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驛鄉

渡口驛鄉

渡口驛鄉位於河北清河縣城東15公里處,東靠衛運河與山東夏津隔河相望,南與油坊鎮搭界,西鄰雙城集鄉,北與連莊鎮和故城縣要莊鄉接壤。轄9個行政村,20748人(2017),其中非農業人口12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渡口驛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
  • 地理位置:河北清河縣
  • 面積:41.48平方千米 
  • 人口:20748人(2017) 
  • 行政村:9個行政村
  • 非農業人口:125人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狀況,城鎮建設,工業發展,計生工作,人文文化,

建制沿革

渡口驛是一塊“寶地”。隋代皇帝造就了大運河,大運河造就了渡口驛。渡口驛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會成為一塊“寶地”。歷史上,她曾迎送過諸多沿運河南巡北歸的皇帝;昔日,她一度是運河岸邊“古渡夕陽迎千帆”的勝境;將來,她必定會成為魯西北大地“長橋碧波兩相宜”的一顆“明珠”。1958年屬運河公社,1961年建立渡口驛公社,1984年改鄉,處地平坦,面積18.6平方公里,耕地18498畝,其中水澆地16071畝,果園占地684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花生、棉花等。1949年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89年達398公斤。 渡口驛村因緊傍運河水驛而得名。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前,屬孝北鄉,後又屬“敏”字團,宣統二年屬廉銓鄉。民國時屬第二區第十里。1945年9月屬第六區,1950年4月屬第四區。1956年11月改屬夏莊鄉。1958年又改屬鄭保屯公社,1965年5月,改為渡口驛公社,1984年4月改稱渡口驛鄉。
渡口驛鄉渡口驛鄉
渡口驛在明清時極為興盛,漕運船隻往來驛站。且官府於此地建有屯積漕米的倉廒,以中轉運往京師的漕糧。夏津古八景之一“衛河古渡”即指此地。明朝夏津知縣薛正曾有詩作《衛河古渡》,寫道:“衛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荒拱帝京。萬里遠通交廣地,四時常帶霧煙清。陸徑南北依稀見,舟艤東西密邇橫。漕運便民充國用,謳歌擊壤樂昇平”。明代大學士吳寬有詩名為《渡口阻風》:“黃河障天天半昏,炮頭風急萬馬奔。何人去塞土囊口,天與河流一色渾。曠野麥苗才尺許,只見風來不見雨。雨師風伯不相能,彼蒼高高奈何汝。”清代大文學家、兵部尚書王世禎也有詩作多首描寫“運河”。其中一首說“前望渡口驛,行行轉相隔,非關驛路移,應是儂心迫。”

行政區劃

渡口驛鄉位於兩省(山東、河北)、三市區(德州,邢台、衡水)、四縣(夏津、武城、清河、故城)交界處。全鄉面積41.48平方千米,人口20748,耕地3.91萬畝。農業以棉花、大蒜、林果為主,企業以紡織設備購銷加工、棉花加工、紡織為主導產業。2002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7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
渡口驛鄉
渡口驛村為鄉政府駐地。逢農曆二、七日集市。有739戶,2810人;耕地4006畝,其中水澆地3650畝,有果園1處,主產蘋果、梨。個體商業服務業有菸酒、日雜、飲食業、電氣焊等。舊時為官家的驛站,故而得名渡口驛。
簡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逢農曆四、九日為集市。有136戶,569人;耕地1537畝,其中水澆地1140畝。據傳,明朝時,移民簡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定名簡家那。
魏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有65戶,262人;耕地646畝,均為水澆地。明朝末年,謝爐村民魏良臣遷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為魏家那。
安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2.6公里處。有210戶,980人;耕地1709畝,均為水澆地。村莊系明朝以前徐姓居民所建,原名徐家村,明永樂年間,移民安景祥由山東陵縣遷此定居,後徐氏絕,安氏便改村名為安家那。
滕蒿林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3.4公里處。有258戶,1175人;耕地2368畝;其中水澆地2050畝。據傳,明永樂年間,移民滕志由山東登州府招遠縣野鵲村遷此定居,因戰亂,土地荒蕪,野蒿成林,遂定村名滕蒿林。
杜家樓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偏北2.8公里處。有389戶,1675人;耕地4643畝,其中水澆地3507畝。有果林1處,主產梨、蘋果。明朝以前,叫彭莊,又名彭家樓,因祖居彭氏並村中有9座樓房而得名。明永樂年間,杜氏先祖杜福專由山東萊州府椿樹莊遷此定居,後成為村中大戶,遂更名杜家樓。
董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2.3公里處。有117戶,480人;耕地943畝,均為水澆地。明永年間,移民董伯英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定名董家那。
前郭屯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2.6公里處。有295戶,1235人;耕地1671畝,其中水澆地1621畝。盛產大蒜、白菜等。明永樂年間,移民郭綱由山東即墨縣遷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為前郭屯。
後郭屯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有170戶,696人;耕地975畝,其中水澆地805畝。盛產大蒜、白菜。據傳,村莊為土民高氏所建,村名為忠信屯。

