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縣大佛寺

河北正定縣大佛寺

河北正定縣大佛寺即隆興寺,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北正定縣大佛寺
  • 地理位置:冀中平
  • 著名景點:大佛寺九絕
  • 著名景點2:龍藏寺碑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景點信息,大佛寺九絕,

地理位置

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正定隆興寺(大佛寺)正定縣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三關雄鎮”-管轄固關(今娘子關)、龍泉關(今阜平縣)、倒馬關(今唐縣)三座關隘。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石德鐵路、石太鐵路

歷史沿革

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占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餘人修建龍藏寺後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讚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景點信息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檢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台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為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艷,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為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屍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後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最後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遊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大佛寺九絕

雙龍照壁——正定大佛寺九絕之一
大佛寺天王殿南端,有一座宏偉壯觀的雙龍照壁。這照壁由綠色琉璃磚瓦砌成,東西長22.9米,高6.8米,厚1.2米,。四角用綠色琉璃瓦。蓋帽,起脊處有飛禽走獸裝飾。照壁的前後心均為菱形,中間為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烘托浮雕的整個場面為大紅色,遠遠望去給人以金碧輝煌、富麗堂皇之感。 這照壁絕妙之處,就是那兩條栩栩如生的蚊龍。人們站在浮雕前,細細觀看,覺得這龍似乎有了生命,有了靈魂。它那踏波蹈浪之雄姿,吞雲吐霧之神韻,令人叫絕。再看下去,只覺那倚天的龍角,飄然的龍鬚,矯健的龍爪,似乎都活了起來,給人以勃勃欲動之感。傳說,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無橋,過往不便,後打鑄兩條鐵鏈繫於兩岸木樁,以利行人渡船,後經年累月,鐵鏈變成兩條綠龍,為害百姓,被張天師擒獲。此時,正值尉遲敬德監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門,正愁沒辦法交差。於是便讓工匠連夜動工,在大佛寺門前修起了這座照壁,把二龍牢牢地嵌在中間,一來鎮鎖了蚊龍;二來也遮蓋了大佛寺沒有山門的缺陷.
摩尼殿——正定大佛寺九絕之二
穿過大覺六師殿舊址,便是摩尼殿。摩尼殿建於宋仁宗元年(元公元1052年),重塘歇山頂,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名五花大閣殿。象這樣的巧妙布局建築特點,在國內,為一孤例。摩尼殿內正中須彌台上,有五尊金裝異彩的佛像,中央是釋迦牟尼說法坐像。左側站著弟子迦葉,象一位嚴肅的老僧;右側站著弟子阿難,文靜溫順,象是一位善人。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實屬珍品。在坐像兩旁以瓔珞寶珠,飛天彩帶為裝飾的文殊、普賢這兩尊佛像都是明代補塑的。摩尼殿經1977年至1980年補修後,氣魄更加樸實端莊,古老殿閣,再現青春光采。
附錄清代趙文濂詩一首:
隆興寺看花
趙文濂
清曉叩禪房,繁華盛海棠。
額開嬌著色,心靜妙聞香。
竹過風正暖,茶烹活正長。
牡丹期後約,再入雨花堂。

