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鎮(重慶石門)

石門鎮(重慶石門)

石門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西北長江之濱,距江津城區42公里,永川城區40公里,幅員面積99.5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8萬人。石門山川形勝、區位獨特、資源豐富。擁有長江黃金水道、成渝鐵路兩大水陸交通動脈,吳朱二級公路縱貫全境,距重慶三環高速松溉下道口15公里,吞吐能力達400萬噸的貨運碼頭輻射川、滇、黔及渝西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門鎮
  • 外文名稱:shi men zhen
  • 別名:大佛之鄉
  • 行政區類別:重慶市
  • 所屬地區:重慶市江津區
  • 下轄地區:轄4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
  • 政府駐地: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民興大道55號成成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2292
  • 地理位置:渝西
  • 面積:99.5平方公里
  • 人口:約4.8萬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石筍山,大佛寺,鐵拐李故居,袁天罡故居
  • 機場:重慶江北
  • 火車站成渝鐵路-平等站
  • 車牌代碼:渝C
  • 原始獨產:石玄花
概況,沿革,鄉鎮概況,行政區劃,永安村,金龍村,李家村(李家壩),四方碑,白坪村,平等社區,經濟發展,綜合增強,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設施,社會保障,教育設施,民俗文化,魯班墳,石筍山,蓮花石,陡內子,金石岩,馬啃石,豬兒石,石門,歷史人物,李玄,袁天罡,華軒居士,韓煥廷,楊錫蓉,朱力謀,袁炬明,凌萬章,吳平地,風景名勝,石門大佛寺,石筍山公園,石筍山賦,記戊寅年登石筍,

概況

石門鎮位於江津區西北部,長江北岸,距江津城區42公里,西與永川區接壤。面積99.5平方公里,人口4.8萬人。轄平等社區、李家村、白坪村、永安村、金龍村4個行政村。成渝鐵路、吳朱公路過境。“長江邊第一佛”石門大佛寺摩岩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級景區,石筍山森林公園為重慶市級森林公園。
[代碼]500116103:~001平等社區 ~200白坪村 ~201李家村 ~202永安村 ~203金龍村

沿革

1950年前後為石門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65.5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涼亭、白坪、銀石、中合、安勝、長堰、金石、金龍、花園、埂上、玉林、石砌、石溝、桐坪、半坪、柴林、李家、文灘、河口、三利、官道、羊石、壽增、土地、小林26個行政村和石門街道1個居委會。
附:秦家鄉位於江津市西部,距城區23.4千米。有石筍山風景區。 [沿革]1950年前後為永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秦家公社,1984年改秦家鄉。1997年,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永安、馬台、馬家、小 、鶴嗚、竹林、前 、峨眉、楊莊、旺隆、寨山11個行政村。

鄉鎮概況

境內有萬里長江第一佛——石門大佛、重慶市級風景區——石筍山森林公園,以及川東地下黨革命遺址等自然、歷史、人文景觀資源,素享“大佛之鄉”的美譽,也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傳說中八仙之 一李玄鐵拐李)的故鄉。石門永安村也是隋唐風水鼻祖,命相大師,天文學家,袁天罡的故鄉,全鎮建成了18000畝綠色花椒、6000畝晚熟柑橘、3500畝水產養殖三大農業產業基地,帶動了豆製品加工、花椒冷鏈,娃娃魚、生態雞、野鴨養殖等五大特色產業。2007年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稱號,2009年榮膺“全國優質花椒基地鄉(鎮)”,2011年獲區政府批准設立江津(石門)生態農業觀光園;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和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013年“石門大佛”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門鎮以民俗文化之鄉著稱,燒火佬尖腦殼老表李家村著名歷史人文等民俗文化就起源於此。

行政區劃

永安村

永安村又名(秦家坳)坐落在石筍山腳下,東西南北分別與油溪鎮的三聖村、永川區何埂鎮、石門鎮金龍村、油溪鎮橋頭村接壤,距江津主城40公里,吳朱二級公路縱穿全村,幅員面積32.95平方公里,轄11個經濟合作社,農戶4300戶,總人口12359人,石門永安村也是隋唐風水鼻祖,命相大師,天文學家,袁天罡的故鄉,現今仍有袁天罡故居等遺蹟。
永安村山川形勝、資源豐富。境內擁有重慶市級景區——石筍山森林公園、川東地下黨津北工委駐地舊址、革命先驅動吳平地烈士舊居等旅遊資源。石筍山脈在境內綿延5公里,煤、石英砂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村“兩委會”班子團結和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種養殖業,初步形成了蠶桑、花椒、黃豆和大鯢養殖等支柱產業。2008年,在江津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慶市照華豆製品研究所的帶動下,成功組建照傑黃豆專業合作社,建成優質黃豆基地3000畝。

金龍村

金龍村位於石門鎮北面,幅員面積14.35平方公里,有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071人,現有耕地面積8211畝,以糧食、花椒、蠶桑、柑桔、漁業為主導產業。①花椒生產:現有花椒麵積1270畝,品種多數是九葉星花椒,經營方式多數以業主承包為主;②蠶桑生產:現有桑園面積為700餘畝;③晚熟柑橘種植面積為1605畝,柑橘品種有清見、春見、塔羅科雪橙、W默科特、橘橙七號等品種;④漁業生產:我村有魚塘養殖面積為500畝,品種有鯽魚、鰱魚、白蓮、花蓮、草魚等。

李家村(李家壩)

李家村位於石門場以西3.5公里,吳朱二級公路縱貫全村,幅員面積25.48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農戶3865戶,總人口10890人。全村主導產業為晚熟柑橘和蠶桑養殖,現建有優質晚熟柑橘示範基地6000畝,蠶桑示範基地1400餘畝,水稻超高產示範基地1000畝,李家壩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傳說中八仙之首李玄鐵拐李)的故鄉,李家壩也是當代作家華軒居士的家鄉。
李家村系重慶市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之一。村“兩委會”班子團結和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緊扣城鄉統籌發展主線,以“澤農、通村、興業、靚鄉”四大民生工程為載體,狠抓“兩個文明”建設,農村經濟社會呈現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先後榮獲江津區“巾幗示範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重慶市文明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多項殊榮。

