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亦稱“出口主導型經濟”。依靠優先發展出口產品生產,積極走進國際市場,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來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類型。旨在促進出口工業的發展,在匯率、稅制和信用上給予出口產品生產較多的優惠和支持。通過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再引進國內急需的技術和設備,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它具有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能在較大規模上利用外資,引進並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在較大的範圍內參加國際勞務合作。因而能較多地節省地區內的勞動耗費,促進地區內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向型經濟
  • 對稱內向型經濟
  • 分類:廣義和狹義兩種
  • 領域:經濟
定義,基本內容,類型介紹,主要特徵,先進性,合理性,風險性,衡量標準,模式特點,影響因素,相關介紹,區別對比,

定義

外向型經濟就是一國或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

基本內容

1.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
2.經濟結構的建立以國際經濟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為依據,必須能夠參與國際分工
3.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組織結構體系;
4.外貿體制採取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管理制度。

類型介紹

(一)國際經濟學界通常把外向型經濟分為:1.堅定的外向型經濟;2.基本外向型經濟;3.一般外向型經濟。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二)世界銀行的分類法:堅定的外向型經濟和一般的外向型經濟。
(三)其他分類法:1.按參與國際市場的方式劃分,可以把外向型經濟分成貿易型、資本型、資本貿易混合型;2.按發展模式劃分,可以把外向型經濟分成科技領先型、資源驅動型、結構最佳化型。

主要特徵

先進性

外向型經濟,它是一種向外拓展式的開放型經濟,以競爭性的國際市場為舞台。國際市場的巨大壓力,加強了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的動力,促使各國經濟向高層次發展;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合理性

外向型經濟可以超出國界,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使企業實現最優規模效益。

風險性

外向型經濟,由於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變化注定著外向型經濟的興衰,受世界經濟環境的制約較大,往往容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和國際壟斷資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可以說是以較大的代價換取經濟發展成效的。

衡量標準

國際上通用的是以經濟貿易制度的“偏倚"來衡量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標準:
1、名義保護率和實際保護率;
2、國(或地區)內貿易比值;
3、產業國際相關比值;
4、主要出口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
外向型經濟的貿易政策是一種“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政策。

模式特點

外向型經濟模式是以開拓國際市場為著眼點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其基本特點有: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1.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把重點放在發展出口產品的生產上;
2.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3.生產要素通過國際、國內的雙向流動,達到最佳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
4.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風險也大。

影響因素

對一個實行外向型經濟政策的國家來說,匯率制度安排的變動或多或少會改變社會利益分配格局。近些年來,在強勁的外貿出口態勢下,中國一直處於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狀態。這種情況使人們面臨更大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了穩定幣值,要投放大量貨幣到外匯市場,使得央行不得不緊縮銀根,壓縮商業銀行的貸款進行沖銷操作。其結果是將由外向型經濟部門帶來的損失轉嫁給了內向型經濟部門。很顯然,這種單一盯住美元制度的“分配效應”所產生的利益格局造成經濟資源的再分配,使外經貿企業、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表現相對內向型企業和地區處於優勢地位。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1、匯率低估雖然能刺激貿易出口的增長,但也使中國經濟形成了對外向型經濟較強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在中國加入WTO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之後將更加明顯。有關資料表明,200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5097.7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44%,分別是1990年的4.4倍和1.47倍,甚至高於美國、日本等開放程度較高的已開發國家。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所發布的2004年全年中國外貿進出口情況,2004年中國進出口高達11547.4億美元,這相當於2001年全年貿易規模的2-3倍。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一般較低,為了爭奪外部市場,出口企業通常在國外市場上進行價格戰。過度打壓價格,不但是對國家資源和利益的一種浪費,而且還帶來了出口競爭性國家和逆差國家的指責。
據統計,僅2003年的一年內,中國出口企業的71%、出口產品的39%遭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約l70億美元,其中食品和土畜產品出口有90%的企業受損,造成損失約90億美元,輕工、機電類產品在“入世”後受技術壁壘限制加大,損失分別約4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在對我進行技術壁壘限制的國家中,歐、日、美三大經濟體總共占到95%,分別是41%、30%和24%。近20年來,中國商品受到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近400起傾銷指控,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已給中國造成的損失累計約近100億美元。然而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人們為了獲得出口對GDP的支持,仍然不得不堅持以低估的匯率政策以及出口補貼等優惠政策來鼓勵貿易出口,這對中國的整體利益而言得不償失。
2、匯率政策的適當調整,不僅能夠為競爭日益激烈的出口企業尋找更大的市場,還能使經濟發展的動力轉向內向型經濟。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內部需求的擴張。中國從1997年“軟著陸”之後就進入了長達六年的經濟緊縮時期,內需增長不足已成為中國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大經濟難題。中國外向型經濟部門所生產製造的產品多數集中在輕工、機電、電器、紡織、服裝、玩具等行業,這些行業目前在中國東部地區的需求基本已經達到飽和,國外市場也同樣趨於飽和,進一步的生產不利於增加行業利潤,拉動需求;與之相反,中西部地區則對這些行業的商品存在有效需求,如果能順利地實現產業的跨地區轉移,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收入,另一方面也開發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相關介紹

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特徵
1.政府主導型經濟;2.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發揮全國各地產業優勢,共同推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3.以“三來一補”為起點,實現從貿易為主轉為與國際經濟的經濟和技術合作;4.以重點出口產業群體作為產業外向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形成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協作體系;5.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對內對外開放齊頭並進。
日前,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指出,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開放將出現三大變化,即由目前有限範圍和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主導下的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

區別對比

理論依據不同
內向型經濟是以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為依據,認為必須對國內的民族工業施以保護措施,以促進國內工業的發展。這些國家一般實行高估本幣和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措施,來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外向型經濟是以比較利益理論為依據,認為經濟的發展應當依靠國際範圍內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優勢才能達到。同時,承認經濟的外向化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發展的途徑不同
內向型經濟立足於國內的經濟環境,力求通過國內的資源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通來發展本國的經濟。外向型經濟則是通過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生產要素,並發揮本國的資源優勢,採取以出口為主導的發展途徑,使本國經濟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中謀求發展。
貿易功能不同
內向型經由於割裂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繫,基本上不受國際價值規律的制約。對外貿易只限於引進一些國內必需的先進設備和原材料,出口也只為了換匯的目的,帶有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的性質。外向型經濟則是以擴大出口為導向,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而,外貿起著先導的作用。通過對外貿易,把本國有競爭力的商品打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商品的增值,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產業結構轉換機制不同
在內向型經濟環境下,產品的更新換代完全靠國內市場的引導,故其轉變能力極低。外向型經濟則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來調製產業結構,為了占領國際市場,必須參與國際產業轉換的循環機制,這就促使國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以適應國際市場商品結構頻繁的變化和發展。
政府功能和企業行為準則不同
在內向型經濟模式下,政府機構和功能的確定,主要依據國內特定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外向型經濟模式的機構和功能必須符合國際慣例,要制度化、規範化和法律化,要適合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需要,能夠高效率的運轉。外向型經濟的企業行為,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和國際通用標準來經營管理,並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積極發揮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主體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