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縣

夏津縣

夏津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地處魯西北平原、兩省交界處。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臨京杭大運河。截至2018年,夏津縣轄10鎮、2鄉、1個街道及1個省級開發區,314個社區,總面積882平方公里,耕地90萬畝,2017年末常住人口51.92萬。

夏津古稱“鄃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德上高速、青銀高速、國道308,省道254、315縱橫交錯,貫穿夏津縣全境。夏津縣境內擁有總面積12.8萬畝的黃河故道原生態森林資源,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2017年,夏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7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14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夏津縣
  • 外文名稱:Xiajin County
  • 別名:銀夏津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山東省德州市
  • 下轄地區:轄10鎮、2鄉、1個街道
  • 政府駐地:銀城街道
  • 電話區號:0534
  • 郵政區碼:2532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部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
  • 面積:882平方公里
  • 人口:51.92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風景區
  • 車牌代碼:魯N
  • 行政區劃代碼:371427
  • 地區生產總值:200.7億(2017年)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地名由來,鄉土文化,方言文化,民間藝術,傳統工藝,文物古蹟,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夏津縣域於唐、虞、夏、商、周時期屬兗州之域;春秋時為齊、晉會盟之要津,戰國時為趙國地,秦屬巨鹿郡地。
鄃城老街鄃城老街
西漢初年置縣,曰“鄃”,為縣域置縣之始。時屬冀州部清河郡地,縣治設於現城址東北20公里處(今平原縣腰站鎮王雙堂村北側);漢高后四年(前184年)鄃為侯國,呂它曾為鄃侯。孝景時曾封欒布為鄃侯,後封國撤銷,仍為鄃縣。孝武時,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時,改鄃稱為善陸;東漢復為侯國,勛臣馬武封鄃侯,後馬武改封楊虛(今高唐),鄃仍為縣,隸屬清河國。清河國後改稱甘陵國,鄃仍屬之;三國魏時,鄃亦屬甘陵國;晉代,甘陵國復稱清河國,仍轄鄃。
南朝劉宋時,鄃屬清河郡;北魏初,鄃轄於平原郡,尋廢平原郡,鄃改屬東清河郡;北齊,撤銷鄃縣,併入平原;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古鄃城西南重建鄃縣,先隸屬於貝州,後又改屬清河郡。同時,另置夏津縣(此為該縣之名的發端,縣城位於今城址以北17公里處的新盛店)。此時為鄃縣與夏津縣並存時期,鄃與夏津同屬貝州。鄃縣後復改屬清河郡。大業年間,曾一度撤銷夏津縣,併入清河縣;唐天寶元年(742年),將鄃縣改為夏津縣,仍屬貝州。後因縣城遭大水,於是將縣治遷到新縣店(新盛店舊稱,即原夏津縣城址);五代漢時,夏津縣劃歸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縣仍屬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縣隸屬東平路,曾一度為駙馬都尉武毅王的“湯沐邑”。至元七年(1341年),夏津縣改屬直隸高唐州;明朝建立,夏津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清朝因襲明朝舊制,雍正八年(1730年)後,夏津縣從高唐州劃出,直屬東昌府管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臨清為直隸州,夏津縣遂轄於臨清州,是為屬臨清州管轄之始。
民國元年(1912年),夏津縣改屬濟西觀察使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山東東臨道(道尹官署設於臨清);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屬山東德臨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山東省政府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津縣改屬山東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設於臨清)。七七事變後,行政區劃屢有變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山東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區。同年3月,日偽政權在山東省公署下設道、縣、區、鄉建置,夏津縣歸屬魯北道管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月,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屬魯西北三專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屬豫邊區政府;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後改為人民政府),屬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行署第六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冀南行署二專署。
1949年,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10月,劃歸山東德州專區。
1956年2月,德州專區撤銷,夏津改屬山東聊城專區。3月,恩縣撤銷,蘇留莊區及左王莊區(部分)計97個村劃歸夏津縣。
1958年12月,武城縣撤銷,併入夏津縣。
1961年復置德州專區,夏津又屬之,7月,恢復武城建置,原武城縣域復從夏津劃出。
1967年,德州專區改為德州地區。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屬之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夏津縣劃為6個區,下轄76個鄉。
夏津縣
1958年,撤鄉劃社,夏津縣劃為8個人民公社。是年10月,武城縣撤銷,劃歸夏津縣,夏津縣設16個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夏武分縣恢復原8個人民公社建置。10月,恢復德州專區建置,夏津遂歸其管轄(其後,1967年改稱德州地區,1995年又改稱德州市,夏津縣均歸其管轄)。
1965年,夏津縣劃為20個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夏津縣撤社改鄉、鎮後,劃為5鎮15鄉。
1998年,夏津縣轄6鎮13鄉,507個行政村,530個自然村。
2008年,夏津縣轄10鎮、2鄉和2個街道及1個經濟開發區,自然村、行政村數不變。
2009年初,夏津縣實行村莊合併和社區建設,“合村並建”後,夏津縣減少村莊193個,行政村數由原507個,減為314個,同時建社區148個。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10月,夏津縣轄2個街道、10鎮、2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鎮蘇留莊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莊鎮雙廟鎮渡口驛鄉田莊鄉。縣政府駐地銀城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夏津縣位於德州市西南部,處於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之間,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在省會濟南西北方向120公里處。總面積88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黃泛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坡降為1/5000—1/8000之間,最高海拔34米,最低海拔23.5米,差10.5米。境內中部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古堤—陳公堤,將夏津縣分成堤上、堤下兩大部分。堤上多為河灘高地、沖積扇形地、沙質河槽地組成;堤下由平坡地、窪地、淺平窪地、沙質河槽地組成。