四方碑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騎驢回歸途中在一山坳處見一行乞母女在路邊依偎,乞婦約40來歲蓬頭垢面氣息奄奄,女孩約8齡上下,女孩趴在即將凍死的母親身上哭泣,情景異常悲慘,正在這時一個彈棉絮的老漢經過,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於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里,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裡帶動一方人,
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於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人們分析用金字最多的字應該就是“新”字了,如果他的子孫中以後有叫“崔鑫”的就能應張果老的神話和傳說了,但是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姓崔的人家無從得知,就把他當一個傳說吧。

白坪村

白坪村位於石門鎮東部,東面和北面分別與白沙鎮灘盤社區、油溪鎮三聖村接壤,幅員面積18.49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農戶2646戶,總人口8036人。全村主導產業為綠色花椒和水產養殖,目全村發展花椒基地8300畝,水產養殖基地2500畝。2008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成功組建了九澤花椒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096戶,占全村農戶總數的67.5%。
白坪村系江津區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之一。村“兩委會”班子解放思想、真抓實幹、艱苦創業,團結和帶領全村民眾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狠抓“兩個文明”建設,全村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平等社區

平等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於1956年3月,位於石門場鎮,幅員面積8.5平方公里,現轄7個社區居民小組,居民3657戶,總人口6978人。
社區“兩委會”班子團結和帶領社區黨員民眾,按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圍繞打造“五型”社區這一目標,以“心繫居民,情滿社區”為工作宗旨,以“你有事,我來幫”為服務品牌,緊扣健全社區組織、完善社區服務、美化社區環境、豐富社區文化、維護安定、弘揚社區風尚工作重點,不斷深化和諧社區建設,有力地推進社區建設的全面發展。

經濟發展

綜合增強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7.1億元,年均增長11.6%;工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年均增長28.27%;全社會固定資產達3.1億元,年均增長3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5億元,年均增長20.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1,低於全區平均水平。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突破5億元。招商引資實現歷史性突破,15個項目落地建設,到位資金達3.87億元。

第一產業

一是傳統農業不斷鞏固。全面推進“萬畝高產創建”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測土配方施肥、機耕機收等農業新技術廣泛推廣運用,糧油生產連年豐收。2011年全鎮糧油產量達2.42萬噸。二是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按照“做大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產業”思路,建成1.8萬畝優質花椒、4000畝晚熟柑橘基地,組建起九澤花椒、唐角柑橘等3個“三千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豆製品加工、農產品冷鏈,娃娃魚、野鴨養殖等特色產業競相發展。全鎮農業企業達24家,區級龍頭企業1家。2009年榮膺“全國優質花椒基地(鄉)鎮”。三是生態觀光農業良好開局。2010—2011年,連續舉辦兩屆“江津區晚熟柑橘采果節”,2011年獲批設立“江津(石門)生態農業觀光園”,農家樂、鄉村游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第二產業

交通建設力度加大。累計投資2500萬元,完成了吳朱公路石門支線、進港大道、石灘公路、石門國小公路共17公里公路的新建或改造,打通了4條陸上出境通道。2011年,多渠道籌資4000萬元,開工建設12條61公里農村公路,掀起了農村公路建設新熱潮。

第三產業

圍繞服務園區建設,做大特色產業,精心策劃包裝3個農業綜合開發、2個柑橘冷鏈項目,爭取上級資金達500萬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重新修編全鎮土地利用規劃和總體建設規劃,完成鎮政府辦公室置換,拉開了民興大道建設大幕。啟動了五間鋪片區農村危舊房改造和陽光新都、四季花都居民小區建設,開工建設5000平米廉租房,場鎮建成區面積由1.4平方公里發展到2平方公里。快速推進李家村農房風貌整治和永安、金龍、李家村天然氣工程。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白坪村、李家村、永安村成功入圍全區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五年累計硬化人行便道125公里、生產便道11公里,新建沼氣池491口,改建衛生廁所300戶。建成李家、金龍人飲工程,解決1萬人飲水問題。全面完成2.43萬畝國土治理、9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實施了李家晚熟柑橘基地和新觀音糧食基礎能力建設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教育設施

一是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多渠道籌資400餘萬元,實施石門、永安兩所學校教學樓、食堂、操場改造升級,硬化操場6200㎡,石門國小綜合樓投入使用。全面實施“兩免一補”和“學生蛋奶”工程,農村留守兒童關心工程實現全覆蓋。二是民政事業整體推進。完成104戶災民倒房重建,稻草援助中心健康運行,城鄉低保公開透明,農村五保不斷加強,改擴建敬老院2座,新增床位200餘個,集中供養五保老人197人。三是人口和計生工作成績顯著。連續五年榮獲區委區府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和區計生委人口計生業務一等獎。四是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完成石門衛生院醫技大樓和秦家、李家門診部改造,全面實施基本藥品“零利潤”政策,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解決。五是農村文化事業更加繁榮。石門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烈士紀念廣場建成投入使用,連續舉辦5屆大佛杯籃球賽、2屆農民運動會,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殊榮。石門大佛寺管理權移交石門,制約大佛寺景區建設的體制障礙被突破。六是社會管理有效加強。建立完善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體系,全面開展安全社區創建工作,整體推進群防群治網路建設,人民民眾安全感、幸福感得到增強。

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民綜合直補、家電下鄉、計生獎扶等惠民政策落實到位;累計流轉土地3000畝,完成600畝建設用地復墾,引導1000餘農民轉戶進城,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教育設施

