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運河

衛運河

衛運河是由漳、衛河於徐萬倉匯流後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河道長157公里,兩岸堤防總長320.5公里,是冀、魯兩省邊界河道。左岸途徑河北省館陶縣、臨西縣、清河縣、故城縣;右岸途徑山東省冠縣、臨清市、夏津縣、武城縣。到四女寺樞紐分流入漳衛新河和南運河。衛運河是典型的複式斷面蜿蜒型半地上河,形成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稱為清河,為黃河故道,因水清而得名;隋唐兩代是永濟渠的一部分,宋代稱御河,元代臨清到四女寺成為著名京杭大運河的一段,民國後始稱衛運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衛運河
  • 外文名稱:Wei Yunhe
  • 地理位置:山東省
  • 著名景點:衛運河特大橋
  • 河北段河長:劉凱 
基本簡介,衛運河尋蹤,衛運河特大橋,

基本簡介

衛運河是典型的複式斷面蜿蜒型半地上河,形成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稱為清河,為黃河故道,因水清而得名;隋唐兩代是永濟渠的一部分,宋代稱御河,元代臨清到四女寺成為著名京杭大運河的一段,民國後始稱衛運河。
臨清衛運河風光臨清衛運河風光
建國後,曾三次進行擴大治理。1956年河道行洪能力從建國初期的300~400秒立米,提高到800秒立米;1958年又提高到1250秒立米,1963年大水後,按照防禦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標準,於1972至1973年再次進行了擴大治理,設計行洪流量達到了4000秒立米;擴建改建了四女寺樞紐工程,新建了祝官屯樞紐,兩座樞紐除具備防洪調度功能外,兼有蓄水灌溉及航運等效益。

衛運河尋蹤


隨著梁水鎮運河古船閘的面世,運河聊城段一時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而在人們把目光聚焦於隸屬於元代開鑿的會通河這段運河時候,卻在不經意之間忽視了對流經聊城西北部的另一段歷史更為久遠,與會通河有著承繼關係的運河的關注,那就是人們通常稱之為的衛運河。
來到位於山東與河北接壤之處的冠縣北館陶鎮之前,我們沒有想到,這段古運河依然水流暢通,而正是這段古運河,分界了山東與河北的轄區。兩岸高高的大堤十分開闊,堤上生長著層層的樹木讓我們想到,如果是炎熱的夏季,這裡定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
自小在北館陶鎮長大,以前在鎮政府工作的戴敬仁對家鄉的歷史文化頗有研究。據他介紹,衛運河歷史悠久,它在戰國時稱為清河或清水,漢時為屯氏河。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黃河決於館陶,分出屯氏河一支流。據唐《元和郡縣誌》載,屯氏河在館陶縣西二里。而館陶的古縣城就在冠縣北館陶鎮駐地。東漢時期,曹操遏淇水入白溝。東魏都城自洛陽遷都鄴城,就曾利用黃河、白溝通運,鄴都可由運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屯氏河的部分故道成了黃河以北地區的水運幹道,基本形成了今天航運的態勢。而隋煬帝時開永濟渠,一部分就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戴敬仁說,隋朝以前,原館陶縣治本在今天的冠縣東古城,但和永濟渠相距十幾里地,因此隋大業2年(公元606年)館陶縣城沿永濟渠北遷40華里,也就是今天的北館陶鎮。
據了解,在聊城境內,衛運河流經冠縣和臨清兩個縣市。唐宋時期永濟渠的流經路線,已有近人詳加考證,在聊城境內有永濟(北館陶)和臨清(今臨西)。
衛運河名字的由來,是與隋煬帝開挖大運河有淵源的。隋朝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開鑿了規模巨大、縱貫南北溝通中國五大水系長達2700公里的南北大運河。其中,永濟渠是最長的一部分,永濟渠分兩段,一段從沁水入黃河口到今天津市,一段從今天津市到北京市南部,全長1900多公里。此後永濟渠經歷了多次的演變和變化,隋唐稱永濟渠,宋稱御河,元明清稱衛河,近代稱衛運河。
治所在今北館陶鎮的館陶古縣城地處永濟渠漕運碼頭,在唐朝曾改稱永濟縣。隋唐時期,館陶大運河最主要的作用是漕運,當時每年漕船達到2萬多艘,連同水師和商船達到3萬多艘。宋代改稱永濟渠為御河,至北宋初年永濟渠即御河仍能通航。《辭海》1999年版載:“中國封建時代,往往稱皇室御用河道為‘御河’……宋元時代所謂‘御河’,專指今河南、河北境內的衛河,即隋所開永濟渠的一部分。”
元代開鑿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至元19年(公元1282年)開通海運,開創了漕運的新紀元。但是隨著會通河的開通,衛運河漕運日趨衰落。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為解決衛河水源不足,開引漳河之水。明朝,燕王朱棣率兵駐紮館陶,進攻東昌平燕將軍盛庸。永樂18年移都北京,衛運河再次迎來漕運的春天,沿河州縣僱車把貢糧運抵碼頭,由遞運所負責直運北京,衛運河畔,糧倉林立,然後,在館陶衛運河邊上有一個村名字叫徐萬倉。古城之中漕運的水次糧倉就可儲糧萬石,1584年,主管糧運的賦糧監兌所遷到了原館陶縣北門外。
清初,把漕運、河務、三藩列為國家三大要事,鹹豐9年(公元1859年),在館陶西街設厘卡,派專人掌管漕運,自館陶城至碼頭的街道商鋪、飯店等林立,衛運河碼頭,商船、漕船來來往往,一片繁忙景象,衛河秋漲,成為館陶8大勝景之一。而在唐代時,館陶曾稱毛州,直到今天,在這一帶,人們常說“走過京(北京),串過衛(天津),趕過三年毛州(館陶)會”,就是形容一個人闖當過江湖,有見識。

衛運河特大橋


衛運河特大橋和主線收費站施工已全部完成,待高唐至臨清高速公路完工後,將實現山東、河北兩省高速公路網完全對接,聊城市將為山東西大門再添一條新通道,對促進山東省西進東出橋頭堡建設將發揮重要作用。那年1月6日,根據山東、河北兩省交通運輸廳有關會議紀要精神,市公路局和邢台市高速公路管理處在聊城市簽訂了《邢(台)臨(清)高速公路衛運河特大橋及主線收費站建設管理協定》。
邢臨高速衛運河特大橋全長1052米,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主線收費站設定12個收費車道,採用兩省聯合收費方式。
運河特大橋和主線收費站施工已全部完成,連線邢臨高速的高(唐)臨(清)高速公路已於2009年動工建設,預計今年10月份完工。
屆時,邢臨高速將在高唐實現與青銀高速相連線,實現山東、河北兩省高速公路網的完全對接,“山東西大門”又將開闢一條晉煤東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通道”,對於把聊城打造成為全省西進東出“橋頭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衛運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