趙文濂,淶水人(今河北新城縣)人,道光年間進士,清代著名詩人,正定府學教授,曾任《正定縣誌》纂修。
倒座觀音——正定大佛寺九絕之三
走進大佛寺,穿過大覺六師殿遺址,便是摩尼殿就在這摩尼殿後面,在懸空的五彩泥塑假山中間,有一尊明代成化年間的彩塑觀音像。這觀音頭戴金光閃亮的寶冠。身披五彩繽紛的瓔珞。臉龐秀麗,慈善端莊,向你微笑,細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閃爍著洞察人間善惡的眼睛,閃爍著洞察人間善惡的光芒。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視,使她的目光恰好與禮佛者在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這倒座觀音,一腳踏著含苞待放的蓮花,一腳輕輕踞起,兩隻手自然撫膝,表情閒逸自若。她的莊嚴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麗令人恭而不褻。
古代藝術大師們的高超藝術,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古代大師們把神人格化了,所以收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這就是它的絕妙之處。
據說當時為塑好這尊倒座觀音,找遍了全國的名師巧匠。最後請到一位名叫何朝宗的塑瓷大師,這位大師一生中共塑了十八尊觀音像,這大佛寺倒座觀音便是其中一尊。
這倒座觀音的絕妙之處,就是完全脫離了那神像中的傳奇色彩,而塑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輕美貌女子,塑像尺寸合理,線條流暢,造型細膩,生動逼真,所以才引起了參觀者感情上的共鳴。
戒壇——正定大佛寺九絕之四
戒壇位於摩尼殿之北,平面呈方形,面寬五間,進深五間,面積為302.76平方米,高17.7米,為明代所建。自石台以上為清乾隆年間所建,四角攢尖頂,四面均出檐三層,壇內置有雙面銅佛一尊,南為阿彌陀佛,北為藥師佛。明朝弘治6年(1493)鑄造。
前來大佛寺參觀的人,見到這尊佛像,總是提問:為什麼要鑄成雙面佛呢?《維·摩經》上說,我國人民對藥王的說法不一,有的說藥王是扁鵲;有的說藥王是孫思邈;還有的說是韋慈藏的。按佛教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此佛號白藥王。據此,則藥王便不是;個人了。
另外,(大乘義章·九)認為:“照見名智,解了為慧。”所謂照見,意思為有透徹的洞察力,無所不見,無所不知;所謂了解,意思為有卓越的才能,無所不會,無所不成。應身是功德的象徵。功德者,自我修煉,感化眾生,因功積德,是為功德。上述三身中,法身為里,應身為表,報身承接於表里之間。分而為三身;合面為一體,’這就是佛。因此,戒壇上才出現了那尊雙面佛,也可理解為一佛雙身,一佛三身,總之,他們都是釋迦如來。同時,把藥王接納為佛都之中,更會招來眾多的善男信女對佛教的崇拜。
這戒壇絕妙之處便是這尊雙面佛,無論你站在前面或是站在後面;怎么你也看不出他是一個兩面佛,簡直就象一個人一般。
戒壇主要是僧倡傳法受戒的場所。
慈氏閣——正定大佛寺九絕之五
正定大佛寺不但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寺內保存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素有“大佛寺九絕”之稱。
慈氏閣便是九絕之一。它座落在大悲閣東側,座東面西與轉輪藏相對。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屬北宋二層樓閣式建築。元、明、清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重修。
慈氏閣內.立一尊約七米高的彌勒菩薩雕像;為宋代用獨木雕刻而成。佛教中彌勒梵語為姓,譯為慈,所以人們都稱為慈氏菩薩
相傳修慈氏像所用之獨木,系五台山一神木。一日山洪直瀉,神木沿滹沱河順流直下,漂至正定城外為百姓撈獲,修大佛寺時,用這棵大樹雕刻了一尊慈祥外溢、秀麗端莊的慈氏菩薩。這菩薩雕刻藝術之絕處,便是在婦女們看到可以傾吐隱秘;在男子們看來竟是一位風姿窈窕的妙齡女子。
慈氏閣的建築從整體到單體結構,以及細部裝飾,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古建的傳統藝術和獨特風格,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穎智慧和高超的雕刻藝術!
轉輪藏閣——正定大佛寺九絕之六
轉輪藏閣,位於大悲閣右側,座西面東,平面和外觀與慈氏閣相同。創建於北宋,為單據歇山頂二層樓閣。建築手法保留著突出的宋代特點。歷代均有過不同程度的修葺。1956年國務院撥款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時所添腰檐,恢復了北宋時建築的原貌。這閣採用了大彎梁和插柱造手法,有極高的科學價值。閣內上層置放一直徑七米的八角形木製轉輪藏,上層罩金裝木雕佛三尊。這轉輪藏即為轉動的藏經櫥,是佛教取法輪常轉,自強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猶如車輪,輾轉相傳,永不停息。