重慶市江津第五中學校
重慶市江津第五中學校位於江津區石門鎮金龍街道,環境優雅,設施一流,質量一流,是江津區直屬高完中。辦學歷史可上溯到公元1777年的杜氏家政書院,至今已有230多年,先後經歷了承侯國小(1905年)、承侯中學(1942年)、津北中學(1951年民辦)、江津第四初級中學(1952年公立)、江津第五中學校(1977年)、江津金龍中學(1984年)、重慶市江津第五中學校(2002年)等辦學歷程。於1942年興辦中學,至今已有69年,為國家培養高國中畢業生30000餘人,高中生一萬多人,許多人已經成為國家棟樑。其中原四川省政協主席聶榮貴、從我校直升清華大學、現旅居德國的核物理學家徐沾傑等就是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江津五中現有68個教學班,學生3600餘人,是江津辦學規模大型學校。校園占地1000餘畝,校園內綠樹成蔭,建有600多畝柑橘、檸檬、桃、李、枇杷、龍眼、杏、棗等十大果園區和180多畝水上生態園。春有花,夏有草,秋有果,冬有綠,中心花園、報欄、文化長廊、聚英亭、八愛藝術牆是學生看書、休閒的好地方。優雅的環境在2004年被評為“重慶市綠色學校”。
學校建有計算機網路中心,四十間多媒體教室;擁有設施齊備的理、化、生實驗室;有5棟寬敞明亮、整潔舒適的學生公寓;擁有可以同時容納3000餘名學生同時就餐的學生食堂,設施齊備,配有IP售飯系統,安全便捷,為學生生活提供保障;擁有塑膠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和排球場以及健身設施,有江津區學校唯一的室內桌球俱樂部,這些都為學生健身提供很好的場所。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專職教師245人,中高級教師116人,區名師1名,區十佳教師1名,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33人,任課教師100%達到本科或多學歷,10人達到研究生學歷。這是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本著“學高、身正、嚴謹、愛生”的師德,先後為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重慶大學等名牌大學輸送過高才生。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科研”的發展原則,把教改科研工作納入常規管理,鼓勵教師人人參與研究課、說課、評課活動,積極參加課題實驗,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學校承研了重慶市“九五”重點課題《中學數學實施素質教育途徑和方法研究》;重慶市級課題《普通高中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研究》和《西部農村高完中辦學模式創新研究》;重慶市子課題《學科教育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育研究實驗》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作文教學研究》,以及區、校級課題20多個。課題研究順利,成果喜人,有多個課題、近百篇科研論文獲市、區級以上獎勵,近三年有兩百餘篇論文在國家刊物上發表。
學校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辦學理念,秉承“優秀+特長+技能+健康”的學生培養目標,實施“農、科、教”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依託600多畝果園、花卉園和180多畝水上生態園作為學生勞動實踐基地,聘請西農專家和專職農技師,對學生進行種養殖技術培訓,使學生掌握一些果樹栽培、管理,生豬、魚類餵養,園藝養護等基本技術和技能,學生畢業時“雙證”(普高畢業證、職業技術等級證)離校,真正實現“升學有門,就業有路”。
學校以德育為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育人宗旨,在全校各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增廣賢文》等作為德育教材,利用晨會課、讀報課組織學生誦讀和書寫,使學生人人會背、個個會解釋、全部會書法。在學生中開展“新孝道教育”、“德育示範班”、“五中講壇”、“雷鋒銀行”、“誦經典”、“唱紅歌”等德育活動,取得較大成果,湧現出以“重慶市第三屆十大孝順兒女”胡曉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學校德育經驗先後在全區德育工作會、貴州赤水市等地進行經驗交流。今年重陽節“迎重陽揚孝道”活動經重慶市各大主流媒體報導後,全國各地網站紛紛轉載,多個電視台以我校活動為內容製作專題節目,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
為多方面培養人才,學校開設藝術班、計算機班,培養專門人才,每年都為高等學府輸送多名優質生源。在學生中成立了文學社、詩歌社、記者團、國旗班、播音社、武術隊、籃球隊、足球隊、桌球俱樂部等社團,鍛鍊學生能力,豐富學生生活。
一流的環境,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科學的管理,學校取得豐碩的成果,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課題實驗學校”、“重慶市綠色學校”、“重慶市安全文明校園”、“重慶市五四紅旗團委”、“重慶市容整潔單位”、“江津區文明單位”、“江津區首批教育科研基地”、“江津區先進學校”、“江津區師德師風示範學校”、“江津區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江津區高考質量先進集體”、“江津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高考多年榮獲江津區同類學校第一名。江津五中突出的教育教學成果深受學生家長的好評,先後吸引永川、璧山、重慶市區等地大批學生來校學習。
五中人懷著“負重創重、自強圖強”的堅定信念,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學校黨政班子的帶領下,沿著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的辦學道路,朝著“辦活、辦富、辦美、創一流”的方向,力爭早日創建成為重慶市名校。

民俗文化

魯班墳

關於石門大佛寺的修建者是誰,眾說紛紜。民間給這座神奇的寺廟幻化了許多美麗的傳說。這魯班墳便是其中流傳最廣的。
相傳魯班師徒,沿江而上,看中了石門地方的兩座石岩,師傅修造千佛岩,命徒弟造大佛寺。一夜工夫,師傅已造成千尊各種姿態的小佛像。凌晨,師傅去江邊石岩上傳詢徒弟,大佛寺的候造情況,徒弟說:“尚差一足未完成”。於是師傅怒責道:我一千尊佛都造完了,你一尊佛也未完工,太不中用。一氣之下,失手將徒弟擊墮岩下而亡。待他親自去觀察,不禁驚嚷道:“呀!我一千尊佛還不及他大佛的一隻足”。他欽佩徒弟之高才,悔恨自己的魯莽,師傅因此悲憤而亡。時人感他師徒建造佛像的功績,將他們的屍體作合葬一墓,俗稱“魯班墳”。

