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

所謂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是指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外匯稀缺供給不足,企業競爭力弱等情況,我國政府從擴大對外開放入手,積極吸引外資,發展對外貿易的出口。如果將中國政府積極引導和全力支持企業發展對外出口帶動經濟成長,是參考了日本經驗的話,那么以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吸引外資,則是參考了台灣地區、東南亞國家的經驗。可以說利用外資、出口導向和加工貿易三大支柱政策,就是我國發展經濟模式最主要的特徵。但時過境遷,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已與1980年代有了根本不同,我國利用外資、出口規模和外匯儲備,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實行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模式,已完成歷史使命,已到了政策調整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
  • 形式:開放式
  • 國家:中國
  • 類別:發展模式
概述,戰略調整,

概述

一、什麼是外向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就是一國或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
二、外向型經濟的基本內容:
1.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
2.經濟結構的建立以國際經濟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為依據,必須能夠參與國際分工;
3.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組織結構體系;
4.外貿體制採取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管理制度。
三、外向型經濟的類型
(一)國際經濟學界通常把外向型經濟分為:
1.堅定的外向型經濟;
2.基本外向型經濟;
3.一般外向型經濟。
(二)世界銀行的分類法:堅定的外向型經濟和一般的外向型經濟。
(三)其他分類法:
1.按參與國際市場的方式劃分,可以把外向型經濟分成貿易型、資本型、資本貿易混合型;
2.按發展模式劃分,可以把外向型經濟分成科技領先型、資源驅動型、結構最佳化型。
四、 用什麼標準來確定一國或地區經濟的外向程度?
國際上通用的是以經濟貿易制度的“偏倚"來衡量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標準:1、名義保護率和實際保護率;2、國(或地區)內貿易比值;3、產業國際相關比值;4、主要出口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
外向型經濟的貿易政策是一種“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政策。
五、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特徵是什麼?
1.政府主導型經濟;
2.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發揮全國各地產業優勢,共同推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3.以“三來一補”為起點,實現從貿易為主轉為與國際經濟的經濟和技術合作;
4.以重點出口產業群體作為產業外向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形成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協作體系;
5.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對內對外開放齊頭並進。
日前,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指出,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開放將出現三大變化,即由目前有限範圍和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主導下的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
六、什麼是外向型經濟模式?其基本特點是什麼?
外向型經濟模式是以開拓國際市場為著眼點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其基本特點有:
1.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把重點放在發展出口產品的生產上;
2.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3.生產要素通過國際、國內的雙向流動,達到最佳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
4.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風險也大。
七、外向型經濟模式與內向型經濟模式的區別有哪些方面?
第一,理論依據不同。內向型經濟是以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為依據,認為必須對國內的民族工業施以保護措施,以促進國內工業的發展。這些國家一般實行高估本幣和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措施,來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外向型經濟是以比較利益理論為依據,認為經濟的發展應當依靠國際範圍內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優勢才能達到。同時,承認經濟的外向化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二,經濟發展的途徑不同。內向型經濟立足於國內的經濟環境,力求通過國內的資源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通來發展本國的經濟。外向型經濟則是通過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生產要素,並發揮本國的資源優勢,採取以出口為主導的發展途徑,使本國經濟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中謀求發展。
第三,貿易功能不同。內向型經由於割裂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繫,基本上不受國際價值規律的制約。對外貿易只限於引進一些國內必需的先進設備和原材料,出口也只為了換匯的目的,帶有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的性質。外向型經濟則是以擴大出口為導向,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而,外貿起著先導的作用。通過對外貿易,把本國有競爭力的商品打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商品的增殖,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第四,產業結構轉換機制不同。在內向型經濟環境下,產品的更新換代完全靠國內市場的引導,故其轉變能力極低。外向型經濟則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來調製產業結構,為了占領國際市場,必須參與國際產業轉換的循環機制,這就促使國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以適應國際市場商品結構頻繁的變化和發展。
第五,政府功能和企業行為準則不同。在內向型經濟模式下,政府機構和功能的確定,主要依據國內特定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外向型經濟模式的機構和功能必須符合國際慣例,要制度化、規範化和法律化,要適合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需要,能夠高效率的運轉。外向型經濟的企業行為,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和國際通用標準來經營管理,並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積極發揮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主體作用。