經濟狀況

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4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1個。2007年1-11月份,全鄉實現財政收入428.6萬元,同比增長36.98%,完成全年任務的147.79%,預計2008年全鄉可完成財政收入49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68%。2008年是全面落實“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渡口驛鄉全面突破、進位爭先的關鍵一年,將按照“內激活力、外樹形象”的總體工作思路,狠激紡織配件大戶這個活力之源,樹立務實、精幹、高效的外在形象,確保天宏紡織投資1500萬元新上1萬紗錠項目,全鄉達到5萬紗錠、1000檯布機、600萬套電子設備的生產能力,財政收入突破600萬元。
渡口驛鄉渡口驛鄉

城鎮建設

2000年,該鄉投資35萬元對渡口驛到運河大橋長達2200米的道路進行了硬化,從而打通了渡口驛鄉與河北省的唯一交通要道。向南與308國道相接的鄭渡路,向東與田莊鄉相連的渡田路,2007年也將實現鋪油通車。同時,橫穿該鄉的308高速公路,2007年將破土動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陸續開工,京航大運河將恢復通水通航。屆時,渡口驛將形成西與河北清河相通,東與田莊鄉相連,南與308國道相接,北與武城縣交匯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將成為水、陸交通樞紐、車船匯集之地。果園主產蘋果、杏、桃、等。鄉辦企業有修造站、麵粉廠、磚廠等。有中學1所,國小8所;衛生院1所,村辦醫療站11個;敬老院1所。
渡口驛鄉渡口驛鄉
做活路樹結合
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鄉做好樹路結合文章,對“村村通”公路進行植樹綠化後,分段將樹權拍賣給農民,同時將公路養護管理責任承包給樹權所有人,走出了一條“路樹結合、以樹養路”的新路子。渡口驛鄉在建好公路、搞好綠化的基礎上,對公路的養護權和樹木的所有權進行公開拍賣。根據路樹具體情況將18公里公路按100米一段,每段拍賣價格為1500元至2000元不等,分別與承包戶簽訂30年的承包契約。契約規定,“凡承包路樹的農戶,同時負責承包路段的公路養護責任”,使公路養護管理責任和樹木管理收益緊密結合為一體。該鄉將拍賣所得資金作為公路建設占地、拆遷補償及路邊植樹的費用,使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以樹養路,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愛樹護路的積極性。閆莊村老民兵模範、護路員閆傳江認真地算了一筆賬:100米路段,種200棵樹,每棵樹成材後收入80元以上,合計1.6萬元;速生楊的成材期大約是6年,30年可以種植5輪楊樹,總收入8萬元,扣除2000元承包費,3000元購買樹苗錢,30年可得到純收入7.5萬元,平均一年增收2500元。