石筍山

石筍山位於江津區西陲,男石筍屬江津所管,女石筍屬永川所轄,海拔最高處715米,東西橫亘,方圓五千餘畝,由男石筍、女石筍山、雲霧坪等景點組成。石筍山在石門鎮北面,離鎮駐地15公里,秦家坳4公里。男女石筍山對峙相距二百米。他們之間,有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雲霧坪上的一個財主有一個女兒,年方二八,容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財主視如掌上明珠,小姐每天要到歡喜坪嬉戲一陣。一天,少年放牛郎路過歡喜坪,巧遇小姐,二人一見鐘情,許下終身。以後,少年每天都借放牛或打柴的機會,到歡喜坪幽會,相互憧憬美好的未來。不久,財主得知此事,惱羞成怒,遂令家丁抓獲少年,不知是誰家走漏風聲,小姐得知真情,當天晚上同少年逃出家門,探黑取道,山路難行,家丁們如火龍般追來,小姐和少年拚命逃跑跌得遍身傷痕血跡。突然,他們發現跑到了懸崖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怎么辦?他們寧死也不讓抓回去。二人擁抱一起,準備跳下山崖。“慢”!一朵彩雲將他們托回原處,觀音菩薩出現在他們眼前,向追來的家丁吹一口神霧,淹沒了大小山路,家丁打著火把找不著路了。菩薩看了看少年用指頭向南面一指,化著一座山峰,形如少年--謂之男石筍,又看了看小姐,用指頭向北面一指,化著一座山峰,形如小姐--謂之女石筍,然後說:“你倆隨我去吧”。就這樣,觀音菩薩把他們帶走了。
登上男石筍山巔,望山下田隴,房舍星羅棋布,晴天清澈時百里可見,濃霧時浩浩長江昏蒙一片如裹濃霧之中,嗚嗚船笛隱約可聞。登上山頂,人如在半天雲間,渺小之心頓失,俯視腳下,刀削峭壁,萬丈深淵。觀望山下遠遠近近的山巒,簇簇翠立,巍巍群山皆成小丘,層層梯田、桃李松杉、山茶梨樹、湖光山色。山巔來往行人,時隱時現,時巨阻步,成堆為形,時孤寂憐憐,更顯風騷,山上建有觀音殿,殿里有觀世音坐蓮台,目光炯炯凝視南天,面露微笑,慈眉善目,神韻偉岸栩栩如生。古老的傳說,神秘的氣氛吸引眾多的遊客登山踏青,每逢觀音生日,熱鬧非凡。石筍山,據江津縣誌記載:而為津邑名景之一,曰:“石筍凌雲”明工部尚書江淵親臨峰頂,揮筆詩云:“岧嶢玉筍插雲煙,萬丈丹梯未可緣,屹起數峰高拔起,孤撐一柱上擎天,盤根廻出鳴濛外,籜原從造化先,擬駕飈輪凌絕頂,徐看海水變桑田”。可見山之幽、險、景之秀、麗。

蓮花石

在海拔400公尺的長堰村七組,平地崛起的排排巨石邊,緩緩的細流,從岩邊淙淙地流淌,自西向東,經曲折的小溪,匯入揚子江。
相傳在182年前,有一群仙女,愛慕凡間的景色,偷偷降臨人間,將美好河山,繪入畫卷,欲帶回天庭,裝點玉宮,以便經常欣賞。一天,她們正繪得出神。突然間,一聲晴空霹靂,原來是王母老娘派來天兵天將,捉拿仙女。她們一個個嚇得慌忙逃命,竟忘了把快要繪好的蓮花帶走,撂在岩石的邊緣上,留下一個淡漠的痕跡,印在石上。
明嘉靖四年(1526年),有一姓黃的石匠,再將蓮花圖樣,精心地照樣刻在石上,至今筆姿清晰,好似雲彩,又好似睡蓮,尚未絲毫風化,路人至此,都要俯首瞻望,感到是一個美好的享受。後來,有不少愛好者,用紙筆摩擬圖畫,但誰也畫不出來,老是不像。
石匠還在旁邊另一塊巨石上留下幾行詩句,但由於風吹日曬,現筆跡模糊,僅隱約可見而已。
蓮花石附近一帶人家,為思念仙女,取名“蓮花石”(又名花攤子)以之紀念。

陡內子

馬啃石的山樑上,在一片林木蒼鬱之中,排列著一群大大小小的頑石,其中有一個大圓石的上面又有一個小圓石,重疊其上,形如內子,至今還有一個慈航普渡的觀音佛像,聽說陡內子就是觀音菩薩拯救饑民而安置的內米工具。
相傳若干年前,觀音菩薩為了拯救人民,特別是對那些十分貧困人家,大發慈悲,窮苦人們一聽到晚間的內米聲,就拿著口袋,背篼之類,去至內子下面接米,但流到一定的數量時,也就停止了,第二次可以又去。總之要一次米拿回家去可以解決兩三天的生活,但求米者必是窮人家中無米,而且一定要自覺,千萬不可能有半點貪心。
這事傳聞遠近後,也有人妄想肥上添膘。裝著窮人模樣,扮成一副可憐像,哪怕這般,內子雖然響頭,飛內骨碌碌地照常旋轉,但望呀!想呀!總是掉不下來半顆米粒來。即是真正的窮人,如貪心不足時,也會空走一趟,弄得高興而去,不歡而歸。有一位貪心的人,想多接一點米,將出米處拓寬一點,從此內子再也不轉了。

金石岩

石門鄉雙河村與勞動村接壤處,是一道道高聳崢嶸的岩石,蜿蜒綿亘,好似“萬里長城”構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線,儼然像一頂“官帽”的地方,這裡就是“金石岩”。
岩頭上,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岩下叢林茂密,顯得十分陰森可怕。常是狡兔、狐狸、黃鼠狼……出沒的地方,在下岩土落腳處,是過去大豪紳曹天全祖母的墳瑩。
相傳在幾百年以前,岩下住有一人家,主人乃一個能蓋草房的巧匠,有一天,大地仍在沉睡之中,他仿佛聽到岩頭上有人叫他蓋房子。他披衣上岩,四處張望,並無一人。他便折身回家去睡了。象這樣接連好幾天都是如此,又有一天晚上,他即披衣起床,帶上工具,剛走上岩口,眼前忽然現出一個洞口,裡面裝滿了一窯金銀,金光耀眼。他順手攝了兩把揣在懷裡,心想:這一下我該發財了,再不乾那與人蓋房的笨重活路了,等我回家去把鑼筐挑來,擔一批回去,讓我一輩子享不盡的榮榮富貴……
轉眼間,他怕別人發覺,於是,竟拿出吃奶的力氣搬來一塊石頭把洞口堵住(現還能見到一塊石頭卡在洞口),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
這貪財的蓋匠,挑上籮筐,三步兩腳地來到岩口,去至原先取金銀的地方,他左看右看兩眼發花,始終看不見洞口的痕跡,金銀也不知哪兒去了。
蓋匠老是在那裡徘徊,憂愁忘返,心想:這難道就是給兩錠金銀叫我跟它“蓋房”的吧!
這個故事,至今還在流傳,而今雙河村更名為“金石村”。