當你走進轉輪藏閣,看到這高大的轉輪,輾轉相傳,水不停息。只要用兩個指頭輕輕一搬,它就會慢慢地轉動起來。
這轉輪藏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它巧妙地運用了我國古代建築室內空間設計,把高大的轉輪安置在地面以下,一來烘托出轉輪的高大;二來也充分運用了室內的空間。
我國有關建築空間的古代建築理論,受到近代許多國家的重視,美國現代建築大師萊特曾引用過老子的話,原意是說蓋房子;真正用的是那個虛的空間。義大利現代建築大師塞維在他的《建築空間論》一書中鄭重宣布:空間是建築的主角。不過比起我國的轉輪藏閣,已晚了一千多年。
千手千眼觀音——正定大佛寺九絕之七
大悲閣是寺內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原與東西兩側的御書樓、集慶閣相連,民國初年頂坍,1944年重修時,拆毀了兩側樓閣,猶如出世各項空;依欄俯視,令人眼寬胸闊,心曠神怡,望兩生畏。
大悲閣內,正中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佛像。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正定府的大菩薩,也叫千手千眼觀音。
大銅佛舉高22米,有42臂分別執日、月、星、辰、裳帶、香花、寶劍、寶鏡、銀拂塵、金鋼柞等法器。這樣高大的銅造佛像,卻比例適度,線條流暢。大銅佛面部,表情端樣恬靜,溫度慈祥。別看這仁慈的大銅佛,也遭受過幾次磨難。
後唐清泰年間(公元936年),城西有一大悲寺,寺內有一尊四丈九尺銅菩薩,後來契丹犯境;大悲寺被火燒燼。鋼菩薩從胸部以上熔為廢銅。到了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下令毀佛鑄錢,殘存的下半身也用泥塑上,成了一尊名副其實的泥菩薩。
北宋宋太祖趙匡跳於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到正定巡察,來到大悲寺禮佛,問及菩薩是銅的還是泥的。
當住持和尚可儔,向趙匡胤訴說了銅菩薩兩次的不幸遭遇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和尚,竟敢在皇帝面前編造了一個神奇的故事。他說在當年毀佛時,在蓮花座里發現有“遇顯即毀,遇宋即興”八個字。趙匡胤一聽高興萬分,當即下旨在今隆興寺內重鑄銅佛,並建大悲閣。其實趙匡胤早已覺察到佛教在民眾中的影響,他想藉此收買人心,這才給後人留下了這尊至寶。據說,這大銅佛像是經趙匡風三次審閱後,才開始澆鑄的。
大銅佛是自下而上分段連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台座,第二段鑄至膝部,第三段鑄至肚臍,第四段鑄至胸部,第五段鑄至腋下,第六段鑄至肩部,第七段鑄到頭頂。
龍藏寺碑——正定大佛寺九絕之八
龍藏寺碑在正定大佛寺大悲閣東南側。碑高二點二米,寬零點九米,碑文三十行,每行五十字。它對研究漢隸至唐楷過渡向的書法藝術和字型演變,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畿輔通志》記載:龍藏寺碑刻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有人說刻碑比建寺還要早。碑上刻文,字面道勁寬博,開唐楷之先聲,有歐陽洵、虞、世南之體。
康有為在《廣芝舟雙揖》中稱讚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龍藏寺碑文為張公札所撰;可惜龍藏寺碑與張猛龍碑一樣,均不著書者姓名。碑文記敘了恆州刺史王孝仙為勸選龍藏寺及募錢造寺的情況和寺院初建時的規模,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隋代碑刻在我國書法史上方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龍藏寺碑為著。它繼承了北朝碑刻的險峻、嚴整的風骨,又保持了南朝道潤、秀麗的氣韻;形成了筆法鋌勁、精練,結構方整、疏既、瘦硬、簡潔的獨特風格。
康熙乾隆碑亭——正定大佛寺九絕之九
大悲閣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高大宏偉的龜馱石碑。西邊為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吁御賜碑亭,東邊為清聖祖玄燁皇帝康熙御賜碑亭。碑亭為黃琉璃瓦頂、重檐歇山式。
清高宗碑亭是弘曆於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巡幸五台山,御駕親臨正定隆興寺,題寫長句後,刻碑立石的,時間為丙寅十月。留下了“龍騰故苑尋霸業,獅吼初地禮法輪”的著名持句。
清聖祖玄燁的御踢碑文,則是由當時的正定縣知事周元禮撰文後,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路過正定,在隆興寺下榻寫就的。
碑文記述了重修隆興寺的史實,不啻為研究隆興寺史的重要史料,也可一清代兩位皇帝出色的筆墨風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