎮壓水患,這對研究當時長江水利狀況也具有重要意義。
大佛寺總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正殿下為上下兩段踏道,上殿為七級垂帶式踏道,下段為十六級梯式踏道。正殿為七重檐山式頂,琉璃瓦鋪頂,正中飾寶瓶,翼角均裝飾有鴟吻。抬梁式梁架。正殿面闊三間22.1米,進深兩間8米,通高24.84米。左右廂房為石木結構,硬山式頂,小青瓦鋪頂,穿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闊五間17米,進深一間4米,通高4.5米。整個山門依山崖而建,結構嚴謹,雄偉壯觀。
大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佛寺的摩崖造像——腳踏蓮花觀音造像,座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寬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細膩,線條流暢,立體感和審美感極強。觀音造像慈眉善目,端莊嫻靜,頭戴寶冠,寶冠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造像身著天衣綬帶,全身貼金彩繪,胸飾纓絡,腹部懸掛法輪,懶座於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踏荷葉,左手置於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神態安詳,雍容華貴中透露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神韻偉岸栩栩如生。這是全國腳踏蓮花觀音造像中最大的一座。在全國佛像中排位第九。文革期間,這座造像幾乎被毀於一旦,周邊飛天造像、題刻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
關於這座造像,民間有三種傳說:第一種說法是:相傳魯班師徒尋遍千山萬嶺,大江南北,終於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建佛,佛像才有靈氣。第二種傳說中,佛祖考慮到遊人香客們朝拜的路途艱辛,就讓佛像後面石壁滲出的山泉流到佛底的井中,常年滿而不溢。喝了此水的人們就可以保平安、帶好運、消病災。第三個傳說最為神奇,據說大佛很靈驗,所以大佛和別的佛像的建造不同。大佛的佛身裡面裝有五金五穀,能食人間煙火,解民之心意。只要你真誠的祈求,大佛一定會滿足你的心愿,讓你夢想成真。如果現在有心愿想要實現的朋友,不妨來拜拜我們的大佛,他日心愿得以實現的時候,再來還願,感謝大佛的恩典。
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反映出古代雕塑家遵照佛教的印相之規,又以特有的思想感情,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使作品打破了佛門中的清規戒律,衝出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作品中融入了濃厚的民族生活氣息和人間世俗情感,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在藝術上高深造詣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
大佛寺內還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大佛寺碑”一通。寺內左側的石壁上刻有摩崖題刻三則。其一為前面提到的劉紹寬詩。其二為曉譚劉錫光題。詩云"煙欲上山顛,雲欲下水滸,忽發江中風,廓貌赫今古。"下注"大清同治戊辰年行庚六十三也並書" 其三因風化嚴重而難以辨認,這三則題刻均為陰刻行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