馬啃石

在“金石岩”側300公尺處,危岩聳立,像刀切斧劈般光滑可鑑,這時太是遐爾聞名的民間古蹟~~馬啃石。
馬啃石,地勢雄偉,海拔550公尺,過去有錢人家,為了防禦匪患,依仗這天險之地,圍牆造寨,而寨門就在馬啃石的相接處。
相傳二郎(川主、李冰之子,誤傳為二郎神楊戩),為解除民間洪水為害,救人民於水火,趕山石以填白沙東海沱,從長江水經秦家、吳市出油溪。當他騎坐駿馬,吆至現今的馬啃石處,眼看東方已發白,再聽遠遠雞啼,已經不能再趕山石前往。正在長吁短嘆,忽而催馬回頭,遙觀石筍山高聳入雲,那“男”的一個石筍還在迅速升高,心想,如果讓它繼續延伸,山峰會刺破雲天,定會大降滂沱,造成洪水泛濫,大地將會變成一片汪洋。於是,他毫不猶豫搭弓開箭,直向石筍山尖射去。由於用力過猛,輕騎嘶鳴,長嘯一聲,站立不穩,往後一坐。後來,在石包上現出了兩瓣馬屁股和馬睪丸的痕跡,以及馬在石包上啃了一口的牙齒痕跡,深深地印在那裡。馬當時拉了馬尿從岩上沿直瀉而下,直抵岩腳。凡尿流過的地方,至今不生石花不長草,留下了一道光滑的尿槽。另有一隻統靴,留在那裡,這就是人民傳說的“仙人倒脫靴”。
百發百中的二郎,這一箭正射中石筍山巔,從此山就再不上長了,至今留下一個大缺口。箭桿飄落在永川縣巨美鄉地界上。俗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勞,好善者捐修了一座廟,名曰:“箭桿寺”。

豬兒石

草覆豬群嘆巧工,沉沉鐵鏈鎖蛟龍。
喜看江水攔腰斬,更引清泉上碧峰。
(註:看:讀平聲。)
“豬兒石”位於石門場東約一華里的水庫邊,南臨大江,西南接大佛寺。藉成渝鐵路勾通南北,松林深處,細察,豬背覺團團雲花,十分光滑,儼然像一個豬媽偕仔豬兒一起嬉戲,共一百八十三隻。
神話故事傳說:從前,二郎神想到凡間勞苦大眾生活窮困。一天夜闌人靜,他悄悄地盜了天上玉皇大帝的“玉櫥”,把大小豬只從圈裡趕出,行至“豬兒石”處,突被當地土地爺發覺,他即刻意識到:此乃玉帝的寶豬,誰膽敢竊走,若玉帝得知此事,這還了得,我這小小土地實幸難免,責不容殊。這群豬,只要天一亮就會被二郎神驅趕出境。於是,他捍著鼻子,裝起雄雞高唱起來,“叫喔!喔!喔!”幾聲雞啼,東方顯出魚肚白,這群豬也就癱在那裡了。頃刻,變成一堆光怪陸離的石頭,活像一條條小豬兒睡在那松樹林裡躺涼。隨之,吆豬的二郎神也無影無蹤,不知去向。

石門

石門的傳說
萬里長江,委蛇曲折,兩岸青山,犬牙嵯復,起伏蜿蜒,自西向東滾滾而去。在長江上游距江津不遠的北岸峭壁上有一摩崖而坐的大佛~~石門大佛,相距不遠是緊鄰而依的繁榮小鎮~~石門。關於石門,還流傳著一個美妙離奇而動人的傳說!
碧波流淌的江邊,有一巨石形如昂首向上而游的烏龜,故名烏龜石,在江水枯竭的冬春季節,隱約可見深處有一門,人們稱之為“石門”。
相傳,這是通往東海龍宮的西大門,可想而知裡面十分寬闊,吃、穿、用、金銀、珠寶,絕世奇珍應有盡有。守護這一西大門的是一白髮蒼蒼的老頭。
老人十分和善,與岸邊鄰人親密無間,經常往來,鄰人也十分喜歡這一守門老頭。特別是民間紅白喜慶之事,因鄉間炊餐用具不齊,常求助於老人在龍宮借用,用後即歸還。不過這道石門十分厚重,平時亦不常開,為方便鄰里,老人將開門秘訣告之,只須在門外唱道:“石門開、石門開,白鶴仙翁要進來,要進來,快快開,不然就要生禍災。”於是,便聽“嗡嗡”之聲,石門向兩邊分開,進去後就可以借到需要的東西。
到裡邊有一定規矩,要先報借什麼?然後,按指定地方取,不能隨便亂竄亂闖,亦不能亂翻亂看,平時也只能在門外與老人聊聊。
有一天,岸邊一家大辦宴席,照例去叫開門,因所借東西多,老人還是耐心地一一清點搬運,其中一位老翁頓生好奇之心,趁老人不備,偷偷溜進裡屋,滿屋珠光寶氣,把眼都看花了,老翁也識幾個字,看到了一個書箱,打開來全是絕世秘招,他看呆了,待清醒時,想到,時間長了不行,得趕快出去,寶物再好他都不要,揣了一本秘訣在懷,匆匆向外走,誰知迷了路,驚動了龍宮守衛,將其抓獲,搜出秘訣。為不使其流傳民間,老翁被終身囚於龍宮。守門老人也因疏忽失職受到處罰,被化成一隻石烏龜伏在石門之上,從此不能再開。
古人有詩云:“鬼斧工成石扇奇,亭亭對峙兩江涯,乾坤萬古存真跡,開闔寧教俗眼窺。”又云:“洞天石扇為誰開?洞裡仙翁去不回,欲向龍威窺秘籍,山去漠漠鎖蒼台”。
今天人們在石門建鎮時撰聯:“萬眾一心,劈開石門探秘籍。三鄉合璧,奮力興鎮創輝煌。”說明石門的希望在今天。