戰略調整

近來,我國各界對貿易依存度問題的探討持續升溫,特別是最近商務部的有關領導提出應深入研究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可能帶來的風險問題,更加引起學術界極大的關心和積極參與。作為一家之言,筆者大膽提出一些分析觀點,供決策參考。
一般認為,我國外貿依存度大幅攀升的風險在於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例如出口大幅、快速增加對國際市場形成一定壓力和衝擊,進口大量增加引發國際市場資源供應緊張等等。但筆者從我國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形成過程著手分析,發現這一發展戰略與我國貿易依存度高攀之間存在著相關關係。我國實施開放式加外向型發展戰略主導了我國貿易依存度持續高攀。而這一戰略的核心內容由我國開放政策、積極吸引外資政策、出口導向政策以及加工貿易政策構成。長期以來我國實施這一戰略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不斷地來我國發展,進而帶動了我國外貿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至於現在我國經濟發展對外資企業已經到了“依賴”的程度。從國際比較分析看,高度依賴外資、外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經驗教訓其中許多方面都值得我們深思,應該引以為戒。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大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發展經濟應該以內需為主導,而當前培養內資企業主導國民經濟發展才是百年大計,才是國家的根本。因此,無論從國內還是國外風險分析看,我國外貿都應適度發展,保持適度規模,我國開放式加外向型發展戰略應適時調整。
一、開放式加外向型戰略形成過程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發展經濟急需解決外匯嚴重稀缺問題,供應短缺問題,以及市場經營經驗缺乏問題等等,我國政府制定了:設立四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15個城市,頒布利用外資法律法規等諸項政策。在國內經濟發展方面,主要是以改革釋放長期約束的生產力,特別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政策取得驚人的效果。但是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我國加快城市經濟改革,成效卻不如農村改革效果顯著。特別是在大型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因為關係到中國經濟核心,各方爭議比較大,始終未能找到一種可行的模式。在涉外經濟領域,我國利用外資取得顯著成果,有關外經貿政策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同時這也使我們認識到了世界上一些各國和地區發展經濟成功的經驗,特別是日本經濟、亞洲四小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奇蹟。於是國內開始有學者提出由進口替代戰略相出口導向戰略轉移。此後,我國利用外資,發展外貿,帶動經濟成長的戰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強化。1990年中央決策在經濟重地--上海設立浦東開發區,以及1992年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重大決策,得到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也得到外商高度認可,於是外資再次大量湧入,我國不起開放式加外向型發展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二、對我國實施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戰略應予積極評價
1、在從制度創新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發展經濟急需大量外匯、資金,需要學習和掌握國外企業管理以儘快提高本企業競爭力等情況下,我國政府在制定了設立四個經濟特區、開放十五個沿海城市、頒布吸引外資的法律條文等重要政策制度。九十年代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加快上海以及長江三角對外開放,提出以設立浦東開發區為龍頭帶動上海、進而帶動長江三角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我國整理、修改了2800餘條政策法律條文,投資軟環境有了質的改進。
2、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國國民經濟也正是由於大量吸引外資,積極發展外資、外貿才使得我國信息產業、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並且能緊跟世界發展步伐。例如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2004年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已經上升到54%,再如在華三資企業出口高新技術產品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5%,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述事實。另一方面我國計畫經濟時代企業長期使用的舊設備、老工藝、老技術也隨著我國外資外貿發展感受到了極大的競爭壓力,已經逐步出了歷史舞台,使我國計畫經濟時代的舊產業結構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進而這種轉變所投入的大量外匯資金,在計畫經濟時代是無法想像,也根本無法完成的,也是以我國外資外貿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為前提的。
3、外資外貿發展帶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我國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創造產值占工業產值的33.37%,外商實際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10.10%,涉外稅收占我國財政稅收的20.52%。在外資企業就業人數因統計口徑不一,最保守估計也有800萬,樂觀估計大致在2000萬以上。從地區看,我國珠江三角地區經濟絕大部分靠外資帶動,長江三角地區外資作用也十分突出,京津塘地區的北京、天津靠外資帶動程度也很高,東北地區的大連靠外資帶動效果也很突出等事實不勝枚舉。
4、外資帶動外貿增長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國進口和出口的57%靠外商投資企業直接經營取得。如將間接經營和示範效用也考慮在內則不定期要更高。外資帶動外貿發展,提高了我國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1985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22.7%,1995年達到45%,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60%,2004年可能接近70%。5、外資帶動外貿發展提高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國外貿出口額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4年位居第3。
三、我國實施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越來越嚴峻
1、我國出口大量增加,在規模較小時國際市場尚有容納空間和拓展潛力。如今我國出口已經位居世界第3位,近三年年均增長30%以上,而世界貿易量年均增長略高於6%,前者增長大致是後者的5倍。因此,我國出口貿易對現國際市場供求的平衡關係必然產生重大衝擊。