水文

夏津西有衛運河,東有馬頰河兩條幹流,境內六五河縱貫全境;青年河、七一河、六馬河、大沙河、城東乾溝等14條主要支流縱橫交錯,大小相通,各河互濟,形成了抗旱灌溉和行洪排澇的骨幹水利系統。衛運河在城西20公里處,南從臨清市的二十里口子進入夏津境內,從管辛莊出境入武城縣,流長21.2公里。馬頰河南從高唐入境,境內流域面積25.3平方公里。夏津縣降水徑流大部分產生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產生徑流,或只產生微量徑流。多年平均流量為2720.3萬立方米。衛運河多年平均徑流量25.8億立方米,馬頰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717億立方米,夏津縣徑流量為27.8億立方米。

氣候

夏津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12.7°C,年極高氣溫41.7°C,極低氣溫零下22.5°C,冷熱、乾濕明顯。冬季多北風,乾冷、雪雨少,平均氣溫零下2°C左右;春季乾旱多風;夏季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集中;晚秋經常出現乾旱,乾旱對於喜溫好光的棉花影響比其他作物小,這是夏津種植棉花歷史悠久的氣候原因。據30多年的氣象統計,全年降雨量平均565.5毫米,約67%集中於夏季。全年日照時間平均為2599.1小時,年總輻射量123.4卡/平方厘米。正常年初霜日為10月22日,終霜在翌年4月12日,無霜期為192天。

人口

2017年,夏津縣出生人口6194人,出生率11.34‰;死亡人口2638人,死亡率4.83‰;人口自然增長率6.51 ‰。年末常住人口51.9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萬人,鄉村人口25.92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夏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06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98.78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75.86億元,增長8.1%。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16年的12.3 : 50 : 37.7調整為13:49.2:37.8。
崛起的夏津崛起的夏津
2017年,夏津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1.14億元,增長7.8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1億元,增長11.1%。其中,稅收收入5.75億元,增長7.0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3.79億元,增長8.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8億元,增長2.12%;教育支出5.93億元,增長11.6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98億元,增長33.37%。全年國稅收入4.49億元,增長49.5%;地稅收入4.22億元,增長20.1%。
2017年,夏津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14元,增長7.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394元,增長3.4%。其中,食品菸酒支出3964元,增長2.0%;衣著支出1228元,下降3.3%;居住支出3486元,下降0.68%;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345元,增長25%;交通通信支出1822元,增長7.9%;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310元,下降7%;醫療保健支出1054元,增長22.9%;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186元,下降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元,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573元,增長8.7%。其中,食品菸酒支出2123元,下降6.8%;衣著支出364元,下降14.8%;居住支出1632元,下降3.1%;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593元,增長39.2%;交通通信支出751元,下降7.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027元,增長37.3%;醫療保健支出1005元,增長88.2%;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78元,增長47.2%。