歷史人物

李玄

李玄俗稱鐵拐李生卒年約公元前418——326年,巴國津琨人(現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李家壩),著名的道教仙人,傳說中八仙之 一。幼年時天資聰慧(空葫久酒)而聞名於巴國,李耳太上老君)騎牛雲遊巴國機緣識得幼年李玄見其非凡給予點化,巴王多次邀其為官遭其拒絕,前316年巴 國遭秦所滅,當時連年戰亂,百姓民不聊生,處處餓殍,遭受國破家亡的李玄從此灰心喪氣,看破紅塵,離家出走,去華山學道訪仙,晚年修道於石筍山南麓。

袁天罡

袁天罡,(公元579一668)隋末唐代著名相師,在中國相術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巴地渝州津琨秦家坳人,現重慶江津石門鎮永安人,公元647年應外甥張柬之(唐代政治家,詩人)之邀遷居蜀都益州(今四川成都),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善風鑒,累驗不爽,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井(臨邛)令。相傳他懂得“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三世相法》、《推背圖》(和李淳風共著)、《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相傳在石筍山遇仙人鐵拐李指點而從道,其父袁守懿為隋朝雅士。

華軒居士

陳鍵,華軒居士,生於1973年,四川省 江津縣 人今屬(重慶市 江津區石門鎮)當代學者、作家、感悟名句:計較乃煩惱之根、豁達乃快樂之源、禍患從貪婪開始、生命在欲望中結束!

韓煥廷

韓煥廷(1903-1950),貧農家庭出生,住今勞動村周家坪上,民國後期,佃種幾斗高梁土,因人多地少,入不敷出,難以維持家計,後遷沙帽山租十五石穀子田,也只能勉強度日,他早年讀過私塾,鄉里凡有紅白喜事請他寫字,他樂於幫忙。並有一手好廚藝,要是主人備料艱難,他會替人節約,能以少辦多,人們都喜歡他。
1949年1月,在地下黨組織的培養下入黨,從事革命活動。
1949年臘月,任村長,有一天,同保長杜仁和在鄉公所參加會議後回到村里,認真宣傳黨的政策,召開民眾大會進行農具,牲畜登記工作,根據會議精神,應由保長傳達,而杜保長故意推韓主持會議,蓄意刁難,但他毫不推諉,堅持把大會開好。
時值解放初期,上級指示為了鞏固政權,發動民眾,便提了保丁的槍枝,因此,與保隊附張聚成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但韓毫無畏懼地說:因而張聚成等更加懷恨,暗中策劃,由某人出面,於3月17日晚,借邀他在四村王××家吃魚為餌,騙至其家中,即被匪徒們捆綁,但他毫不畏懼,痛責匪徒們的罪行。
1950年3月18日下午,土匪將韓煥建殺害於石門河邊。1950年8月經江津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烈士,現葬於石門五間鋪烈士陵園。

楊錫蓉

楊錫蓉(1908-1932),女,江津縣秦家鄉(原永安鄉)寨山村人,民國18年(1929年),赴重慶讀高中,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參加中共青年團,任支部委員,後轉為中共黨員。被選為學生會主席。任學生會開辦的平民學校校長,免費接收城市平民兒童入學。
1930年,錫蓉被調到梁山縣(今梁平)秘密從事革命工作。是年9月下旬,參加了由李光華、王維舟領導的虎南武裝起義,成立“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起義失敗後,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下川東特委,錫蓉調特委機關工作,後又去梁山縣,以教學作掩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翌年4月1日,梁山中心縣委成立,曾菜(錫蓉的丈夫)任書記,錫蓉任婦女部長。
梁山中心縣委機關設在縣委委員王國瑞家中,錫蓉夫婦亦在那裡,為了便於接近民眾,開展工作,她與王國瑞的妻子伍澤菊結為姐妹,脫下長旗袍,扮成當地農家婦女。白天背著背兜和農民一起搞生產、做家務,晚上在農民夜校搞宣傳,發動民眾。常以通俗的語言結合當地實際,編寫革命歌曲,在農民民眾中教唱。《莊稼佬》中唱道,“洋人就是大強盜,軍閥就是第二號,吸盡了人民脂膏,吸盡了人民脂膏”;“貪官污吏幫到要,還有劣紳和士豪。地主們一齊該打倒。地主們一齊該打倒”;“土地革命實現了,苛捐雜稅要取消,當委員(蘇維埃委員)農民來了,當委員農民來了。”她還仿照曾菜所作的《四季歌》,寫了一首《十二月裡來》。
錫蓉與梁山中心縣委的同志決定在梁山、達縣交界建立革命根據地。南嶽場為中心的百里槽一帶,農民運動迅速發展,成立了農民協會、兒童團、婦女協會,建立了農民武裝赤衛隊。虎城寨、南嶽場、大樹壩一帶成立赤色區域。民國20年秋,梁山赤區正在順利發展之際,隱藏在中心縣委的內奸金方勛、吳光輝突將曾殺害。錫蓉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繼續戰鬥。翌年1月25日,梁山中心縣委以給劉道靜賀壽為名,舉行大會,成立虎南地區農民協會。會後吃飯時,金方勛帶領南嶽清共大隊一百多人將劉家院子團團圍住,錫蓉不幸被捕。在敵人的誘降、恐嚇、酷型面前錫蓉堅貞不屈。在被押往川北邊防軍軍部途中,距達縣城20里的雷音鋪大碗壩時遭槍殺遇難。