工業發展

紡織設備交易專業市場形成購銷加工相互促進的新局面,日益火爆,該鄉西與全國最大的羊絨加工集散地一一河北清河相望,立足這一區位優勢,2001年該鄉籌集民間資金280萬元,在渡口驛鄉政府對面建起了一個占地60畝、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的紡織設備交易專業市場,該市場建成後,該鄉把紡織設備交易專業市場的重點放在加強管理、提高效益上。首先,利用網際網路、電台、報紙等媒體對該市場的經營範圍、優惠政策等進行全方位宣傳,提高市場知名度;
渡口驛鄉渡口驛鄉
其次,不斷強化市場管理,完善市場管理體制,打造誠信品牌,杜絕假冒產品進入市場,提高產品質量,嚴厲打擊欺行霸市行為,增強市場信譽;三是利用購銷能人邀請外地客商前采投資建廠,先後吸引青島、膠南等地客商在該鄉投資創辦了配件加工廠。2003年該市場共銷售紡織設備4000多台套、交易額8000餘萬元,實現利稅近十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專業交易市場。
該鄉堅持把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鄉經濟工作的總抓手,緊緊圍繞“解放思想、超常發展、跨越前進”這一主題,牢牢把握全黨抓經濟、突出抓民營,關鍵抓投入,千方百計抓招商的工作主線,在全鄉範圍內掀起領導帶頭、全民參與、全方位、多層次的大開放、大招商的熱潮。先後有投資過百萬元的棉花加工廠(兩處)、天罡蘆薈酒業有限公司、夏莊預製件廠、水泥地面彩磚廠等項目落戶該鄉。2007年該鄉又與青島國道紡織公司簽訂了投資4500萬,新上3萬紗錠項目的契約。

計生工作

一是超常重視,樹立全員參戰,常抓不懈,大力度推進的思想。全體班子成員,全體脫產幹部,村組幹部,計生專職人員,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計生時刻不放鬆,採取鐵手腕、硬手段、千方百計想辦法、千山萬水追躲生、千錘百鍊不放鬆。二是超常措施,做到“三抓”。首先是抓宣傳,抓好“空中四條線、地上三個一”工程,廣泛宣傳計畫生育法律、法規及利害得失,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其次抓環節,狠抓到站查體,節育措施落實、流引產、社會撫養費徵收,外逃躲生等關鍵環節,環環緊扣,一例不漏。再次抓指標,嚴格控制合法生育率、晚婚晚育率、統計合格率、性別比等各項措施的合理落實。
渡口驛鄉渡口驛鄉
三是超常紀律。
對鄉村領導幹部,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對計生專職人員嚴格規章制度,嚴肅工作紀律,對鄉村一般幹部嚴格責任目標管理。
明永樂年間,移民李英魁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因村莊於前郭屯之後,便改村名後郭屯。

人文文化

渡口驛是人才的寶地。傍依在運河沙河岸邊而建的村莊,養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管華詩;養育了知名作家、曾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的劉真;養育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獲得聯合國計畫開發署“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一等獎”、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袁靜華。這裡曾是竇建德屯兵牧馬的基地,這裡曾是肖華將軍連戰連勝的戰場,這裡曾是故宮磚瓦的故鄉。日出日落,星轉斗移,更多的文士武將猶如大運河的潺潺流水,在歷史的長河中流過,沒有留下痕跡。
管華詩GuanHuashi(1939.8.28-)水產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製品專家。出生於山東省夏津縣。1964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導,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及海洋藥物的教學科研工作。20世紀60年代參加完成了“海帶提碘新工藝規模生產”工程,為我國海帶提碘工藝奠定了基礎。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帶提碘聯產品-褐藻膠、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課題,研製成功“農業乳化劑”等4個新產品並相繼投產,為我國制碘工業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80年代首創我國第一個海洋藥物-PSS(西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了我國海洋藥物研究的興起與發展。90年代又發明研製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寧散等3個海洋新藥和藻維膠囊等5個系列的功能食品,且全部投產。共獲13項發明專利。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藥物化學本科專業,形成了我國海洋藥物領域唯一的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博士生、碩士生50餘名,是我國海洋藥物學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
管華詩管華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