第一產業

2017年,夏津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55.7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30.38萬畝,棉花種植面積16.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6.9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0.85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4.11萬噸,增長1.17%;棉花產量1.68萬噸,下降0.59%;蔬菜產量23.3萬噸,增長2.64%;油料產量0.27萬噸。
2017年,夏津縣肉類產量6.82萬噸,增長6.6%;生豬年末存欄46.6萬頭,增長3.2%;牛年末存欄0.89萬頭;羊年末存欄5.87萬隻,略有下降;家禽年末存欄667萬隻,增長5.5%。
2017年,夏津縣水產品養殖面積104公頃,減少5.45%;水產品產量283噸,增長0.02%。

第二產業

2017年,夏津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1家,比2016年多5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現價)960.64億元,同比增長19.32%;工業增加值115.9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51.7億元,增長16.06%;實現利稅72.06億元,增長10.12%;實現利潤55.57億元,增長14.07%。全縣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12家。全縣工業用電量8239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6.06%。
2017年,夏津縣資質內建築企業10家,完成總產值9.1億元,增長5.8%。完成建築工程產值6.9億元,增長4.5%;完成安裝工程產值2.3億元,增長9.5%;全年簽訂契約額9.4億元,增長5.6%,其中,本年新簽契約額8.6億元,增長4.8%;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0.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9%。

第三產業

2017年,夏津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1.55億元,增長9.9%。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銷售額實現127.8億元,增長8.7%;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9.97億元,增長11.6%;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4億元,增長5.7%。商貿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達到145家,其中,年銷售額(營業額)億元以上的限額以上貿易企業50家,年銷售額(營業額)5千萬至1億元以上的限額以上貿易企業45家。
2017年,夏津縣實現進出口總額0.68億美元,增長13.7%。其中,出口0.46億美元,增長70.5%;進口0.22億美元,下降34.1%。出口市場中,傳統市場好於新興市場。主要傳統市場中,對美國出口增長203.94%,其中對香港、韓國分別增長1526.32%、437.5%、對歐盟出口下降0.55%;新興市場中,對澳大利亞、非洲分別增長0.41%、970%,對東協出口下降22.47%;對中近東、南美洲、分別下降3.6%、9.58%,對俄羅斯出口增長167.74%。實際到帳外資210萬美元,同比下降54.3%。
2017年,夏津縣郵政業務總量5329.89萬元,增長21%。
2017年,夏津縣旅遊總收入17.56億元,增長4.2%;接待國內遊客280萬人次,增長4.3%。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人民幣存款餘額181.43億元,比年初增加21.1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39.18億元,比年初增加9.86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24.26億元,比年初增加7.55億元。年末人民幣貸款餘額91.78億元,比年初增加19.25億元。住戶貸款餘額49.89億元,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41.88億元,比年初增加9億元。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擁有保險公司24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6.28億元,增長26.6%。其中,財險收入2.12億元,增長14.5%;人身險收入4.16億元,增長33.8%。全年賠付額1.39億元,賠付率22.1%。其中,財險賠付0.72億元,賠付率34%;人身險賠付0.67億元,賠(給)付率16.1%。

交通運輸

夏津縣青銀高速、308國道、315省道、254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過,京九和京滬鐵路距縣城僅有20公里和30公里。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實有公路通車裡程1739.6公里,公路密度為1.97公里/百平方公里。縣城擁有公車輛351輛。14個鄉鎮310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部實現村村通)。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擁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普通中學20所,在校生32064人;國小98所,其中教學點21個,在校生45250人;幼稚園43所,在園、班兒童 9623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 100%。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587人。
醉美九龍湖醉美九龍湖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場所16處,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6家,全年共演出500場次,比上年度增加200場次;民眾藝術館1家,文化館1家,文化站15個;公共圖書館1處,藏書16萬卷(冊),同比增加5000卷(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1處,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處,國有博物館、紀念館2處。全縣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調頻轉播發射功率1千瓦;電視轉播發射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功率3千瓦。廣播播出節目1套,全年播音時間5840小時;電視節目5套,全年播出時間29200小時。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2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擁有政府辦(衛生部門)醫療衛生機構22處,其中:綜合醫院1處,中醫院1處,鄉鎮衛生院14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處,婦幼保健院(所、站)1處。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06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250人,註冊護士817人。全縣醫療機構實際開放床位數1582張。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夏津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2004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2026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3842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1633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3117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90億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均增加158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征繳收入7616萬元,支付醫療保險費 7053萬元。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420元提高到450元。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6535人,為96267名老年居民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11324萬元。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夏津縣名的來歷,自地名普查、縣誌編纂以來進行過多次考證,其中“津”字來歷說法比較一致,皆以大河(黃河)渡口而得。據明嘉靖本《夏津縣誌》載:(夏津)春秋時為趙齊晉會盟之要津。“津”渡口也,《水經·河水》云: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據譚其驤先生的《歷史地圖集》所標示,夏津地處黃河北上拐彎處的西岸。河水經拐彎的緩衝,來到夏津一帶水勢轉慢,故此地成為黃河東西過往的渡口。夏津之“津”字當以渡口而得。