朱力謀

朱力謀,字卯錄,(1915-1950),石門鄉金石村人,出生佃中農家,國中畢業後,在家務農,曾在永安場竹林灣國小教書,年余失業,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隨二叔朱志奇習中醫為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數十戶人家,開辦染織合作社,屢遭災被迫停業。在舊社會的困苦顛連下,接受了黨的教育,嚮往光明,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
朱力謀入黨後,不畏白色恐怖,勇敢戰鬥,1948-1949年兩年間,敵特豪紳組成“清共委員會”,集谷三百石作活動經費,到處搜捕共產黨,但他卻毫不畏縮,積極培養和發展地下黨員,組建了黨員的基層活動小組,1949年11月28日,石門解放,解放軍繼續追擊胡宗南殘部遠去,人心未定,潛伏敵人散布流言,蠢蠢欲動,朱力謀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團結各方人士,安定社會秩序,支援前線做了大量的工作。黨中央派西南服務團到縣,公開組建了黨的組織,朱力謀被任命為中共油溪區委駐石門臨時辦事處負責人。
1950年初,匪特猖狂活動,搶劫金龍廟,圍攻石門場,揚言“活捉朱力謀,獎賞洋紗二十餅”。他臨危不懼,始終堅守崗位。三月五日,匪首曹正初(外號小老勾)闖進場內,搶劫居民財物,圍攻辦事處,朱力謀和同志們已經撤出場外,但他發現工作隊兩位女同志尚未脫險,不顧自己的安危,隻身返回尋找,以致被匪特包圍,在麻柳溪鐵路涵洞,又因手槍撞針被暗藏敵人(內親表弟)楊澤全磨短,無法射擊,赤手與匪徒搏鬥,以致被捕,匪特對了用盡慘無人道的酷刑,先在仙山寺“點天燈”活祭,繼又在永安鄉大屋村新門洞煤窯處從他指甲縫釘進鋼針,撬他的腳筋,最後兇殘地用刺刀從腦後捅進眼窩穿出,朱力謀壯烈犧牲了!
四月,解放軍配合人民武裝,平息匪亂,活捉首惡分子,及偽裝積極,為匪作惡楊匪澤全等,依法鎮壓,以慰列士英靈,朱力謀忠骨先葬於金石村一組,1966年移葬於涼亭三組五間鋪烈士陵園,立坊刻石,永照後世。

袁炬明

袁炬明(1904-1950),石門鄉金石村人。貧農成份,全家七口,民國後期,在半坡頭佃有少量土地,僅兩斗多高梁,每逢場期賣點香、蠟、紙、燭,依然入難敷出,從春到冬,度日如年。他雖然教了十三年的私墪,常受人奚落,遭人白眼。
1949年1月,在地下黨人朱力謀(同鄉朋友)的影響下,使他嚮往光明,參加了革命,1950年春安排他在油溪區石門臨時辦事處搞後勤工作。
袁炬明工作負責,不畏辛苦,每逢金龍、石門場期,組織宣傳隊伍在街頭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和共產黨的好處,因此,敵人把他看在眼裡,恨在心裡,1950年2月19日上午,被如狼似虎的土匪突然襲擊金石岩抓住了他,匪首張聚成唆使他的兄弟張聚安將袁炬明押至半坡頭,用馬刀將袁的左耳割掉,鮮血直流,先押到金龍場的牛市堡,又從牛市堡押到龍燈石壩(今鵝鴨凼上面)但他鬥志昂揚,忍受疼痛,決不低頭,終於被殺害。1950年8月經江津縣人民政府批准袁炬明為烈士,現葬於石門五間鋪列士陵園。

凌萬章

凌萬章,江津縣永安場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86年)。家貧而好學,見義勇為。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做米生意為掩護,關心民眾疾苦,團結民眾,為黨而努力工作。
1949年11月28日,永安鄉解放。凌萬章立即投入新的戰鬥,宣傳黨的政策,參加征糧,維護治安,同蔣介石殘餘匪特作鬥爭。
1950年2月23日,被匪首楊文山槍殺,為人民革命事業獻寶貴的生命。犧牲時46歲。

吳平地

吳平地,號吳雷。江津縣永安鄉楊莊村石龍灘人。1900年生,父名中海,母吳蘇氏。
平地從小勤奮好學,勇於進取,若不善於言者。金龍廟高小畢業後,1917年考入江津中學堂八班,與聶榮臻元帥同班學習,因課堂質疑,觸怒國文教員胡忠淵,遭斥退離校。
1924年考入國立北平(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當時,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幫助孫中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組成革命統一戰線,反帝反封建的浪潮迅猛高漲。平地毅然參加中共產黨。投入無產階段革命隊伍,忠誠地為黨工作。
1927年,蔣介石、張作霖南北勾結,製造革命屠殺的風聲日緊,有人勸吳平地“暫避”,他卻堅守陣地。4月6日晚,同留京同學於四川會館,談論救國真理。深夜,被軍閥政府逮捕,交軍事法庭會審,吳平地在法庭上,巍然屹立,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地回答問。
問:“共產主義好不好?”“好!”問:“三民主義好不好?”“怎么不好!”“你看過共產主義、三民主義的書沒有?”“看過”。“這回放你出去,你還宣傳?”“我喜歡的,我就宣傳!”“你喜歡甚么呢?”“我喜歡共產主義!”
審判官氣得張口結舌。吳平地卻帶著微笑隨著押送士兵步出法庭。
1927年4月28日,他同李大釗、譚祖堯等20人,昂首挺胸,走向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刑場的絞台,壯烈犧牲,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