2、我國進口大量增加同樣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世界可供應資源跟不上中國需求增加,導致世界商品價格上揚。當然除了我國因素之外,印度經濟成長,東歐經濟復甦,美國經濟成長較快等因素也同樣影響國際市場商品價格。
3、我國進口石油大量增加前景不容樂觀。當前我國經濟正值由輕紡工業為主向重工業為主進化階段,汽車等耗能產品才剛剛開始進入家庭,耗能的重工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我國每年石油進口卻以30-40%速度增加,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對國際市場石油市場供求平衡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等均造成重大影響。試問國際上究竟能有多少石油可供我國經濟發展所用,對這一點國際知名學者觀點非常明確,認為中國實現工業化面臨的石油供應形勢將比日本、德國時代更加嚴峻。
4、外資資源總有窮盡。我們實施利用外資,發展外貿,帶動經濟成長的發展戰略是以外商外資並且實際多數投入到製造業為前提,每年各級政府都希望招商引資能持續增加。當我國吸引外資規模還比較小時,招商引資持續增加還有可能。現在在我國吸引外資規模已經是開發中國家最多的情況下,再繼續增加外資規模,吸引世界產業繼續大轉移,其資源總有限度,不可能再長期持續地增加。
4、我們追求的目標不能停留於加工基地。要實現經濟現代化,生活富裕化,國家民主富強,而不是把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的加工基地。我們發展產業也不可能讓其永遠停留於簡單加工水平。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正在調整加工貿易政策,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延長加工鏈、增加加工度。但是這些措施組織部是在現有發展戰略和配套政策體制下的作為。這些措施不足以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成為世界加工基地的發展大趨勢。
5、結構扭曲,調整難度加大。計畫經濟時代,我國製造業比重已經過高,對外開放以後我國引進外資將近70%投在了製造業,目前在我國製造業盲目發展、畸形發展,各地同發展非常嚴重,這對國民經濟構築協調的產業體系、經濟體系,形成一個市場體系產生巨大挑戰,已經對我國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布局、轉變增長方式增加了難度。今後如果繼續強調吸引外資投向製造業必將嚴重妨礙中國經濟體系完整、協調發展。
6、跨國公司總部利益追求與我國國家目標存在差異。外商來華投資設廠也好,發展外貿、帶動經濟成長也罷,它是從本公司利益發展出發做出決定,他的經營行為只服從其在國外的公司總部意志。而國家是從本國立場出發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兩者追求的目標存在差異,因而兩者之間不可能總保持一致。
四、世界上外資外貿和外向型經濟過度發展的經驗教訓
1、日本外向型發展戰略過度發展制約其經濟停滯了十年。世界上普遍看到日本經濟失去了十年寶貴時光,認為都是泡沫經濟惹的鍋。但是90年代日本經濟兩次復甦中途夭折卻與泡沫經濟無關,而是因為出口遭遇美國封殺才失敗的。美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匯率增幅和政府磋商機制等手段強行調整與日本的經濟貿易關係,逼迫日本發展內需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發展模式轉變。但是日本遲遲未見戰略調整,僅僅多次重複作出擴大公共事業投資的決策。而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體制政策、誘導資源配置的機制仍然照舊運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政府誘導資源發展外向型經濟,必然影響資源投向內需經濟,所以日本內需經濟也就無法順利發展。可以說90年代日本經濟低迷主要原因還是外向型經濟過度發展,製造業比重過大,新的發展戰略沒有適時出台和結構沒能及時調整才是真正的“禍根”。
2、韓國發展經濟與日本經濟有許多相似,但其製造業又沒有日本水平高,所以韓國經濟停留在人均一萬美元水平已經長達七年。
3、東南亞國家過多依靠外資,發展外貿,帶動經濟成長,結果主客顛倒。東南亞經濟新加坡起步早一些,比較順利實現經濟騰飛。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於70、80年代起步,至金融危機前經濟發展一直是世界的熱點,得到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等國際社會廣泛肯定。但是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暴露出其經濟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嚴重依賴外資,當外資停止流入或流入不足時,其經濟一直處於沒有恢復往日的光環。
五、適時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勢在必行
我國出口增長長期高於世界進口增長,貿易規模已經居世界第三,持續大幅度增長將遇到許多障礙。
1、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布希連任期間美國經濟財政赤字和貿易收支赤字將有可能升到1985年水平,美國政府很有可能出台強行調整對外經濟的政策。我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美國第一順差對象國,因而也就可能是美國調整對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國。
2、加工貿易發展是我國貿易擴大主因,但具有發展階段局限性,應適時引導其向新的階段、更高層面發展。開放時代的發展客觀要求我國企業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製造、自己行銷、自建品牌,以及自主研發。
3、外資企業發展在我國也有主客顛倒、錯位之嫌。眾所周知,現在廣東東莞、江蘇蘇州等地已經沒有土地可用於發展新企業。珠江三角、長江三角、天津、北京等地經濟對外資依賴的程度已經相當高,甚至占到主導地位。不要說外資撤走,假如新的外資不來的話,這些地區經濟就有可能停滯。
六、積極發展內需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過渡
黨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重點:實現農村經濟產業化、城市化,提出西部開發戰略;新一屆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等,這些都是指導我國各界積極發展內需經濟的重要政策。按照這些政策精神,適當、適時調整我國現行發展戰略,制定和實施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應該提到議事日程。當前,發展內需主導型經濟可在不同地區分步驟實施。
1、率先在沿海地區實施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
2、中西部地區繼續實行既定方針、政策;
3、制定沿海地區內需經濟發展過渡期辦法,在今後3-5年過渡期內吸引外資優惠政策、加工貿易政策予以保留,過渡期後終止實施;
4、政府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提高加工度、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價值發展,向一般企業生產經營轉化,過渡期結束其進出口業務按一般貿易手續辦;
5、圍繞擴大個人消費積極發展相關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業、商業、服務業、文化產業、媒體產業、娛樂產業、教育培訓產業、醫療保健產業、家政產業;
6、圍繞為企業服務,大力發展會計、律師、稅務、經濟、技術、企管諮詢等服務業,積極發展公共信息服務產業,發展中介服務產業,放寬限制積極發展行會、商會、協會等產業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