鄉土文化

夏津縣地處齊、趙邊界,古為趙國地。舊志載夏津人“素有燕趙之風”,“民性勇直”,因之形成了粗獷豪放的民俗文化特色。

方言文化

夏津方言屬北方方言華北次方言,山東話群。夏津話以縣城話為代表,夏津縣差異不大,只有在後屯村(今屬蘇留莊鎮)以北稍與原恩縣(今屬平原縣)相同;在城西15公里處的白馬湖鎮九營,杜堤等十餘莊人口音稍近臨清話。

民間藝術

夏津縣歷史上傳統文藝活動主要有高蹺、架鼓、獅子舞、龍燈、旱船、小戲曲(又稱“小調子”)等。其中以高蹺、架鼓為最普遍。武術項目有太極、八卦、少林、伍子等派別。其中以杜緘三的太極拳最具本地特色,其所劍的“太極十三式”、“五星錘”等武術套路,現已重新整理傳世。原體委副主任杜建忠的太極拳曾在省市比賽中獲獎,其拳法已整理成書,出版發行。每年元宵節夏津縣都有一場別開生面的鬧元宵,其中節目以架鼓、高蹺以及戲團唱戲為主。

傳統工藝

夏津民間工藝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鏤、及玩具製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邊圖案的雕鏤,內容多為“吉祥”、“如意”、“福壽”等,配以“螞蚱牙”、“卷草”、“花鳥”、“山水”等圖案。玩具製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獸為主。有虎、獅、人等。
夏津剪紙構圖簡潔,剪法粗獷,是一種頗受民眾喜愛的民間傳統裝飾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過春節剪“連年有餘”、“吉祥如意”;婚事剪“鴛鴦”、“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長壽桃”、“松鶴延年”等。
夏津書畫藝術,素以普及廣,從事人員多而著稱。人們用書畫裝點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條屏”、“條山”為主,多為紙本圖軸。品種有寫意、工筆;書種兼真、草、隸、篆。清末民初,書法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劉曉山;豐富了夏津縣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

文物古蹟

古鄃縣城遺址
古鄃縣城遺址位於夏津縣城東北,平原縣城西南35里之闞家莊,有鄃縣故城遺址,遍地瓦礫,不宜耕稼,其城址仍依稀可辨,人們俗稱為“城子裡”。曾出土古錢幣頗多,錢之文樣曰“貨泉”。
夏津故城遺址
夏津故城遺址在夏津縣以北15公里處新盛店鎮新盛店村,地勢與今縣城相仿,大十字街為地勢最高處。據舊志載,因此地低洼,遇雨即澇,因此遷鄃城,改鄃為夏津。此地先後稱孫生鎮、錦川鎮、新縣店、新盛店。
竇建德屯糧倉廒遺址
竇建德屯糧倉廒遺址在夏津縣老城東北角(今北城街東首)。唐武德二年(619年)春,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與隋軍激戰於聊城,竇建德以此地為軍需物資“轉輸之地”。曾將糧草囤積於此處,以濟軍用。廒場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左右,周圍有水溝封閉。水溝用途有二:一為保護廒糧,免被盜竊;二為以溝水防火,起消防作用,實為一舉兩得。
大雲寺遺址
大雲寺遺址位於東李鎮張法寺村東南。始建於金,後因年歉兵燹,漸次衰頹,迄於元末,殿宇傾圮幾盡。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法師張福廣(掖縣人)來此經營重修。至明天順癸未(1463年)竣工,歷時70餘年,始建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護法、大悲、五百羅漢、金剛”諸神像俱全。僧房、倉庫、浴室、廚房等配套設施無一不備。“棟宇鮮麗、金光流映,煌然為東藩偉觀”(見清乾隆本《夏津縣誌?藝文志。》)盛時僧眾達百餘人,為方圓數百里之名剎。後因年湮日久,世事滄桑,殿宇傾圮,僧眾散歸,時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左右,其建築已被拆除殆盡。現在其址仍瓦礫遍地。常有祭祀用的陶瓷器皿出土,並出土有贔屓,方形墓碑等。
白龍王廟村漢墓群
白龍王廟村漢墓群位於新盛店鎮的白龍王廟村東。20世紀80年代初,縣文化館派人勘測,發現古墓多處。上報上級文物管理部門後,曾組織發掘,經鑑定為東漢早期墓葬。出土有陶雞、陶狗、陶樓子等,現存於縣圖書館。發現的古墓僅2處。