風景名勝

石門大佛寺

詩云"煙欲上山顛,雲欲下水滸,忽發江中風,廓貌赫今古”。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是江津的文化財產中不可忽視的珍寶。
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江津市石門鎮白坪村(原涼亭村)東100米處,西距成渝鐵路平等車站500米,東距市區48公里。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臨滾滾東去的長江,背靠著危崖絕壁,藏於茂林修竹之中。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鑲嵌在萬里長江邊的一顆明珠,寺佛一體,天人合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佛,這是長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蹟。
據《江津縣誌》中所記載“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門場大江邊,古鑿大佛手岩上,高十丈許,左有石如淨瓶,右如鸚鵡,寺依岩石建築,高達十餘丈,為樓七層。”清道光二十五年秋,里人劉紹寬游大佛寺時,在寺的左側石壁上題詩一首,概括地敘述了大佛寺的地形,地貌。詩云:“古寺依岩立,秋江進佛清,七層樓閣影,三面雨風聲;地僻遊人少,山空落葉輕,僧門無佛事,倚檐看船行。”
石門大佛寺始建北宋,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根據明萬曆《蜀中名勝記》中記載:“縣西四十里,有石羊驛,其地亦名石門,對壁江上刊大佛,有大佛寺,故相張無盡所創……”,大佛寺造像應建於宋代徽宗年間,又據寺內清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大佛寺碑記"記載和造像的形制和雕刻技法,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始建年代應屬明代早期。大佛寺修建於清乾隆年間。清同治八年又對大佛寺進行重修。民國初年,再次對大佛寺進行過維修。
大佛寺地勢南低北高,依崖而建。東西各有一條石曲徑從崖上到河邊與寺院相連。大佛寺裡面是三合院布局,左右為廂房,中間是正殿,依次分為送子殿、觀音殿、雷神殿,寺內石刻造像是一尊通高13.5米的觀音造像。
大佛寺的山門是仿牌枋樓式4柱廡殿頂建築。面闊三間4米,其中第一間1米,第二間2米,第三間1米,進深一間3米。圍牆與山門平行,仿山門屋頂形式施小屋面。山門屋面設計秀美,共有三重檐十四翼角,翼角均裝飾有鴟吻,頂上雕塑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石像。山門門前有十五級垂帶式踏道,前面的月形石壩,面積約150平方米。為防遊人不慎失足落下陡崖,外面還有高約1.3米的石欄,石欄古樸莊重,結構堅固。
石門大佛寺建築為七重檐山木結構建築,是我國清代典型的高層建築,古寺依山而立,面對長江,層層疊疊,七檐飛翹,氣勢磅礴。大佛寺及石刻造像是江津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選擇建於長江邊上,除了其本來的宗教意義外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用來鎮壓水患,這對研究當時長江水利狀況也具有重要意義。
大佛寺總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正殿下為上下兩段踏道,上殿為七級垂帶式踏道,下段為十六級梯式踏道。正殿為七重檐山式頂,琉璃瓦鋪頂,正中飾寶瓶,翼角均裝飾有鴟吻。抬梁式梁架。正殿面闊三間22.1米,進深兩間8米,通高24.84米。左右廂房為石木結構,硬山式頂,小青瓦鋪頂,穿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闊五間17米,進深一間4米,通高4.5米。整個山門依山崖而建,結構嚴謹,雄偉壯觀。
大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佛寺的摩崖造像。大佛寺的摩崖造像為一腳踏蓮花觀音造像,座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寬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細膩,線條流暢,立體感和審美感極強。觀音造像慈眉善目,端莊嫻靜,頭戴寶冠,寶冠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造像身著天衣綬帶,全身貼金彩繪,胸飾纓絡,腹部懸掛法輪,懶座於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踏荷葉,左手置於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神態安詳,雍容華貴中透露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神韻偉岸栩栩如生。這是全國腳踏蓮花觀音造像中最大的一座。在全國佛像中排位第九。文革期間,這座造像幾乎被毀於一旦,周邊飛天造像、題刻已經看不到了。
關於這座造像,民間有三種傳說:第一種說法是:相傳魯班師徒尋遍千山萬嶺,大江南北,終於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建佛,佛像才有靈氣。第二種傳說中,佛祖考慮到遊人香客們朝拜的路途艱辛,就讓佛像後面石壁滲出的山泉流到佛底的井中,常年滿而不溢。喝了此水的人們就可以保平安、帶好運、消病災。第三個傳說最為神奇,據說大佛很靈驗,所以大佛和別的佛像的建造不同。大佛的佛身裡面裝有五金五穀,能食人間煙火,解民之心意。只要你真誠的祈求,大佛一定會滿足你的心愿,讓你夢想成真。如果有心愿想要實現的朋友,不妨來拜拜人們的大佛,他日心愿得以實現的時候,再來還願,感謝大佛的恩典。
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反映出古代雕塑家遵照佛教的印相之規,又以特有的思想感情,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使作品打破了佛門中的清規戒律,衝出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作品中融入了濃厚的民族生活氣息和人間世俗情感,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在藝術上高深造詣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
大佛寺內還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大佛寺碑”一通。寺內左側的石壁上刻有摩崖題刻三則。
每年春節期間,大佛寺接待四方遊人近2萬人

石筍山公園

明朝工部尚書江淵題詩《石筍山凌雲》曰:“岩曉玉筍插雲煙,萬丈丹梯未可緣。幾起數峰高拔地,孤撐一柱上擎天。般根迥出鳴濛外,落籜原從造化先。擬駕飈輪凌絕頂,徐看海水變桑田。”石筍山森林公園位於石門鎮西北方向永安村境內,群山從茨壩火車站向北延,綿延起伏,叢巒疊障,約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積達5萬多畝,距“吳朱”二級公路僅2公里,交通極為便捷。石筍山主峰分男女石筍,石門鎮境內的男石筍海拔715米,與永川境內的女石筍遙相對峙,高插雲天,百里可見,呈石筍凌雲之勢。山間小道蜿蜒,懸崖峭壁,險絕無雙,山澗芳草萋萋,山腰十里梨花走廊風景獨特,兩峰生峽谷,谷底成湖,碧波蕩漾,綠水瀅瀅。古為津邑新八景之一。山上廟宇眾多,老君廟、觀音殿、廟陰寺、九龍寺、彌陀寺、寶峰寺、大興寺、壁佛寺等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煙火鼎盛、教徒眾多,活動頻繁,集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旅遊、避暑、度假、休閒的好地方。李家壩也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傳說中八仙之 一李玄鐵拐李)的故鄉。

石筍山賦

巍巍石筍、與穹淺隔、雌雄並屹、四季異色、數萬載風雨滄桑不改、曾醉過無盡騷人雅客、東鰲與縉雲相呼應、西尾共蜀道互暗接、北指千里秦川、南瞰萬里黔北、穩居巴蜀腹地、環享五嶽護澤、勢欲入九霄、磅礴瀉淵茫、紫氣冉瑞光、漣漪泛吉祥、老珃馭峰巔導攬眾仙、拐李居壑澗普濟塵寰、山間茶香飄逸、雲霧百果媲蟠、山麓周鄰多有人傑,福澤一方應之地靈、蒼松翠柏以證、馳騁蜿蜒為憑、山珍絕景蒞遠客,異俗不改思故人。
——— 華軒居士

記戊寅年登石筍

悠悠史海、驚鴻掠過、念馮唐、秋不憫蟬語吱吱、獨坐溪頭思太公、登峰頂,神往春秋與聃同。
芸芸眾生、吾似故人、憎郭開、寰不惜廉頗淒淒、庚未及甲憂社稷、居簡舍,垂嘆功成木應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