地方特產

夏津椹果
夏津椹果味甘似蜜,汁若醍醐,其中白椹果粒大、汁液濃,品味尤佳,為椹中之上品。
宋樓火燒
宋樓火燒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選料稍良,用上等麵粉,加適量黃豆面。每個折六層,層層刷香油,經鍋烙火烤而膨為燈籠形,層薄如紙,香酥可口,個重僅七錢。
布袋雞
布袋雞是夏津名吃,又名海味什錦雞,因其狀如布袋,故名。其製作精緻,選料精良。須取當年生母雞,宰殺放血,褪毛,去內臟,剔除骨頭,僅餘頭經油炸、籠蒸,並配以青、紅蔬菜拼成圖案,望去宛若整雞伏於錦簇中。上席後,用筷一划,內餡露出,肉鮮餡美,肥而不膩,香嫩適口。
益和成糕點
益和成糕點始創於清光緒年間,由夏津雙廟村糕點名師李森先創製。為提高質量,其曾輾轉於京、津、濟等地向糕點名師學藝。因而所制糕點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又兼具京、津、濟之特點。為取“和順增益”、“和氣生財”之意,故名“益和成”。
銀絲面
銀絲面,又名龍鳳面,原為雷集鎮張集村張氏祖傳麵食,迄今已有200餘年歷史。
苦水羊肉丸子
苦水羊肉丸子是家住夏津北城苦水村一農民獨創的一門手藝,製作羊肉丸子的原料主要有:羊肉、蔥、姜、雞蛋、香菜等。調料有:花椒麵、胡椒粉、鹽、澱粉、香油等10多種材料組成。

風景名勝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夏津頤壽園夏津頤壽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總面積12.8萬畝,森林覆蓋率62.8%,林木資源有55科117屬210種,地貌變幻奇特,沙丘連綿起伏,伏躍跌宕,古樹參天、生機盎然,形成一條自然變換的綠色屏障,其中百年以上古樹近3萬棵,是平原地區珍貴的原生態自然資源,有“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之美譽。
龍湖公園
龍湖公園位於夏津縣城西南部,是“碧水繞城”工程的組成部分,為工程提供調蓄水源。總投資7000餘萬元,全園面積520餘畝,其中水面面積420餘畝,圍湖綠化景觀面積近7萬平方米。
杏塢園
杏塢園面積約1300畝,因園內的杏塢書院古蹟而得名。清朝鹹豐八年,夏津鄉紳劉令晦,鄒紹魯、潘克博等為興辦義學,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了一座書院,因其掩映於杏林之中,故取名“杏塢書院”。為紀念這一古蹟,所以把這個園區取名杏塢園。此園區將民間義學、儒學和現代教育相結合,著力打造文化教育這一特色。

著名人物

栗祁(1537—1578),字子登,號東岩。城東栗莊村(今屬夏津鎮)人。明嘉靖壬戌科進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張金稱(?—617年),鄃(今夏津縣)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體貌壯偉、勇猛任俠。
崔鴻(?—525年),字彥鸞,北魏史學家,台閣大臣崔光的侄子(世居今白馬湖鎮西部)。仕魏為中散大夫,郎中加前將軍。以本官修輯國史,後累官至給事黃門侍郎,加授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
崔光(449年—522年),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長仁。(世居今白馬湖鎮西部)孝文帝賜名光。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北魏泰和六年(482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後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後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熙平元年(516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
耿紀東(1929年—1948年),男,漢族,雷集鎮耿莊人, 1945年5月入伍,華北野戰軍68軍戰士,立場堅定,愛憎分明,誓為全國的解放而奮鬥,縱橫疆場,作戰勇猛,受到戰友的讚譽和上級的表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在河北張家口戰鬥中犧牲,曾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